• 沒有找到結果。

一、1679 至 1680 年間虎克與牛頓之間書信

一般人認為牛頓在二十多歲發現了萬有引力,甚至牛頓也宣稱 這項發現早在 1666 年已做出分析,只是計算值與觀測值並不一致,

為了求精準而未將此發表:

牛頓宣稱他在 1666 年就分析過行星運動,只是在 20 年後 才寫在《原理》 上… 。並且在 1660 年代中期,他就認為力 是相互作用的:月球拉地球的力與從地球延伸到月球的力一 樣大,行星也可能會拉著太陽,這兩種力是相同種類的。

( Cohen, 1980, p, 232)

雖然力距離平方反比的結果與實際吻合,但在我們已知道當時 牛頓所提出的天體概念並不正確。此外還有與虎克的書信,足以證 明虎克為平方反比律吵得不可開交,而牛頓為了詆毀虎克杜撰自己 早已發現向心力。

在 1679 年至 1680 年間,羅伯特‧虎克與伊薩克‧牛頓之間進 行一系列的書信,這些書信對牛頓的思想發展有著重要的決定性,

它們被鮑爾( W. W. R, Ball) 於三一學院圖書館中發現,並於他的

《論牛頓的〈原理〉》( Essay on Newton’s Principia) 中發表。不幸 的是,三一學院收藏得不完整,七封中只保留五封,虎克 1679 年 12 月 9 日致牛頓的信,及 1679 年 12 月 13 日牛頓的回信則不知去向。

116 其《光和顏色的新理論》( New Theory about Light and Colors) 倉促 地做出尖銳的批評,並且說在他的《顯微術》( Micrographia)已提 出相似的理論,受到這種不禮貌口氣,心思敏感的牛頓為此忿忿不

117

( Koyre, 1964/ 2003, p, 272- 273)

已二十年沒有再碰過天文運動的牛頓,專心於煉金術,停留在 離心力的想法,從沒聽過圓周運動是一種朝向中心的運動,於是在 11 月 28 日回了虎克,並提出一個物體從空中直線掉落會因為地球 自轉而不會直接通過地心:

在此之前,我已經從哲學轉到其他領域的研究…在收到您 的信以前,我完全沒聽說過您關於:用沿曲線切向的直線運 動合成的行星運動的假說…

假定 BDG 為地球,地球每天按照 BGD 的順序,繞著中心 C 自向東旋轉;A 是一個懸在空中並與地球一起運動的重物,

因此它將永遠位於地球上同一點 B 的上方。這時想像讓 A 落 下,則此時除了保持原有的自西向東的運動不變以外,物體 的重力將給它一種朝向地心的運動。由於在其落下以前,它 的位置要比下落過程中所要到達的部分距地心更遠,於是,

此物體自西向東運動,要比所有那些在下落過程中所達到的 部分運動更多;因此,他不會沿著 AC 線下落,而會落向其 東邊,最終划出一條螺旋線ADEC…

118

圖附一:牛頓在第二封書信所畫的示意圖。(引自 Koyre, 1964/ 2003, p, 279)

聽候您使喚的忠實僕人 伊‧牛頓 ( Koyre, 1964/ 2003, p, 278- 280)

從牛頓的信可以知道物體有向下掉落的特性,因為自轉現象當 物體掉落到地面會以原對應正下方的點像東偏移,假如地球中空,

會像圓盤物體以螺旋方式朝向中心,牛頓將重性視為自然性質,並 且最終回到中心的趨勢。物體從高空落下到地面會向東偏移受到虎 克大力稱讚,並希望能付諸實驗,但虎克認為物體雖受到向心的趨 勢,但並不會墜入中心:

…就其下落曲線而言,您似乎認為(雖然沒有得到討論)他將 是一條螺旋線,並且在旋轉幾圈之後最終落在地球的中心。

根據我圓周運動理論,情況將很不同,它將不類似於一螺旋 線,而是一種 elliptoid。至少,如果假設下落物體位於赤道面 上,並將地球分為兩半球,並分為兩個半球,將兩邊分開一

119

些距離,以使物體能落入地球內部,再假設朝向以前中心位 置的引力不變,而且地球仍然繞軸做著周日運動,則我認為 此下落物體運動時所划出的應該類似於一個橢圓…我能補充 許多其他的考慮,那是與我的由一直向運動和一吸向中心的 運動和成圓周運動的理論相協調的…

您非常謙卑的僕人 羅‧虎克 格雷欣學院,1679 年 12 月 9 日

( Koyre, 1964/ 2003, p, 285- 287)

虎克再次提到向心運動和直線運動的協調會造成橢圓運動,但 在地球裡卻是類似橢圓曲線的運動,假如受到其他空氣或介質的阻 力則會以螺旋的方式墜入圓心。虎克的信看起來和顏悅色,但受到 如此糾正並且將此信公布給皇家學院,令牛頓大為光火,並在 1679 年 12 月 13 日回覆虎克,以乾巴簡短的信糾正虎克的錯誤:

我同意您的意見…如果他的重力是均勻的話,它將不是一 條沿螺旋線朝地心下落,而會通過其離心力與重性的交替平 衡,如圖…

120

圖附二:牛頓在第四封書信所畫的示意圖。(引自 Koyre, 1964/ 2003, p, 288- 289)

您非常忠實的僕人 伊‧牛頓 ( Koyre, 1964/ 2003, p, 288- 289)

顯然牛頓運用了離心力和重性的交替平衡解釋物體的落入地球 的狀況,但他處理的物理非常複雜,並且沒有多做解釋,只是畫出 像花瓣的圖片,可能當時還沒掌握此數學的方法。另外,牛頓把重 性當作衡定的,這也被虎克做出了糾正,並且說牛頓誤解他的意思 了。

但 Brackenridge 和 Huenberg 卻認為此圖極具有價值(Cohen &

Smith, 2002, p, 95- 106),並且提到牛頓運用曲率的概念畫出此圖。

在先前月球試驗中得出離心力的大小正比於速率平方乘上距離的倒 數( f = 𝑣2⁄ ),其離心力的大小並不是以物體至曲線中心為距離,𝜌

121

而是以此圓弧找出對應的曲率半徑為距離,如圖中 PP’弧線所找出 其圓心,而圓心到弧的中心就是曲率半徑。

圖附三:我們可以利用曲率半徑得知弧線上所對應的半徑與圓心點 皆不一樣。(引自 Cohen & Smith, 2002, p, 101)

對於物體剛進入地表內,其曲率最大(半徑最小),但由於速率 小,離心力不足以克服重性,所以被朝向中心的趨勢所吸引進去。

我們可以在微小的弧上中心找出其對應半徑,再由此半徑再向下畫 出新的圓弧,並以此整個圓弧中心找出其半徑,再由此半徑再向下 畫出圓弧……依此類推下去,所以在 F 點所對應出的曲率半徑並不 是 C 點,而是 M 點。重性始終朝向 C 點中心,物體在第二象限不

122

斷加速,在二三象限之間速率雖然大,但由於曲率半徑大,離心力 始終無法克服重性將物體甩出,到了第三象限又慢慢減速,之後又 周而復始運動,最後畫出花瓣的圖樣。

但如果真要嚴謹的數學探討,此圖型確實有問題,可能是憑感 覺畫出曲線,或是只考慮曲率半徑而並不考慮物體在地球內部各位 置的速度,且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牛頓對力的概念尚未完全清楚。

圖附四:假設地球內部重性固定,離心力會隨著切線速度與曲率半 徑的不同而改變,重性與離心力之間的拔河而畫出花瓣圖型。(引自

Cohen & Smith, 2002, p, 104)

123

牛頓還尚未真正了解面積定律的意義。但牛頓或許知道曲率 概念,這可以說明其圓幾何概念比他人再清楚不過,或者這是牛 頓一種特別的直觀而畫出花瓣圖型。

所以虎克在 1680 年 1 月 6 日寫道:

您讓一個物體在到中心的所有距離上都被相等的力吸引,

並用這種方法離計算物體所划出的曲線,就像對一個的凹 拱中滾動球的計算是正確的,並且兩個拱點將不是由大約 三分之一圓周所接合的。但我的假設是,吸引強度總是與 到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的。( Koyre, 1964/ 2003, p, 289)

前面的幾封信虎克並沒有告訴牛頓引力和空間的關係為何,直 到牛頓地球吸引是均勻的概念,虎克才說是距離平方成反比,對於 虎克突如其來地指出錯誤,牛頓並沒向虎克回信,也看得出兩人一 直有相互競爭心態。而虎克又在 1680 年 1 月 17 日再次寫信給牛頓,

也是最後一封信:

此中心之吸引(central attraction power)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毫無疑問,以您傑出的方法,您可輕易地找出這會是何種曲 線,且提供造成此比例的物理原因。( Koyre, 1964/ 2003, p, 294- 295)

虎克看似占上風,告訴牛頓星體的運動只受吸引的影響,這也 讓牛頓重新思考星體模型架構如何,力的概念又是如何。但可以明

124

顯的發現,虎克並沒有說出向心力,只說出吸引強度( central attraction power),對於機械論對非接觸力的排斥,虎克很巧妙地避 開「力」(Force)這名詞。

125

Herivel 提到離心力是科學史中重大的問題,而我們知道惠更斯 數學的量化比物理上的概念更為重要,當時年輕的牛頓指深受其影 響。而牛頓「向心力」概念是在虎克 1679 年的提醒而發展而成 ( Herivel, 1960, p, 546),並且正確將之數學化,而「向心力」的物理 概念更是科學史上重大突破。因此回歸孔恩的一段論述:

在 1660 年代,牛頓還是受到笛卡兒的影響,尚未建立行星 沿曲線運動是受到「向心力」而非「離心力」的概念,直到 1679 年跟虎克通信後,才被提醒要考慮朝向中心加速的運動 與慣性運動的合成,而 這就是「向心力」提出的關鍵。天體 重力延伸至月球,且是向著中心,這就是為何行星跟月球受 到向心力,而持續不斷地偏離他們各自的慣性運動路徑。

( Cohen, 1980, p, 231)

儘管虎克無法找出運動定律,但他也間接影響了牛頓,如果沒 有虎克的臨門一腳的功勞,物理的發展可能還要停滯許久,牛頓在 物理學界上也將不會如此閃耀。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