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笛卡兒於 1644 年發表《哲學原理》( Principle of Philosophy)影 響了物理學家的思考方式,其主張物體可以視為質點,並且以運動 作為基礎來描述,而所有作用必須要以碰撞或接觸來傳遞。

當時的牛頓深受機械論的影響,在 1665 年其《雜記》(Waste Book)詳細描述物體受到離心力作用下運動的情形。

牛頓先從一個物體沿著正四邊形軌道作等速率運動開始,而物 體本身具有「原動力」或「慣性力」,而位移ab̅̅̅表示其大小。當遇 到軌道壁時,物體遠離中心的趨勢力會作用其上,而接觸壁也施予 反彈或作用力給物體,造成運動方向上的改變。

在惠更斯離心力的概念中,曲線運動的物體傾向回到原本的運 動形式,這回去的距離為力的大小 (動量的改變為末速度到出速度 所改變的量,也就是初速度減去末速度)。

物體從 a 點出發行至 b 點,碰撞後行至 c 點,假如不受任何碰 撞則在相同時間內會直線前進至 y 點,如此延續下去,物體將沿著 正方形的 abcd 軌道運動。

43

圖 5-2:牛頓利用軌道碰撞的想法量化離心力。(引自 Herivel, 1960, p, 547)

而物體有回到原本直線運動的趨勢,物體的運動力與物體運動 速度的變化量成正比,而總反彈衝量與運動衝量的大小比值為 4𝑎𝑏̅̅̅:𝑓𝑎̅̅̅̅,也就等於內接正方形的周長與圓半徑的比值。

圖 5-3:物體在內接正四方形軌道運行,尋找碰撞所產生的反彈力。

(取自田芷綾、姚珩,2010, p,23)

44

在正多邊行的運動中,利用相似三角形( ∆𝑛𝑎𝑏~∆𝑎𝑥𝑏),得出物 體反彈衝量和運動衝量的大小比值為𝑎𝑏̅̅̅:𝑛𝑏̅̅̅̅,而完成一圈的所受到 的總反彈衝量與運動衝量的大小比值為周長與半徑比。假如多邊形 的邊不斷增加而形成圓,物體繞完一圓周所受到的總反彈衝量與運 動衝量的大小比值為2𝜋𝑛𝑎̅̅̅̅:na̅̅̅=2𝜋:1。

物體作圓周運動在單位時間線段𝑎𝑏̅̅̅為衝量的大小,以現在的代 數表示為 mv ( m 維質量,v 為速率),而繞完圓周所受的總衝量大小 為2𝜋mv,若衝量與除以一圈所需的作用時間(週期 T),即為平均作 用力,而此離心趨力的大小為

𝐹 = 2𝜋𝑚𝑣 𝑇⁄ = 2𝜋𝑚𝑣 2𝜋𝑟 𝑣⁄ ⁄ = 𝑚𝑣2⁄ …… (5.1) 𝑟

藉由伽利略𝑡2定律,牛頓將此推演在克服離心力下物體做的圓 周運動,物體從一開始繞行一整圈所離心力使物體離開的距離為時 間的平方,其中繞行一周的時間為𝑇 = 2𝜋𝑟 𝑣⁄ ,我們可以利用代數 算出繞行一周離心力所以拋離物體距離為

𝑆 = 1 2⁄ 𝑎𝑇2 = 1 2⁄ 𝑣2⁄ (2𝜋𝑟 𝑣𝑟 ⁄ )2 = 2𝜋2𝑟 …… (5.2)

45

圖 5-4:論證物體在內接正多邊形軌道運行所受到的反彈力。(取自 田芷綾、姚珩,2010, p, 24)

牛頓在 1665 年得出離心力正比於切線速度平方與半徑的比值。

雖然與現今的正確結果吻合,但當時的牛頓依循着笛卡兒作圓周運 動物體所具有的為向外趨勢,和惠更斯的離心力概念,並認為作圓 周運動物體會對軌道壁產生作用,而軌道壁再向物體產生推擠,使 物體克服離心力維持在圓周軌道上,這正好符合機械論物體所受的 力必須是要接觸。而繩弦拉著球做圓周運動時,手提供了拉力,就 等同於軌道壁給予主動推擠,因而球克服了離心力平衡於圓周上。

這想法現在看來並不是正確,當時的牛頓並不知道物體是被吸引主 動地朝向中心,而非被動地受到推擠。

46

月球試驗離心力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