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家庭文化

為本研究重心的家庭文化,包含甚廣,此節即先介紹華人家庭人際溝通、性 別溝通、人際關係,接著再以移民母國越南、印尼,及泰國的家庭文化為討論重 點,然後也藉由學者們針對臺灣與移民母國的文化比較,了解國與國之間文化上 的異同之處。

一、華人家庭結構下的人際溝通

心理人類學者許烺光 Hsu(1971)從其跨文化研究中提出「優勢親屬文化假 說」,指出華人親屬文化為父子軸優勢。葉光輝、黃宗堅與秋雅沂(2006)亦提 及華人家庭結構的文化特徵即是以父系為中心的角色關係結構,成員間的互動、

權力分配皆須遵循相對應的角色規範。

49 表二-10

華人家庭文化特徵

價值信念 關係結構 溝通模式

1. 重視團結和諧 2. 重視興盛家道 3. 重視繁延家族

1. 強調角色階級 2. 強調男性優勢

3. 重視向心性或一體感 4. 劃分內外界線

1. 交換訊息 2. 表達情感 3. 處理衝突 4. 教化子女 資料來源:葉光輝、黃宗堅、秋雅沂(2006)

葉光輝、黃宗堅、秋雅沂(2006)整理出華人家庭文化較明顯的特徵,在價 值信念部分,重視團結和諧乃透過互助合作、忍耐抑制及謙讓順同;追求興盛家 道是透過功名成就的追求及重視品行道德;重視繁延家族則以延續香火及崇拜祖 先的途徑。關係結構上,強調角色階級與強調男性優勢皆反映了權力關係,前者 指孝敬父母長輩及依循角色責任,後者指重男輕女及強調性別差異;重視向心性 或一體感與劃分內外界線則是反映了情感關係,前者指團結分享、相互依賴、歸 屬關愛及家庭需求高於個人需求,後者指強調忠誠榮辱及家庭責任。溝通模式分 四方面,交換訊息即依循角色知識以傳達交換訊息,訊息傾向間接簡短不具體;

表達情感展現出的是不善表露情感及壓抑負向情緒;處理衝突展現在對長輩忍讓 迂迴,對平輩溝通妥協,及對晚輩的要求服從;教化子女則展現在重視父母權威,

強調子女服從,及設立嚴格家規上。然而透過其針對臺灣北部地區家庭的研究,

發現表二-10 價值信念中的「繁延家族」有減弱趨勢,不再只重視男嗣,關係結 構中的「強調男性優勢」也些微衰退,「劃分內外界線」已從大家族縮小到核心 家庭,溝通衝突主要來自親子間對課業成績及品行要求的落差,新世代已朝向多 元發展並傾向自行決定前途。

高旭繁、陸洛(2006)論及,儘管現今臺灣社會傳統與現代交會,傳統婚姻 中的兩性角色依然對臺灣的年輕夫妻有影響力,如:「男主外,女主內」、「男尊

50

女卑」等,因此在婚姻場域裡,女性仍是家務、教養子女的負責者,即使女性有 全職工作,男性亦可做可不做家事;男方在婚姻中仍佔優勢,女性依舊需配合與 適應,丈夫亦普遍較妻子具有「男性優越」的傳統心理特質。

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論及家庭的人際溝通會隨著家庭成員的變 化而變,新婚夫婦以適應新生活為主,有子女之後,溝通即以子女為重心,等到 子女們獨立後,可能又回到夫婦本身。而就性別溝通差異而言,Wood(1999)

認為男女性別在溝通上有不同的規則,男性偏向主張式、競爭式及工具式的交談 方式,以建立其身份,為成為焦點展現自己,達成某種目的;女性則是融入式、

合作式與表達式,表現對他人的興趣,反應他人的需求,等待發言機會並回應他 人所說,重個人話題及建立關係(游梓翔、劉文英與廖婉如合譯,2006)。周典 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解釋男女性在問題討論時的差異,男性覺得需要討 論的就不適合閒聊,閒聊是聊不重要且跟個人無關的事物;女性多以閒聊拉近家 人關係,使家人感情親密,認為很多話題都適合閒聊。連非語言溝通的部分,男 性的表情亦不如女性活潑生動,女性會運用較多的眼神、笑容及手勢等,也因而 較能解讀別人的行為,而且願意傳達自身感受;婚姻中的妻子往往比丈夫擅長傳 達、接收非語言的線索,雙方若不能理解這樣的差異,在婚姻溝通上常會造成問 題。

外籍配偶的家庭人際溝通常常要先面對語言的問題,從仰賴辭典及實物的溝 通、到日常生活會話無虞、感情與文化的說明困難,再到溝通無阻但怕對方誤解 所做的確認及解釋,而個人文化背景容易被拿來衡量及臆測對方,進而產生摩擦,

因此需要了解彼此的文化方能傳情達意(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

根據鍾鎮城(2012)於高雄市美濃區的研究,移民家庭在溝通上相當多元,

使用主流依次為客家語、華語與閩南語,因此所呈現的雙語現象為與公婆交談時 以客家語為大宗,與伴侶交談則以華語為多數,伴侶鮮少願意學習移民妻子的母 國語言,而與子女交談時以華語為主,再加上其母國語言。然而移民本身的雙語 或多語溝通能力常受到家中掌權者(如:公婆或先生)的忽視,進而影響到下一 代對雙語雙文化的習得與認同。

51

二、華人家庭人際關係

儒家傳統蘊藏的價值觀,從社會學角度看,其社會倫理重三綱五常。從人類 學角度看,其宗法制度、禮儀、婚喪喜慶等皆有豐富內涵(杜維明,1999)。黃 光國(1988)論及受到儒家倫理的影響,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乃是對個人而言最重 要的情感性關係,在家庭裡,個人可學習到所有的儒家倫理並予以實踐。儒家倫 理體系中強調的五種倫理關係「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當中,前三種 即與家庭有關,而其中最受重視及闡揚的乃父子倫的孝道,有三種意涵,一為愛 惜自己,由於個人在儒家中並非獨立個體,而是其家族命脈延續體的環節之一,

因此「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除此之外,亦有不讓父母 擔心的意思;二為培育後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不僅指生育而已,

更重在培育以繼先人志業,並予以發揚光大,期待子女超越父母,這即是中國人 重視子女教育的原因;三為祖先崇拜,「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即對生命之源表 達崇拜、感念及回報,亦向祖先祈福,求避災,慎終追遠亦能提高人民的道德水 準。而盡到孝親義務後,方能落實具差序性的「仁」之根本,即由最親的人漸推 至較疏遠的人;此外,前面提到的家庭三倫皆蘊含上下、尊卑的差序關係,因此 當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時,他們的行為即符合「義」;「禮」則是維持 親疏、長幼等社會關係的差序性。陳舜文(1999)亦提及,涉及人與人情感聯繫 的「仁」,展現在家庭人際關係即成親子互相依賴,為主動式孝道的基礎;涉及 人與人互動合宜規範的「義」、「禮」則構成父子軸結構、家長權威結構或被動式 孝道。

陳國明(2004)也以四個要素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影響人際關係與組織的生活:

層級關係建立在五倫的基礎上,為互惠互補,互動雙方相互回饋恩惠,個人的存 在由他人定義的依存特色而有內外人的區分;家族系統在直向關係產生極有秩序 的溝通系統,以輩分、年齡、性別形成權威取向與父權系統,進而延伸到社會組 織當中;仁道觀念涵育種種德行,透過義、禮方能體現,義為內在準則,釐定界 線及標準,禮為其外在形式,表現在對父母盡孝、對長輩恭敬、對人互信等;重 視教育來自儒家思想重人的可塑性、向善性及有教無類。

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提到臺灣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較為正式,父

52

母教導子女順從及孝敬,以做家事為例,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下,女兒要做,

兒子卻不用,只要讀書即可。

高旭繁、陸洛(2006)歸納出傳統父子軸家庭觀與現代夫妻軸家庭觀所導出 之婚姻觀的差異,前者以男方家族為主,對女性的角色規範及約束遠多於男性,

後者以夫妻情感為優先,非角色優先。現今臺灣夫妻處在由父子軸家庭轉向夫妻 軸家庭的過渡時期,舉例來說,由於傳統家庭觀強調「角色優先」,夫妻雙方依 照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等的兩性觀念進行分工,妻子需負責教養子女及操 持家務等,而現代的「情感優先」家庭觀中,夫妻不用參照傳統性別角色,彼此 共同承擔是基於愛與溝通的結果,婚姻關係裡彼此即可能因角色跟情感的表現面 向引發衝突。常見的婚姻衝突可歸類為與長輩的問題,即如何奉養、奉養誰的父 母、是否需同住等問題;與子女的問題,即管教小孩的方式與責任分擔等;夫妻 之間的問題,即溝通與情感表達、家事分工的公平性等。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與陳芳茹(2007)說明婚姻關係裡權力影響家庭決 策與家事分工,以父權為主軸的家庭,男性擁有主要的權力及決策力,家中較不 重要事物的決策權則歸女性,如:育兒及家事等,然而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及 加入職場,傳統分工的不平等成了新課題,現代年輕夫妻即傾向民主家庭的權力 結構及較平等的性別角色態度,彼此有同等決策權,亦較能分擔家事。

然而除了上面所述的三倫外,涉及兩個女性的婆媳關係似乎常是華人家庭中 的棘手問題,黃囇莉、許詩淇(2006)論及婆媳關係的和諧度不但跟當事人有關,

亦影響到其他家庭成員,引起衝突的原因,一為主從的人際關係,當婆婆遵循傳 統的主從權力觀而媳婦採現代教育經濟的實質權力觀時,易有對抗爭奪的情形;

二為角色功能的重疊,在家務與養護中若不能合作互助,易有競爭及意見不一的

二為角色功能的重疊,在家務與養護中若不能合作互助,易有競爭及意見不一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