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跨文化研究

今日全球正處於快速且頻繁交流之際,而在互相接觸的當下,不同的文化模 式及語言不僅對人們的生活有影響、對於語言學習、溝通方式亦產生了變化。此 小節將以跨文化適應、跨文化下的華語學習及溝通時容易產生的誤區等研究闡述 跨文化的影響。

一、跨文化之於生活

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文化適應所指,乃是具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持續直接接觸 時,給某方或雙方的文化模式帶來的持續變化(Redfield, Linton, & Herskovits, 1936)。而在逐漸適應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不需將母語身份棄之不顧;但在適應 新文化的過程中,思維及情感上的再次定位則是必需的(Valdes, 1986)。因此跨 文化適應為適應新文化環境的過程,從一開始身處該新文化環境,克服文化休克,

調整或改變交際行為、生活習慣、思維及價值觀,進而適應該新文化環境且能於 其中成功交際(畢繼萬,2009)。

12

最早提出跨文化適應模式且最具代表性的為 Lysgaard(1955)的 U 曲線模式,

因研究 Fullbright 基金會贊助的 198 位挪威學者,由其適應美國文化的過程中,

發現可分為有高低完整起伏的 U 型變化曲線,即從高興奮感,到適應度的下降,

再回到高適應度。第一階段為接觸新文化初期,調整起來既容易又順利;第二階 段即開始出現危機,覺得不太適應,且感到孤寂與不快;第三階段逐漸適應了新 文化,學到如何調適,也比較能融入於新社會中。

而 Oberg(1960)首先提出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能描述出跨文化適 應低潮期時所產生的種種衝擊,起因自身處在異國文化下,對平日社交往來所熟 悉的語言符號與非語言象徵突然不知所措而生的焦慮,小到如何打招呼,大到何 時該認真看待對方所言等等,猶如離水的魚一般。這通常先是排斥(reject)讓 自己感到不適的當地環境,對其懷有敵意,從語言、住宿、交通等當地人習以為 常的事都可能成了困擾,於是跟同鄉批評貶損當地國的人、事、物,甚至為了自 尊以刻板印象諷刺他們,但這都對了解當地國情毫無幫助;接著則是心生月只有 故鄉圓的回歸感(regression),覺得沒有一處比得上家鄉。如果克服得了這段低 潮期,就能不選擇離開繼續留在當地,否則可能造成精神體力的耗弱。

Black 跟 Mendenhall(1991)提及儘管學者們對 U 型曲線適應的階段有不同 分法,但多數分為四期,即第一階段的蜜月期(Honeymoon stage),在初期對所 有新奇的事物充滿了興奮,覺得有吸引力,如同新婚蜜月時的陶醉;第二階段的 休克期(Disillusionment/Culture shock stage),過了蜜月期的醒悟,回到現實日常 生活,面對新文化的差異;第三階段的適應期(Adjustment stage),對新文化的 適應力增強,也學到如何依照新社會文化規範行事;第四階段的掌握期(Mastery stage),在新文化中適應力日增,生活無礙。此外,U 曲線模式雖支持反對者皆 有,他們質疑支持者大多缺乏實證研究;再加上研究操作亦很不相同,有針對心 理狀態、對當地國的喜好程度,及因新環境產生的多種困擾等等,難以對研究成 果做出比較;而最受批評的是適應的階段僅止於描述,無法給予理論框架下對階 段性轉換應有的解釋。

跨文化心理學家 Berry(2001)的移民社會學理論認為,移民的文化適應模 式可分成圖二-1 左側的整合型(重視雙方文化)、同化型(重主流文化,輕傳統 文化)、分離型(輕主流文化,重傳統文化)及邊緣型(輕視雙方文化)。當文化

13

適應中的個體能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同時,又注重與其他群體交往,他們所採用的 文化適應策略就是「整合」;當個體不願保持他們原來的文化,而與其他文化群 體經常交流時,他們所使用的策略即為「同化」;當這些個體只重視原有文化,

且希望避免與其他群體交流,就成了「分離」;但當這些個體若因文化流失失去 保持原來文化的機會或興趣,還因排斥或歧視而缺乏跟其他群體交流的興趣時,

就是「邊緣化」。

圖二-1

移居群體及主流群體的文化適應策略

維度一:傳統文化和身份的保持 維度二:

群體間 交流的 關係

+ ─ + ─

民族文化群體策略 主流文化群體策略 資料來源:Berry(2001)

然而文化適應非僅對移民造成影響,對與其接觸的主流社會也形成衝擊,

Berry 也考慮到文化適應中的民族文化群體多無法自由地選擇其文化適應策略,

於是再吸收 Redfield, Linton 和 Herskovits 對文化適應的經典定義,增加了上圖右 整合

Integration

同化

Assimilation

分離

Separation

邊緣化

Marginalization

多元 文化

Multiculturalism

熔爐

Melting Pot

隔離

Segregation

排斥

Exclusion

14

側的第三個維度,即主流文化群體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美國上 個世紀前中期,當主流文化群體透過種種手段促進移民「同化」時,即是把美國 社會當成一個大「熔爐」;當主流文化群體追求並加強「分離」時,採用的是「種 族隔離」策略;當主流文化群體將文化適應中的群體「邊緣化」時,採用「排斥」

策略;而當主流文化群體承認他文化的重要性,且追求國家的文化多樣性時,則 有與「整合」相對應的「多元文化」,這一策略在加拿大等國家比較受歡迎,並 且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Berry, 2001;余偉、鄭鋼,2005)。

李萍、孫芳萍(2008)認為影響跨文化適應的社會文化因素有文化距離、社 會支援及價值觀系統。當兩者文化的差距越大,建立及保持和諧關係的困難度就 越高,如旅居英國的澳洲人比旅居中國的澳洲人對東道國的適應要容易一些;東 道國對跨文化適應者的接納程度亦有影響,如中國學生普遍認為美國人有錢,法 國人浪漫,對其留學生就非常熱情且會主動交往,而非裔留學生因為中國學生對 他們比較陌生,有消極刻板印象,因此文化適應狀況較差,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 程度也較低;價值觀差異也是造成文化衝擊引起文化不適應的主因,不同的核心 價值觀可能造成仇恨和敵意,如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較難接受西方婦女在事業 和性別上的獨立。

余偉、鄭鋼(2005)論及文化適應的研究還有棘手的問題尚待解決,維度理 論是單、雙還是多維度框架才算適合,以此發展出的量表方能得到認可,再者,

主流文化的研究者受到其成長教育背景影響,以其確定文化適應的結構和量表研 究文化適應,實對於發現移民或者流動人口文化適應過程中的深層內容有困難。

由上可推知,移民與臺灣社會的交流勢必對移民本身在生活適應、社會接納 度、文化及語言學習上有所影響,即使東南亞文化與臺灣文化較接近,但臺灣社 會普遍對歐、美、日以外的移民存有負面印象,因而造成他們在某種程度、層面 上的文化適應問題。

二、跨文化之於語言

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依 Schumann(1978, 1986)從社 會心理學的角度所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良好的第二語言學習環境應包含以

15

下社會因素,一、社會支配形態(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學習者群體在政治、

經濟、文化、技術等領域裡與目的語群體的 社會地位平等;二、整合 策略

(integration strategies):學習者群體同化於目的語文化,或二者兼顧,或只保留 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會影響習得程度;三、封閉性(enclosure):兩個群體 能分享社會設施;四、凝聚性與規模(cohesiveness and size):學習者群體小且 內聚力不強;五、類似性(congruence or similarity):兩個群體的文化較接近;

六、態度(attitude):兩個群體間彼此持有肯定的態度;七、預期居留時間(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學習者群體可望在目的語地區生活較長時間。

另外學習者個人對目的語及其群體的總體心理距離對學習的適應程度亦有 關係,影響的心理因素為語言休克(language shock),即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時,

怕受批評嘲笑及無法確實表達想法的心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即學習者 在接觸新文化環境時所產生的焦慮和失落感;學習動機(motivation),即學習目 的語的目的及為習得語言所作的努力;自我滲透性(ego permeability),即學習 者語言自我之可塑性,當心理抑制作用越弱,語言自我滲透性就強,語言就越容 易輸入吸收(Schumann, 1978, 1986)。

而最早在中國興起交際文化研究熱的為張占一(1984),針對外語教學中不 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就文化背景知識的功能性區分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認為 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薰陶的人在交際時,會因為文化背景知識下的某詞或某句的理 解與使用影響交際品質,能直接影響的文化背景知識為交際文化,不直接影響的 則為知識文化。趙賢洲(1989)亦加上段落的解釋,所謂的交際文化是指受到不 同文化薰陶的人在交際時,詞、句、段中直接影響到交際的文化資訊,而知識文 化乃指非語言標誌的,不直接影響交際時的文化知識。呂必松(1990)也特別加 上語言系統針對交際文化做說明。之後張占一(1990)再對其詳加界定,且又加 上了非語言的交際行為與現象,主張非以內容來區分文化概念,而是解決學習者 交際時的文化障礙,他(1992)後來更提出揭示交際文化因素的模式與範圍。(見 表二-1)

16

17

張占一(1990)是基於雙文化交際的觀點闡述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的概念。

他將學習者的母語文化比喻成一塊透明玻璃板,在接受目的語及其文化傳來的訊 息時,就如同光線直射玻璃板,但透過玻璃板的部分光線會受到「過濾」而斜射

「變形」,目的語中受母語文化「過濾」而「變形」的文化因素即是交際文化概 念所欲揭示的。他依在交際過程中起作用的文化因素來劃分屬性,直接影響交際

「變形」,目的語中受母語文化「過濾」而「變形」的文化因素即是交際文化概 念所欲揭示的。他依在交際過程中起作用的文化因素來劃分屬性,直接影響交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