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在職訓練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在職訓練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是家庭教育理念與運作的重要推手,在地方 上扮演重要的媒介,也是服務觸及民眾的第一線人員,因此人力的專 業素質顯得相當重要,國內培育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才之大專院校相 關科系,有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 展與家庭學系、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 教育學系、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 學系、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教育學系、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家庭教育組、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等(按筆畫順序)。

由前述正式教育培養出具備專業人員認證資格,是屬於職前教育,

但社會經歷變遷,個人畢業後投入職場具備專業知能,無法單靠職前 教育做為終身供應,陳國華(2002)提出變遷中的教育與學習有八大 教育趨勢,其中是「年輕到終身」指提供創新與終身學習理念的長遠 教育,朱寶青、陳柏舟(2001)認為成人教育所欲養成之要素之一,

即為在職進修教育。

實務上,有許多不同學歷、經歷背景的實務工作者投入家庭教育 領域,並且在社區扎根提供相關家庭教育服務,他們因為學歷背景非 家庭相關科系畢業,無法取得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的認證資格,卻

35

在實務工作中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具備某部分的家庭教育相關專業 能力,顯然這一群實務工作者有繼續提升專業知能的必要性,以滿足 社會變遷下的家庭需求之服務。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專業活動與在職訓練密不可分,即便家 庭教育法第十條有規定主管機關需提供各種進修課程或訓練,但臺灣 家庭教育推行十幾年,尚未建構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進修機制,對於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在職進修的討論及研究也相對少,本研 究期待歸納及彙整相關文獻,並將其結果透過實際訪談提出具體的未 來研究方向之貢獻。本節分為四個部分探討在職訓練意涵、在職訓練 的相關模式、參與在職訓練的相關理論及在職訓練的相關研究探討。

壹、 在職訓練意涵

臺灣已經邁向知識快速累積與科技創新的時代,加上高齡化、少 子化的社會變遷歷程,個人受正式教育所提供的職前訓練,已無法因 應工作與生活上的新需要,德國教育學家尼格曼(Wilhelm Niggemann)

認為擴充教育來應付技術與工業迅速的發展,符合整個技術與工業的 發展,是成人再學習的理由之一(引自朱寶青、陳柏舟,2001)。詹 棟樑(1990)認為成人接受在職訓練是為了追求職業的成就或轉換職 業,以塑造其職業技能、精神與道德等,在職訓練可說是現代化提升 人力素質的必要途徑。

36

在專業快速發展的時代,任何領域對於人力素質提升有其專業化 發 展 , 教 育 層 面 , 發 展 完 善 的 美 國 教 育 學 會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以下簡稱 NEA)於 1948 年訂一套專業規則,視教育為終 身的專業工作,師資素養應有專門的職業訓練、不斷的在職進修,為 提升教師素養的重要策略之一;家庭教育層面,家庭教育法通過後,

重視家庭人力專業的培養,第十條「規範各級主管機關應對推展家庭 教育之專業人員、行政人員及志願工作人員,提供各種進修課程或訓 練,其課程或訓練內容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可知,無論是家庭教 育專業人員、行政人員或志願服務工作者人員,都有在職訓練之必要,

可彌補職前教育的不足,降低工作情緒耗損、無力而流失,並強化專 業知能,提供更好的工作品質。

王政彥(1995)認為在職進修的重要性有四項,分別為促進專業 的成長、加速職業的升遷、提昇人力的素質及協助機構的發展。促進 專業的成長可以使專業人員的技術和能力保持專業的生命力,且在職 場及社會有其關鍵性角色,當人力的素質被提升,機構也能擁有好的 服務品質,顯示機構若鼓勵人員的繼續教育,除了個人的自我超越、

心理滿足外,還可以幫助機構獲得最新的專業資訊,提升整體機構發 展機會,高志遠(2005)認為工作成長不是離開環境學習,而是透過 工作的教育而成長,在職訓練即是從實際工作累積許多豐富經驗,並

37

接受工作上的指導與訓練,邊學習邊成長的歷程。換言之,活化在職 進修的內涵,有效地使家庭教育人力資源內化成長,不只是機構達成 績效目標,同時也滿足個人追求成長的需要。

由於與在職訓練(in service training, on the job training)相似的用 詞有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在職教育(in-service education)

與繼續訓練等概念,這些用詞廣泛指保持有效的訓練以提高個人專業 知能、追求自我成長等目的,重視既有的實務經驗,透過各種教育活 動獲取新方法(引自林冠儀,2009),本研究不細分其涵義,為求全 文的通暢,統一稱為「在職訓練」。

綜合上述,在職訓練定義是指成人離開正式教育,在職期間選擇 個人的專業發展需求,累積工作經驗並繼續追求專業學習的終身教育 歷程,在既有的實務根基上,透過有效的訓練,加值個人專業知能、

提升能力素質及協助機構的發展。

貳、 在職訓練相關模式

在職訓練是一種工作上的訓練,以在職員工為訓練對象,目的為 改進在職員工的工作知識、技能與態度。詹火生(1995)提出在職訓 練有不同形式,以下分為實施場地、時間及其他介紹:

一、 場地

(一) 工作崗位上訓練(On-the-job Training)

38

OJT 有分為正式與非正式,非正式的 OJT 較像是傳統的師徒制,

學習的場域即是工作職場,透過有經驗的員工分析自己的做事方式,

並按步驟去解決所遇到的事物,以教導新進員工或不熟悉某項技能的 員工提供訓練,但這樣的方式很即時,難以評估或紀錄等(Gallup &

Beauchenmin,2000)。

(二) 工作崗位外訓練(Off-the-job Training)

我國專責職業訓練機構接受事業單位委託訓練則屬於此類訓練 方式。是相對於「工作崗位上訓練」的型式,差異在於場域是離開 工作崗位去受訓,如專責訓練機構。

二、 時間

(一) 全時訓練(Full-time Training)

指參與受訓期間不從事工作,將此段工作時間全部投入訓練。

(二) 兼時訓練(Part-time Training)

參與者在工作中抽出一部份時間離開工作崗位去受訓,可能每日 投入一致二小時或每隔數日受訓數小時。

(三) 日釋訓練(Day-release Training)

指參與者每隔數日放假一天,利用假日全天受訓。

(四) 期釋訓練(Block-release Training)

指機構同意在職人員一次給假若干日去受訓,每週上課一天,但

39

每隔半年連續上課一個月或兩個月,對事業單位及受訓人員較便利。

(五) 輪調式訓練(Sandwich Training)

指在職人員工作一段時間,去受訓一段時間,而後回來工作一段 時間,再去受訓,如此循環又稱「三明治式訓練」。

三、 單元化訓練(Modular Training)

指分析某一項職類所包含的全部技能與知識,將彼此有關又能自 成整體者歸納成一個單元或模矩(Modular),又稱模矩式訓練。其 特色是在職訓練的課程可視實際需要選擇某一或若干單元,彈性地加 以組組合,在訓練、考核及實用上又可獨立,以便培養擔任較複雜的 工作的技能。

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在訓練的場域上,屬於工作崗位外的訓練,

依地區及合作便利性安排實施場域;實施的時間傾向三明治式訓練,

需透過兩天初階訓練後,討論、吸收、沉澱及回到場域運用,再回來 進行一天進階訓練;教材的設計較類似單元化訓練,子女版與父母版 可獨立及組合使用,並配合使用者的場域、對象需求調整上課時間、

多寡,符合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面對不同家長的需要,彈性運用。

參、 參與在職訓練的相關理論

成人參與在職訓練的原因多元且複雜,無法單由一個理論、模型 或一組原理可統合解釋,以下試圖以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Keller

40

的激發動機模式及 The Kirkpatrick model 模式,進行論概略性探討,茲 分別敘述如下:

一、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

周麗端(2013)綜整 Albert Bandura 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 為人類的學習是透過人際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獲得有用的訊息,

亦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歷程,主要涵蓋三項核心主張,分別為觀 察學習、交互決定論、自我效能論。

(一)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vicarious learning)

指個體以旁觀者的立場,觀察他人的行為表現,就能獲得成長。

在觀察學習的歷程中,需經過注意歷程、保留歷程、行為塑造及動機 歷程四個步驟。

(二) 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ation)

指個體行為的產生是來自個人內在的動機、情緒等,而個體所處 的人文、社會環境與個體行為表現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

(三) 自我效能論(self efficacy):

指個人對於從事某種工作具備的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程 度的一種主觀評價。自我效能高的人面臨困難時能更努力、以習得的 技能更加強化、更能集中努力和注意力於情境的要求。

41

研究者認為參與者的學習是透過人際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獲 得有用的訊息,因此在訓練過程習得的認知、價值促成的內在動機,

將會影響其是否繼續接受在職訓練。

二、 Keller 的激發動機模式

Keller(1987b)的 ARCS 動機模式提供一連串的激發動機策略,

引發學習者學習興趣, 以提昇學習效果,ARCS 動機模式分為四個項 度,A 為引起注意(Attention)、R 為切身相關(Relevance)、C 為建 立信心(Confidence)及 S 為感到滿足(Satisfaction),分別說明如下:

引發學習者學習興趣, 以提昇學習效果,ARCS 動機模式分為四個項 度,A 為引起注意(Attention)、R 為切身相關(Relevance)、C 為建 立信心(Confidence)及 S 為感到滿足(Satisfaction),分別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