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長網路管教、家庭凝聚力、學校投入,以及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家長網路管教、家庭凝聚力、學校投入,以及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

一、 家長網路管教與青少年網路危險之相關研究

過 去 不少 關於 家長管教 與子 女 網 路使用 之相關研究,Johnson 、Code 與 Zaparyniuk(2007)以 128 名家長報告家庭網路使用跟學童上網情形,結果顯示父

36

母親若進行較嚴格的監督時,家長報告子女使用網路的頻率也會減少。Düerager 與 Livingstone(2012)以 9 至 16 歲的歐洲兒少做為樣本,也發現當父母親對家裡的 網路使用採取較嚴格的策略介入時,子女會變得較少投入於網路活動之中。同一篇 研究指出,即使父母親隨著子女的成長,逐漸減少對青少年上網的限制程度,但仍 是會設法透過其他介入方式,使其在網路上能獲得較好的發展與機會。上述研究顯 示家長網路管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且會對個體上網行為產生影響。

父母親如何藉由網路介入對青少年的危險網路行為產生有效影響,Ihmeideh 與 Shawareb(2014)以 570 名從幼稚園到小學二年級學生的父母親為對象,使用網路 教養風格量表與網路運用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僅威信型(authoritative)的教養 風格能預測有較佳的網路識讀和操作能力,其他網路教養風格在迴歸分析中則未 達顯著,顯示家長在子女使用網路時,除了積極回應他們的問題外,應該提供機會 讓子女做決定和負責,進而培養自身的主控感,才能減少其危險網路行為的發生。

但在 Ihmeideh 與 Shawareb 的研究當中,雖然四種教養風格與受試者網路使用的能 力都有相關,但一共僅能解釋 4.4%分數的變異。筆者認為可能因為過去的研究傾 向將這些教養風格,依據回應與要求的二向度分數做分類,亦即回應與要求皆高的 家長,其教養風格被歸類為威信型;回應低、要求高為專制型(authoritarian);回 應高、要求低為放任型(permissive);回應與要求皆低則定義為忽略型(neglectful)。 因此,當四種教養風格一起投入迴歸分析時,可能產生多元共線性的問題,造成除 了與預測變項相關最高的教養風格外,其他教養風格的解釋力皆不顯著(Cohen, Cohen, West,& Aiken, 2003),故研究發現難以獲得一致的結論(Valcke, Bontea, De Wevera, & Rotsa, 2010)。針對傳統研究的限制,需要有更多研究去重新劃分家長網 路管教理論之各個面向,建立多向度的家長管教評量方式,以解決理論與實務上的 問題(Fan et al., 2012)。

近幾年來,國外的文獻多針對家長管教概念底下的特定元素進行確認與研究,

其中有一些探討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Sasson 與 Mesch(2014)發現家長

37

上網監控程度過高或完全不干涉都會增加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頻率,前者導致 青少年自我控制感(self-control)下降,容易引起不安全的行為;後者則缺乏正確 的管教態度,使得青少年不在乎在網路上行為的對錯;而透過家長適當引導的方式 則會降低這類型的風險。Livingstone 與 Helsper(2008)發現家長對危險網路行為 的管教傾向運用「主動共用型」與「互動限制型」,比較少採用技術限制;然而共 同使用網路與提供建議的策略,對於減少子女在網路上從事冒險活動的效果並不 顯著;而家長限制兒少上網從事暴力色情與違法的活動,在避免子女接觸暴力和色 情內容方面較能發揮效果。但 Düerager 與 Livingstone(2012)指出,父母親積極 參與受試者的網路使用,例如,鼓勵子女上網進行探索與學習、分享共同的活動,

以及討論或建議上網可從事的活動等,則青少年從事危險網路行為的機率會下降。

Berson 與 Berson(2005)的實徵研究揭示若父母能常和子女分享有關網路使用的 建議,能避免青少年陷入網路危險,也有研究認為運用網路技術介入的方式會較家 長現身管理更為有效(Mitchell, Finkelhor, & Wolak, 2003)。但國外研究也指出父母 往往高估了介入行為對於青少年網路安全的效果(Liau, Khoo, & Ang, 2008)。Lee 與 Chae(2007)則發現父母限制子女使用網路的時間並無法影響青少年實際的網 路使用型態。

目前國內雖然較少以多向度分類的家長管教,進行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 探討,但蔡菁秤(2000)以國小四到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多向度家長管 教和學童之電視識讀能力,發現父母限制子女的收視行為、親子共同討論與觀賞節 目對於學生整體電視媒體素養皆有所關聯。但擁有媒體識讀能力不見得能減少兒 少從事危險行為,如王嵩音(2015)將家長網路管教分成互動限制型、主動共用型 與技術介入型三個向度,卻發現當父母較常採取主動共用型的管教時,青少年反而 容易陷入網路交友的危險。有鑑於過往文獻呈現出不一致的結果,值得進一步探討 特定網路管教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因此本研究整理出四種常見的家長 網路管教方式,分別為技術介入、監控、限制與使用參與及建議,並分析這些網路

38

管教與青少年危險行為是否有關聯存在。

二、 家庭凝聚力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相關研究

在知悉子女的不當行為後,家長進行介入往往是最常見的處理策略,研究發現 缺乏管教是青少年物質成癮行為主要的脆弱因子(Chambers, Taylor, & Potenza, 2003)。然而若要父母親的介入產生正向效果,需建立在家庭功能良好運作的基礎 之上,因為管教是短暫情境的立即處理,但與家人的情感連結卻是影響青少年行為 相對持久且重要的因素(Call & Mortimer, 2001; Carbonaro, 1998; Crosnoe, 2004;

Laursen & Mooney, 2008)。Jeynes(2007)對 42 篇以國小學生和 52 篇以國中學生 為樣本的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發現父母的參與跟兒少較低的問題行為與中輟比例 有關。不少學者指出,學生感知父母的支持、家庭凝聚力,以及親子之間的關係都 對學生在學校的動機有明顯的影響(Bong, 2008; Furrer & Skinner, 2003; Lynch &

Cicchetti, 1997; Wentzel, 1998)。研究也發現父母時常發生衝突,會使得子女對父母 關係產生自我責怪,並進一步影響其學業參與表現(Harold, Aitken, Shelton, 2007), 且也可能較常出現內外化的問題,如脾氣容易失去控制、霸凌或苛待他人等(Gerard, Krishnakumar, Buehler, 2006)。

王舒薇(2003)以新北市某國中351名學生進行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發現家庭凝聚力和家人支持程度與青少年網路交友與否有關。家庭凝聚力較 低的家庭,也較常見到青少年在聊天室和論壇裡「掛網」,並容易發展成網路結交 陌生朋友與網路隱私等危險行為,由此可見家庭凝聚力的影響更勝於家長管教對 危險網路行為的效果(Sasson & Mesch, 2014)。最近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其中透過 通訊軟體、簡訊及電子郵件等網路途徑進行惡意騷擾之網路霸凌,在數量上快速增 加(林斌,2014)。而研究發現,霸凌者的家庭普遍存在凝聚力低和家庭功能不足 等特徵(Olweus,1997; Pontzer, 2010)。雖然文獻指出部分危險網路行為與家庭凝聚 力之關係,但相關研究在剛起步的階段,大多數的研究仍僅探討父母的介入或親子 關係與子女危險網路行為的關聯,而忽略了家庭的整體性,這也可能是家庭往往在

39

子女網路使用行為上的解釋力偏低的原因之一(王嵩音,2015;彭武德,2003)。

而學生進入青春期後,與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會開始改變,青少年會開始關注、

調整,以及擴大活動的範圍和社交圈;且花比較少的時間與父母相處(McElhaney, Allen, Stephenson, & Hare, 2009)。因此,在青春期的學子知覺家庭凝聚力會有很大 的變化,也較會有機會觀察到個別的差異(Conger & Ge, 1999),故筆者以青少年 前期的國中生為對象,仔細瞭解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與家庭凝聚力的關係,期望能 對家長管教提供具體的建議。

三、 家庭凝聚力對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與家長網路管教之間關係的調節效果 家庭凝聚力為家庭中重要的復原力保護因子(Berlin & Davis, 1989),能夠緩 衝家庭環境中危險因子所引發的負面影響。Farrell、Barnes與Banerjee(1995)發現,

家裡父親的酗酒問題與青少年反社會行為、酒精使用和內在性問題的關聯,會受到 家庭凝聚力所調節。Laursen與Collins(2009)認為家長管教與青少年發展的關係有 線性與非線性兩種模式,在線性模型中,養育子女的積極行為與青少年的適應結果 為一次函數的關係。但在非線性模型中,通常教養對青少年的影響僅在某一範圍內 呈線性,若不在此區間時,家長因素的效果反而變弱、不存在,甚至出現反轉的情 況(Hoff, Laursen, & Bridges, 2012)。換言之,家長管教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有可 能是受到其他因素的調節。Adams與Laursen(2007)探討469位就讀公立學校的青 少年其社交關係如何調節管教上發生的親子紛爭與青少年適應問題間的關係,結 果發現青少年與父母的互動品質能有效調節管教衝突跟青少年社交孤立和學業成 績的關係,當個體與母親的負面關係較低時,管教衝突與社交孤立和學業成績的相 關變得較不明顯。Lindahl與Malik(2011)進一步發現,當家庭凝聚力高時,無論 父母是否有明顯的衝突,子女的自責感與受威脅感在各組間並無顯著差異,這說明 家庭凝聚力可能調節管教衝突與青少年行為的關係。

葉雅萍(2010)以447名國中生進行網路成癮與家長教養方式調查,從溫暖(回 應)和控制(要求)二個向度形成六種管教風格,並發現網路成癮與溺愛保護、忽

40

視敵意、嚴格專制、疏於管教與寬鬆容忍等五類教養風格有正相關;但與開明自主 呈現負相關。不過,Lau與Yuen(2013)以825名香港八年級學生的資料進行分析,

卻發現家長網路教養風格,並不能減少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如網路依賴等)。尤

卻發現家長網路教養風格,並不能減少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如網路依賴等)。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