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綜合本研究結果,針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幾點建議,分述如下:

一、對教育與輔導上的建議

(一)注意青少年在網路上經驗到的危險

本研究發現,將近五成左右的青少年可能都有經歷過網際網路上潛藏的危險,

但平常卻很少報告自己正在從事危險的網路活動(McAfee, 2012; Haddon et al., 2012),這與筆者在教育現場中所見到的情況類似。即使在電腦上安裝了最好的網 路防護軟體,但要免於網路危險的威脅,師長仍須指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的觀念,

並提醒學生了解相關的威脅。家長也應注意青少年在網路上進行違法的行為,相信

79

更能幫助青少年面對網路世界中的危險。

(二)避免危險網路行為的發生,家長應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給予適度的規範 與約束

臺灣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經常瀏覽社群網站的青少年比率愈來愈高(兒盟,2013;

黃宗賢,2013),帳號或照片被盜的事件卻也屢見不鮮。在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 保護因子中,家長限制對大部分危險網路行為皆有顯著的預防效果。家長可制定網 路使用的規則,如限制觀賞暴力和色情的內容與下載非法的資料,也該告知子女不 要在網路中提供任何個人資訊或自己的照片,因為一旦資料散佈至網路,任何一舉 一動都會留下紀錄,永遠也無法刪除。

(三)家長不宜隨時監控子女上網,以免破壞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感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家長監控程度愈高,在大部分危險網路行為上皆有顯著的 預測效果。家長監控不但無法降低青少年從事危險網路行為的可能,反倒是促進青 少年從事線上冒險活動的危險因子,青少年若感受到父母親在監視自己時,多半會 產生反抗心態,甚至有些人會失去對自我的控制感。家長過度涉入子女的行為,會 造成青少年缺乏自我調整及自我決定的權力,此時青少年便難以形成自我認同,進 而失去自我控制力與感到不安。但在網路世界中青少年可以自行創造與扮演跟現 實中不同的角色,而且可能更容易獲得網路同儕的接納,滿足青少年獲得被認同的 需求,並誤以為網路上可以恣意展現自己。因此當家長監控的愈嚴格,青少年愈容 易進行危險網路行為。故在此建議父母學習尊重青少年的隱私,多與子女接觸並建 立關係良好關係,如此青少年更可能願意分享在網路上進行的活動,遇到問題時也 才會主動請教並尋求家長的協助。

(四)除了家長管教以外,建立家庭的凝聚力可能是對減少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 更為有效的做法

即使家長限制青少年某些上網活動可以減少其從事冒險的活動,但過於嚴厲 的監控子女的一舉一動反而具有傷害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凝聚力高不僅能直

80

接降低青少年從事危險網路行為的可能,更能調節家庭環境中負面效果的影響。因 此,當青少年知覺家庭關係是凝聚和互助時,會使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更能發揮 正向管教的效果。家庭成員間的感情與支持對青少年的行為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影 響因素之一,建議家長平時就要多花時間凝聚家庭情感,透過健康家庭的建構,使 青少年在上網遇到問題時更加懂得求助與保護自己,才能避免釀成嚴重的危險。

(五)學校工作團隊可想辦法增加對於不熱衷學業的青少年參與學校活動之意願 學校不熱衷是本研究影響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中最具預測力的因素,對課業 感到厭煩或疏離課程活動的學生,往往也是重度網路使用者(鍾宇星,2011)。因 此,學校可增加課程的吸引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經驗,以及透過同儕團體引導疏離 者對學校產生更多行動參與和情感投入。此外學校活動也未必只侷限於學業中,近 年來技職教育的向下紮根,讓有興趣的學生探索,也能幫助其找尋生命中的光點。

筆者認為學校若能將不熱衷學業的學生透過各種適性活動,讓青少年能在學校發 展屬於自己的優勢智慧與效能感,能避免其對學校產生疏離,也能增進他們在學校 的行為與情感上的投入,進而降低其從事危險網路行為之可能。

二、對於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上

本研究為問卷調查法,在進行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受試者在危險網 路行為量表上僅有部分幾題特別高,其餘皆回答非常不符合,這可能是造成本研究 中危險網路行為的解釋變異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也造成迴歸分析中,可能有低估家 庭和學校變項之影響力的情況。雖然這些題目都有反應到正確的構念且彼此間的 區分性獲得統計顯著性考驗的支持,但未來仍可結合不同的研究策略,如透過長期 追蹤調查的方式,觀察青少年危險行為發展的規律性,或透過深度訪談與行為觀察,

了解青少年會想從事危險網路行為的原因。

此外,由於家長網路管教的多向度測量的議題,由於目前文獻與實徵研究尚未 有充分證據說明家長是透過哪些介入方式進行影響,本研究嘗試進行初步探討。就

81

國中生的自陳報告資料所進行的因素分析結果,說明家長網路管教是可以分成技 術介入、監控、限制與使用參與及建議這四個向度。然而本研究的統計分析結果卻 發現,真正影響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家長管教策略只有家長監控與限制,剩下兩 種管教策略可能是無法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進行連結。 本研究中家長監控

(monitoring)係指暗地或公開的檢查青少年使用網路時進行的活動,而家長限制

(restriction)則是禁止子女利用網路傳送個人資訊給他人、與網友互動,以及下載 侵權的網路資源。由於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與幼兒及國小學童有發展上的差異,未來 若想針對危險網路行為的管教策略進行探討,可能尚需根據研究對象的身心發展 特性對家長監控和限制的概念做更清楚的定義,以及題項補充或修正,才能提供有 用的建議。

最後有關學校投入在概念上雖然是分成四個向度,但在進行迴歸分析時,為了 避免多元共線性在解釋上造成困難或誤會,筆者採用 Skinner 等人(2009b)提出 次佳的二因素模型進行迴歸分析。建議未來在研究學校投入時,可以先處理共線性 的問題,再進行資料分析。

(二)研究對象上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與便利取樣的方式進行樣本收集,儘管選取樣本時針對 研究對象的性別、地區性和學校屬性進行仔細考量,也盡量含括偏鄉的國中生,然 而要將研究結果推論至全台灣的國中生難免有其限制。且不同區域亦可能有文化 影響。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能在抽樣方法上有所改善,以及加入東部山區的樣本,使 研究結果在推論上更具有說服力。

離島地區的資料數較少,但從樣本中發現也將近五成左右(47.4%)的青少年 可能有從事過危險網路行為,擁有個人智慧型手機的比率也高達 76%,與本研究 調查的所有樣本結果相去不遠,這也顯示當代的臺灣青少年無論在何處,皆有相近 的網路行為及問題,值得更深入地去探究和了解。

(三)研究變項上

82

涵化理論指出當使用媒體時間愈長,使用者愈容易受到內容潛移默化的影響,

進而造成信念與行為的改變。未來研究可測量青少年上網時間,並觀察上網時間是 否為造成危險網路行為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青少年受到社會期許的影響,在自我 報告時可能低估其上網時間(Jago, Baranowski, Baranowski, Cullen, & Thompson, 2007),而造成非系統性的誤差。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採取下列方式降低社會期 許所造成的影響:1.將受試者在網路上進行的活動類型分別測量從事時間,由於時 間分散在各個活動類型中,可以稍微降低社會期許的作用。2.Jago 等人藉由測量社 會期許的人格特質,進而利用統計控制,排除社會期許的影響,在現階段的研究中 或許是最經濟有效的做法。

(四)研究工具上

為了能呈現青少年當今在危險網路行為的涉入程度,本研究以筆者自編的危 險網路行為量表進行測量,工具在因素分析與信度考驗的結果顯示具備良好量表 之特性。然而可能受到研究取樣或整體問卷長度的影響,以及研究人力與經費的限 制,無法替正式施測對象準備禮品提升其作答意願,除了有遺漏值的無效問卷外,

也有許多資料是敷衍式的「完整」填答,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某種程度失真。此外,

雖然這七種危險網路行為之相關皆達顯著,但其中網路依賴與網路霸凌、網路敵意 和網路隱私之相關為.31、.30 和.31。為求更一致性的解釋,未來可以可針對單一類 型或統整相關較高的網路危險行為,設計更精細的評量,以減少題數過多的影響,

並且更能反映出特定危險網路行為的意義。

83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尤吉祥(2014)。父母管教方式與國中生手機上網成癮傾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王小娟(2015)。青少年之手機使用對其親子衝突及手機霸凌行為之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

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