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密度概念之相關研究

一、 密度概念

密度概念牽涉到物體的兩個初級概念-質量和體積,在概念的分類上是屬於 複雜概念,學生必頇先了解初級的簡單概念,才有辦法理解較為高階的複雜概念

(邱志堅,2009)。但密度概念之意涵不單是這兩者的比率關係,在教學現場常 會發現學生對於密度的了解,大多僅止於數值的計算,而無法將其意涵真正帶入 生活的思考中。根據翰林出版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三冊之教科書內容,國 中階段尚未建立完整的分子運動與作用力的知識,故將密度概念說明為質量與體 積相除之數值,代表物體在單位體積內所含的質量多寡(如每立方公分中含有幾 公克)。尌化學的角度而言,密度無法直接以感官來測量,然而 Hawkes(2004)

強調密度的定性概念是與其測量或計算同等重要的,抽象的數學運算導致學生無 法意識到密度概念指的是質量聚集的疏密程度(denseness),卻僅認為它是質量 與體積相除的運算結果。

顧炳宏、陳瓊森與溫媺純(2011)指出國中八年級學生尚未學習過溫度相關 性、浮力以及氣體密度等部分概念,密度單元看似單純,其概念網絡卻包含:質 量守恆、體積守恆、密度定義、密度比較、質量與密度、體積概念、體積與密度、

密度恆定、比例關係、疏密度圖像思考等十個重要的次概念。本研究以學習者所 使用的教材內容為依據,參考李昌汶(1997)密度概念診斷工具之主要概念分類,

密度單元所涵蓋的教學內容包含:密度定義、密度比較、質量與密度、體積與密 度、密度恆定、比例關係,以及溫度變化對密度影響等七個次概念。因此,為使 學習者發展良好的密度概念,顧炳宏等提出該單元的教學活動應著重使學生探索 物質所含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係式(即質量/體積為一定值),理解物質的特性。

二、 國中學生常見之密度迷思概念

李昌汶(1997)診斷國中學生對於密度概念的學習困難與錯誤概念產生的原 因,顯示大多與學生以公式背誦來代替概念的理解,可利用公式計算得到正確答 案,但對於質量、體積及密度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未具有正確的了解與認知有關。

邱志堅(2009)進行國中學生密度概念之調查研究指出,國中學生在「密度與質 量、體積」的問題情境中,時而以質量大小判斷密度大小,未考慮體積;部分學 生係以體積大小判斷密度大小,未考慮質量;亦有皆考量質量、體積計算出密度,

但卻混淆兩變數的比值關係,出現計算錯誤導致密度的錯誤判斷。說明了部分學 生並未能整合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係,對於密度公式的意涵及定義一知半解,未 能正確判斷。而在「密度與物理變化」問題情境中,常見之迷思概念有鋁塊切割 一半,密度因而變小;切割後鋁塊數量增加導致密度加倍;又或者是並未考量密 度在定溫定壓下為一定值的特性,而過度推論密度永遠恆定不變。學生在「密度 與浮沉判斷」問題情境中,常見之迷思概念為以物體的「重量」、「大小」及「外 觀」作為判斷物體浮沉之考量,對於物質密度影響浮沉的本質並不瞭解。

尌密度概念有關質量對體積關係圖的詴題,邱志堅(2009)在「密度與物質 辨別」的問題情境中,歸納出學生所具備的迷思概念,出現對「物體」與「物質」

的迷思。部分學生認為三個不同的物體尌代表三類不同的物質;或者利用點、線 的傾斜程度來分類,但並未能說明其物理意義為何;以及直接將圖中的點連成一 直線,誤認物體間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關係,並且錯誤判斷由同一種物質所組成。

25

由於關係圖所處理的科學問題,即為引出坐標軸變數之間的關係,恰能呈現 密度概念當中質量與體積的對應關係。藉由數據點的整理與歸納,學生可觀察不 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和關係線傾斜程度之關係,進而理解密度為反映物質本 身的一種特性。但很遺憾的,卻很少文獻透過科學圖形的使用來提升密度概念的 理解(Potgieter, Harding & Engelbrecht, 2008),因此引發研究者設計科學關係圖 的教學活動,藉此引入密度單元教學的動機。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