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的實施程序分為準備階段、前測階段、實驗教學階段、後測 階段、完成階段。實施的流程如圖 3-2:

研讀相關研究文獻

收集相關數學史資料 編製數學學習態度量表

修正、定稿

研討融入數學史教學活動設計

編製融入數學史教學活動設計

實施融入數學史教學活動

編製學習成就測驗 編製融入數學史教學活動設計

修正、定稿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後測 學習成就測驗施測 數學史輔助學習意見調查表

資料分析、撰寫報告

圖 3-2 實施流程圖

討 文

一、 準備階段

主要流程如下:

(一) 蒐集並閱讀相關文獻,擬定研究計畫。

(二) 選定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國中二年級兩個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並蒐集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

(三) 蒐集與編製實驗所需的研究工具。包括:自編的融入數學史教 材、數學成就測驗、數學史輔助學習意見調查表、以及選用研究 工具,為曹宗萍與周文忠(1998)所編製的數學態度量表。

(四) 與指導教授和該班數學老師研商實驗流程、進度與教學內容。

二、 前測階段

兩組學生在教學實驗前,先蒐集兩組學生在二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段 考的數學成績作為數學成就測驗前測分數。將其結果作為實驗教學後施 測結果比較的依據,藉以了解學生接受數學史融入數學領域教學與一般 教學後,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的差異情形,並瞭解學生在接受數學史融 入數學領域的教學,教學實驗後,在數學成就與態度上的改變。

三、 實驗教學階段

本實驗教學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的工作,教學範圍為康軒版數學領 域第四冊第二單元「商高定理」,進行為期三週,共八節課的教學實驗。

在教學流程中,控制組採一般式教學法(附錄四)。實驗組採數學史融入 課程(附錄一)。

一開始藉由命運的數字帶領同學進入畢達哥拉斯的世界,讓學生從 遊戲(此遊戲為畢達哥拉斯所提出)中進入課程。並在遊戲進行後,介 紹畢達哥拉斯的軼事與事蹟,讓學生對於畢達哥拉斯這位數學家充滿新 奇感、好奇心。在第一節的最後,發給各組資料(見附錄二),讓各組組

員利用所能使用的工具如網路、書籍、雜誌…等等,進行學習單的填寫。

並要求各組分別報告不同的證明方法,其中若遇有問題,能請教研究者 或和研究者討論。各組在課餘時間討論各組所想證明的方法,若有重複,

則另選他題。學生的分組報告從下次上課開始進行。另外,其餘未證明 的方法公佈於公布欄;一方面乃因難度較高,不便課堂上講解,讓有興 趣的同學私底下再與研究者討論。

其中,實驗組各組教學狀況詳述如下(內容見附錄二):

(一) 第一組採證法五,由十二世紀印度數學家巴斯卡所提出(附錄 五)。這組先利用四分鐘時間闡述巴斯卡的事蹟,再利用剩餘 的十六分鐘進行推演。這組學生自行利用硬紙板製作如附錄二 證法五的圖卡,在講解中實際推演。較令人驚訝的是,原先題 目意思是以拼湊法證明出商高定理即可,這組卻不僅如此,更 利用代數原則推演出商高定理公式,整個證明並無瑕疵,全班 反應也顯示明白易懂。

(二) 第二組採證法二,由美國第 20 任總統加菲(James A. Garfield)

所提出(附錄五)。先利用三分鐘進行事蹟闡述,再用剩餘的 十七分鐘講解證明法則。這組學生在黑板實際證明,因國二還 沒學過如何證明,證明敘述有待加強,其中因研究者有事先對 此組稍加解釋如何闡述證明,故不致於完全無法證明出此定 理。且班上學生也反映,此證法並不難。

(三) 第三組採證法一,此證法為 82 年部編版國中數學習作所提。

事蹟因無可敘述,便許可此組直接以證明講解。雖然此證法與 第一組後半段極為類似,故分開此兩組在不同天進行,以免學 生聽課意願減少;且亦能增加學生對此證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因為前二組中,應如何敘述證明讓全班理解,研究者已事先說

明,故在此組的證明中,不免發現學生能模仿前幾組的證明敘 述,並加以改良。這發現讓研究者驚覺,學生的學習能廣泛接 受所學的新知並加變化。

(四) 第四組採證法六,利用清初數學家梅文鼎所提出的證法(附錄 五)。在教學前,此組有先行利用課餘時間與研究者討論,其 中涉含國三全等性質。此組亦先利用四分鐘時間對梅文鼎此人 詳加介紹事蹟,再接著進入教學流程。另外,此組也以圖卡實 際拼湊,讓全班有「眼見為憑」的感覺。之後,引進全等性質,

因為有實物輔助,全班對全等概念有初步性了解,也藉此性 質,說明了商高定理的緣由。

(五) 第五組採證法八,此證法為部編版國中選修數學課本第五冊所 提。因為此證明亦無事蹟解說,故直接進入教學流程。此證明 利用全等性質與比例關係才能求得,亦屬國三範圍,在教學前 研究者亦幫忙解說部分內容,再讓組員自行討論與證明。另 外,在得知四、五兩組所選擇的方案之後,也刻意將四、五兩 組分在不同天上課,因全等概念在上一節有初步性概念理解,

這組的呈現亦能加深學生對全等性質的認識。整體而言,全班 對於全等概念有初步認識,且亦能理解商高定理另種證法。

(六) 第六組採附錄二學習動機中的證明,此證明為 82 年版國中數 學課本第三冊 1-4 商高定理所提。因其他證明對於國中二年級 而言,顯得有些困難,研究者同意此組以此證明呈現。除此之 外,並讓此組介紹畢達哥拉斯歷史事蹟(附錄五)。證明中,

此組直接在黑板進行教學,且因為此證明極為簡潔,全班反應 上非常不錯,似乎均能接受此證明方法。

在每組分組報告後,都由研究者講評大概五分鐘左右,對各組的優

缺點加以論述,且為了讓同學對商高定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更讓同學 自行利用拼圖法證明出商高定理,實行每人「做中學」的精神。另外,

更設計了每組利用商高定理擬題課程,讓同學互相競爭與切磋,表現優 異者會給予適當的鼓勵,最後才引進課程內容。

四、 後測階段

受試學生在教學實驗後,分別施測「數學成就測驗」與「數學態度 量表」,施測時間為兩節課共 80 分鐘,藉以瞭解不同教學方法在數學成 就與數學態度上,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學生的差異情形。

實驗組的學生在教學實驗後必須接受「數學史輔助學習意見調查 表」,以瞭解實驗組的學生對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的想法。

五、 完成階段

將文獻資料及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在「數學成就測驗」、「數學態度 量表」數據、實驗組再增加「數學史輔助學習意見調查表」結果,進行 分析,形成結論與建議,而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