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考量面向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考量面向

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資訊能夠快速流通,而發展出的網路學習平台具備更新 即時資訊、記錄學習歷程及建立評量機制等功能,在教育上有其應用價值。然而,

Bruyckere、Kirschner

Hulshof

(2015)指出這些平台無法取代教師的教育作用,最 關鍵的仍在於教師如何妥善運用教學科技以輔助教學,並且形成加乘的學習效果,

因此我們應思考如何藉由資訊科技創造一個能夠整合豐富資訊的教學環境(沈中偉,

2008)。為了達成此目標,本研究關注影響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考量面向有 哪些,而這些面向又是如何影響教師的教學決定更顯得重要。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教師個人面向與環境面向交互作用的歷程(王千倖,2010), 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育信念、對科技的態度、資訊操作能力等面向,和時間、軟硬體

設備、教學與技術支援等面向,彼此之間持續拉鋸,其中當然更少不了科技本身不 斷創新的面向,進而影響教師決定使用科技融入教學與否。Buabeng-Andoh(2012)

回顧國外眾多文獻之後,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考量面向分成三個特性探討,包含 科技特性(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機構特性(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以及個人 特性(personal characteristics)。研究者根據 Buabeng-Andoh 的分類架構為基礎,並歸 納其他相關文獻,將影響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面向分為科技創新面向、機 構與環境面向以及教師個人面向,茲分述如下:

壹、科技創新面向

科技本身的創新所帶來的考量面向包含科技的實用性、便利性以及與原有教學 的相容性。溫嘉榮與施文玲(2002)指出科技變革引起的教學改變有四,包括教學 方式的改變、溝通方式的改變、教師角色的改變,以及學習環境的改變;實施科技 融入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習的引導者,而學生則成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且網 路科技提供了同步與非同步的溝通方式,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內,討論也不再限定 在上課時間以及少數勇於發言的學生身上。

在科技的實用性方面,一個具備教學與學習的資訊科技系統,應該要能提供合 適的教材、教學方法或策略以及實用的系統機制(吳志銘、趙嘉浩,2003);此外,

也應該具有超越現存科技的優勢,使用前能經過測試(或是觀摩他人的使用經驗)

並且看到成果,如此一來教師可提升採用此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Buabeng-Andoh, 2012)。便利性方面則指的是系統設計不複雜,讓教師與學生易於操作,也更加願意 使用,Selim(2007)和

Masrom、Zainon

Rahiman(2008)的先後研究皆指出課程

網站使用的方便程度是運用科技學習的關鍵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s) 之一。至於相容性係指科技本身與教師的現有教學信念不衝突(Buabeng-Andoh, 2012),系統提供的教材與原有課程結合度高;更有研究指出科技與教學的相容性之 外,還需考慮學生家長對科技的接受程度(岳修平,1999;洪素蘋、黃宏宇,2014),

Cargile(2015)也提出向家長和學生說明使用 Khan Academy 的理由,能有助於其瞭

解平台資源並且提高接受程度。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可同時用來解釋科技創新 面向與教師個人面向對實施科技融入教學的影響。Venkatesh 與 Davis(1996)提出 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裡包含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以 及實際使用行為(actual system use),其中的相互關係如圖 2-2 所示。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TAM)

資料來源:(翻譯自)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tn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3.

此模式說明了個人使用及接受新科技的過程,其中李春麟與方文昌(2013)將 影響 TAM 的重要外部變數歸類成五個構面,包含使用者的差異(如性別、年齡等)、

組織面向、系統特徵、任務科技配適面向及環境面向。這些外部變數影響個體的認 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前者係指新科技被個人覺察到有用的程度(how useful),

後者則指新科技被覺察到容易使用的程度(how easy to use)。Kelly(2014)提出認 知有用性與個人對結果的期待(outcome expectations)一致,也就是其決定了採用新 科技是否具有價值;認知易用性則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相符合,代表著個人 對於自己具備完成任務能力的態度,而通常個人認為較易於使用的科技(具認知易 用性),因為有信心使用無虞,往往也被認定是較有價值的科技(具認知有用性)。

兩者皆直接影響個人的使用意願與態度,可用來預測行為意圖以及實際使用行為。

外部變數

認知有用性

行為意圖 實際使用行為 認知易用性

貳、機構與環境面向

學校機構以及整體教育環境的考量面向包含基礎的設備與資源、專業發展訓練、

組織與領導者的支持,以及提供的教學支援。

一、基礎設備與資源

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前,基礎的設備與資源為必要條件,包括購置足夠 的軟硬體設備、提升網路速度、穩定網路系統、處理汰換需維修的設備、建立良好 的資訊教學環境與維持系統等(何榮桂,2002;岳修平,1999;徐式寬,2008;

Masrom, Zainon, & Rahiman, 2008, Roblyer, 2006; Selim, 2007)

;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前,亦 須確認學生於校外是否具備相關的基礎設備與資源(Buabeng-Andoh, 2012; Cargile, 2015),若否,則必須調整教學策略以保障學生的學習權益。

二、專業發展訓練

因應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速度,教師必須提升個人電腦及資訊能力,以配合實 施科技融入教學。為了鼓勵教師發展資訊科技能力,相關單位應提供教師有系統的 專業發展訓練,並且可與大專院校合作推廣,讓教師能夠實際參與、學習、與同儕 合作且分享科技的使用(Buabeng-Andoh, 2012; Kerr, 1990)。Roblyer(2006)強調教 師須受過完整訓練且具有強烈動機,因此提出四點可行做法:(一)訓練的過程須強 調操作科技,以及如何將科技融入教學,讓教師能夠按步驟實際操作;(二)訓練不 能只有一次(one-shot),必須是長期且持續的訓練過程(ongoing);(三)訓練的過 程須包含同儕互動及資訊分享,尤其新進教師最好能有一對一的指導;(四)除了訓 練之外,也要讓教師有進入現場實際進行科技融入教學的管道。

三、組織與領導者的支持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需要有外部環境的支持,研究指出組織中須出現強而 有力的領導者進行科技的有效領導,真正制定一份科技融入教學的計畫並且實際推 動(范瑞東,2005;Buabeng-Andoh, 2012)。在教學脈絡中,組織可能指縣市教育局

處、學區或學校等相關單位,而領導者通常指學校內的校長一職。Roblyer(2006)

指出不同組織之間應該要有共同的願景和目標,以運用科技協助教與學;相關單位 的計畫須協調一致,並納入不同參與者(如校長、教師、家長、社區領導者等)的 意見。國內研究發現,學校僅鼓勵參與科技融入教學卻缺乏目標,導致教師動力不 足,也影響著教師使用科技(徐式寬、林珮貞,2003);因此,學校及教師對於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需訂立明確目標、共享願景,並且擬出實際的教學方案,以支持教師 持續實施科技融入教學(楊心怡、劉遠楨,2012)。

四、教學支援

承上述內容,除了有組織與領導者的共同願景和目標支持科技融入教學之外,

還必須提供實質上的教學支援,包含教學諮詢和技術支援。徐新逸(2003)提出學 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其中包括學校可建立教師資訊融入教學模式、規劃完 善的管理制度,以及提供即時的技術支援。為了推動科技融入教學,可從建立校內 的教師專業社群開始,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團隊以符合場域內的特殊需求;此 外透過社群的運作,以同領域或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方式,共同完成教材與教學策略 的研發、觀摩、分享及諮詢,不僅可以節省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更可提供同儕情感 上的支持,藉此增進教師使用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王欽哲,2015;徐新逸,2003;

郭吉模,2003;饒世妙,2013)。

Buabeng-Andoh(2012)發現設備故障或是耗費時間處理軟體問題,都會降低教 師使用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因此,有研究指出教師除了要熟悉基本的科技操作問 題之外,學校也應該整合相關設備與人力資源、定期維修設備與維護系統、提供即 時技術支援、設計簡易的疑難排解程序說明,並且提供行政方面的實質支持(徐新 逸,2003;Masrom等人,2008;Roblyer, 2006)。

叁、教師個人面向

教師個人的考量面向包含教師對科技的態度、教學信念、電腦及資訊能力、教 師的工作負荷量。

一、對科技的態度

要開始並且成功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鍵面向之一為教師對科技的態度,包 含教師判斷科技是否適用於教學、科技融入的時機,以及科技是否能真正實現教師 與學生的需求等。教師對課程的了解與投入會影響教師實施科技融入教學(徐式寬,

2008),李珮瑜與連采宜(2014)指出教師必須判斷哪一類的知識及教學內容適合藉 由資訊科技來融入,徐新逸(2003)表示教師須了解並善用資訊科技的特性與優勢 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Selim(2007)提出教師對於科技產生的教與學互動的態度亦 為運用科技學習的關鍵成功要素之一。另外,多位學者強調教師必須建立正確的觀 念,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要從教學與學習的需求出發,考量運用科技融入能否改善教 學方法且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用一枝粉筆能達成教學目標,則不必使用資訊 科技,切勿為融入而融入(何榮桂,2002;沈中偉,2008;洪素蘋、黃宏宇,2014;

徐新逸,2003;Buabeng-Andoh , 2012; Roblyer, 2006)。

教師對科技的態度經常受到個人過去使用電腦的經驗影響(Buabeng-Andoh, 2012),以教學過程中使用電腦來說,教師或多或少使用科技輔助教學,因此過往成

教師對科技的態度經常受到個人過去使用電腦的經驗影響(Buabeng-Andoh, 2012),以教學過程中使用電腦來說,教師或多或少使用科技輔助教學,因此過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