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劉修祥 (2000) 發現實習除了能讓觀光系應屆畢業學生增加實務工作經驗,在服務 觀念、人際交往與實作技能應用上都有所幫助。Hawkins 與 Weiss (2004) 認為實習對學 生非常有助益,但評估實習生在實習課程中的表現執行上並不簡單。王登群 (2004) 以 在觀光旅館業實習的餐旅相關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認為實習課程目的為,透過實習企 業提供實習生實習機會,讓學生充分運用在校所學的相關知識,並藉由實務操作與訓練 過程,幫助學生能在畢業後能夠與就業對接,減低業界訓練人員的教育成本。郭德賓、

莊明珠 (2005) 認為實習課程是實習生進行生涯選擇、規劃的模擬歷程,學校安排實習 課程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於在學期間至業界實際運作,落實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理 念,並期望學生能具備畢業後馬上能夠與工作接軌能力。還有研究者認為經由實際操作 應用程度以及工作技能進步程度可做為評估校外實習成效的方法 (鍾郁玲,2006)。

林軒黛 (2009) 研究發現,影響校外實習成效除了學生本身之外,尚有許多制度面 也會對實習課程效果產生影響,如教師 (包含教法與教材)、周邊環境 (實習單位與校園 相關設備)、學校規劃 (實習說明會、校園徵才、單位安置)、實習課程設計、學生的工 作能力及就業能力等。何昶鴛與王雅玲 (2012) 以餐飲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學生實 習後的實習成效調查,發現實習課程的學習效果包括:提高服務技能、培養職場倫理與 道德、培養決策與規劃能力以及增加職業的專業職能。張春興林清山 (1989) 指出:實 習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活動過程,實習成效是教師評量學生活動歷程的學習成 果。因此,學習成效的衡量可以了解實習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學習成效的 衡量根據教學目標可在認知 (Cognitive domain)、感知 (Affective domain) 與心理動作 (Psychomotor domain) 三方面進行評量;在認知方面指的是知識與智慧能力,感知方面 指的是習慣、態度、興趣、欣賞與適應能力,心理動作方面主要包括技能、技藝與體能 (Gronlund & Linn, 1990; 張春興,1999)。Piccoli, Ahmad 與 Ives 等人 (2001) 則是認為 學習成效是學習者於教學結束後,在認知、情意及技能上的改變。金冬梅 (2016) 提出 做好大學生實習課程成效評估工作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理想的大學生實習課程成效評

估方法不但能客觀、準確和全面的評價大學生的實習效果,而且能夠對實習當中的大學 生起到切實的指導作用。

至於學習成效的評估,洪明洲 (1999) 認為具體的實習成效應該包括學校方對於學 生客觀的學習效果評估 (測驗成績、完成進度時間、學期分數等) 與學生自我認知的學 習收穫 (學習滿足、成就、偏好等)。而學習成效的評估指標非常多,包含:實習工作滿 意度、實習績效、實習自我評價、實習成果、負責老師評估、實習工作參與程度、自我 效能、實習興趣及實習經驗等,可瞭解實習目標是否達成 (汪瑞芝、廖玲珠,2008)。雖 然實習成效的衡量指標頗多,但徐新逸與郭盈芝 (2006) 亦指出:實習成效不容易清楚 界定。而陳年興、謝盛文與陳怡如 (2006) 亦認為僅以學習者的學習成績作為學生學習 成效的衡量可能有失偏頗,學生的自我實習知覺應加以重視。同時金冬梅 (2016) 提到 實習單位和實習指導教師對大學生實習的評價各有側重,實習單位關注大學實習生的工 作表現,而實習指導教師關注大學生通過實習獲得的自身發展。而陳聰 (2011) 提到旅 遊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專業實習實效性評價的評價原則包括科學真實原則、全面系統原 則、持續可行原則。同如張懿瑋 (2014) 認為專業實習效果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原 則包括科學性原則、目標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無獨有偶,龍其林 (2015) 也提到對頂崗實習評價指標的選取要客觀、全面、準確反映頂崗實習的效果,還需體現 動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另有學者以實習成果 (Students’outcomes) 評估教學設計的成效 (Chang & Mao, 1999; Chang, 2002),而評估方式則是包含學生的實習成就 (Students’ achievement) 與工 作態度 (Students’attitudes);前者由實習成就測驗 (Achievement test) 測量學生對相關產 業的了解程度,後者則藉由相關的工作態度量表 (Attitude Inventory) 衡量學生的實習工 作態度。Peterson 與 Swing (1982) 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排除能力的考量,學生自身對於 課程單元整體的知覺情形與其學習成就呈現正相關。學習成果的評估與前述學習成效的 評估相較:學習成就與學生的認知有關,學習態度則是與其情意有關。金冬梅學者 (2016) 為實習成效評估提供了一些思考,將目標管理模式引進大學生實習當中,首先能使大學

生有明確的實習目標和努力方向,在實習過程中可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

其次可以轉換為實習課程成效的評估指標,使實成效果評估更明確和客觀;關鍵事件法,

一是其要求描述和評價的是學生為實現實習目標所採取的行動以及行動結果接近實習 目標的程度,能很好地落實目標管理理念;二是其要求描述的是具體的實習行為及結果,

為實習評價提供了客觀的依據,能有效減少實習評價的主觀隨意性;三是學生收到評價 回饋後,可以知道哪些行為需要改進,以更好地實現目標。一部分以實習單位為評價主 體,評價內容為實習表現,評價指標為工作態度、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結果和工作能力,

評價方法為Likert 五級評定法。另一部分以實習指導教師為評價主體,以目標管理理論 為建構模型的理論基礎,評價內容為實習對自我的促進,並依據組織社會化理論、弱連 接理論和職業人格理論分別確定促進工作適應、促進就業和促進職業發展三個評價指 標,評價方法為關鍵事件法。張慧 (2018) 也明確提出在實習課程成效評估中學生、學 校及企業三個部分缺一不可。

然而,許多學者都認為,目前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對於實習的研究有很多,但是 在實習成效評量研究方面還處於初級起步階段,如章洋舟 (2019) 認為目前對於實習課 程的成效缺少科學合理的評價,往往只限於交流次數以及總結報告,這樣個人主觀性太 強,隨意性太高,難以保證成效的評價是合理和科學的。龍其林 (2015) 也提出目前實 習課程成效的評價主題非常模糊,通常只有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忽視了企業的角度 以及學生本身的意見,缺乏互動,同時固守傳統的評價方式,以簡單的總結報告代替評 價,並且評價多是套話、空話。魯捷 (2011) 也認為實習成效評價流於形式,並沒有適 應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師生都沒有給於重視。宦敏 (2016) 則認為目前實習課程成效評 價缺乏學生自我評價的體系,而學校和企業也沒有相關的過程性評價。在此基礎上,也 有許多學者提出目前針對大陸,臺灣等地區相適應的實習課程成效評量體系的相關原則 如莊敏 (2017) 提出實習課程成效需要考量科學性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評價指標則 涵蓋了師資隊伍、企業方態度、服務質量、就業情況等。繆小玲 (2018) 也提出了實習 課程成效衡量必須具有科學性、時效性以及針對性。龍其林 (2015) 認為實習評價的主

體由院系管理部門、專業指導教師、企業人事部門、企業用人部門、企業指導教師、實 習學生等構成。姚曉雲 (2010) 對於實習課程成效構建了評價體系包含了專業知識、服 務能力、管理能力、結業能力、綜合素質這五個構面。張瑞梅 (2010) 認為學生、學校、

企業三方面分析得出高校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在專業實習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涉及實 習心態、專業知識儲備、實習時間、學校實習指導、教學方式和手段、社會資源利用、

實習評價體系、企業待遇、機會、企業指導等方面;並提出了改進實習效果的建議。王 忠君 (2010) 則認為旅遊管理專業實習教學品質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包括授課教師、實 習指導教師、學生、實習教學領導小組和實習單位,體系包括實習教學檔、實習教學基 地建設、實習內容與實施情況、實習管理、教師對實習教學過程和效果的綜合評價、學 生對實習學習收穫的評價、實習單位對於學生的滿意度等7 項一級指標和 22 項二級指 標。鄭宇飛 (2013) 提出了另一個有意思的方向是通過歷屆畢業生的視角來評量實習課 程的成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