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驗二為了釐清是否因實驗一藏物容器的干擾因素,影響了台灣嬰兒對於三種 非語言線索的理解表現。因此,在本實驗二中,參考 Behne 等人(2012)的實驗設 計,調整了藏物裝置,改使用全透明盒子覆蓋上毛巾的方式來進行藏物,以更清楚 呈現藏物與找物遊戲情境,使嬰兒將注意力放在找出隱藏目標物的遊戲上,並藉此 降低嬰兒出現續發性錯誤的反應傾向。根據以上,實驗二藉由調整藏物裝置,排除 可能的干擾因素,探討台灣嬰兒是否能藉由「眼神注視」、「手指指示」及「意圖性 語音」此三種非語言線索,找出隱藏的意圖目標物。

第一節、研究方法

一、實驗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者主要來自大台北地區的嬰兒,透過兩種方式招募,包括

babyhome網站宣傳、張貼海報宣傳。所有嬰兒皆發展正常,無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 疾病;依照生理月齡區分為兩組,平均月齡分別為14個月(13~15個月)與18個月

(17~19個月)。此外,由於本實驗的意圖性語音材料,採用王瑾婷與姜忠信(2011)

針對以國或台語為母語的家長所收集得到的語音資料,因此實驗對象也延續王瑾婷 與姜忠信的考量,採用父母皆以國或台語為母語的嬰兒作為研究樣本。

本實驗共有59名嬰兒參與(14個月組32名,18個月組27名),14個月組的嬰兒完 成整個實驗程序者共24名(男女各12名),平均年齡14.67個月(年齡範圍為

13.37~15.97個月),標準差0.78個月。未完成所有程序的受試者有8名:2名對實驗材 料不感興趣,2名因怕生而拒絕配合,1名因好動而難持續安坐至測驗結束,2名疑似 發展遲緩,1名疑似自閉症。18個月組的嬰兒完成整個實驗程序者共24名(男女各12 名),平均年齡18.21個月(年齡範圍為16.97~19.93個月),標準差0.78個月。未完成 所有程序的受試者有3名:1名對實驗材料不感興趣,2名因好動而難持續安坐至測驗 結束。

47

二、實驗材料

1. 同實驗一適合嬰兒高度的一組桌椅。

2. 一個訂製的透明盒藏物裝置:一片長邊與桌面等長的壓克力板(長×寬為90×12 公分),兩側各有一個相同方向、單側開口的全透明盒容器(長×寬×高為12×12×8 公分,可容納實驗者手握意圖目標物的拳頭)(見圖14、15)。

3. 兩條同色毛巾,長×寬為30×28.5公分,可完全覆蓋住透明盒(見下圖16)。 4. 同實驗一16個吸引嬰兒注意的軟質或小體積玩具,作為熱身期與測試期的意圖

目標物。

5. 數位攝影機一部(廠牌SONY,型號HDR-XR160),記錄受試者在實驗中的反應。

圖14:全透明藏物盒(紅色箭頭指向單側開口面)

圖15:握拳藏物示意圖 圖16:毛巾覆蓋兩側透明盒

48

三、實驗設計與程序

本實驗希望了解14與18個月大兩組嬰兒,透過非語言線索理解他人溝通意圖的 能力。同實驗一採2×3混合設計,即包含2個年齡組別的受試者─14與18個月(組間 設計),每位受試者皆接受3種非語言線索─眼神注視、手指指示及意圖性語音(組 內設計)。3種線索的出現順序,以完全受試者間對抗平衡法處理;每種線索皆包含4 個嘗試次(意圖目標物出現在左、右側各2次,順序採完全隨機法),因此測試期共 有12個嘗試次。此外,12個嘗試次中,意圖目標物不會連續出現在左或右側超過2 次。

本實驗包含三個階段:暖身期、練習期與測試期。除了練習期與測試期中所使 用的藏物裝置與實驗一不同,其餘實驗步驟與線索呈現方式皆與實驗一相同。

1. 暖身期:

實驗者以各式玩具與受試者互動約5~10分鐘,使得嬰兒熟悉環境及實驗者。實 驗者向家長說明實驗程序,並告知家長在實驗過程中,勿給予嬰兒任何提示,僅需 鼓勵嬰兒專注於活動中。

2. 練習期:

練習期包含2個嘗試次,目的是讓受試者熟悉並引導其參與實驗程序,讓嬰兒理 解全透明的盒子是用來隱藏物品,因此在練習期中,實驗者不會提供任何意圖溝通 線索,且將目標物放入容器時,無須將目標物隱藏於拳頭中,即直接以手指拿著讓 嬰兒可看見藏物結果。

同實驗一先請家長抱著嬰兒坐其腿上,使嬰兒與實驗者隔著桌子,面對面進行 遊戲。每個嘗試次中,實驗者會將透明盒藏物裝置放在靠近自己一邊的桌面上,且 將開口朝向自己,接著拿出兩條毛巾,在嬰兒面前將兩側透明盒完全覆蓋住:「看!

我把它(透明盒)蓋起來!」,再拿出一個玩具吸引嬰兒注意後,在嬰兒面前將玩具 放入其中一側盒中(見圖17):「你看,這裡有____(玩具名)!姐姐要把____藏起 來囉!」,接著再將藏物裝置推向靠近嬰兒一邊(見圖18),鼓勵嬰兒選擇拉開其中 一側的毛巾來找玩具:「____在哪裡?你拉毛巾找找看!」,此時若嬰兒猶豫不決或

49

伸出雙手欲同時拉兩側毛巾,實驗者會要求嬰兒:「選一個喔!」

圖17:實驗二情境之一 圖18:實驗二情境之二

當嬰兒成功拉開藏有玩具那側的毛巾時,實驗者會將玩具取出,給予嬰兒短暫 玩玩具的時間,同時將藏物裝置挪回自己一邊,再進入下一嘗試次;當嬰兒拉開未 藏有玩具那側的毛巾時,實驗者會鼓勵其再拉開另一側毛巾:「那你看看____有沒有 在這邊!」,接著同樣將玩具取出,給予嬰兒短暫玩玩具的時間,以維持其遊戲興趣,

再進入下一嘗試次。

同實驗一在每個嘗試次中,會使用一個新玩具,以減少嬰兒出現續發性錯誤的 反應,並維持其參與遊戲的興趣。此外,為了減少受試者固定選擇同一側的可能性,

在2個嘗試次中,實驗者會將意圖目標物放在不同側(左、右側各1次,順序隨機出 現)。嬰兒若在2個嘗試次中皆答對,便直接進入測試期;若其中有任1次答錯,便會 再增加2個嘗試次(意圖目標物出現在左、右側各1次,順序隨機出現)。同實驗一的 考量,練習期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讓嬰兒熟悉並敢於參與實驗,因此嬰兒在4個嘗試次 中,只要有1次答對,即可進入測試期,以免練習時間過久,影響嬰兒持續完成實驗 的耐心與專注度。

3. 測試期:

此階段的實驗程序大致與熱身期相同,唯有目標物會握在實驗者的拳中以後再 藏入盒子,嬰兒無法直接看見藏物結果,且藏好玩具後,實驗者會對藏有意圖目標 物的盒子提供一種與實驗一相同的意圖溝通線索─眼神注視、手指指示或意圖性語 音,每種線索的呈現時間皆維持在2~3秒,接著再讓嬰兒尋找玩具。

50

四、計分與信度

同實驗一,計分方式參考Behne等人(2005)的方法,若受試者在反應時間內 正確選出藏有目標物的盒子,即表示答對,計為1分;選擇未藏有目標物的盒子,則 表示答錯,計為0分;若未做出選擇反應則表示「未尋找」,雖與答錯同樣計為0分,

但會另加註記區分兩者的不同,以便後續資料分析的進行。

同實驗一為了確認嬰兒的反應是否具有續發性傾向,每個嘗試次會記錄與前個 嘗試次選擇了「同側」或「異側」的盒子。若前個嘗試次的得分計為「未尋找」,則 同側或異側的計分依據,以先前最後一個有做出選擇反應的嘗試次為準。測試期的 第一個嘗試次之計分,以練習期的最後一個嘗試次作為判斷同側或異側的計分依據。

實驗者對全部受試者的作答計分後,再從兩年齡組中各隨機選取6位(即占全部 的25%),由另一名計分者針對受試者是否答對、選擇同或異側進行計分。不論是否 答對及選擇同或異側的計分上,兩人計分結果完全一致,信度100%。

第二節、研究結果

每位受試者皆紀錄其在三種線索的各4個嘗試次中正確次數的總和,即每種線索 的正確次數介於0~4,依此計算出14與18個月大組的嬰兒,在三種線索中,分別正 確找到隱藏目標物的平均正確次數。

考量資料分佈不完全符合常態分配,因此採用無母數統計分析,以魏氏─曼─

惠特尼考驗(Wilcoxon-Mann-Whitney test)分析兩年齡組間的平均正確次數比較,

以魏氏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進行成對比較,並以費里曼二因 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s)比較各組嬰兒在 三種線索中的表現差異。此外,為了瞭解14與18個月大的嬰兒,是否能透過此三種 非語言線索去理解他人的溝通意圖,進一步將兩組嬰兒在每種線索的平均正確次 數,轉換為正確找到隱藏目標物的比率,計算出平均正確率,以母數統計之單一樣 本t檢定,分析兩組嬰兒在三種線索上,平均正確率是否大於猜測機率(0.5)。

51

1. 線索順序檢核分析

同實驗一以克─瓦二氏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確認六種線索出 現順序不影響嬰兒的表現。分析結果發現,14個月組在六種線索順序情境下的平均 正確次數無顯著差異(χ2(5) = 7.17,p = .21),18個月組之分析結果也相同(χ2(5) = 6.43,p = .27)。顯示線索出現順序,未影響嬰兒是否找到隱藏目標物的表現。

2. 性別差異

24位14個月大嬰兒中,12位女生的平均正確次數6.33,標準差0.99,12位男生的 平均正確次數7.17,標準差1.75。以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分析發現,男女間正確次 數的差異皆未達顯著,Z = -1.22,p = .27,顯示無明顯的性別差異。

24位18個月大嬰兒中,12位女生的平均正確次數9.17,標準差1.85,12位男生的 平均正確次數9.00,標準差1.95。男女間正確次數的差異皆未達顯著,Z = -0.29,p

= .77,顯示無明顯的性別差異。

3. 嬰兒對於3種線索的理解能力:正確率與機率比較

表6為兩組嬰兒在三種線索情境中的平均正確次數與正確率。為了瞭解嬰兒是否 可透過三種非語言線索去找出隱藏目標物,以母數統計之單一樣本t檢定,考驗各項 平均正確率與猜測率(0.5)是否有差異。

表6 兩組嬰兒在三種線索情境中的平均正確次數與正確率(標準差)

表6 兩組嬰兒在三種線索情境中的平均正確次數與正確率(標準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