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驗一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實驗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者主要來自大台北地區的嬰兒,透過兩種方式招募,包括

babyhome網站宣傳、張貼海報宣傳。所有嬰兒皆發展正常,無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 疾病;依照生理月齡區分為兩組,平均月齡分別為14個月(13~15個月)與18個月

(17~19個月)。此外,由於本實驗的意圖性語音材料,採用王瑾婷與姜忠信(2011)

針對以國或台語為母語的家長所收集得到的語音資料,因此實驗對象也延續王瑾婷 與姜忠信的考量,採用父母皆以國或台語為母語的嬰兒作為研究樣本。

33

本實驗共有54名嬰兒參與(14個月組26名,18個月組28名),14個月組的嬰兒完 成整個實驗程序者共24名(男女各12名),平均年齡14.49個月(年齡範圍為13.8~15.5 個月),標準差0.48個月。未完成所有程序的受試者有2名:1名因怕生而拒絕配合,

1名因好動而難持續安坐至測驗結束。18個月組的嬰兒完成整個實驗程序者共24名

(男女各12名),平均年齡18.34個月(年齡範圍為17.53~19.67個月),標準差0.63個 月。未完成所有程序的受試者有4名:1名母親非國、台語的母語使用者,2名因好動 而難持續安坐至測驗結束,1名疑似自閉症。

二、實驗材料

1. 一組適合嬰兒高度的桌椅:桌面長×寬×高為90×60×52公分;椅子高度26公分(見 下圖8)。桌面長度的選擇,需讓嬰兒無法同時碰觸到兩側藏物容器,藉此要求 其只能選擇一側的盒子來找出意圖目標物。

2. 16組不同顏色、單側透明的長型盒子,每組包括2個相同的容器,容器長×寬×

高為8×8×24公分(可容納實驗者手握意圖目標物的拳頭)。盒底裹上內襯,避免 藏物時發出聲響。練習期使用4組盒子,測試期使用12組盒子(見下圖9)。每個 嘗試次使用不同顏色盒子的目的,同Behne等人(2005)設計的考量,避免嬰幼 兒的找物行為,出現嘗試次間的「續發性錯誤(perseveration error)」。

3. 16個吸引嬰兒注意的玩具,作為熱身期與測試期的意圖目標物(見下圖10)。玩 具需柔軟或體積小,以便讓實驗者完全握在拳中而不會露出來。

4. 數位攝影機一部(廠牌SONY,型號HDR-XR160),記錄受試者在實驗中的反應。

圖8:桌椅 圖9:單面透明的藏物容器

34

圖10:意圖目標物 三、實驗設計與程序

本實驗希望了解14與18個月大兩組嬰兒,透過非語言線索理解他人溝通意圖的 能力。採2×3混合設計,即包含2個年齡組別的受試者─14與18個月(組間設計),每 位受試者皆接受3種非語言線索─眼神注視、手指指示及意圖性語音(組內設計)。3 種線索的出現順序,以完全受試者間對抗平衡法處理;每種線索皆包含4個嘗試次(意 圖目標物出現在左、右側各2次,順序採完全隨機法),因此測試期共有12個嘗試次。

此外,12個嘗試次中,意圖目標物不會連續出現在左或右側超過2次。

本實驗包含三個階段:暖身期、練習期與測試期。

1. 暖身期:

實驗者以各式玩具與受試者互動約5~10分鐘,使得嬰兒熟悉環境及實驗者。實 驗者向家長說明實驗程序,並告知家長在實驗過程中,勿給予嬰兒任何提示,僅需 鼓勵嬰兒專注於活動中。

2. 練習期:

練習期包含2個嘗試次,目的是讓受試者熟悉並引導其參與實驗程序,讓嬰兒理 解盒子是用來隱藏物品,且皆有單側透明面可看見盒中內容物,因此在練習期中,

實驗者不會提供任何意圖溝通線索,且將目標物放入容器時,無須將目標物隱藏於 拳頭中,即直接以手指拿著讓嬰兒可看見藏物結果。

首先請家長抱著嬰兒坐其腿上,讓嬰兒與實驗者隔著桌子,面對面進行遊戲。

每個嘗試次中,實驗者會拿出一組盒子,先向嬰兒展示兩個盒子皆有單側透明面:

35

「看!這裡看得到唷!」,接著實驗者會將兩個盒子的透明面轉向自己,並將兩盒各 自擺放在桌面上、靠近自己一邊的左右兩側最終端(以實驗者為中線,兩盒子與實 驗者等距且呈現在同一水平上),再拿出一個玩具吸引嬰兒注意後,在嬰兒面前將玩 具放入其中一側盒中:「你看,這裡有____(玩具名)!姐姐要把____藏起來囉!」

(見圖11),接著再把兩盒同時推向靠近嬰兒一邊的桌面左、右兩終端上(兩盒呈現 在同一水平上且相隔74公分,避免嬰兒同時碰觸兩盒,見圖12),鼓勵嬰兒選擇其中 一個盒子來找出玩具:「____在哪裡?你找找看!」,此時若嬰兒猶豫不決或伸出雙 手欲同時選擇兩側盒子,實驗者會要求嬰兒:「選一個喔!」

圖11:實驗一情境之一 圖12:實驗一情境之二

當嬰兒成功找出玩具時,會給予短暫玩玩具的時間,再進入下一嘗試次;當嬰 兒未找到玩具時,則會鼓勵其再尋找另一側盒子:「那你看看____有沒有在這邊!」, 接著同樣給予短暫玩玩具的時間,以維持其遊戲興趣,再進入下一嘗試次。

每個嘗試次中,會使用一組新盒子及一個新玩具,以避免嬰兒出現續發性錯誤 反應,並維持其參與遊戲的興趣。此外,為了減少受試者固定選擇同一側的可能性,

在2個嘗試次中,實驗者會將意圖目標物放在不同側(左、右側各1次,順序隨機出 現)。嬰兒若在2個嘗試次中皆答對,便直接進入測試期;若其中有任1次答錯,便會 再增加2個嘗試次(意圖目標物出現在左、右側各1次,順序隨機出現)。由於練習期 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讓嬰兒熟悉並敢於參與實驗,因此嬰兒在4個嘗試次中,只要有1 次答對,即可進入測試期,以免練習時間過久,影響嬰兒持續完成實驗的耐心與專

36

注度。

3. 測試期:

此階段的實驗程序大致與熱身期相同,唯有目標物會握在實驗者的拳中以後再 藏入盒子,嬰兒無法直接看見藏物結果,且藏好玩具後,實驗者會對藏有意圖目標 物的盒子提供一種意圖溝通線索─眼神注視、手指指示或意圖性語音,每種線索的 呈現時間皆維持在2~3秒,接著再讓嬰兒尋找玩具。

四、計分與信度

計分方式參考Behne等人(2005)的方法,若受試者在反應時間內正確選出藏 有目標物的盒子,即表示答對,計為1分;選擇未藏有目標物的盒子,則表示答錯,

計為0分;若未做出選擇反應則表示「未尋找」,雖與答錯同樣計為0分,但會另加註 記區分兩者的不同,以便後續資料分析的進行。

為了確認嬰兒的反應是否具有續發性傾向,參考Behne等人(2012)的方式,

每個嘗試次皆會記錄與前個嘗試次選擇了「同側」或「異側」的盒子。若前個嘗試 次的得分計為「未尋找」,則同側或異側的計分依據,以先前最後一個有做出選擇反 應的嘗試次為準。測試期的第一個嘗試次之計分,以練習期的最後一個嘗試次作為 判斷同側或異側的計分依據。

實驗者對全部受試者的作答計分後,再從兩年齡組中各隨機選取6位(即占全部 的25%),由另一名計分者針對受試者是否答對、選擇同或異側進行計分。不論是否 答對及選擇同或異側的計分上,兩人計分結果完全一致,信度1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