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探討14與18個月大台灣嬰兒對於非語言線索的溝通意圖理 解能力。實驗一參考Behne等人(2005)以及王瑾婷與姜忠信(2011)的方法,以藏 物遊戲進行實驗,操弄「眼神注視」、「手指指示」及「意圖性語音」三種非語言線 索,並控制使三種線索的刺激量一致,觀察台灣嬰兒在藏物遊戲的實驗派典中,是 否可藉由對此三種線索的理解而找出隱藏的意圖目標物。實驗一的結果顯示:14個 月大的台灣嬰兒可理解他人「手指指示」線索的溝通意圖,但無法透過「眼神注視」

與「意圖性語音」線索找出隱藏的意圖目標物,而18個月大台灣嬰兒則是只能理解 他人「眼神注視」線索的溝通意圖,未能理解「眼神注視」與「意圖性語音」的溝 通意圖。為釐清是否因藏物容器的干擾因素影響台灣嬰兒表現理解他人溝通意圖的 能力,實驗二調整了藏物容器裝置後,同樣操弄三種非語言線索、以藏物遊戲作為 實驗派典,並維持一致的線索刺激量,觀察台灣嬰兒理解他人溝通意圖的能力。實 驗二的結果顯示:18個月大的台灣嬰兒可藉由「眼神注視」、「手指指示」及「意圖 性語音」此三種非語言線索理解他人的溝通意圖,14個月大台灣嬰兒仍然僅能透過

「手指指示」線索理解他人的溝通意圖,呈現出台灣嬰兒透過非語言線索理解他人 溝通意圖的發展歷程。

相較於過去的研究(為了與Behne等人的實驗結果相比,以下關於受試者的表 現,皆以平均正確率來表示),在「眼神注視」線索方面,Behne等人(2005)的研 究結果發現,14個月大西方嬰兒的平均正確率為0.67,18個月大西方嬰兒則是0.70,

皆顯著高於猜測率,顯示14與18個月的西方嬰兒,皆可根據眼神注視線索理解他人 的溝通意圖。而本實驗結果則是發現,18個月大台灣嬰兒的平均正確率為0.73,顯 著高於猜測率,與Behne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但14個月大台灣嬰兒的平均正確率 僅為0.56,未能顯著高於猜測率,顯示14個月大台灣嬰兒無法透過眼神注視線索理 解他人的溝通意圖,此結果與Behne等人的研究結果不同。在「手指指示」線索方 面,Behne等人(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14與18個月大的西方嬰兒皆可透過此線 索去理解他人的溝通意圖,平均正確率分別為0.62與0.85。本實驗14與18個月大台灣

60

嬰兒的平均正確率分別為0.58與0.88,顯示本實驗台灣嬰兒在「手指指示」線索上的 表現與Behne等人的結果大致相符。

此外,與Behne等人的個別表現分析結果比較,其14個月組有7%(1人)的受試 者,整體平均正確率可顯著高於猜測率(8個嘗試次中至少需通過7個嘗試次),18 個月組則是有60%(9人)的受試者,整體平均正確率可顯著高於猜測率。而本實驗 中,14個月組有4%(1人)受試者之整體平均正確率可顯著高於猜測率(12個嘗試 次中至少需通過10個嘗試次),表現與Behne等人的實驗結果無明顯差異,18個月組 則是有43%(10人),略低於Behne等人的實驗結果。

然而以第一個嘗試次之平均正確率來看,Behne等人的14與18個月組平均分別 有60%與75%的人,可在第一個嘗試次中,即藉由線索正確找出意圖目標物。在本 實驗中(為了與Behne等人的實驗結果相比,在此僅討論「眼神注視」與「手指指 示」線索情境下受試者的表現),14與18個月組平均分別有69%與81%的人可在第一 個嘗試次中,透過線索提示找出意圖目標物。由此看來,本實驗受試者在第一個嘗 試次中的表現略優於Behne等人的受試者。

在「意圖性語音」線索方面,國外研究結果(Repacholi & Gopnik, 1997;Olineck

& Poulin-Dubois, 2005)顯示,18個月大的西方嬰兒可穩定理解他人語音線索的意圖 訊息,藉此理解他人偏好食物的意圖,抑或是模仿他人的意圖動作,但14個月大的 西方嬰兒表現則尚不穩定,透過語音線索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尚不如18個月大的 西方嬰兒成熟;國內王瑾婷與姜忠信(2011)以藏物遊戲進行研究的結果則顯示,

20個月大的台灣幼兒才能區辨代表意圖或意外情境的語音,表現不如西方的嬰兒。

而本實驗透過降低作業難度(刪除意外情境、在嬰兒面前示範藏物過程、修改藏物 容器)的方式,成功重製出與國外相同的結果:18個月大台灣嬰兒的平均正確率為 0.67,顯著高於猜測率,而14個月大台灣嬰兒的平均正確率則為0.54,未能顯著高於 猜測率,顯示18個月大台灣嬰兒即可藉由語音線索去理解他人的溝通意圖,14個月 大台灣嬰兒則尚未具備此能力。

綜合以上,若以藏物遊戲作為實驗派典,在手指指示與意圖性語音線索情境中,

61

台灣與西方嬰兒理解他人溝通意圖的發展能力大致無差異,然而在眼神注視線索方 面,台灣與西方18個月大的嬰兒皆可理解此線索的溝通意圖,但台灣14個月大嬰兒 的表現,卻不同於西方同齡的嬰兒。為了得知眼神注視情境中,台灣與西方研究結 果有落差的可能影響因素,以下進一步探討台灣與西方研究方法的差異之處。在實 驗程序上,本實驗步驟參照Behne等人(2005)的方法,只對藏有意圖目標物的容 器提供溝通意圖線索,且眼神注視線索呈現的姿勢動作與臉部表情皆相同,唯有「藏 物容器的設計」及「線索呈現的次數」上有所不同,可能因此出現影響實驗結果的 因素,以下仔細探討此兩種差異來源的可能性:

在藏物容器的設計方面,Behne等人(2005)為了避免嬰兒在選擇時出現續發 性錯誤反應,每個嘗試次皆會更換一組新的盒子進行藏物,而本實驗則是為了排除 實驗一中藏物容器可能導致的混淆因素及續發性錯誤反應,改使用同一組全透明盒 的藏物裝置而未做更換,但14個月組的實驗結果仍舊出現續發性錯誤,且觀察嬰兒 在實驗過程中的反應,仍可能因過度分心於全透明的藏物裝置,而影響其展現對於 線索的溝通意圖理解能力,導致台灣與西方14個月大嬰兒,在眼神注視線索情境中 的表現有落差。

在線索呈現的次數方面,不同於Behne等人(2005)會持續不斷給予西方嬰兒 線索,直到其完成找物動作為止,本實驗僅提供台灣嬰兒一次持續2~3秒的線索刺 激量,希望維持較低的認知訊息負荷量,並控制每位嬰兒接受相同的線索刺激量,

避免可能有過度引導而使其成功找出目標物的問題,因此本實驗中,台灣嬰兒所接 受的線索刺激量,的確少於Behne等人的研究,可能因此導致台灣與西方14個月大 嬰兒,在眼神注視線索情境中的表現有落差。然而在手指指示線索方面,雖然台灣 嬰兒接受的手指指示線索刺激量也低於西方嬰兒,但台灣14個月大的嬰兒僅需透過 一次的手指指示線索,便可找出意圖目標物,表現出與西方嬰兒相同的溝通意圖理 解能力。對照本實驗中此兩種非語言線索的提示方式,眼神注視線索僅對嬰兒和容 器做眼神來回接觸的動作,手指指示線索除了眼神來回接觸的動作之外,更額外增 加手指指向容器的動作,相較之下,手指指示線索所傳遞出的溝通意圖性是較明確

62

的,而眼神注視線索中蘊含的溝通意圖則相對較模糊,因此對於14個月大的嬰兒來 說,在較模糊的眼神注視線索情境之下,便可能需要以西方研究中,重複給予較多 次線索的提示方式,提高線索的刺激量,才傳達出較明確的溝通意圖訊息,14個月 大的台灣嬰兒才可表現出理解他人眼神注視線索之溝通意圖的能力。

此外,不同線索類型的效果分析顯示,18個月大的台灣嬰兒,在手指指示線索 情境中的平均正確次數,顯著高於意圖性語音線索情境的平均正確次數,而手指指 示與眼神注視線索情境間的差異也趨近於顯著(p = .012),顯示台灣嬰兒對於理解 不同非語言線索的成熟速度不同:相較之下,手指指示線索可傳遞較具體、明確的 意圖溝通訊息,是最容易被台灣嬰兒理解的一種非語言線索,此結果與過去西方的 研究結果大致相同(Butterworth & Cochran, 1980;Butterworth & Jarrett, 1991;Behne et al., 2005)。而眼神注視和意圖性語音線索所提供的意圖溝通訊息則相對較模糊,

因而被嬰兒理解的難度較高。

另一方面,雖然18個月大台灣嬰兒在眼神注視和意圖性語音線索情境中,平均 正確率皆顯著高於猜測率,顯示其可透過此兩種非語言線索去理解他人的溝通意 圖,但線索類型的效果分析結果顯示,此兩種線索情境間的平均正確次數並無顯著 差異。比較本實驗中此兩種非語言線索的提示方式,眼神注視線索僅對嬰兒和容器 做眼神來回接觸的動作,意圖性語音線索除了同樣的眼神來回接觸動作之外,更額 外增加發出「ㄨㄚ」的語音。由此顯示,相較於眼神注視線索而言,研究者在意圖 性語音線索情境中額外增加語音「ㄨㄚ」的操弄,可能並未提供嬰兒更多的意圖溝 通訊息,使得嬰兒在此兩種非語言線索情境中的表現並無差異。與西方同樣探討語 音線索的研究進行比較後,對這樣的結果有兩種可能的解釋,首先第一種解釋可能 是因為「缺乏正負向情緒對照線索」:在Repacholi與Gopnik(1997)的研究中,對 於意圖性和意外性語音,分別同時搭配了「驚喜」和「失望」這兩種意義明確相反 的正負向情緒提示,增加了不少明確的意圖溝通訊息量。Phillips(2002)的研究也 顯示,12個月大的嬰兒即可理解情緒線索的功能性意義,並以此線索作為預測他人

另一方面,雖然18個月大台灣嬰兒在眼神注視和意圖性語音線索情境中,平均 正確率皆顯著高於猜測率,顯示其可透過此兩種非語言線索去理解他人的溝通意 圖,但線索類型的效果分析結果顯示,此兩種線索情境間的平均正確次數並無顯著 差異。比較本實驗中此兩種非語言線索的提示方式,眼神注視線索僅對嬰兒和容器 做眼神來回接觸的動作,意圖性語音線索除了同樣的眼神來回接觸動作之外,更額 外增加發出「ㄨㄚ」的語音。由此顯示,相較於眼神注視線索而言,研究者在意圖 性語音線索情境中額外增加語音「ㄨㄚ」的操弄,可能並未提供嬰兒更多的意圖溝 通訊息,使得嬰兒在此兩種非語言線索情境中的表現並無差異。與西方同樣探討語 音線索的研究進行比較後,對這樣的結果有兩種可能的解釋,首先第一種解釋可能 是因為「缺乏正負向情緒對照線索」:在Repacholi與Gopnik(1997)的研究中,對 於意圖性和意外性語音,分別同時搭配了「驚喜」和「失望」這兩種意義明確相反 的正負向情緒提示,增加了不少明確的意圖溝通訊息量。Phillips(2002)的研究也 顯示,12個月大的嬰兒即可理解情緒線索的功能性意義,並以此線索作為預測他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