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見圖 24)。因此一種幾何體配對,會有 2(左、右)× 2(前、後)× 2(大、

小)× 2(兩個物體)種組合,共有 16 張照片(見圖 24)。

圖 24:實驗三幾何體拍攝組合。

分組方式與實驗二些微不同。除了實驗圖片同樣會根據物體在圖片上的大小 差異進行分組外,由於幾何體皆為無意義,亦即無對應的實際尺寸,因此在相同 構圖下,一對幾何體中兩個幾何體互換畫面大小及位置的圖片,將會被分類為同 一組。因此每組照片會有 2(左、右)×2(兩個物體)共 4 張照片,總共分成以 下 4 組圖片(見圖 25)。「實驗三近大遠小組」:依照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 的構圖方式編排,大的幾何體在前方、小的幾何體在遠方。

1. 「實驗三近小遠大組」:違反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構圖方式編排,小 的幾何體在前方、大的幾何體在遠方。

2. 「兩者皆大組」:兩個同樣為大尺寸的幾何體一前一後地擺放,造成後方 幾何體的畫面面積稍微小於前方幾何體的畫面面積。

3. 「兩者皆小組」:兩個同樣為小尺寸的幾何體一前一後地擺放,造成後方 幾何體的畫面面積稍微小於前方幾何體的畫面面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驗三近大遠小組 實驗三近小遠大組

兩者皆大組 兩者皆小組

圖 25:實驗三的四組實驗圖片。

三、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如同實驗一,每位參與者皆會看到各組照片,觀看的同時使用眼動 儀進行紀錄。而四種幾何體配對的呈現順序是經過拉丁方格設計,每種幾何體配 對的 16 張照片呈現完之後,才接著呈現下一種幾何體配對的 16 張照片。而在呈 現一種幾何體配對的區間內,其照片將隨機呈現。

本實驗使用 MATLAB 與 EyeLink2000 系統作為實驗的驅動程式。每個嘗試 次開始之前,將會在黑色螢幕的正中央呈現十字凝視點,接著呈現一張圖片,其 呈現持續 10 秒鐘,並同時記錄參與者的眼動資料。每張圖片呈現完之後,會請 參與者用按鍵評分作品的平衡性、美感程度,其評分間距為一到七分,一分為最 不平衡與最不美,七分為最平衡以及最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主觀評分結果分析

主觀評分分數皆會經過標準化才納入分析。標準化的流程為,每位參與者的 最高分轉換成正 1、最低分轉換成負 1,其餘的分數則等比例轉換到-1~1 之間。

一、主觀平衡分數分析

參與者對實驗三各組圖片的主觀平衡原始分數,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14。

表 14:實驗三各組主觀平衡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原始分數)

實驗三近大遠小組 實驗三近小遠大組

平均數:2.98 標準差:1.00 平均數:4.12 標準差:0.80

兩者皆大組 兩者皆小組

平均數:4.40 標準差:1.02 平均數:4.78 標準差:0.6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再進行推論性統計前,主觀評分分數皆會經過標準化才納入分析。標準化的 流程為,每位參與者的最高分轉換成正 1、最低分轉換成負 1,其餘的分數則等 比例轉換到-1 ~ 1 之間。經過標準化後的平衡程度評分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15。

表 15:實驗三各組主觀平衡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已標準化)

實驗三近大遠小組 實驗三近小遠大組

平均數:-0.69 標準差:0.36 平均數:0.02 標準差:0.41

兩者皆大組 兩者皆小組

平均數:0.22 標準差:0.35 平均數:0.45 標準差:0.27

對於平衡分數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顯示參與者對四組攝 影照片的平衡分數評分差異達顯著(F(3, 52) = 27.23,p < .001,η2 = 0.61)。

主觀平衡評分的 Tukey 事後分析結果如圖 26。從此結果可以發現實驗結果 與實驗二、實驗一有很大的不同,「兩者皆小組」與「兩者皆大組」的畫面,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者才能感受到視覺平衡,而「兩者皆小組」變成最能感受視覺平衡的構圖。雖 然違反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構圖的「實驗三近小遠大組」,仍然如同實驗一與 實驗二,其平衡分數顯著高於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構圖的「實驗三近大遠 小組」( p < .001)。不過實驗二與實驗一皆發現近小遠大此種違反 Arnheim 深度 平衡理論的構圖,是所有構圖情況當中,人們最能感受到視覺平衡的構圖。但當 畫面中物體沒有實質意義,人們不知道物體實際尺寸為何時,物體在畫面中的大 小變成是否達到視覺平衡的依據,兩個物體畫面大小差不多的構圖人們才會覺得 平衡。例如:兩個物體畫面大小差不多的「兩者皆小組」,其平衡分數顯著高於 符合 Ar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實驗三近大遠小組」與違反 Arnheim 深度平衡理 論的「實驗三近小遠大組」(p < .001;p < .01);而「兩者皆大組」的平衡分數也 顯著高於「實驗三近大遠小組」(p < .001)。

圖 26:實驗三平衡評分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A 代表「實驗三近大遠小組」、

B 代表「實驗三近小遠大組」、C 代表「兩者皆大組」、D 代表「兩者皆小組」。

二、主觀美感分數分析

參與者對實驗三各組圖片的主觀美感原始分數,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1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16:實驗三各組主觀美感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原始分數)

實驗三近大遠小組 實驗三近小遠大組

平均數:3.16 標準差:0.93 平均數:3.78 標準差:0.67

兩者皆大組 兩者皆小組

平均數:3.37 標準差:0.90 平均數:3.69 標準差:0.61

再進行推論性統計前,主觀評分分數皆會經過標準化才納入分析。標準化的 流程為,每位參與者的最高分轉換成正 1、最低分轉換成負 1,其餘的分數則等 比例轉換到-1 ~ 1 之間。經過標準化後的美感程度評分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17。

表 17:實驗三各組主觀美感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已標準化)

實驗三近大遠小組 實驗三近小遠大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平均數:-0.18 標準差:0.43 平均數:0.24 標準差:0.33

兩者皆大組 兩者皆小組

平均數:-0.16 標準差:0.38 平均數:0.10 標準差:0.44

對於美感分數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顯示參與者對四組攝 影照片的美感分數評分差異達顯著(F(3,52) = 3.611,p < .05,η2 = 0.17)。

主觀美感評分的 Tukey 事後分析結果如圖 27。有趣的是,雖然在違反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構圖下,參與者因為不知道畫面中物體實際尺寸大小,進而感受 到的視覺平衡程度沒有像實驗一、實驗二的畫面(物體畫面大小符合實際尺寸比 例)強烈,但是此種構圖仍然是參與者覺得最具美感的畫面,「實驗三近小遠大 組」的美感分數仍然顯著地高於「實驗三近大遠小組」(p < .05)。此一結果仍然 與實驗一、實驗二相符。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7:實驗三美感評分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A 代表「實驗三近大遠小組」、

B 代表「實驗三近小遠大組」、C 代表「兩者皆大組」、D 代表「兩者皆小組」。

第三節 眼動資料結果分析

在眼動資料處理的方面,會將在螢幕範圍外的凝視點、眨眼的凝視點刪除。

凝視時間如果小於 80 毫秒以及大於 1000 毫秒也會刪除。在資料經過刪減後,如 果一位參與者對一張照片的凝視點資料,剩下凝視點數量與刪減前的凝視點數量 相比,殘留百分比小於 50 的話,此參與者觀看此這片的資料將會整筆刪除。

原先預計如同實驗一分析區域標準化分數,將畫面中的兩個主體皆各當作一 個 ROI,利用刪減過後的凝視點資料計算每個 ROI 區域的區域標準化分數,並 計算成對樣本 t 檢定,檢驗每張片其兩個 ROI 的凝視數量密度是否不同,又不同 組別實驗材料是否會有不同的情況。

然而分析後發現結果與實驗二一樣,小畫面面積物體的區域標準化分數恆比 大畫面面積物體的區域標準化分數還顯著地高,此現象在各組圖片皆穩定存在。

其可能的原因也與實驗二相同,每個圖片的視線軌跡(scanpath)都單純地來回 落在這兩個物體上觀看,造成除上物體的畫面面積後,畫面面積小的物體永遠有 著較高的區域標準化分數。因此區域標準化分數的分析方式在此實驗也出現了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過同樣地,如果分析畫面中各個物體被參與者看到的優先順序,可發現主 觀平衡分數被參與者評分較高的組別,畫面中的兩個物體,其中一個物體被第一 眼看到的機率會顯著地高於另一個物體;而主觀平衡分數被參與者評分較低的組 別,畫面中的兩個物體被第一眼看到的機率卻沒有顯著差異。

以主觀平衡分數最低的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近大遠小組」來說,

其畫面中的兩個物體被參與者優先看到的機率沒有顯著差異(χ2 (1) = 0.04, p = 0.83)。

不過以主觀平衡分數最高的「兩者皆小組」來說,其畫面中的兩個物體被參 與者優先看到的機率有著顯著的不同(χ2 (1) = 4.06, p < .05)。其事後檢定也發現,

畫面中遠方小的物體被參與者第一眼就看到的機率,顯著高於畫面中前方小的物 體 (p < .05)。

使用真實攝影圖片為實驗材料的實驗一發現,無論是違反或是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攝影作品,人們皆能夠感受到視覺平衡與美感,且無論是何種構

總結以上研究發現,就僅有兩個主體的畫面而言,Arnheim 的深度平衡理論 並不完整。原本 Arnheim (1974)認為距離感會讓物體增加視覺重量,因此在遠方 的物體其畫面大小一定要小於前方的物體。雖然分析參與者的主觀平衡評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