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物體實際尺寸對深度空間構圖的影響探討視覺平衡之心理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物體實際尺寸對深度空間構圖的影響探討視覺平衡之心理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從物體實際尺寸對深度空間構圖的影響探討視 覺平衡之心理歷程 政 治. 大. Exploring the立 mental process of visual balance in. ‧ 國. 學. composition with depth: the effect of actual size of objects.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指導教授:黃淑麗. i n U. v. 博士. 研究生:何崇瑋 撰. 中華民國 108 年 9 月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 致謝. “One of life's quiet excitements is to stand somewhat apart from yourself and watch yourself softly becoming the author of something beautiful even if it is only a floating ash.” ― Norman Maclean,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And Other Stories. 襁褓時期,聆聽著偉人的趣事;兒童時期,讚嘆著偉人的傳記;求學時期,. 政 治 大 大的汪洋洪流,每個人皆在上面載浮載沉。而前人所留下的結晶,就像是汪洋中 立 死背著前人的歷史;大學與研究所時期,苦讀著學者的理論。人類文明就像個巨. ‧ 國. 學. 的島嶼,讓我們可以站在上面更進一步了解世界。但就我而言,小時候就納悶著, 我也能不能在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給予後人呢?. ‧. 或許,這篇研究是個夢想的小開端,每個人都能憑著努力在這世界上留下些. sit. y. Nat. 結晶。感謝指導教授黃淑麗老師、感謝口委蔡介立老師與汪曼穎老師的指導;感. al. er. io. 謝實驗室與研究所夥伴的對我研究的幫助,最後也要感謝我的家人與女友一直以. v. n. 來的陪伴。希望此篇研究不僅能在我生命中留下一個印痕,也能在後人的研究學 海中激起漣漪。. Ch. engchi. i n U.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 摘要 「視覺平衡」是影響視覺藝術美感的重要因素,但是過去的研究都停留在二維空 間的平面刺激,從未有人對具有深度線索的畫面研究視覺平衡。Arnheim(1974) 提出深度空間的平衡理論,認為空間深度愈深會增加物體的視覺重量,因此物體 在畫中的尺寸要近大遠小才得以達到視覺平衡,然而卻沒有實證研究證明之。而 過去對視覺平衡的研究大多使用簡單材料(幾何形狀、純色色塊等),但常因不 同的研究程序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更且研究結果可能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審美 行為。因此,本研究探討一近一遠的兩個物體在具空間深度的畫面下的視覺平衡,. 政 治 大 感程度以及觀看時的眼動資料,找出人們視覺平衡的心理歷程。實驗二再從統一 立. 且實驗一從真實視覺藝術著手,分析參與者對每件作品所知覺到的平衡程度與美. 環境下自行拍攝靜物照片,去除真實藝術其複雜性所帶來的潛在混淆變項以驗證. ‧ 國. 學. 實驗一的結果。實驗三再以簡單幾何體替代實驗二的靜物,驗證去除實際尺寸的. ‧. 背景知識對視覺平衡的影響。本研究發現,物體實際尺寸的背景知識是影響. y. Nat. Arnheim(1974)深度空間的平衡理論是否正確的重要因素。其中兩個物體近小. er. io. sit. 遠大的構圖最能讓人感受到視覺平衡與美感,且眼睛凝視點有反映出畫面平衡程 度的可能性。本研究從繁到簡的實驗方法能給予後人進行審美相關研究時的參考,. n. al. i n 研究結果也能給予視覺藝術創作者實際應用上的建議。 Ch engchi U. v. 關鍵字:視覺平衡、眼動、凝視點、深度知覺。. I. DOI:10.6814/NCCU201901226.

(4)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even distribution of visual weight in a frame will achieve visual balance. However, this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For example, no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 visual balance in a composition with depth cues. This study aimed to verify Arnheim’s (1974) claim that an element with greater depth will carry more visual weight in a picture. Previous studies of visual balance mostly utilized simple materials, such as color patches and geometrical figures, as experimental stimuli. However, different procedures using similar simple materials often resulted in different outcomes. Even worse, these results may not reflect how. 政 治 大 two objects in different depth, and tried to figure out the mental processes of visual 立. people appreciate real visual arts. Hence,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 國. 學. balance by analyzing eye tracking data and subjective judgements of visual balance and beauty. Experiment 1 used artworks of a real visual art – photography as material. ‧. to address the issue first. Experiment 2 used still-life photos taken by ourselves with the same background to rule out the potential confounding variables of Experiment 1.. y. Nat. io. sit. In Experiment 3, the still-life objects of Experiment 2 were replaced with geometrical. n. al. er. solids to exclude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object size. It turned out that the. i n U. v. knowledge of actual size of objects affect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Arnheim’s (1974). Ch. engchi. visual balance theory in the composition with depth. Also, the composition with a large far-object and a small near-object was perceived to be the most balanced and beautiful one. Moreover, there is some possibility of reflecting the level of visual balance of photos by analyzing eye fixations. The research strategy of this study which started with complex stimuli then gradually reduced to simple stimuli offer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future aesthetic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also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visual artists.. Keywords: visual balance, eye-movement tracking, eye fixations, depth perception II. DOI:10.6814/NCCU201901226.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美與視覺平衡........................................................................................ 1 視覺平衡相關研究................................................................................ 4. 一、黑白畫面的視覺平衡相關研究............................................................ 4 二、色彩畫面的視覺平衡相關研究............................................................ 7 三、深度知覺與現實的審美行為.............................................................. 10 第三節. 使用簡單實驗材料進行視覺平衡研究的問題.................................. 12. 一、不同實驗程序產生不同研究結果...................................................... 12. 政 治 大 三、外在效度不足...................................................................................... 14 立 二、內在效度不足...................................................................................... 13. 眼動與「視覺平衡」的知覺歷程...................................................... 15. ‧ 國. 學. 第四節. 一、視覺平衡的眼動研究.......................................................................... 15. 背景知識對畫面中物體尺寸的影響.................................................. 19 本研究想法.......................................................................................... 22. sit. y. Nat. 第五節 第六節. ‧. 二、凝視點數量與視覺重量...................................................................... 17. 第三章. 實驗一.......................................................................................................... 27. er. 研究問題與假設.......................................................................................... 24. io. 第二章. al. n. v i n Ch 研究設計與工具.................................................................................. 27 engchi U 主觀評分結果分析.......................................................................... 2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章. 眼動資料結果分析.......................................................................... 31 實驗二......................................................................................................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工具.................................................................................. 35. 一、研究參與者.......................................................................................... 35 二、實驗材料.............................................................................................. 35 三、實驗程序.............................................................................................. 38 第二節. 主觀評分結果分析.......................................................................... 39. 一、主觀平衡分數分析.............................................................................. 39 二、主觀美感分數分析.............................................................................. 43 III. DOI:10.6814/NCCU201901226.

(6) 第三節 第五章. 眼動資料結果分析.......................................................................... 46 實驗三...................................................................................................... 48.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工具.................................................................................. 48. 一、研究參與者.......................................................................................... 48 二、實驗材料.............................................................................................. 48 三、實驗程序.............................................................................................. 50 第二節. 主觀評分結果分析.......................................................................... 51. 一、主觀平衡分數分析.............................................................................. 51 二、主觀美感分數分析.............................................................................. 53 第三節 第六章. 眼動資料結果分析.......................................................................... 56. 政 治 大. 綜合討論.................................................................................................. 58. 立. 參考文獻...................................................................................................................... 64.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NCCU201901226.

(7) 表次 1: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平衡指標公式 .................................. 5 2:區域標準化分數之公式。.............................................................. 19 3: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平衡程度評分(原始分數).................. 29 4: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平衡程度評分(已標準化).................. 29 5: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美感程度評分(原始分數).................. 30 6: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美感程度評分(已標準化).................. 30 7:「實驗一近小遠大組」的區域標準化分數(ANS).................... 32 8:「實驗一近大遠小組」的區域標準化分數(ANS).................... 33 9:「實驗一修圖組」的區域標準化分數(ANS)............................ 34 10:實驗二各組主觀平衡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原始分數)........ 40 11:實驗二各組主觀平衡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已標準化) ........ 41 12:實驗二各組主觀美感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原始分數)........ 43 13:實驗二各組主觀美感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已標準化)........ 44 14:實驗三各組主觀平衡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原始分數)........ 51 15:實驗三各組主觀平衡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已標準化)........ 52 16:實驗三各組主觀美感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原始分數)........ 54 17:實驗三各組主觀美感評分描述性統計結果(已標準化)........ 5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NCCU201901226.

(8) 圖次 圖 1:視覺平衡示範圖片。圖左畫面有達到視覺平衡,圖右畫面沒有達 到視覺平衡。........................................................................................ 2 圖 2:Arnheim 提出位置影響平衡的例子。(取自 Arnheim,1974) ... 4 圖 3:八種指標分數的區域切分方法。黑色為一區域,白色為另一區域。. io. sit. y. Nat. 圖. ‧. 圖. 立. 學. 圖 圖 圖. 政 治 大. .............................................................................................................. 10 8:Édouard Manet《Le Déjeuner sur l'herbe》 ................................... 11 9:不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攝影作品。 ............................. 11 10:Nodine、Locher 與 Krupinski (1993)改圖 Georges-Pierre Seurat 的《Les Poseuses》 。左邊為原作,右邊為不平衡版本。 (取自:Nodine、 Locher 與 Krupinski,1993) ............................................................ 16 11:Georges-Pierre Seurat《Les Poseuses》原作(左)與不平衡版本 (右)的眼動凝視點分布。(取自:Nodine、Locher 與 Krupinski, 1993).................................................................................................. 16 12: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的《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 原作與不平衡改編版的凝視點數量。(取自:Quian Quiroga 與 Pedreira,2011) ................................................................................ 17 13:以「3」說明畫面上半部的視覺重量比下半部大。 (取自 Arnheim, 1974).................................................................................................. 18 14:Konkle 與 Oliva (2011)發現當物體的實際大小愈大時,人們會將 其在畫面中的大小調整得愈大。(取自:Konkle 與 Oliva,2011). n. al. er. 圖. ‧ 國. 圖 圖 圖. ................................................................................................................ 6 4:平衡指標的分布範圍。(取自:Wilson 與 Chatterjee,,2005) ... 6 5:Piet Mondrian《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 ........... 8 6:Monroe (1925)、Pinkerton 與 Humphrey (1974)的實驗示意圖。 (取 自:Pinkerton 與 Humphrey ,1974) ............................................... 9 7:Morriss 與 Dunlap (1987; 1988a, 1988b)顏色平衡實驗示意圖。粗 虛線代表可以左右移動,藉由移動此虛線調整兩個顏色色塊的大小。.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Ch. engchi. i n U. v. .............................................................................................................. 20 15:Linsen 等人(2011)發現,當實際物體大小愈大時,人們愈喜歡其 在畫面中的大小愈大。(取自:Linsen 等人,2011) .................... 20 16:Konkle 與 Oliva (2011)發現不同的紙張大小,參與者畫出來的「相 對大小」皆相同。(取自:Konkle 與 Oliva,2011) ..................... 21 17:實驗一的實驗圖片。最左邊為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作 品;中間為不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作品;最右邊為電腦修 圖過的視覺不平衡版本。.................................................................. 28 18:實驗一主觀評分分數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Arn-consistent VI. DOI:10.6814/NCCU201901226.

(9) 圖. 圖. 立. ‧ 國. ‧. io. sit. y. Nat. 圖. 學. 圖 圖 圖. 政 治 大. n. al. er. 圖 圖 圖. 代表「實驗一近大遠小組」、Arn-inconsistent 代表「實驗一近小遠 大組」、Unbalanced 代表「實驗一修圖組」。 ................................. 31 19:實驗二靜物拍攝組合。................................................................ 36 20:實驗二照片中的主體位置(紅框處)。...................................... 36 21:一組靜物,依照其大小、位置共會有 16 張照片(以茶壺、杯子 配對組作舉例)。................................................................................ 38 22:實驗二平衡評分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A 代表「尺寸不變/ 近大遠小組」、B 代表「尺寸不變/近小遠大組」、C 代表「尺寸交 換/近小遠大組」、D 代表「尺寸交換/近大遠小組」、E 代表「兩者 皆大/原大物近組」、F 代表「兩者皆大/原大物遠組」、G 代表「兩 者皆小/原大物遠組」、H 代表「兩者皆小/原大物近組」。 ........... 42 23:實驗二美感評分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A 代表「尺寸不變/ 近大遠小組」、B 代表「尺寸不變/近小遠大組」、C 代表「尺寸交 換/近小遠大組」、D 代表「尺寸交換/近大遠小組」、E 代表「兩者 皆大/原大物近組」、F 代表「兩者皆大/原大物遠組」、G 代表「兩 者皆小/原大物遠組」、H 代表「兩者皆小/原大物近組」。 ........... 46 24:實驗三幾何體拍攝組合。............................................................ 49 25:實驗三的四組實驗圖片。............................................................ 50 26:實驗三平衡評分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A 代表「實驗三近大 遠小組」 、B 代表「實驗三近小遠大組」 、C 代表「兩者皆大組」 、D 代表「兩者皆小組」。........................................................................ 53 27:實驗三美感評分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A 代表「實驗三近大 遠小組」 、B 代表「實驗三近小遠大組」 、C 代表「兩者皆大組」 、D 代表「兩者皆小組」。........................................................................ 56 28:迷你物藝術-古埃及文明的辟邪物。圖片來源:. 圖. Ch. engchi. i n U. v. https://www.historyforkids.net/amulets.html ....................................... 62. VII.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美與視覺平衡. 問世間「美」為何物?是人們自古至今所在探求的。「美」會精采人們的生 活,人人皆同意「美」會讓人心生愉悅,但是對於「美」的定義卻爭論不休(Norman, 2004)。Brachmann 與 Redies (2017) 提到許多哲學家、藝術評論家、心理學家與 神經科學家皆認為「美」不是客觀的, 「美」是會隨著人事時地物而改變。因此, 如果有科學家想要精準地研究測量「美」,常被質疑者認為是不可能且不可信的 (Norman, 2004)。. 政 治 大.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從古至今被認為美的畫面,都有一些共通的特徵,例如. 立. 特定的線條和顏色的組成方式(Bell, 1924)。因此,美仍然是被一些客觀因素所影. ‧ 國. 學. 響,例如複雜度、對稱性等(Jacobsen, 2006)。在這些因素當中,視覺平衡又是數 世紀以來,一致被認為是影響畫面美不美的重要因素(Brachmann & Redies,. ‧. 2017)。. y. Nat. sit. 何謂視覺平衡?畫面中每個元素都有自己的「視覺重量(visual weight)」,. n. al. er. io. 視覺重量在畫面中分布均勻即形成視覺平衡。視覺重量的概念,類似於物體因物. i n U. v. 理上地心引力的重力作用而具有物理重量,每個元素在畫面中也有一個視覺上的. Ch. engchi. 重量,但卻不是現實生活中物理上的重量,而是觀賞者經由觀看所感受到的重量 (Arnheim, 1974)。視覺平衡的概念可以用支點平衡的概念去做類比。每幅畫面若 視為下方有一個支點支撐著整幅畫,當畫面中的元素其視覺重量在支點兩邊均勻 分布,不會讓畫面感覺向左傾或向右傾時,人們即會感受到視覺平衡(Arnheim, 1974; I. McManus, Edmondson, & Rodger, 1985)。 因此,一個畫面平衡與否,就是決定於這些視覺重量在畫面上的分布是否均 勻,而非元素之間的畫面大小是否相近 (Lauer & Pentak, 2011)。例如:圖 1 左的 畫面中,雖然兩個杯子畫面面積不一樣大,但是後方畫面面積較大咖啡杯子卻可 以與前方畫面面積較小的杯子形成視覺平衡,觀賞者並不會覺得畫面哪邊很突兀; 1.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1) 相反的,圖 1 右的畫面中,觀賞者會覺得左邊的杯子讓畫面左邊非常的重,無法 與右邊的小杯子達成視覺平衡,因此此畫面觀賞者會很明顯感受到突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圖 1:視覺平衡示範圖片。圖左畫面有達到視覺平衡,圖右畫面沒有達到視覺平 衡。. v. n. 然而視覺平衡的概念是否具有心理上的真實性?還是只是美術界約定俗成. Ch. engchi. i n U. 的訓練所造成的現象?McManus、Edmondson 與 Rodger (1985)就利用槓桿平衡 的概念測量一系列畫作的視覺平衡,他們在每幅作品的下方呈現一個三角形的支 點,並請來了沒有受過美術訓練的參與者,請這些參與者調整支點在橫軸上的位 置,直到覺得支點可以平衡整幅畫作,而不會讓整幅畫左傾或右傾。其結果發現, 每幅畫的支點平衡位置,沒受過美術訓練的參與者們擺放位置大致相同,且不同 畫的確有明顯不同的支點平衡位置,顯示視覺平衡的概念的確真實存在。 名畫常被認為是視覺平衡的最佳範例,因為藝術家會經過不斷的嘗試,讓畫 中物件之間的關係達到一個最平衡的狀態,使畫面看起來是最舒適自然的(visual rightness)(Arnheim, 1974; Carpenter, 1971)。因此,Locher (2003)就挑選一些 20. 2.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2) 世紀有名的具象畫與抽象畫,並修改畫中的物件以破壞畫作的視覺平衡度,例如 更改物件的位置或是直接去掉。他請來沒看過原作的參與者觀看原作以及修圖的 版本,並請參與者指出哪張畫是原作、哪張是修圖版本。結果發現縱使沒看過原 作,參與者依然能指出哪張畫為原作、哪張是修圖版本,再次顯示了構圖平衡的 概念真實存在。 後來的學者也發現,無論是照片攝影、畫作創作,甚至是東方文化的書法字 書寫,視覺平衡在視覺藝術中皆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Gershoni & Hochstein, 2011; Jahanian, Vishwanathan, & Allebach, 2015; P. J. Locher, Stappers, & Overbeeke,. 政 治 大 毫秒之內,就可以察覺出這幅作品的視覺平衡程度(P. Locher & Nagy, 1996)。因 立. 1998; I. McManus, Stöver, & Kim, 2011)。甚至,人們在看到一幅作品的短短 100. 此,何謂「美」?有種說法為:「美」就是物件之間的視覺關係達到一個平衡狀. ‧ 國. 學. 態(Anderson, 2012)。平衡的畫面比起不平衡的畫面更美觀(Arnheim, 1974),畫面. ‧. 如果不平衡就會讓人覺得無聊且紊亂(Lauer & Pentak, 2011)。. y. Nat. 但是,視覺平衡的概念雖流傳久遠,卻鮮少有人做系統化的整理,甚至更少. er. io. sit. 人對視覺平衡進行實證研究。一個畫面如何達成視覺平衡,其心理歷程以及背後 的心理機制皆尚未釐清。Arnheim (1974)是近代歷史中,少數系統性地探討哪些. al. n. v i n 因素會影響元素的視覺重量,進而影響畫面的視覺平衡。例如,Arnheim (1974) Ch engchi U. 認為位置對視覺平衡有很大的影響,當畫面中的元素愈遠離中央,元素的視覺重 量就愈重。Arnheim (1974)用兩個圓點舉例,當右上與左下兩個圓點與畫面正中 央的距離一樣時,兩個圓點的視覺重量相近,因此畫面達到視覺平衡(見圖 2 左);但當兩個圓點的中心點偏離畫面的正中央時,右上的圓點比起左下的圓點 距離畫面正中央更遠,因此右上圓點的視覺重量比左下圓點的視覺重量更大,造 成畫面比較不平衡(見圖 2 右) 。除了位置,Arnheim (1974)還整理出大小(當元 素在畫面中的面積愈大,元素的視覺重量就愈重)、亮度(亮度愈高視覺重量愈 重) 、色相(紅色視覺重量比藍色重) 、空間深度(元素在畫面愈深處,視覺重量 愈重)等影響視覺平衡的因素。 3.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3) 圖 2:Arnheim 提出位置影響平衡的例子。(取自 Arnheim,1974). 第二節. 立. 治 政 視覺平衡相關研究 大. ‧ 國. 學. 一、黑白畫面的視覺平衡相關研究. 雖然 Arnheim (1974)對於視覺平衡的影響提出了許多理論,但是他並沒有做. ‧. 任何實證性研究。因此,有學者不僅設法研究視覺平衡的現象,也試著驗證. sit. y. Nat. Arnheim 提出的理論。例如:Arnheim (1974)提出畫面中心點會影響視覺平衡的. al. er. io. 理論,他認為畫面中的元素要平均分布在畫面中心點周圍才會平衡,於是 Wilson. v. n. 與 Chatterjee (2005)想藉由量化研究方式設法研究視覺平衡,並驗證 Arnheim. Ch. engchi. (1974)畫面中心點對視覺平衡影響的理論。. i n U.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將一些大小不等的抽象幾何圖形(圓形、方形、 六邊形)隨機編排在畫面中,並藉由計算這些圖形在畫面中的像素點的數量分布, 發展出計算畫面視覺平衡程度的指標 (the Assessment of Preference of Balance, or APB) 。其平衡程度的指標算法,要先將畫面對稱地分為「區域一」以及「區 域二」 ,再來計算各個區域內的像素點數量,並根據以下公式算出一個指標分數: 兩個區域的像素點數量相減後取絕對值,此絕對值再除以兩個區域像素點的相加 總合(見表 1)。因此,以水平切分來說,如果水平線上有 200 個像素點,水平. 4.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4) 線下也有 200 個像素點,此切分方法算出來的指標分數為(|200-200|)/(200+200) = 0,則意味著兩邊的像素點一樣多。. 表 1: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平衡指標公式 平衡程度指標公式 �區域一的像素點數量 − 區域二的像素點數量�. 區域一的像素點數量 + 區域二的像素點數量. 政 治 大 方法之外,還有將畫面分割成內、外兩區域的切分方法,因此總共八種切分方法。 立 而畫面的對稱切分的方法如圖 3 所示,除了水平、垂直、兩條對角線的切分. 這八種切分方法根據前面所述的公式各會算出一個指標,這八個指標分數相加後. ‧ 國. 學. 乘上百分比,再除以八,即為整體畫面視覺平衡程度的指標。因此,如果算出來. ‧. 的平衡程度指標愈接近 0%,代表愈平衡;如果愈接近 100%,則意味著像素點. sit. y. Nat. 分布的愈不均勻,代表愈不平衡。從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製作的圖像中,. io. er. 可發現當平衡分數大於 50%時,畫面已是相當不平衡(見圖 4) ,這驗證了 Arnheim (1974)畫面中心點對視覺平衡的影響。他們也做實驗證實這些由幾何圖型所編排. al. n. v i n Ch 的抽象畫面,其計算出來的平衡指標與人們的喜好分數有很大的正相關(Wilson engchi U & Chatterjee, 2005)。. 5.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5) 圖 3:八種指標分數的區域切分方法。黑色為一區域,白色為另一區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圖 4:平衡指標的分布範圍。(取自:Wilson 與 Chatterjee,,2005). n. al. er. io.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研究材料是白底配上黑色的幾何圖案,其研究. i n U. v. 結果僅限於二值化的黑白畫面。於是林幸蓉(2014) 延伸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 Ch. engchi. 的研究方法,將這些幾何圖形改成不同灰階,並參考 I. McManus et al. (2011)的 研究去設法找到每個灰階其視覺重量的權重值,最後再將這些灰階權重值納入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平衡程度指標去做視覺平衡的計算。林幸蓉(2014) 尋找灰階權重的方法為,在畫面中呈現兩個不同灰階的圓形,並請參與者直接點 出重心的位置,並藉由計算出重心分別與兩圓之間的距離,推算出不同灰階的權 重。可惜的是,林幸蓉(2014)估算出來的權重值納入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 的平衡程度指標後,並沒有像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一樣,再請參與者對實 驗材料進行喜好評分,驗證算出來的平衡指標分數真的可以確實預測人們對畫面 的喜好。 6.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6) 雖然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實驗發現,他們發展出的視覺平衡算法, 可以準確預測人們對他們的實驗材料的喜好,但卻無法類推到現實生活中的視覺 藝術,縱使是黑白畫面的視覺藝術。Gershoni 與 Hochstein (2011)給參與者欣賞 一些書法字,並請參與者客觀評分這些書法字的平衡程度。這些參與者皆沒受過 藝術訓練,也不熟悉書法藝術。結果發現,參與者的主觀平衡分數,與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視覺平衡指標分數,兩者相關程度甚低。甚至,他們後續 實驗,進一步把這些書法字進行旋轉,旋轉過後其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 視覺平衡指標分數依然不變,但是參與者的主觀平衡程度評分卻有大幅的變化。. 政 治 大. 顯示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視覺平衡算法可能難以類推到真實生活中黑白 畫面的視覺藝術。. 學. ‧ 國. 立. 二、色彩畫面的視覺平衡相關研究. ‧. 另一方面,無論是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的原始視覺平衡算法,或是林. sit. y. Nat. 幸蓉(2014)納入灰階權重後的視覺平衡算法,都無法類推到現實生活中的彩色視. al. er. io. 覺藝術。例如 Piet Mondrian 著名的抽象畫作《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v. n. Yellow》(見圖 5)。此作品畫面中有一塊大面積的紅色,以及兩塊小面積的藍色. Ch. engchi. i n U. 與黃色。如果用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或林幸蓉(2014)的視覺平衡指標算法, 其視覺平衡分數皆會非常不良,但是 Piet Mondrian 卻可以藉由這三原色在畫面 中的編排,達到一個視覺平衡。 研究也證實,如果把 Piet Mondrian 的三原色抽象畫作中區塊的顏色互換, 例如原本紅色的區塊變成藍色、藍色的區塊變成黃色、黃色的區塊變成紅色,並 把改編版與原版同時呈現給沒看過 Mondrian 的畫的人觀賞,人們都會比較喜歡 原作(I. C. McManus, Cheema, & Stoker, 1993)。甚至如果請人們直接指出 Mondrian 的抽象畫作的平衡點在哪,無論是有經過美術訓練的專業人士,或是 沒有經過美術訓練的一般人,改編版所指出的平衡點相較於原版,都有很明顯地. 7.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7) 位移(P. Locher, Overbeeke, & Stappers, 2005)。因此,Piet Mondrian 的三原色抽象 畫作的確有達到視覺平衡的美感,只是基於 Wilson 與 Chatterjee (2005)所發展的 視覺平衡計算指標,無法準確測量出顏色對視覺平衡的影響。. 政 治 大 圖 5:Piet Mondrian《Composition 立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 ‧ 國. 學. 顏色如何對視覺平衡產生影響?顏色在空間中的平衡研究,最早是 Bullough. ‧. 在 1907 年請參與者去用油漆粉刷牆面,他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會用紅色粉刷下半. sit. y. Nat. 部的牆面,上半部的牆面則用粉紅色粉刷。這顯示人們覺得紅色看起來比較重,. al. er. io. 因而放在下半部畫面比較平衡。Monroe (1925)利用支點平衡的概念去研究視覺平. v. n. 衡,他在一塊板子的左、右兩邊各放一個圓形的色紙,並讓參與者從兩個圓形的. Ch. engchi. i n U. 色紙之中,找到一個看起來平衡的「支點」 (見圖 6) 。藉由計算兩個色紙到支點 的距離,推算出各個顏色的視覺重量,Monroe (1925)的研究結果與 Arnheim (1974) 的色彩視覺平衡理論不相符。Arnheim (1974)認為亮度愈高,視覺重量就愈重, 並且在色相當中紅色的視覺重量大於藍色。然而 Monroe (1925)發現「亮度」與 「色彩的視覺重量」呈反比關係,且藍色的視覺重量比紅色重。 但 Monroe (1925)原先實驗材料的色紙,會有反光的問題,Pinkerton 與 Humphrey (1974) 擔心反光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所以 Pinkerton 與 Humphrey (1974)改善 Monroe (1925)的實驗方法,一樣是讓參與者從左右兩邊的色塊去「平 衡」找支點,但實驗材料改為不會反光的 Kodak 的濾光片(Kodak Wratten Filters) 。. 8.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8) 其研究結果就發現紅色的視覺重量大於藍色,符合 Arnheim (1974)的色相視覺平 衡理論。. 圖 6:Monroe (1925)、Pinkerton 與 Humphrey (1974)的實驗示意圖。(取自:. 政 治 大. Pinkerton 與 Humphrey ,1974). 立. ‧ 國. 學. Morriss 與 Dunlap (1987; 1988a, 1988b)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測量色彩的色 相、彩度(chroma)與亮度對視覺重量的影響。他們呈現兩個顏色色塊給參與者,. ‧. 這兩個色塊之間會有一個可移動的條狀物,如果向左移動此條狀物,右邊的色塊. sit. y. Nat. 就會變大,左邊的色塊就會變小;同理,如果向右移動,右邊的色塊就會變小,. al. er. io. 左邊的色塊就變大(見圖 7)。他們分別操弄兩個色塊的彩度及亮度,並請參與. v. n. 者調整兩個色塊的面積大小,直到調整到覺得兩個顏色的大小剛好可以達到視覺. Ch. engchi. i n U. 平衡。研究結果發現 Arnheim (1974)的色彩視覺平衡理論不能完全獲得支持。色 相、彩度、亮度這三個因素中,彩度對視覺重量的影響最大,彩度與視覺重量的 關係成正比,而色相對視覺重量的影響最小。而最意外的是,亮度對視覺重量的 影響在這一系列的研究中卻發現結果非常不一致,有時發現亮度與視覺重量成正 比,有時卻發現亮度與視覺重量成反比(Morriss & Dunlap, 1987; Morriss & Dunlap, 1988a, 1988b)。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雖然研究結果尚有不一致的地方,Arnheim (1974)的色彩視覺平衡理論正確與否也有待商榷,但不同的顏色對視覺平衡的確 都有著顯著的影響。. 9. DOI:10.6814/NCCU201901226.

(19) 圖 7:Morriss 與 Dunlap (1987; 1988a, 1988b)顏色平衡實驗示意圖。粗虛線代表 可以左右移動,藉由移動此虛線調整兩個顏色色塊的大小。. 三、深度知覺與現實的審美行為. 政 治 大 的視覺平衡研究,都僅限於 立2D 平面,現實中的藝術作品會有空間深度的立體感,. 但是,上述的視覺平衡研究,無論是黑白畫面下的視覺平衡研究,或是色彩. ‧ 國. 學. 不同空間深度似乎也會對視覺平衡有所影響。因此上述平衡的研究,依然沒辦法 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欣賞視覺藝術。. ‧. 空間深度是如何影響視覺平衡?目前尚未有學者對此議題進行研究,不過. sit. y. Nat. Arnheim (1974)所整理出的視覺平衡理論,當中有提到深度知覺如何影響視覺平. al. er. io. 衡。他認為距離會增加一個物體在畫面中的視覺重量,當一物體在畫面中的空間. v. n. 愈遠時,其視覺重量會愈大。因此,畫面中遠方的小物體,可以跟近處的大物體. Ch. engchi. i n U. 形成一個視覺平衡。Arnheim 以 Édouard Manet 的作品《Le Déjeuner sur l'herbe》 為例(見圖 8),畫面中遠方採花的「小」女孩,可以與近處的「大」人形成視 覺平衡,就是因為遠方的女孩雖然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較小,但因其在遠方視覺 重量較大,因此可以與近處畫面所佔比例較大的人物形成平衡。. 10.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0) 政 治 大. 圖 8:Édouard Manet《Le Déjeuner sur l'herbe》. 立. ‧ 國. 學. 但是,Arnheim 的理論是唯一的嗎?有沒有可能遠方大的物體也可以與前方 小的物體達到視覺平衡?以圖 9 的攝影作品來說,該作品具有相當高的受歡迎度,. ‧. 而畫中的兩個主體反而是遠大近小,並不符合 Arnheim 的深度平衡理論。但目前. y. Nat. sit. 尚未有實徵研究驗證 Arnheim (1974)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也沒有任何學者以實. n. al. er. io. 徵方式探討空間深度與視覺平衡的關係。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就是探討在彩. i n U. v. 色且有深度知覺的畫面中,其物體之間是如何達到視覺平衡。. Ch. engchi. 圖 9:不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攝影作品。 11.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1) 第三節. 使用簡單實驗材料進行視覺平衡研究的問題. 在心理學領域中,通常如前面所述,皆是使用簡單材料(幾何圖像、純色色 塊)當作實驗材料,以避免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但是,從上述視覺平衡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如果用簡單刺激當作研究視覺平衡 的材料,會顯示出一些問題。. 一、不同實驗程序產生不同研究結果. 政 治 大. 簡單實驗材料面臨到的第一個問題:同樣的簡單材料,用不同的研究程序,. 立. 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以利用兩個顏色色塊作為實驗材料,去測量人們的視覺平. ‧ 國. 學. 衡的研究方法來說,Linnett 等人 (1991)就發現,藉由兩個顏色色塊去測量人們 的視覺平衡,「在固定兩個色塊顏色彩度的情況下,讓參與者自由調整兩個顏色. ‧. 色塊的大小,直到覺得兩個顏色色塊可以達到視覺平衡」的研究程序,與「固定. y. Nat. sit. 兩個色塊面積大小,並固定其中一個色塊的顏色彩度,讓參與者調整另外一個色. n. al. er. io. 塊的顏色彩度,直到覺得兩個顏色色塊可以達到視覺平衡」的研究程序,兩者所. i n U. v. 得研究結果完全相反。前者調整面積的研究程序發現,高彩度的小面積色塊,可. Ch. engchi. 以與低彩度的大面積色塊做平衡;後者調整顏色的研究程序卻發現,高彩度的大 面積色塊,才可以與低彩度的小面積色塊做平衡。 無獨有偶,同樣是利用兩個顏色色塊作為實驗材料去測量人們的視覺平衡, Monroe (1925)以及 Pinkerton 與 Humphrey (1974)利用支點平衡的概念,呈現兩個 色塊給參與者,並請參與者尋找一個可以平衡兩個色塊的支點,發現不同色相會 有不同的視覺重量。但是,Alexander 與 Shansky (1976) 用大小估計法,讓參與 者以白色為基準,直接用數字評斷每個顏色的視覺重量,卻發現色相對視覺平衡 沒什麼影響。. 12.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2) 同樣的研究目的,都是測量人們對畫面的視覺平衡反應,如果因為不同的實 驗程序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其可能的原因之一為:簡單實驗材料的研究方法,並 沒有辦法確實地測量到視覺平衡此心理構念,其所測量到的現象並非視覺平衡的 真實面貌。換言之,利用幾近相同的簡單實驗材料,卻因不同的實驗程序就產生 不同的結果,顯示這些研究結果所測量到的,也許不能真正反映現實生活中人們 對視覺藝術的審美行為。. 二、內在效度不足. 政 治 大 Ronchi 在 2002 年參考 Morriss 立 與 Dunlap (1987; 1988a, 1988b)的研究方法,想利 使用簡單實驗材料進行視覺平衡的美感研究,其內在效度可能有所不足。. ‧ 國. 學. 用兩個顏色色塊研究視覺平衡。不僅想克服 Morriss 與 Dunlap (1987; 1988a, 1988b) 的研究發現(亮度對視覺重量有不一致的影響效果),更想嘗試更進一步量化每. ‧. 個亮度值其所代表視覺重量是多少。然而,Ronchi (2002)卻發現不同參與者其調. sit. y. Nat. 整的最終面積大小有很明顯的不同,且個人在實驗前半段與後半段也會有明顯的. n. al. er. io. 不同,但是在統計分析方法上他並沒有交代如何解決,甚至統計結果也沒有詳述. v. (Ronchi, 2002)。如果一種研究方法,實驗前半段參與者的反應與後半段的反應有. Ch. engchi. i n U. 很大的不同,即無法確定這兩種結果,何者才是真實反映人們在欣賞視覺藝術時 對視覺平衡的感受,甚至有可能兩種結果皆為假效果。 不僅不同時間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許多研究皆發現參與者無法透過簡單材 料去捕捉「視覺平衡」的概念(Linnett, Morriss, Dunlap, & Fritchie, 1991; Ronchi, 2002, 2011)。以調整兩個顏色色塊大小的方式,去探討視覺平衡的研究來說,許 多參與者難以透過兩個顏色色塊去捕捉「視覺平衡」的概念,不了解要調到何種 狀態才達到平衡(Ronchi, 2002, 2011)。甚至,許多參與者調到覺得達到視覺平衡 時,兩個顏色的面積大小幾乎一樣(Linnett et al., 1991)。但過去研究者遇到這種 無法順利解釋且與預期不相符的資料,卻是直接加以刪除(Linnett et al., 1991)。. 13.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3) 由以上可知,簡單實驗材料的研究方式,常無法獲得穩定的效果,顯示其內在效 度之不足。. 三、外在效度不足 簡單實驗材料的視覺平衡與美感實驗結果,與用真實物品做實驗的結果完全 不同。Berlyne (1971)就曾疑慮,使用簡單實驗材料與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品相差太 遠,因此所測量到的美感反應與真實生活的美感反應相距甚遠。後來也有不少學 者質疑,簡單實驗材料所測到的美感反應,只限於這些簡單實驗材料,沒辦法類. 政 治 大 物品本身所含的意義,是會影響著畫面的平衡構圖。如果物體本身在日常生活中 立. 推到現實生活中(Brachmann & Redies, 2017)。Sammartino 與 Palmer(2012)即發現,. ‧ 國. 學. 所在的位置都在我們的眼睛上方(例如:吊燈),人們比較喜歡將此物體放在畫 面的上方;如果物體本身在日常生活中所在的位置都在我們的眼睛下方(例如:. ‧. 碗),人們比較喜歡將此物體放在畫面的下方(Sammartino & Palmer, 2012)。而如. sit. y. Nat. 果兩個物體本身之間有著相互關聯(例如:洗碗精與肥皂),人們比較喜歡在畫. al. er. io. 面中將這兩個物體放的更靠近;如果兩個物體本身之間沒有強烈的相互關係(例. v. n. 如:紅酒與肥皂),人們比較喜歡在畫面中讓這兩個物體遠離(Leyssen, Linsen,. Ch. engchi. i n U. Sammartino, & Palmer, 2012)。這些真實物體的美感研究結果,皆無法用簡單實驗 材料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去解釋。例如上述 Leyssen 等人(2012)的研究結果,發現 有關聯的物體會偏好於在畫面中兩兩靠近且偏向一邊,如果用基於 Wilson 與 Chartterjee(2005)的視覺平衡指標算法,其平衡分數反而會非常不良。 總結來說,使用簡單實驗材料進行美感研究,不僅不同實驗程序會產生不同 研究結果,也無法確定所測到的行為反應是不是研究者想測量的,並且其研究結 果也可能缺乏外在效度,難以類推到現實生活中的審美行為。因此,本研究認為, 美感研究可以先從現世生活中的藝術品著手,得到人們對於真實藝術品的確實行 為反應後,再慢慢簡化到簡單實驗材料,檢驗簡單實驗材料的行為反應是否與真. 14.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4) 實藝術品一致,藉此逐步萃取出核心因素,而非一開始就從簡單實驗材料進行研 究。. 第四節. 眼動與「視覺平衡」的知覺歷程. 一、視覺平衡的眼動研究 既然簡單實驗材料所測到的結果,無法確定其符合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審美時 所知覺到的視覺平衡,那麼若是轉而以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品為材料,人們又是如 何知覺這些作品的視覺平衡呢?. 政 治 大. 有許多學者研究發現,人們的眼動軌跡能反映視覺平衡。不平衡的畫面,其. 立. 眼動軌跡與平衡的畫面有很大的不同(P. J. Locher & Nodine, 1987; Nodine, Locher,. ‧ 國. 學. & Krupinski, 1993; Quian Quiroga & Pedreira, 2011)。Locher 與 Nodine(1987)將 一系列的抽象名畫,修改成對稱版本,並將原作以及對稱改編版給參與者觀看,. ‧. 發現參與者如果是看到對稱版的抽象畫,其凝視點會集中在對稱軸上;如果是非. y. Nat. n. al. er. io. 衡性,會大大地影響人們的凝視點分布情形。. sit. 對稱的抽象畫,其凝視點反而會較平均分散在畫面上。此研究顯示畫面的構圖平. i n U. v. 但是非對稱的作品,不代表其畫面沒有達到視覺平衡。因此 Nodine、Locher. Ch. engchi. 與 Krupinski (1993) 更改一系列的名畫,例如將 Georges-Pierre Seurat 的作品《Les Poseuses》原作,改圖成不平衡的版本(見圖 10),並將原作以及改圖版本分別 給參與者觀賞。研究結果發現,其在畫中人像上的凝視點分布有明顯的不同(見 圖 11)。. 15.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5) 圖 10:Nodine、Locher 與 Krupinski (1993)改圖 Georges-Pierre Seurat 的《Les Poseuses》 。左邊為原作,右邊為不平衡版本。 (取自:Nodine、Locher 與 Krupinski, 199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圖 11:Georges-Pierre Seurat《Les Poseuses》原作(左)與不平衡版本(右)的. i n U. v. 眼動凝視點分布。(取自:Nodine、Locher 與 Krupinski,1993). Ch. engchi. Quian Quiroga 與 Pedreira (2011)也把一些名畫改編成不平衡的版本,給參與 者觀看原作與改編版,並記錄其眼動軌跡。其研究結果也發現,原作畫中的物體 與不平衡版畫中的物體,其上的凝視點數量有顯著的不同。以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的《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來說,如果將原作中左邊的 黑色畫面切掉,畫中最右邊的人物的凝視點數量,相較於原作有顯著地增多,顯 示出左邊的黑色畫面在畫中的視覺平衡中佔有重要的角色(見圖 12)(Quian Quiroga & Pedreira, 2011)。最左邊的黑色畫面與最右邊的人物互相抗衡,所以原 版當左邊黑色畫面還存在時,右邊的人物顯得視覺重量不是特別重,凝視點數量 16.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6) 並沒有特別多。但是當最左邊的黑色畫面被切掉時,右邊的人物沒有左邊的黑色 畫面抗衡,右邊的人物視覺重量變重,凝視點數量因而變多。從 Quian Quiroga 與 Pedreira (2011)的研究可以發現凝視點數量與視覺重量似乎有著正向相關,當 視覺重量比較重時,凝視點的數量亦較多;反之,當視覺重量比較輕時,凝視點 的數量亦較少。凝視點數量似乎可以作為畫面中物件的視覺重量的指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圖 12: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的《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原作與. al. n. v i n 不平衡改編版的凝視點數量。(取自:Quian Quiroga 與 Pedreira,2011) Ch engchi U 二、凝視點數量與視覺重量. 藝術界也常認為,視覺重量就是畫面中每個元素對觀賞者的吸引力,當一個 元素有愈多的視覺重量,此元素就愈容易吸引人們的目光(Bradley, 2014)。而確 實有學者研究發現,視覺重量與凝視點有著正向相關(Niekamp, 1981)。例如: Arnheim (1974)認為畫面上半部會比下半部有更多的視覺重量,因此物件的下半 部要大於上半部,看起來才比較平衡。如圖 13, 「3」的下半部要略大於上半部, 才會達到視覺平衡;而 Brandt (1945)的眼動研究就發現,人們在看一畫面時,. 17.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7) 畫面上半部的凝視點的確比下半部還多。Niekamp (1981)更進一步驗證 Arnheim (1974)的論述,他將畫面劃十字切成四等份,並在每個等份放置一個圓型,然後 給參與者欣賞並記錄眼動軌跡。結果也發現,畫面上半部的兩個等份的凝視點數 量,顯著比下半部的兩個等份還多。因此,畫面中物件上的凝視點數量,的確可 以反映出物件的視覺重量。. 政 治 大 圖 13:以「3」說明畫面上半部的視覺重量比下半部大。 (取自 Arnheim,1974) 立. ‧ 國. 學. 本研究將會以凝視點數量當作測量視覺重量的指標,去探討只有兩個彩色物. ‧. 體,且兩者處於不同深度位置的畫面,其物體之間是如何達到視覺平衡。但是,. y. Nat. 若如同 Niekamp (1981)只用凝視點總數為指標,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出物體的視覺. er. io. sit. 重量,因為 Niekamp (1981)的研究是每個凝視點總數計算範圍的面積都一樣大, 但是在視覺藝術中,畫面物體會有大有小。物體面積較大的物體,其凝視點數量. al. n. v i n 很容易比物體面積較小的物體還多。如果要更準確知道觀看情形,就必須要用區 Ch engchi U. 域標準化分數(area normalized score, ANS)去做比較(表 2),其計算方式為: 物體的凝視點數與整體畫面總凝視點數的比值,除以物體面積與整體畫面面積的 比值。此方式相較於單純的凝視點數量加總,將能更進一步整體了解參與者的觀 看情形(Findlay & Gilchrist, 2003)。 因此以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近大遠小構圖來說,遠方小的物體其單 位面積會有較多視覺重量,如此才能跟前方大的物體做平衡。所以遠方小的物體 會有較大的區域標準化分數,而近方大的物體會有較小的區域標準化分數。相反 的,以不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遠大近小構圖來說,近方小的物體其單位 面積必須有較多視覺重量,如此才能跟遠方大的物體做平衡,因此近方小的物體 18.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8) 會有較大的區域標準化分數,而遠方大的物體會有較小的區域標準化分數。本研 究將會以此區域標準化分數,去驗證對於物體視覺重量的預測。. 表 2:區域標準化分數之公式。 區域標準化分數之公式. 物體上的凝視點數量 � 整體畫面的凝視點數量. �. 物體所佔的面積 � 整體畫面的面積. �. 政 治 大. 立 背景知識對畫面中物體尺寸的影響 學. ‧ 國. 第五節. 然而 Arnheim 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何種情況下能預測視覺平衡,在何種情況 下不能預測視覺平衡?背景知識的影響在其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前人研究發現,. ‧. 背景知識是影響畫中物體尺寸的重要因素(Bertamini, Bennett, & Bode, 2011;. y. Nat. sit. Konkle & Oliva, 2011; Linsen, Leyssen, Sammartino, & Palmer, 2011)。Konkle 與. n. al. er. io. Oliva (2011)請人們在沒有任何參考物的情況下,只憑記憶在紙上畫出一系列的物. i n U. v. 體,結果發現人們畫出來的物體在紙上的大小,與此物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大. Ch. engchi. 小呈現正向關係。當在現實生活中物體的實際尺寸愈大,人們在紙上畫出來的物 體尺寸也會愈大。Konkle 與 Oliva (2011)更後續做一系列的實驗,例如人們只需 要想像此物體,不需要實際畫出來,但需要在電腦螢幕上的畫框內用方形框出想 像的物體有多大;或是在電腦螢幕上呈現一個物體,此物體的起始大小隨機呈現, 參與者只需要調整此物體的大小,直到覺得在畫面上看起來最適宜(look best), 其結果都發現,當目標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尺寸愈大時,在畫面上調整出的尺 寸也愈大(見圖 14) 。Konkle 與 Oliva (2011)將此現象命名為「典範大小(canonical size)」。. 19. DOI:10.6814/NCCU201901226.

(29) 圖 14:Konkle 與 Oliva (2011)發現當物體的實際大小愈大時,人們會將其在畫面 中的大小調整得愈大。(取自:Konkle 與 Oliva,2011). 政 治 大 Linsen 等人(2011)研究也發現,在人們比較喜歡的畫面,畫面中的物體大小 立. 也反應出真實物體大小。他們將一系列的物體分別呈現不同大小給參與者看,不. ‧ 國. 學. 僅如同 Konkle 與 Oliva (2011)詢問參與者哪一個畫面看起來最適宜(look best),. ‧. 他們也詢問參與者最喜歡(like best)哪一個畫面。研究結果也發現,無論是詢. y. Nat. 問哪張最適宜或是最喜歡,人們選擇的畫面其物體尺寸皆反映出真實物體尺寸,. n. al. er. io. sit. 例如蝴蝶在畫面中就喜歡比較小,大象在畫面中就喜歡比較大(見圖 15)。. Ch. engchi. i n U. v. 圖 15:Linsen 等人(2011)發現,當實際物體大小愈大時,人們愈喜歡其在畫面中 的大小愈大。(取自:Linsen 等人,2011). 20.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0) Bertamini 等人(2011)更從現有的繪畫中,證明「典範大小」的存在。Bertamini 等人(2011)收集 Thomas Bewick、George Stubbs 的動物畫像以及中古世紀的動 物寓言圖像,從這些大量的動物圖像中逐一分析畫中的動物所佔的畫面比例,與 其動物實際尺寸的關係。同樣也發現,當動物的實際尺寸愈大時,在畫中的所佔 的畫面比例也愈大。 綜合上述可知,有關物體在現實中實際尺寸的背景知識,是影響其在畫面中 尺寸的重要因素。如果物體在畫中所佔的比例不符合其實際大小,人們反而會覺 得很突兀。甚至物體在畫面中的「絕對大小」也會隨著脈絡情境而改變,讓物體. 政 治 大 參與者在無任何參考的情況下,憑記憶畫出目標物。結果發現,其物體的「絕對 立. 有著相同的「相對大小」 。Konkle 與 Oliva (2011)給參與者不同的紙張大小,並請. 大小」會隨著紙張大小改變,不過其「相對大小」卻不變(見圖 16) ,這不僅顯. ‧ 國. 學. 示背景知識會影響物體在畫面中的大小,物體在畫面中的大小也會隨著脈絡情境,. ‧. 將物體調整到一個最適宜的大小。.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6:Konkle 與 Oliva (2011)發現不同的紙張大小,參與者畫出來的「相對大小」 皆相同。(取自:Konkle 與 Oliva,2011). 21.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1) 第六節. 本研究想法. 總結以上文獻可知,心理學對於視覺平衡理論發展尚處於萌芽階段,目前還 未有實徵研究在具有深度線索的畫面下探討視覺平衡的心理歷程。而從過去視覺 平衡的相關研究也發現,使用簡單刺激作為研究材料,常因內在效度、外在效度 等問題導致研究結果無法真實反映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審美行為(Arnheim, 1974; Gershoni & Hochstein, 2011; Linnett et al., 1991; Monroe, 1925; Morriss & Dunlap, 1987; Morriss & Dunlap, 1988a, 1988b; Ronchi, 2002, 2011; Wilson & Chatterjee, 2005) ,由此可知心理學對視覺平衡的研究程序及分析方法,仍有許多發展的空 間。. 政 治 大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即為探討畫面在只有兩個物體,且兩個物體一近 立. ‧ 國. 學. 一遠處於不同深度位置的情況下,人們知覺視覺平衡的心理歷程。但由於尚未有 研究探討在具有深度線索畫面下的視覺平衡,因此本研究的首要目標即為進行對. ‧. Arnheim(1974)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進行實證的檢驗,這產生了本研究的第一. sit. y. Nat. 個假設:Arnheim(1974)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並非完全正確,兩個物體在畫. al. er. io. 面中近小遠大依然可以達到視覺平衡。. v. n. 而根據前人研究,物體實際尺寸的背景知識是影響物體在畫中大小的重要因. Ch. engchi. i n U. 素 (Bertamini et al., 2011; Konkle & Oliva, 2011; Linsen et al., 2011)。因此, Arnheim(1974)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何時能預測視覺平衡,物體實際尺寸的背 景知識可能是個關鍵。這產生本研究第二個假設:物體實際尺寸的背景知識,以 及物體之間的尺寸關係(脈絡情境),會影響物體在畫面上的視覺重量,進而決 定畫面能否達到視覺平衡。 本研究將會先從真實的攝影作品進行研究,並預測在傳統非現代藝術下,無 論物體在畫面中是近小遠大或是近大遠小,皆可能達到視覺平衡,而且物體實際 尺寸大小的背景知識,是影響 Arnheim(1974)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是否能得到 支持的重要因素。在傳統非現代藝術上,如果在畫面上置於遠方的物體其本身實. 22.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2) 際尺寸,遠大於置於近處的物體其本身實際尺寸,則由於背景知識的影響,物體 要近小遠大才會達到視覺平衡,亦即近處物體的視覺重量會比遠處物體還大;相 反地,如果在畫面上置於遠方的物體其本身實際尺寸,相近或遠小於置於近處的 物體其本身實際尺寸,則由於背景知識的影響,物體要近大遠小才會達到視覺平 衡,亦即遠處物體的視覺重量會比近處物體還大。 本研究將會分析參與者觀賞圖片時的眼睛凝視點,探討畫面的視覺平衡程度 能否反映於不同的凝視點型態,同時也設法利用區域標準化過後的眼睛凝視點數 量,發展視覺平衡的可能指標,以進一步佐證物體實際尺寸的背景知識,的確會. 政 治 大 達到視覺平衡,則在畫面中佔較小面積的物體,其區域標準化分數應大於畫面中 立. 影響物體在畫面中的視覺重量。因此,如果無論物體近小遠大或是近大遠小都能. 佔較大面積的物體,意味著在畫面中的小物體的確有較大的視覺重量,才能跟畫. ‧ 國. 學. 面中的大物體進行平衡。. ‧. 在確認了人們如何從真實的視覺藝術中,知覺出視覺平衡後,本研究會開始. y. Nat. 簡化實驗材料,排除掉真實視覺藝術作品可能存在的其它混淆變項,例如不同的. er. io. sit. 畫面背景可能會對物體的視覺重量有潛在影響,而非物體的實際大小的背景知識。 因次,藉由簡化後的實驗材料進行研究,檢驗其研究結果是否能再次驗證一開始. al. n. v i n 使用真實視覺藝術作為研究刺激所得到的研究結果。此種從繁到簡的研究方式, Ch engchi U 不僅可以確認其所觀察到的審美行為反應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反應,更可以 進一步確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確可以反映出人們如何知覺出視覺平衡,而不是 受到其他混淆變項影響。. 23.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3) 第二章. 研究問題與假設. 綜合上述,前人關於視覺平衡的研究,大多是用簡單實驗材料去估計物體的 視覺重量,不僅實驗結果不一致,也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欣賞視覺藝術。 更重要的是,目前亦尚未有學者研究畫面中的空間深度是如何影響物體的視覺重 量,以及驗證 Arnheim(1974)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是否正確。因此,本研究的 主要目的,即為從真實的攝影作品起步,再慢慢簡化到簡單實驗材料,逐步萃取 出影響視覺平衡的重要因素,藉此探討人們在欣賞彩色並具深度線索的視覺藝術 時,察覺視覺平衡的知覺歷程,並透過眼動研究估計物體在畫面中的視覺重量,. 政 治 大. 進一步佐證物體之間如何達到視覺平衡。基於此主要探討議題,將會分成兩個小. 立. 議題進行研究。. ‧ 國. 學. 1、證明 Arnheim 的空間深度平衡理論(Arnheim, 1974),並不是唯一準則。 Arnheim(1974)認為在畫面遠方的物體會有較大的視覺重量,因此畫面. ‧. 遠方小的物體可以與近處大的物體做平衡。然而此理論不一定全然正確,. sit. y. Nat. 畫面中的物體如果是近小遠大,依然可以感受到平衡。. al. er. io. 2、根據 Bertamini 等人(2011) 、 Konkle 與 Oliva(2011) 、 Linsen 等人(2011). v. n. 的研究,物體本身尺寸的背景知識,以及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是影響物. Ch. engchi. i n U. 體在畫面中視覺重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放置遠方的物體其本身實際的尺寸, 比放置前方的物體其本身實際的尺寸大上許多,在畫面上要近小遠大反而 才會讓人覺得平衡;相反地,如果放置遠方的物體其本身實際的尺寸比放 置前方的物體其本身實際的尺寸差不多大,甚至更小時,在畫面上要近大 遠小反而才會讓人覺得平衡。而此假設會用區域標準化的眼睛凝視點分數, 來進一步驗證物體在畫面中的視覺重量,的確會受到背景知識的影響。因 此在畫面中佔較少面積的小物體,其區域標準化分數要比佔較大面積的大 物體還大,代表小物體的視覺重量較大,才能與大物體進行視覺平衡。. 24.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4) 本研究將執行三個實驗,每個實驗皆使用 EyeLink 系統記錄參與者的眼動資 料。而參與者在欣賞完每幅作品後,會記錄參與者對此視覺藝術作品的平衡程度 以及美感程度的主觀評分。在每個實驗正式開始前,會先利用文字說明何謂「視 覺平衡」,並會分別舉達到視覺平衡的攝影作品,以及經由電腦修圖而視覺不平 衡的攝影作品當作例子。文字說明參考藝術界對視覺平衡的描述,詳細文字說明 如下:「視覺平衡:是指形式空間中各部分的重量感在相互調節中所形成的靜止 現象。並非實際重量的均等,而是透過視覺,從內容、重量、大小以及材質的感 覺所判斷的平衡。畫面中的事物雖然並不相等,但在視覺的感受上,卻由於份量. 政 治 大. 相同,而產生均衡的感覺。」而視覺平衡的例子如圖 1 左,視覺不平衡的例子如 圖 1 右。. 立. 實驗一讓參與者欣賞真實的攝影作品,以探討人們在欣賞真實視覺藝術時,. ‧ 國. 學. 視覺平衡的知覺歷程。實驗材料從攝影網站上挑出評分較高的攝影作品,且畫面. ‧. 中的主體只有兩個,一個物體在前,一個物體在後。尋找的攝影作品目標有兩類,. y. Nat. 形成兩組實驗材料。第一組是畫面中的兩個主體是近大遠小,第二組的是近小遠. er. io. sit. 大。另外,畫面中的主體內容會尋找多元且不同的,例如有的是建築物、有的是 人物,不會只限於一類物體。因為進行審美行為的研究,其視覺畫面所包含的物. al. n. v i n 體要多元且不同,才能確認所研究到的審美行為反應,不是只限於單一一類物體 Ch engchi U. 而已(Leyssen et al., 2012)。在這麼多不同的畫面物體下,如果審美行為反應一致, 才能確定是真實的審美行為。 實驗一另外還會找一批攝影作品,用影像軟體改編成不平衡的版本,並將這 些不平衡版本也讓參與者觀賞,確認前面兩組實驗材料所測到的視覺平衡行為反 應與不平衡版本有顯著的不同。實驗一將讓參與者觀看這三組攝影作品並記錄其 眼動軌跡,同時參與者也需要評分每件攝影作品的視覺平衡程度以及美感程度, 進一步確認第一組與第二組攝影作品有相當的視覺平衡度以及美感,而第三組不 平衡版視覺平衡度以及美感程度都會比較低。. 25.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5) 實驗二將請攝影專家拍攝照片,在固定相同的背景、光源、焦距,且畫面中 只有兩個物體下,讓不同真實物體一大一小地兩兩配對,並一近一遠地擺放去拍 攝照片,以去除實驗一的攝影作品其不同的背景、光源、焦距會是影響實驗結果 的潛在混淆變項。而為了更進一步驗證物體大小的背景知識以及物體之間的尺寸 關係,是否真的會影響物體的視覺重量,進而決定物體在畫面中構圖大小的重要 因素,因此實驗三將改編實驗二的實驗材料,將畫面中的物體皆改成沒有意義的 幾何體,一樣將不同的幾何體一大一小地兩兩配對,並一近一遠地去產生圖片, 藉以驗證物體實際大小的背景知識,是否為影響畫面構圖平衡的重要因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6.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6) 第三章. 實驗一. 過去探討視覺平衡的相關研究,皆使用簡單刺激(簡單幾何形狀、純色色塊 等)作為研究材料。但是使用簡單刺激當研究材料所研究出的結果,難以真實反 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欣賞視覺藝術其知覺視覺平衡的心理歷程。因此,實驗一 研究目的即為透過真實的攝影作品,探討人們欣賞視覺藝術作品時,知覺視覺平 衡的心理歷程。. 第一節 一、研究參與者. 立. 研究設計與工具. 政 治 大. 實驗一有 14 位參與者。參與者皆為: (1)生理年齡 20 歲以上; (2)未有色. ‧ 國. 學. 盲相關症狀; (3)具有正常或矯正後正常視力。總共有 9 位女性與 5 位男性,年. al. er. io. sit. y. Nat. 二、實驗材料. ‧. 齡的平均數為 22.5、標準差為 2.62。實驗完後參與者會獲得參與者費 50 元。. v. n. 實驗一從攝影網站 unsplash.com、pexels.com、500px.com 挑選攝影作品。其. Ch. engchi. i n U. 挑選的標準為:1. 畫面中只有明顯的兩個主體、2. 兩個主體在深度線索下兩者 有明顯地一前一後。選出來的作品將根據兩個主體的畫面面積大小,分成以下三 組實驗刺激(見圖 17)。 1.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 :畫面中的兩個主體,近處物體畫面面積較大,遠 處物體畫面面積較小,此種作品的構圖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 2. 「實驗一近小遠大組」 :畫面中的兩個主體,近處物體畫面面積較小,遠 處物體畫面面積較大,此種作品的構圖違反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 3. 「實驗一修圖組」 :從攝影網站再找另一批較高評分的作品,並藉由影像 編輯軟體編輯畫面中的部分物體,使畫面看起來極度不平衡。. 27.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7) 以上三組的照片皆先利用眼動儀記錄人們觀賞的眼動軌跡,確認每一張攝影 作品的眼睛凝視點(eye fixation)皆會有明顯的兩個聚落(cluster) ,且這兩個眼 睛凝視點的聚落很明顯地會落在攝影作品的兩個主體上。如果一張攝影作品的眼 睛凝視點只出現一個聚落,或是出現三個甚至更多的聚落,則此攝影作品不會納 入。最後,三組實驗材料皆挑出三張攝影作品,且每一張照片的尺寸大小,都固 定在 1024×768 像素點方框內。.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圖 17:實驗一的實驗圖片。最左邊為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作品;中間為 不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的作品;最右邊為電腦修圖過的視覺不平衡版本。. ‧. n. al. er. io. sit. y. Nat. 三、實驗程序. i n U. v. 實驗程序將參考 Nodine、Locher 與 Krupinski (1993)的研究,使用重複測量. Ch. engchi. 實驗設計(repeated-measures experimental design),每位參與者皆會看到「實驗一 近大遠小組」、「實驗一近小遠大組」、「實驗一修圖組」,觀看的同時將會使用眼 動儀進行紀錄。 本實驗使用 MATLAB 與 EyeLink2000 系統作為實驗的驅動程式。每個嘗試 次開始之時,將會在黑色螢幕的正中央呈現十字凝視點,接著從三組實驗刺激中 隨機呈現一張圖片,其呈現持續 10 秒鐘,並同時記錄參與者的眼動資料。每張 圖片呈現完之後,會請參與者用按鍵評分作品的平衡性、美感程度,其評分間距 為一到七分,一分為最不平衡與最不美,七分為最平衡以及最美。. 28.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8) 第二節. 主觀評分結果分析. 一、主觀平衡分數分析 首先在參與者的主觀評分部分,參與者對三組照片的主觀平衡程度原始分數 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3。 再進行推論性統計前,主觀評分分數皆會經過標準化才納入分析。標準化的 流程為,每位參與者的最高分轉換成正 1、最低分轉換成負 1,其餘的分數則等 比例轉換到-1 ~ 1 之間。經過標準化後的平衡程度評分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4。. 立. 政 治 大. 表 3: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平衡程度評分(原始分數). 5.76. 0.94. 0.81. ‧ 國. 5.36. 實驗一修圖組 3.12 1.25. Nat. sit. y. ‧. 標準差. 實驗一近小遠大組. 學. 平均數.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 al. n.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 平均數. 0.19. 標準差. 0.39. 實驗一近小遠大組. Ch. e n g0.55 chi U 0.32. er. io. 表 4: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平衡程度評分(已標準化). v ni. 實驗一修圖組 -0.94 0.36. 對於平衡分數進行參與者內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顯示參與者 對三組攝影照片的平衡分數評分差異達顯著(F(2,39) = 65.63,p < .001,η2 = 0.77)。 主觀平衡分數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如圖 18 左,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與「實 驗一近小遠大組」,這兩組的主觀平衡分數的確有顯著比「實驗一修圖組」高 (p<.001;p<.001);特別的是, 「實驗一近小遠大組」的主觀平衡分數,顯著地高. 29. DOI:10.6814/NCCU201901226.

(39) 於「實驗一近大遠小組」(p < .05)。此結果顯示,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與「實驗 一近小遠大組」的畫面,參與者皆覺得比「實驗一修圖組」還平衡;而當中「實 驗一近小遠大組」是參與者覺得平衡程度最高的畫面,其平衡程度甚至還比「實 驗一近大遠小組」高。. 二、主觀美感分數分析 參與者對三組照片的主觀美感程度原始分數,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5。 再進行推論性統計前,主觀評分分數皆會經過標準化才納入分析。標準化的. 政 治 大 比例轉換到-1 ~ 1 之間。經過標準化後的美感程度評分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 立. 流程為,每位參與者的最高分轉換成正 1、最低分轉換成負 1,其餘的分數則等. 表 5: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美感程度評分(原始分數) 實驗一近小遠大組. 平均數. 5.00. 5.36. 標準差. 0.92. 實驗一修圖組. n. 0.78. Ch. engchi U. er. io. al. sit. y. Nat.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 ‧. ‧ 國. 學. 6。. v ni. 3.83 0.99. 表 6:實驗一中三組圖片主觀美感程度評分(已標準化)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 實驗一近小遠大組. 實驗一修圖組. 平均數. -0.04. 0.30. -0.78. 標準差. 0.40. 0.37. 0.44. 對於美感分數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顯示參與者對三組攝 影照片的美感分數評分差異達顯著(F(2,39) = 25.63,p <. 001,η2 = 0.57)。 主觀美感分數的 Tukey 事後檢定結果如圖 23 右, 「實驗一近大遠小組」與「實 驗一近小遠大組」 ,這兩組的主觀美感分數顯著比「實驗一修圖組」高 (p <.001; 30. DOI:10.6814/NCCU201901226.

(40) p<.001);不過與平衡程度分析結果不同的是,「實驗一近大遠小組」美感分數與 「實驗一近小遠大組」相比,兩者的差異未達顯著(p = .09)。此結果顯示,參與 者的確覺得「實驗一近大遠小組」與「實驗一近小遠大組」比「實驗一修圖組」 美,而「實驗一近大遠小組」與「實驗一近小遠大組」兩著的美感程度差不多。 此結果顯示,符合 Arnheim 深度平衡理論(近大遠小組)與違反 Arnheim 深 度平衡理論(近小遠大組)的攝影作品,其視覺平衡程度與美感程度皆比修圖過 的攝影作品高。雖然兩者感受到的美感程度沒有差異,但是違反 Arnheim 深度平 衡理論的近小遠大構圖攝影作品,卻有著最高的平衡程度感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Tukey 圖 18:實驗一主觀評分分數的 代表「實驗 h e n事後檢定結果。Arn-consistent i U h c g 一近大遠小組」 、Arn-inconsistent 代表「實驗一近小遠大組」 、Unbalanced 代表「實 驗一修圖組」。. 第三節. 眼動資料結果分析. 在眼動資料處理的方面,會將在螢幕範圍外的凝視點、眨眼的凝視點刪除。 凝視時間如果小於 80 毫秒以及大於 1000 毫秒也會刪除。在資料經過刪減後,如 果一位參與者對一張照片的凝視點資料,其剩下的凝視點數量與刪減前的凝視點 數量相比殘留百分比小於 50,此參與者觀看這張照片的資料將會整筆刪除。. 31. DOI:10.6814/NCCU201901226.

(41) 畫面中的兩個主體皆各當作一個「興趣區域」 (Region Of Interest, ROI) ,並 利用刪減過後的凝視點資料,計算每個 ROI 區域的區域標準化分數(Area Normalized Score, ANS),此方式相較於單純的凝視點數量加總,將可以更進一 步整體了解參與者的觀看情形(Findlay & Gilchrist, 2003)。因為面積大的 ROI,其 凝視點總數量很容易就比面積小的 ROI 多,要標準化之後才可以進一步確認兩 個 ROI 的凝視情形。計算出來的區域標準化分數,將會使用成對樣本 t 檢定,檢 驗每張攝影圖片的兩個 ROI 的凝視數量密度是否不同,又不同組別的照片是否 會有不同的情況。. 政 治 大 資料刪減後的資料點,其剩餘的百分比小於 50,或是參與者的凝視點明顯聚落 立. 在「實驗一近大遠小組」中,有一張照片刪掉三位參與者的資料,其原因為. 在畫面中兩個主體以外的地方。除了這一張照片刪掉三位參與者的資料,其餘照. ‧ 國. 學. 片皆有 14 位參與者的完整資料。. ‧. 首先觀看平衡分數最高的「實驗一近小遠大組」,其畫面中兩個物體的區域. y. Nat. 標準化分數如表 7。可以發現「實驗一近小遠大組」的圖 A、圖 B 與圖 C,其畫. er. io. sit. 面尺寸小的近物,皆比畫面尺寸大的遠物有著顯著較高的區域標化分數(t(13) = -4.79,p < .001;t(13) = -4.684,p <.001;t(13) = -2.17,p <.05 )。.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7:「實驗一近小遠大組」的區域標準化分數(ANS) 圖A. 圖B. 圖C. 遠物. 1.19. 1.67. 1.79. 近物. 3.20. 4.07. 2.59. p值. <.001. <.001. <.05. 32. DOI:10.6814/NCCU201901226.

(42) 再來觀看平衡分數正向且第二高的「實驗一近大遠小組」,其畫面中兩個物 體的區域標準化分數如表 8。結果與「實驗一近小遠大組」相似,「實驗一近大 遠小組」的圖 D、圖 E 與圖 F,畫面尺寸小的遠物,皆比畫面尺寸大的近物有著 顯著較高的區域標化分數(t(10) = 2.77,p < .05;t(13) = 8.05,p <.001;t(13) = 2.74, p <.05 )。. 表 8:「實驗一近大遠小組」的區域標準化分數(ANS) 圖D. 圖E. <.05. 4.22. y. Nat. 1.49. io. <.001. n. al. sit. p值. 11.86. er. 3.41. 5.83. ‧. 近物. 政 治 大. 學. 遠物. ‧ 國. 立. 圖F. iv. 3.00 <.05. n U engchi 至於平衡分數最低的「實驗一修圖組」,其畫面中兩個物體的區域標準化分. Ch. 數如表 9。可以發現,「實驗一修圖組」畫面中,畫面尺寸小的物體,不再有顯 著高的區域標準化分數,例如圖 G ( t(13) = 1.79,p = .09)。甚至,畫面尺寸較大 的物體卻有著比畫面尺寸較小的物體還顯著高的區域標準化分數,例如圖 H (t(13) = -5.51,p <.001)與圖 I (t(13) = -4.11,p < .05)。. 33. DOI:10.6814/NCCU2019012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以兩種感受:觸覺和視覺去分辨水與冰的不同,從而認識 水的溫度改變(觸覺)形態亦會改變(視覺) 。學生選出圖卡表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