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實驗教學設計

單一受試研究法適用於個別或少數研究對象,能分析研究對象在接受實驗介 入前後的變化過程(吳裕益、鈕文英,2015)。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 為多基線實驗設計(The 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across behaviors)進行實驗研究,

探討研究對象接受社會故事教學後,社交技巧能力之立即成效及保留成效。本節 將探討實驗設計與教學設計。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以一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 為多基線實驗設計,實驗分為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說明如下:

(一)基線期(A)

此階段為觀察階段,收集研究對象尚未接受社會故事教學前,社交技巧的表 現情形。利用錄音錄影收集研究對象社交技巧表現,並將結果記錄在目標行為觀 察表上,並與協同觀察者依據錄影內容,進行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考驗。觀察時 間包含研究對象坐校車、第一節上課與第二節下課時間,當依變項資料點顯示穩 定水準或下降時,即進入處理期實施教學活動。

(二)處理期(B)

此階段為社會故事教學介入期,透過自編社會故事教材進行教學,教學時間 為處理期的每週星期一、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8 點 40 分至 9 點,共計 20 分的時間,教學地點在資源班教室。教學後利用目標行為觀察表記錄與評量研究 對象社交技巧表現,待目標行為 1 資料點呈上揚或穩定走勢後,目標行為 1 進入 維持期,目標行為 2 則進入處理期。待目標行為 2 資料點呈上揚或穩定走勢後,

目標行為 2 進入維持期,目標行為 3 則進入處理期。接著,目標行為 3 資料點呈 上揚或穩定走勢後,目標行為 3 進入維持期,目標行為 4 則進入處理期。依序觀 察記錄,直到四個目標行為皆進入維持期。

36

(三)維持期(A’)

此階段主要是觀察撤除社會故事教學後,研究對象能否維持已習得的社交技 巧能力。觀察時間包含研究對象坐校車、第一節上課與第二節下課時間,使用目 標行為觀察表記錄與評量研究對象社交技巧能力保留情形。待四個目標行為皆進 入維持期,且資料點呈現下降或穩定走勢,本實驗即中止。

二、教學實驗設計

(一) 教學實驗時間與地點

教學實驗時間為 105 年 4 月至 6 月間,每週星期一、星期三、星期四、星期 五 8 點 40 分至 9 點,共八周,640 分鐘。教學實驗地點為研究者服務學校資源 班。

(二) 教學實驗參與人員

本教學實驗參與人員包含一位研究對象,研究者本身與一位協同觀察者。研 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研究者擔任研究對象一到四年級資源班 教師,對研究對象有一定的了解。協同觀察者為研究對象資源班教師,同時擔任 資源班教師多年,對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與情緒行為有一定的認知。

(三) 教學實驗程序

本研究教學實驗實施共分為五步驟,分述如下:

1. 朗讀社會故事教材

先呈現社會故事教材紙本,因研究對象注音拼音有困難,故社會故事教材閱 讀,由研究者唸讀一句,研究對象看著教材跟著唸讀一句,待教材完整唸讀結束。

2. 講解社會故事教材

研究者依據教材內容,講解社會故事可能的發生狀況與需注意事項,包含動 作、表情與口語。

3. 角色扮演社會故事

由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依據社會故事教材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社會故事發

37

生的情境,與目標行為呈現的適當動作、表情與口語。

4. 再次朗讀社會故事教材

再次朗讀社會故事教材,讓研究對象對教材達到熟練。

5. 社會故事理解測驗

依據社會故事教材內容,配合研究對象注音拼音能力,利用口語問答方式測 驗,以了解研究對象對社會故事理解程度,如答題錯誤時則再次講解社會故事,

直到研究對象能理解社會故事教材並正確答題。

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