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以社會故事教學為介入策略,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基線實驗 設計(The 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across behaviors),觀察研究對象在校車上、教 室上課及下課時的自然情境中,「我會打招呼」、「我會借膠水」、「我會分享」、「我 會邀請別人一起遊戲」的目標行為達成百分比。並透過問卷及訪談了解教師與家 長對社會故事教學的看法與意見。本節將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性的說明。

一、社會故事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童社交技巧能力之立即成效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在接受社會故事教學後,四項目標行為在處理 期表現明顯較基線期提升,由此可知社會故事教學對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能力具 立即成效。從各目標行為分析,「我會打招呼」的目標行為具立即成效,此結果 與何柔嬅(2008)、林志彥(2013)、高榮亨(2011)、郭盛城(2010)、蔡郡寧(2013)及 羅潔俐(2015)研究結果一致,顯示社會故事教學對於特教學生打招呼行為普遍具 有成效。在「我會借膠水」目標行為中,與羅潔俐(2015)的「主動向老師借東西」

目標行為相似,研究結果同樣具有立即成效。而「我會邀請別人一起遊戲」目標 行為,則呼應何柔嬅(2008)及蔡郡寧(2013)的研究結果,一樣具有立即成效。上 述研究中,有二篇研究使用社會故事教學,有二篇研究搭配電腦多媒體,其他則 是結合繪本教學及融入社交技巧訓練方案,然而,不論是單純利用社會故事教學,

或是結合其他教學方案,都顯示社會故事教學對特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有立即的 成效與提升。

二、社會故事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童社交技巧能力之維持成效

本研究在每個目標行為結束二週教學後,觀察研究對象在自然情境中社交技 巧目標行為的保留情形。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在「我會打招呼」及「我會借 膠水」目標行為中具良好的維持成效,此研究結果與與何柔嬅(2008)、林志彥 (2013)、高榮亨(2011)、郭盛城(2010)、蔡郡寧(2013)及羅潔俐(2015)研究結果一 致。然而在「我會分享」及「我會邀請別人一起遊戲」目標行為中,研究對象的

57

維持成效不佳,此結果與林淑莉(2006)研究結果相同,研究對象在處理期皆有成 效,但維持期階段不同研究對象卻有不同的表現。林淑莉(2006)指出,智能障礙 學生有學習遷移及維持已習得技能的困難,加上個人的行為特質和學習能力,影 響研究對象在維持期的表現。而林志彥(2013)的研究中也指出,智能障礙學生的 語文理解、認知和記憶能力,可能是造成其在維持期的表現有所差異的原因。在

「我會分享」目標行為中,研究對象在處理期階段立即成效佳,進入維持期後研 究對象會將餅乾放在同學桌上但未有口語表達或肢體動作的表示,或者是同學離 開教室後就不會把餅乾給對方,顯示在社會故事教學撤除後,研究對象缺少其他 情境的類化及遷移能力。在「我會邀請別人一起遊戲」目標行為維持期階段中,

一開始維持成效佳,但後期兩個資料點中,研究對象則是留在教室自己畫畫,這 部分可能受其本身興趣及行為特質影響。

三、本社會故事教學之社會效度

本研究使用教學後回饋問卷以了解級任教師、資源班教師以及家長對於社會 故事教學介入後的看法和感想。從教學後回饋問卷可知,教師及家長認為社會故 事能增進研究對象「我會打招呼」、「我會借膠水」、「我會分享」、「我會邀請別人 一起遊戲」四項目標行為,並且對其社交技巧能力有幫助,對於社會故事教學成 效表示肯定,顯示本研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另外,教師及家長認為研究對象除了社交技巧能力的進步以外,還有其他方 面的改變,如語言表達能力部分,口語量的增加及表達的完整性有所改善,劉伊 珍(2010)的研究中也發現,社會故事對於智能障礙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具有成效;

人際互動部分,研究對象分享的行為增加,並且類化到家庭情境中,還有對長輩 更有禮貌;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會主動尋求教師的協助。在改善與建議方面,則 是希望加強其他情境及不同對象的類化能力,並且能將社會故事運用在生活自理 能力上,增進研究對象自我生活管理能力,以及教導研究對象在不同情境中,判 斷個人行為是否符合社會期待。

58

綜合上述討論,研究對象在接受社會故事教學後,四項目標行為皆具有立即 成效,但維持成效表現不一,同時,研究對象的教師及家長對於社會故事教學成 效表示正向肯定,顯示本研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