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節將探討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與研究工具的信效度。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家長訪談記錄表、級任教師訪談記錄表、社會故事教 材、社會故事理解測驗、目標行為觀察表、社會故事教學介入結果回饋問卷,說 明如下:

(一)家長訪談記錄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家長訪談記錄表(見附錄一),以了解家長對於研究對象社 交技巧的期望,與蒐集研究對象在家庭與社區情境中情緒行為及社交技巧之表現,

做為社交技巧目標行為的參考。

(二)級任教師訪談記錄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級任教師訪談記錄表(見附錄二),以蒐集研究對象在班級 中與教師及同儕人際互動的情形。訪談對象為研究對象班級導師,對研究對象的 學習及社交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同時藉由訪談了解教師對於研究對象社交技巧的 期望,以及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需求,以此做為社交技巧目標行為的參考。

(三)社會故事教材

研究者根據家長與級任教師訪談結果,擬定目標行為,並參考 Gray (2000) 社會故事編寫原則,編寫四篇社會故事教材,包含「我會打招呼」、「我會借膠水」、

「我會分享」、「我會邀請別人一起遊戲」。因研究對象識字量不高且無法拼讀注 音,故社會故事教材由教師唸讀一句,研究對象唸讀一句。下表 3-3 為四篇社會 故事所包含的句型分類。

33

表 3-3

社會故事句型分類表

社會故事篇名 描述句句數 觀點句句數 指導句句數 肯定句句數

我會打招呼 1 2 2 2

我會借膠水 4 1 2 1

我會分享 3 2 1 1

我會邀請別人一起遊戲 5 0 1 1

(四)社會故事理解測驗

由研究者自編社會故事理解測驗(附錄三、附錄四、附錄五、附錄六),依 據社會故事教材內容,編寫四到五個題目,題目包含教材中的人物、時間、事件 及情境示範題,在社會故事教學每節課的尾聲進行理解測驗,以了解研究對象對 社會故事理解程度,並且做為每節課的總複習。同時,配合研究對象語文能力,

社會故事理解測驗以口語問答方式進行,再由研究者抄寫答案在題本上。

(五)目標行為觀察表

依據研究對象四項目標行為設計目標行為觀察表(見附錄七、附錄八、附錄 九、附錄十),利用早上 07:40~07:45、第一節上課及第二節下課時間,錄影觀察 研究對象目標行為反應並記錄,以了解研究對象在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各階 段表現。

(六)社會故事教學介入結果回饋問卷

針對家長、級任教師及資源班教師發放社會故事教學介入結果回饋問卷(見 附錄十一),以了解教師及家長對社會故事教學的看法與建議,以及對研究對象 的影響,做為社會故事教學介入之社會效度。

二、研究工具信效度

本研究工具之信效度包含教學流程檢核表、觀察者間一致性考驗、社會故事 檢核表、社會故事內容編寫修正意見表。說明如下:

34

(一)教學流程檢核表

依據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量,擬定教學流程檢核表(見附錄十二),

確定教學的完整性及各單元的一致性。檢核表的填答由研究者完成。

(二)觀察者間一致性考驗

本研究之觀察者包含研究者及資源班教師。研究者就目標行為觀察細項行為 向資源班教師講解及討論,確認二人對目標行為操作定義看法一致後,個別觀察 研究對象社交技巧表現影帶並進行記錄後,核對雙方記錄方式。當評量一致性達 80%,才開始進入正式觀察(吳裕益、鈕文英,2015)。本研究之觀察者間信度 分別為 87.5%、100%、100%。觀察者間一致性考驗公式如下:

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兩位觀察者記錄一致的次第數

總次第數 × 100%

(三)社會故事內容編寫修正意見表

研究者參考 Gray (2000)社會故事檢核表,編寫社會故事內容編寫修正意見 表(見附錄十三、附錄十四、附錄十五、附錄十六),針對社會故事教學教材內容,

邀請二名學者及二名特教教師給予建議,以便了解社會故事對研究對象的適切性,

並彙整相關意見後加以修改(見附錄十七)。建立專家效度之名單如下表 3-4。

表 3-4

建立專家效度之名單

姓名 現職

曾雅祺 澎湖縣池東國小資源班教師 趙詩萍 澎湖縣赤崁國小資源班教師

劉明松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魏俊華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