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將探討使用社會故事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的 影響。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 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透過與他人相處,學習溝通、表達情感、以及控制衝動。

隨著融合教育的興起,特殊教育一改以往隔離政策,逐步走向開放及無障礙的就 學環境。依據教育部特教通報網(2016 年 5 月 30 日)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高中以 下學校特教班型學生安置概況統計,安置於集中式特教班的身心障礙學生有 12.74%,分散式資源班有 55.94%,普通班接受特教方案有 15.72%,各類巡迴輔 導班有 14.92%。可見多數的身心障礙兒童主要的就學環境為普通班,這使得身 心障礙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和一般的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然而,羅丰苓、盧 台華(2013)針對臺中市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遭受同儕霸凌現況調查發現,身 心障礙學生受到同儕霸凌的原因有「不知如何與同學相處」、「常搞不清楚狀況」、

「與同學互動不佳」、「舉止表現不當」等社交技巧原因居多,其中智能障礙學生 較其他障礙類別學生受到霸凌比例明顯偏高。莊瓊惠(2005)也指出影響一般學生 與障礙學生互動意願的因素在於障礙學生的社交及認知能力。由此可知,身心障 礙學生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能力,影響其人際互動,嚴重者更有遭受霸凌的可 能。

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2011),將 社交技巧納入特殊需求領域中,課程包含處己、處人與處環境三個主軸,其中處 己分為處理情緒技巧、處理壓力技巧、自我效能與基本溝通技巧;處人分為與人 相處技巧、兩性互動技巧、處理衝突的技巧;處環境則包含學校基本生存技巧及 社區基本適應技巧。可見,身心障礙學童的社交技巧正逐漸所到政府相關單位的 重視。然而,黃靜芳(2013)針對台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進行社交技巧教學現況調

2

查,發現教師教學的困境包含缺乏教材、評量工具和社交技巧的類化成效不佳。

綜合上述可知,社交技巧能力之於智能障礙學生有其重要性,影響其與教師同儕 的互動,並且逐漸受到重視,然而社交技巧雖然為身心障礙學生課程的一部分,

但教師卻缺乏完整教材及評量工具。因此,尋找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智能障 礙學生社交技巧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智能障礙學生因本身能力缺陷,無法自然習得適當社交技巧,且無法有效運 用社交技巧類化到其他的情境(莊琇晴,2010)。王欣宜(2005)綜合國內外文獻,

認為智能障礙學童缺乏社交技能的原因包含缺乏適當的社會技能知識、已習得的 社會技巧表現有困難、未有足夠的練習或回饋、缺乏增強、缺乏線索及機會、出 現問題行為、自我控制能力不佳。可見智能障礙學生受限本身的認知、語言、情 緒等能力,影響其社交技巧的習得與表現,且因為學生的個別差異,所需要的社 交技巧訓練內容與目標也不盡相同。

張正芬(2008)認為社會故事是以自然情境中的事件為基礎,具有個別化、反 覆使用、編寫教材時間與費用少、容易實行、適用對象廣、提供他人對事件的觀 點、事先告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建立新的行為、改善不適當行為、提供問題解 決策略、以及減緩情緒問題等優點。高榮亨(2011)指出社會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加 強學生對社會情境的認知,故重點在提供社會情境中重要的事件、語詞以及動作,

排除無關的細節,社會故事的內容需符合學生的障礙程度和能力。曾筱倩(2011) 則是提出社會故事加上圖片、照片、簡單語句,有助於年紀較小或功能較低學童 對於社會故事的理解及接收。綜合上述,社會故事教學適用於不同的障礙類別及 能力的學生,且可依據學生所需,適時的加入不同的教材元素,將社會故事具體 化,並剔除無關的細節,此特色符合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具體化及個別化的原則。

同時,社會故事編寫教材所需的時間與花費少,可以減輕教師編寫教材上的負擔,

並依據學生能力,給予彈性的調整。因此,探討社會故事教學對提升智能障礙學 生社交技巧成效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3

本研究中以一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針對研究對象社 交技巧需求,擬定社會故事教材,以探討社會故事教學在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 的成效。並期望藉由本研究幫助教師及家長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增 進其人際互動。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