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研究對象為一名就讀澎湖縣某國小資源班四年級中度智 能障礙學生,其經由澎湖縣特殊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並持有中度智能 障礙手冊。以下分析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現況能力、及教師與家長訪談資料,做 為目標行為選取依據。

一、基本資料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下簡稱甲生)為一名國小四年級的女生,實際年齡為 九歲六個月,目前就讀於普通班並接受資源班服務。甲生與父母同住,為家中的 獨生女。研究者自甲生小學一年級開始,即擔任其資源班教師,與甲生有長時間 的相處與認識,在進行課程教學時,能減少甲生的不適應情形。

二、現況能力

(一)學業能力

可認讀字約三百字,能書寫自己的名字與仿寫生字,注音拼讀有困難,故唸 讀課文時,會由教師一句一句帶著甲生唸讀。能依課文生字獨立造詞約兩個,多 以生活常見詞彙為主。獨立造句有困難,可搭配圖片造句。抽象理解較弱,輔以 具體圖片或實物學習成效較佳。

(二)溝通能力

能理解簡單的指令與語句,但對於較複雜的語句或是抽象性的理解不佳。可 用簡單的語詞表達自身的需求與基本的溝通,但無法使用較複雜的語彙。能回答 簡單的問題,較少自己主動提問。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如面對不想做的事會說「我 不會」、「我好累」。

(三)社會互動能力

甲生情緒穩定,時常笑口常開,但下課時常獨自一個人在遊戲區玩耍,不會 主動邀請其他人一起進行遊戲。會一個人自言自語,有時是提醒自己要做的事,

有時是模仿其他人說話的樣子。與教師同儕互動時,常需要經過提醒,才會打招

30

呼與表達感謝和歉意。會獨自玩玩具,但較少主動和同儕分享玩具。

三、訪談資料

整理家長訪談記錄表(見附錄一)及級任教師訪談記錄表(見附錄二),以便了 解研究對象在家中、社區及學校情境中社交技巧表現能力,並訪談摘要表記錄如 下表 3-2。

表 3-2 訪談摘要表

一、級任教師訪談摘要

(一)課堂上與教師及同儕的互動情形

聽不懂課程內容時,甲生就會呆坐,有時會睡著,如果是他可以跟著做的 課程,同學在做什麼,他也想跟著做什麼。課堂上因為同學了解他的情形,所 以有時他可能會去中斷其他同學的學習活動,同學會去指正他,但不會出現吵 架或爭執,另外,甲生上課時因為聽不懂,所以有時會東張西望,或是去動同 學桌上的物品,引起同學的不舒服。

(二)下課時與同儕的互動情形

甲生下課時常留在教室,很少找其他人互動,他喜歡安靜的坐在那邊畫畫 跟剪紙,比較常互動的同學,是班上的某個女生,因為他也喜歡畫畫,並且會 照顧甲生,如果是去外面玩的話,甲生不會特別跟什麼人一起玩。

(三)表達情緒的方式

會模仿大人說話語氣,所以有時跟老師及同學講話時,還帶命令口吻。

有時他拿連絡簿給教師,或是教師請他拿東西,會用丟的,比較不知道正確的 應對進退。

(續下頁)

31

二、家長訪談摘要

(一)與父母及他人的互動情形

在家中,甲生對父母會用條件交換的方式,來達到他要的需求。在社區 中,甲生會跟熟識的阿公阿婆打招呼,如果是不熟的社區人士,要求他打招呼 就會躲在後面。甲生放學後常和媽媽跟爸爸一起活動,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社區 的人,就是週末假日帶他去菜市場玩玩。

(二)表達情緒的方式

如果是不想寫作業,會用喊叫、跺腳、或丟東西製造聲響,來表達情緒。

大概每天回家都會發生,但會有情節輕重的差異。

依據上述教師及家長訪談摘要可知,甲生不管在家中、社區及學校情境中,

缺少與他人互動的時機及技能,互動的對象及場景也有限。而口語表達上語氣的 不恰當、利用肢體動作表達負面情緒、缺乏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容易造成人際互 動的困難。

綜合上述甲生之現況能力與訪談資料分析,擬定「我會打招呼」、「我會借膠 水」、「我會分享」、「我會邀請別人一起遊戲」四項目標行為。同時,在進行社會 故事閱讀時,因研究對象無法自行拼讀注音,故由研究者帶著研究對象一句一句 唸讀。在社會故事理解測驗中,配合研究對象的語文能力,以口語問答方式進行 測驗,再由研究者填答。

3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