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參考Gray(2000)和楊蕢芬(2005)提供的社會故事撰寫步驟,在撰寫執行上 有一個實質的策略模式,撰寫流程為:找出主題目標、蒐集訊息資料、撰寫社會 故事、進行故事教學。

研究者觀察唐氏兒在普通幼稚園的生活適應情形,發現與班上同學比起來,

唐氏兒的主動表達和被動回應的溝通能力明顯落後,尤其是不懂得拒絕別人、不 敢表達負面情緒、不懂得尋求協助、不會主動告知去向等等,依照以上這些溝通 弱點,設計出相關的社會故事讀本。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的跨行為多基準線設計,透過社會故事教學,唐氏 症幼兒是否能增加「主動表達想法」、「尋求協助」、「拒絕他人」、「回應他人」四 種適當溝通目標行為的次數,以及減少「主動表達想法」、「尋求協助」、「拒絕他 人」、「回應他人」四種不適當溝通目標行為的次數,本實驗設計分為基線期、實 驗處理期、維持期三個階段,實驗設計的縱軸為目標行為的出現次數,橫軸為觀 察的天數(如圖3-3)。

(一)基線期A

依據跨行為多重基準線設計原則,不同的行為皆有其獨立的功能,而每一 行為在基線期達到穩定後,將開始進入實驗處理期(杜正治譯,1994)。「主動 表達想法」的基線期為期二周,共6天;「尋求協助」的基線期為期四周,共 12天;「拒絕他人」的基線期為期六周,共18天;「回應他人」的基線期為期 八周,共24天。

(二)實驗處理期B

為期二周,共六堂課。

(三)維持期A′

進入維持期後,為了能更詳細明確觀察個案的學習成效,每一行為的維持 期皆持續到實驗結束為止。

8

二、教學設計

研究者從唐氏兒的觀點撰寫故事本文,在簡短文字中加入照片,並依照句型比 例-每二到五句描述句、觀點句、肯定句、合作句,即搭配零到一句的指導句或控 制句,並結合Baker(2001)社會故事照片的設計概念,每一句社會故事文字下面,會 加入個案的生活照,幫助個案容易理解真實情境;研究者觀察個案程度,採用個 案照片取代圖片的方式,製做成專屬的故事內容和理解測驗。社會故事教學的內 容目標分為主動表達和被動回應二個類別類,包括:主動表達類別的「我要上廁 所」、「請借我衛生紙好嗎」二種目標行為,被動回應類別的「我不要借你」、「我 不知道」二種目標行為。

(一)社會故事主題一:告訴老師「我要上廁所」

1.我是○○(描述句) 2.我喜歡上學(描述句)

3.上課時,老師希望小朋友坐在教室裏 (觀點句) 4.下課時,我要去上廁所(描述句)

5.我想上廁所,我會舉手說「我要上廁所」(指導句) 6.老師才會知道「我要上廁所」(觀點句)

7.老師知道後會讓我上廁所(肯定句)

8.我好棒,我會告訴老師「我要上廁所」(控制句) 理解測驗(每題學生以口頭描述和指認照片作答) 1.上課時,老師希望小朋友待在哪裡?

2.上課時,老師會不會讓小朋友上廁所?

3.上課時,小朋友想上廁所怎麼辦?

4.這個故事在說甚麼?

(二)社會故事主題二:要求同學「請借我衛生紙好嗎」

1.我是○○(描述句) 2.我喜歡上學(描述句)

3.我每天會帶書包,書包裡有書、橡皮擦和衛生紙 (描述句)

4.如果我忘記帶衛生紙,我會對小朋友說「請借我衛生紙好嗎」(指導句) 5.小朋友就會知道「我沒帶衛生紙」,會願意借我衛生紙 (合作句)

6.當我說「請借我衛生紙好嗎」,小朋友會覺得我很有禮貌(觀點句) 7.我好棒,我會問小朋友「請借我衛生紙好嗎」(控制句)

理解測驗(每題學生以口頭描述和指認照片作答) 1.上學時,要帶哪些東西?

2.忘了帶衛生紙怎麼辦?

3.我要說甚麼,小朋友才會借我衛生紙?

4.這個故事在說甚麼?

(三)社會故事主題三:告訴同學「我不要借你」

1.我是○○(描述句) 2.我喜歡上學(描述句)

3.我每天會帶書包,書包裡有書、橡皮擦和衛生紙(描述句) 4.當小朋友說「請借我橡皮擦好嗎」(描述句)

5.我不想借,就會說「我不要借你」(指導句)

6.如果我沒有說話,小朋友會以為我要給他橡皮擦(觀點句) 7.告訴小朋友「我不要借你」,小朋友就不會拿走橡皮擦(肯定句) 8.我好棒,我會告訴同學「我不要借你」(控制句)

理解測驗(每題學生以口頭描述和指認照片作答) 1.上學時,要帶哪些東西?

2.小朋友說「請借我橡皮擦好嗎」,是甚麼意思?

3.不想借橡皮擦給小朋友的時候,我應該怎麼做?

4.這個故事在說甚麼?

(四)社會故事主題四:告訴老師「我不知道」

1.我是○○(描述句) 2.我喜歡上學(描述句)

3.上課時,老師會問問題(描述句)

4.聽到老師問問題,我會回答老師(指導句)

5.如果我不知道答案,我會說「我不知道」(指導句) 6.老師就會告訴我答案(合作句)

7.如果我沒有說話,老師會以為我知道了(觀點句) 8.我好棒,我會告訴老師「我不知道」(控制句) 理解測驗(每題學生以口頭描述和指認照片作答) 1.老師問我問題的時候,我會怎麼做?

2.我不會回答的時候,我要說甚麼?

3.當我說不知道的時候,老師會不會生氣?

4.如果我沒有回答老師問題,老師會以為我怎麼樣?

5.這個故事在說甚麼?

本研究考量到唐氏兒的認知和語言能力的限制,選擇使用個案照片搭配文字 的方式進行教學,故事版面採用一頁一句話且一張照片的編輯模式,每張照片皆

可重覆黏貼,教學時可撕下做為理解測驗時的輔助工具。為使個案易於理解及閱 讀,研究者多次與家長、幼稚園老師、早療老師和特教系教授商討故事語詞的使 用以及四則故事的教學順序,並透過指導教授的協助,在不影響社會故事編製原 則的情況下,老師建議將唐氏兒難理解的抽象形容詞和過長句子修改,最後完成 四則社會故事(參閱附錄十)。

三、實施流程

研究者考量個案的特殊需求以及就讀幼稚園的課程進度,以不干擾班級秩序的 前提下,進入園所觀察實驗。教學環境、觀察準則與教學流程分述如下。

(一)教學環境

本研究的實驗觀察場所選在個案就讀的幼稚園。個案在今年九月開始,從 中班升到大班就讀,班上同學都是相處二年的原班同學,因此,個案對園所的 環境非常熟悉,班級老師也認為個案升上大班後,並無產生適應不良的情形,

選擇在熟悉的園所進行觀察應是不錯的選擇。

社會故事教學地點是借用園所內的小班教室,此間教室平時並無做其他用 途,正好適合進行一對一的社會故事教學,選擇每周一、四、五的午休後時間 進行教學,教學時間每次為30分鐘。

(二)觀察準則

觀察個案的時間選在每周一、四、五的下午第二節課,此段時間是屬於較 為自由輕鬆的彈性課程,也是快接近回家的時間,正好可以觀察個案與同學、

老師間的溝通互動情形,每次觀察時間為三十分鐘;若觀察期間少有同學與個 案的溝通互動行為,會安排老師或同學去向個案借東西、問問題等,觀察個案 反應,以利資料蒐集。若遇到例假日或是個案請假等事宜,以至當天無法完成 觀察記錄,研究者將另找時間補足觀察時段。

觀察重點以個案的主動表達、被動回應的正確反應次數,以及不適當溝通 行為反應的次數為主,考量個案的能力和特殊需求,研究者製訂溝通行為正確 反應和不當反應的觀察記錄原則,詳細說明如表3-4所示。

表3-4 溝通行為正確與不當反應觀察原則

(三)教學流程

每次社會故事教學開始之前,研究者為讓個案了解本次教學進行的目的與 流程,也尊重個案「知」的權利,會先以半結構式的方式介紹教學內容大綱,

如:步驟一-講解社會故事照片、步驟二-念讀社會故事、步驟三-手偶演練、步 驟四-再次複習社會故事、步驟五-理解測驗;個案清楚上課步驟後,開始進行教 學,教學流程圖(如圖3-4)詳述如下。

社會故事照片講解

唸讀社會故事

不知道照片內容 知道照片內容

使用增強物

配合教學 不配合教學

手偶演練

複習社會故事內容

社會故事理解測驗

了解故事內容 不了解故事內容 示範正確答案

圖 3-4 教學流程圖

1.社會故事照片講解

研究者實際拍攝個案與生活情境照片,利用照片搭配文字,真實反應個案 的目標行為,依照片順序解釋社會故事內容,藉以幫助理解類化到日常生活情 境,並以簡單的口頭提問方式確認個案知悉照片內容。例如:這是誰?照片裡 有甚麼人?大家在做甚麼?

2.唸讀社會故事

個案目前識字量少,研究者會帶著個案一個字、一個字的唸讀社會故事,

講解每句內容所表達的溝通訊息和適當反應,並以簡單的口頭提問方式加強了 解故事內容,若個案無法回答,研究者則會示範正確答案讓其模仿;若遇到個 案不理解的句子和情境時,研究者會呈現故事照片或是進一步的舉例說明。過 程中不會出現任何負增強的行為改變方式,若個案出現不願意配合的態度,將 給予增強物提升個案學習動機,例如:社會性增強-口頭讚美、give me five、擁 抱等,增強物-餅乾、糖果等。

3.手偶演練

準備可愛手偶娃娃,請個案選一個娃娃作為自己的角色,在研究者安排的 情境中,利用手偶娃娃演練故事中的內容。演練時,個案若出現不適當溝通反 應,研究者會呈現照片或是適時的口頭提示,幫助個案訊息連結,進而建立適 當溝通行為。此外,研究者會在過程中模擬類似情境,例如:想要上廁所的情 境是在午餐時間、排隊時間、體育時間等,該如何表達?

4.複習社會故事內容

為讓個案更加熟悉故事的文字和內容,並提升學習成就感,選擇在故事理 解測驗之前,帶領個案再次唸讀社會故事。

5.社會故事理解測驗

社會教學結束之前,作為評量個案理解故事的測驗工具。研究者以口頭提 問的方式進行測驗,個案用指認故事照片的方式作答,指認出照片後,再讓個 案口語描述照片答案;最後,請個案將所有的故事照片依順序正確排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