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過程與實驗結果,得知社會故事教學能有效提升唐氏兒的 適當溝通行為,且能降低不適當的溝通行為,為幫助未來研究在教學上獲得更好 的成效,給予相關人員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教學上

(一)就未來研究者而言

1.社會故事的設計應依個案之障別與先天特質不同進行調整與修改

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為學齡前唐氏症幼兒,障礙類別屬於染色體異常重 度,考量到個案的語文程度與個別特質,研究者將社會故事的文字敘述稍加 改良;原本故事中針對自閉症的句型應盡量使用較為彈性而避免固著的句 子,例如:「我將會試著…」、「我可以試著做…」等,但由於個案與自閉兒有 天生特質上的差異性,對於較長而有彈性的詞句不容易瞭解,為方便個案閱 讀與理解,研究者直接將句子調整為「我會…」、「我可以…」等,經過調整 後,個案對於故事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有良好的成效;因此,社會故事的設計 應以個案為主,依照障別與先天特質的不同,稍做調整修改,以便於閱讀理 解。

2.社會故事教本的設計應採照片搭配文字的介入策略

社會故事教本的設計,以個案照片搭配簡短文字所組成,由於個案幾乎 不認得國字,但只要看到照片上的情境,再加上研究者的口頭提示,個案即 可猜測到文字內容,幫助憶起社會故事,並減低閱讀的困難性,因此,使用 個案照片搭配文字的介入策略,能夠有效幫助不識字的個案容易記憶故事內 容,習得社會故事中的技能。

3.應讓個案能在實際情境中練習,以達類化效果

個案在實驗教學時的演練仿說上,剛開始非常排斥向研究者「提出問題」

與承認「我不知道」,然而個案為得到增強物,能努力試著一個字一個字的仿 說,逐漸能自行對研究者說出「請幫我○○好嗎?」與「我不知道」;但回到 教室後,這二種行為類化到老師身上的速度較慢,而最初為避免研究者的過 度干擾,觀察時的記錄準則僅限於口頭提示,研究者曾用口頭提示個案,應 試著去找老師溝通,有趣的是,個案會直接拒絕研究者,因此,建議未來在 觀察記錄的時間內,研究者應將實驗教學中的演練情境,親自帶著個案到教 室與老師一起演練,讓個案能習慣與老師進行溝通。

4.教學時間應選擇個案學習最佳狀態之時

研究者特意選擇學校較為自由的上課時段,將觀察時間訂為下午的點心 時間,但研究後發現,個案容易因午覺沒睡的問題,導致下午的精神狀況不 佳,影響到與同儕、老師間的溝通互動行為,間接成為實驗的另一項變數;

因此,為避免此一情形,建議實驗教學與觀察記錄的時間調整為早上,選在 個案精神充足的時刻研究,應更能呈現真實的溝通能力。

(二)就教師而言

1.研究前的資料蒐集,必須完整而客觀

本研究剛開始確定研究個案後,研究者針對個案的溝通能力進行資料蒐 集,期間曾拜訪教過個案的語言治療師、認知課老師與幼稚園老師,其中,

有的老師最初是表示與其他障別的小朋友比起來,個案在班上不吵不鬧,溝 通上沒有產生甚麼太大問題,但有的老師則表示個案溝通能力上有待加強;

基於此,研究者與老師經過深入的訪談,發現不會吵鬧的孩子並不等於溝通 能力佳,有此共識後,研究者隨即與老師合力找出個案在溝通行為上較弱勢 的部分,並依此訂定社會故事的教學主題。因此,老師未來在社會故事的教 學設計與擬定,需要經過完整詳細的資料蒐集,秉持客觀的態度,找出個案 在溝通能力上的需求,如此社會故事教學的介入策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 成效。

2.社會故事教學者應以符合當時情境中的人來擔任,避免個案的適應問題 本實驗以研究者本身的社會故事教學與實施為主,實驗進行後發現,個 案會對研究者的突然介入產生困擾,時常用懷有敵意的眼神看著研究者,但 經過一周的適應期後,個案開始歡迎研究者的到來;為避免研究初期個案適 應不佳的情況,社會故事教學的介入盡量以符合當時情境中的老師或重要關 係人來實施,並將故事教本置於個案容易取得的教室中,增加重複練習的機 會。

(三)就家長而言

家是個案最為熟悉、最有安全感的場所,也是個案會呈現最自然表現的時 候;研究者在整個實驗教學中,曾遇到個案不肯開口說出「尋求協助」的完整 句子,也面臨到個案為了說出「我不知道」而大哭的情形,這些情形雖然之後 已獲得改善,礙於個案本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研究者也找不出真正讓個案排斥 的原因,只能確定個案在「尋求協助」與承認「我不知道」的二種溝通行為上,

是處於較為弱勢的;因此,建議家長、手足平時與個案溝通時,可多加強此二 種溝通訓練能力,未來在拿到研究者製作的社會故事教本後,繼續閱讀並擴充,

以做為進入國小前的準備基礎。

二、在行政上 (一)在學校方面

本實驗能夠順利進行,除了老師積極態度與同學支持的反應外,學校的配 合支援也很重要。從上課狀況與學習進度來看,個案因為曾與研究者在教學中 示範演練過,回到教室後往往先找研究者溝通,容易忽略同學與老師,所以,

學校雖然給予研究者一個良好的研究環境,為避免以上情形發生,建議未來學 校在進行社會故事教學時,最好能將實驗教學中的示範演練部分,挪用五分鐘 的時間直接進入班上演練,除了讓班級老師了解如何指導個案社會故事教學 外,也讓同學有一起參與的機會,學習正確與個案溝通互動的方式,並達到隨 時提醒個案正確溝通行為的效果。

(二)在機構方面

本研究為蒐集個案相關資料,於實驗進行之前,已先知會過個案在各個教 育場域中的機構老師,機構老師皆清楚知曉本次社會故事的流程與運作,建議 機構老師能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適時將社會故事中的溝通行為運用到課程裏,

尤其在一對一的教學情況下,個案最容易出現與老師溝通互動的行為,而此時 也正是指導個案正確溝通行為的最佳時機,增加練習溝通行為的機會。

三、在未來研究上 (一)在研究內容方面

本實驗主要以個案的「主動表達想法」、「尋求協助」、「拒絕他人」、「回應 他人」四種溝通能力進行研究,而社會故事教本設計的目標,是針對個案在學 校中不曾出現過的行為,但入國小前卻必需習得的技能,所以研究者依個案能 力設計出四本不同情境的社會故事;未來研究可考慮將社會故事運用於不同的 溝通行為上,以了解社會故事教學在其他溝通行為的處理成效。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針對一位染色體異常重度的學齡前唐氏症幼兒為研究對象,社會 故事僅適用於本研究對象;未來可試著將社會故事運用到其他不同輕、中、重 度的唐氏兒身上,加以統整研究後,或許可設計出一套適合唐氏症幼兒的社會 故事介入方案,以造福更多的唐氏兒。

經由本次的研究經驗,可發現學齡前的特殊幼兒或是障礙類別的嚴重程 度,在經過社會故事的教學後,仍然有機會獲得顯著的效果;未來選擇社會故 事介入方案的研究對象時,可考慮不同障礙類別的幼兒,以了解社會故事教學 在其他研究對象的處理成效。

參考文獻

杜正治譯(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單一受試研究法單一受試研究法單一受試研究法(原作者:J.W.Tawney & D.L.Gast),台北市:心理。

李宗派(2003)。心智遲緩與唐氏症候群。身心障礙研究身心障礙研究身心障礙研究身心障礙研究,43-56。

究究究

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碧如(2003)。社會故事教學法對增進國中輕度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行為之成效研社會故事教學法對增進國中輕度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行為之成效研社會故事教學法對增進國中輕度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行為之成效研社會故事教學法對增進國中輕度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行為之成效研 究究

究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賴美智(1998)。促進社交互動行為的教學活動設計促進社交互動行為的教學活動設計促進社交互動行為的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促進社交互動行為的教學活動設計 利基金會。

蕭麗珠(2004)。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症幼童社會能力之影響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症幼童社會能力之影響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症幼童社會能力之影響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症幼童社會能力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鍾淑華、鄭淳智、郭乃華(2002)。社會小故事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社會小故事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社會小故事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社會小故事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效果之會互動效果之會互動效果之會互動效果之 研究研究

研究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一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 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0- 2815-C-017-H。

謝翠菊(2006)。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翠菊(2006)。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