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的單一受試實驗設計,分為準備期、基線期、實驗處理 期、維持期和資料處理期,自變項為社會故事的教學訓練,依變項為溝通能力 影響之成效;溝通能力分為適當溝通行為(主動表達、被動回應)和不適當溝通行 為(未主動表達、未被動回應)。社會故事實驗教學為期二個月,教案內容依個案 程度設計四篇故事,內容包括:「主動表達想法」、「尋求協助」、「拒絕他人」、「回 應他人」等四種溝通能力,介入策略使用照片視覺提示、手偶演練等的多元介 入策略,資料分析採目視分析法和 C 統計進行處理。本節針對四種溝通能力的 適當行為與不適當行為,加以綜合討論。

一、社會故事對於個案「主動表達想法」的適當行為增加與 不適當行為減少的成效

從研究資料所示,經過社會故事「主動表達想法」的介入實驗後,個案 在增加適當行為與減少不適當行為的部分,有明顯改變的趨勢。由圖 4-2、圖 4-7 來看,基線期個案發生不適當行為的次數,平均出現 1.33 次,而適當行 為的出現次數則平均為 0.17 次;進入處理期,可明顯看出不當行為的次數降 為 0 次,而適當行為的次數則增為 1.17 次;最後的維持期階段,可發現不適 當行為的出現仍普遍維持在 0 次的狀態,而適當行為的次數有往上增加的趨 勢,並呈現高低落差大的不穩定狀態,平均一天能出現 4.67 次的適當行為,

因此,「主動表達想法」的適當與不當行為統計結果皆有達到顯著的成效,維 持期的進步情形雖然沒有達到顯著,但仍比基線期的表現進步。

從觀察記錄發現,個案容易因為午覺沒睡、課程安排的因素,影響到本 身的行為表現。然而有趣的是,經過實驗教學後回到班上,個案總是習慣先 找研究者表達想法,所以當課程安排是要獨自操作時,個案較容易與研究者 聊天,因此在維持期間有出現高達 12 次的適當行為,而研究者也試著讓個案 類化到老師身上,並遭到個案拒絕,因此在維持期有出現不適當的行為;不 過,從訪談中可得知,個案還是可以將適當行為類化到其他人的身上,因此,

當研究者不在現場時,個案即會主動向家長、老師、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

從三個階段的統計數據以及質性資料來看,社會故事「主動表達想法」

的介入模式,對個案具有相當大的成效,尤其到了維持期,個案大部分沒有 出現不適當行為,而適當行為也出現大幅增加的趨勢,此結果也與國內外的 相關研究符合(林淑莉,2006;邵慧綺,2003;陳淑娟,2004;劉碧如,2003;

鍾淑華、鄭淳智和郭乃華,2002;Crozier & Tincani, 2005;Norris & Dattilo, 1999;Pettigrew, 1998;Swaggart et al., 1995;Thiemann & Goldstein, 2001);

因此,社會故事對減少個案的不適當行為與增加適當行為有良好的成效。

二、社會故事對於個案「尋求協助」的適當行為增加與不適 當行為減少的成效

從研究資料所示,經過社會故事「尋求協助」的介入實驗後,個案在增 加適當行為與減少不適當行為的部分,有明顯改變的趨勢。由圖 4-3、圖 4-8 來看,基線期個案發生不適當行為的次數,平均出現 0.5 次,而適當行為的 出現次數則平均為 0 次;進入處理期,可明顯看出不當行為的次數降為 0.17 次,而適當行為的次數則增為 1 次;最後的維持期階段,不適當行為的出現 維持在 0 次的狀態,而適當行為的次數有稍微退步的趨勢,平均一天能出現 0.72 次的適當行為,但只有「尋求協助」不適當行為的統計結果有達到顯著 成效,維持期的進步情形雖然沒有達到顯著,但仍比基線期的表現進步。

從觀察記錄發現,個案因午覺沒睡飽、身體不適、課程安排等的因素,

影響到本身的行為表現。然而個案在剛接觸此次社會故事時,非常排斥「尋 求協助」的主題,不願意開口詢問研究者,經過研究者多次的練習示範和給 予正增強,個案終於願意開口詢問,從此個案不再有排斥問問題的情況,同 時問問題的音量也有逐漸大聲的趨勢,代表個案對自己說的話越來越有自 信。在實驗教學後回到班上,個案初期還是先找研究者詢問問題,到最後慢 慢能類化到同學身上,雖然如此,個案有時仍會出現不完整的「尋求協助」

句子,此時只要旁人稍加提醒:「請幫/借我…」,個案即能馬上時說出完整的 句型。可惜的是,此目標行為個案少有出現在與老師的互動上,研究者曾試 著引導個案去問老師問題,不但遭到個案拒絕,個案還對研究者說:「請幫我 講!」。從訪談中了解到,當研究者不在現場時,個案可以將適當行為類化到 家長、老師、同學的身上,但個案在教室時,大部分還是傾向會先找同學協 助。

從三個階段的統計數據以及質性資料來看,社會故事「尋求協助」的介 入模式,在統計上只有不適當行為有達到顯著效果,但從觀察資料與訪談資 料相對照,發現社會故事對個案「尋求協助」的溝通行為具有一定的成效,

尤其到了維持期,個案完全沒有出現不適當行為,而適當行為也出現往上增

加的趨勢,此結果也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符合(陳淑萍,1999;劉碧如,2003;

Feinberg, 2002;Kuoch and Mirenda, 2003;Pettigrew, 1998;Thiemann &

Goldstein, 2001);因此,社會故事對減少個案的不適當行為與增加適當行為 有良好的成效。

三、社會故事對於個案「拒絕他人」的適當行為增加與不適 當行為減少的成效

從研究資料所示,經過社會故事「拒絕他人」的介入實驗後,個案在增 加適當行為與減少不適當行為的部分,有明顯改變的趨勢。由圖 4-5、圖 4-10 來看,基線期個案發生不適當行為的次數,平均出現 2.33 次,而適當行為的 出現次數則平均為 0.67 次;進入處理期,可明顯看出不當行為的次數降為 1 次,而適當行為的次數則增為 2.17 次;最後的維持期階段,不適當行為的出 現為 0.42 次的狀態,而適當行為的次數有微幅進步的趨勢,平均一天能出現 2.83 次的適當行為,因此,「拒絕他人」的適當與不當行為統計結果皆有達到 顯著的成效,維持期的進步情形雖然沒有達到顯著,但仍比基線期的表現進 步。

從觀察記錄發現,個案此時已接受過第一則、第二則社會故事,加上因 心情不好、午覺沒睡、課程安排等的因素,影響到本身的行為表現。從個案 的表現可看出,在經過「主動表達想法」、「尋求協助」的社會故事教學,基 線期時,個案的適當行為開始有增加的趨勢,而不適當行為有逐漸減少的趨 勢。實驗教學後回到班上,個案逐漸出現較多的拒絕性語言,尤其是對研究 者,從最初只會生氣、哭或是說「不要」,到最後能夠說出「我不要給你」、「不 要看我」等句子,甚至會主動告知研究者「拒絕」的理由,研究者為了讓個 案能應付突發的情況,特地在教室中製造許多不同的情境,適時的在一旁提 示與示範,終於個案能在東西被搶的第一時間,勇敢的大聲說出:「不要借 你!」從訪談中得知,個案不管在學校或是家中,行為上皆出現明顯的改變,

打人、哭、生氣等不當行為幾乎很少發生,取而代之的是清楚明確的拒絕言 詞。

從三個階段的統計數據以及質性資料來看,社會故事「拒絕他人」的介 入模式,對個案具有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個案減少不適當行為部分,實驗結 果顯得較為明顯,而適當行為部分也從家長、老師的訪談中,得到正向、肯 定的答案,此結果也與國外的相關研究符合(Adams et al., 2004;Bernad – Ripoll, 2007;Cullain, 2002);因此,「拒絕他人」社會故事對減少個案的不適 當行為與增加適當行為有良好的成效。

四、社會故事對於個案「回應他人」的適當行為增加與不適 當行為減少的成效

從研究資料所示,經過社會故事「回應他人」的介入實驗後,個案在增 加適當行為與減少不適當行為的部分,有改變的趨勢。由圖 4-4、圖 4-9 來看,

基線期個案發生不適當行為的次數,平均出現 2.63 次,而適當行為的出現次 數則平均為 2.7 次;進入處理期,可明顯看出不當行為的次數降為 0.67 次,

而適當行為的次數則增為 6.33 次;最後的維持期階段,不適當行為的出現微 幅增加到 1 次的狀態,而適當行為的次數有微幅下降的趨勢,平均一天能出 現 6.17 次的適當行為,「回應他人」的適當與不當行為統計結果皆有達到顯 著的成效,維持期的進步情形雖然沒有達到顯著,但仍比基線期的表現進步。

從觀察記錄發現,個案此時已接受過三則社會故事教學,但特別的是,

個案剛開始非常排斥說出「我不知道」這句話,寧願點頭假裝知道或是搖頭 表示生氣,研究者配合給予增強物的方式,引導個案主動說出「我不知道」,

而個案願意說出「我不知道」後,在實驗教學進行的第五天,竟然出現邊哭 邊說「我不知道」的情形,讓研究者感到萬分驚訝,經過老師、同學親自詢 問原因後,得出二種不同的答案,一個是不想上課,而另一個是想要找媽媽,

研究者再度問個案是否還要上課,個案又表示願意,因此,第六天的實驗教 學過程中,個案不曾再出現類似的狀況。從表現來看,基線期時個案的適當 行為呈現增加的趨勢,而不適當行為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實驗教學後回到班 上,個案回應他人的語言逐漸增加,當面對不知道的答案時,個案開始會運 用「我不知道」、「我不懂」等語言,之前許多不適當的行為大幅減少,尤其 是對研究者,從最初只會不理人、假裝沒聽到或是一直搖頭、點頭,到最後 能夠說出「我不知道」、「昏倒」等符合情境又開玩笑的句子。從訪談中得知,

個案不管在學校或是家中,行為上皆出現明顯的改變,個案回應他人的速度 有變快,且在聽到他人問題後大多都能馬上回答。

從三個階段的統計數據以及質性資料來看,社會故事「回應他人」的介 入模式,對個案具有明顯的成效,家長和老師的訪談,也再次證明社會故事

從三個階段的統計數據以及質性資料來看,社會故事「回應他人」的介 入模式,對個案具有明顯的成效,家長和老師的訪談,也再次證明社會故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