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依據實驗流程的先後順序分為四小節,依序描述「實驗前準備階段、實驗 處理、正式實驗階段、實驗後追蹤階段」。本研究實驗程序為立意取樣後,全體實驗參 與者於學習初先進行實驗同意書與情緒腦前測,再將全體實驗參與者分為控制組與實驗 組兩個組別。依據圖 3-4-1 可知,控制組與實驗組不同為控制組參與者先於學期第二週 進行「正式實驗階段」,之後於第三週與實驗組一同接受「自我調整策略教學課程」。實 驗組參與者接受「自我調整策略教學課程」的實驗處理後,再於學期第四週進行「正式 實驗階段」。全體參與者於學期末進行情緒腦延宕測的實驗後追蹤階段。

圖 3-4-1 實驗程序 立意取樣

學期第三週,實驗處理 自我調整策略 教學課程 學期初,實驗前準備階段

情緒腦 前測 實驗同

意書

學期第四週,實驗組正式實驗階段 情緒腦多媒體

教材與網頁

指導語 情緒腦

後測

學期末,實驗後追蹤階段 情緒腦延宕

測 學期第二週,控制組正式實驗階段

情緒腦多媒體 教材與網頁

指導語 情緒腦

後測

一、實驗前準備階段

正式實驗前,所有參與者皆需填寫實驗同意書與情緒腦概念學習成就測驗。實驗同 意書不限時間填寫,情緒腦概念學習成就測驗則須在 30 分鐘內作答完畢。待全體參與 者施測完畢後即自行選填實驗時間,並依據實驗時間表先後順序分派為控制組(前 16 位) 與實驗組(後 16 位) 兩個組別。實驗同意書主要用以告知實驗參與者實驗目的與徵得其 知後同意(詳見附錄四),包含蒐集受試者背景資料與調查受試者學習生物學相關經驗,

調查所用量表參考王子華(2002)的大學生物學後設認知量表,主要評估兩組別實驗處理 前的自我調整學習特質,為確保兩組別實驗前的自我調整策略是否無差異。

二、實驗處理

本研究實驗處理是指接受 40 分鐘的自我調整策略教學課程,本研究者主張對大學 生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教學不是從零敎起,只要系統式的介紹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主要 觀念,就可把大學生隱含的(implicit)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經驗提昇到認知能覺察(explicit awareness)的層級,原有片段的經驗也可重組成有系統的策略,對學習成就會有正向影 響力。自我調整策略課程的教學時間點,安排在控制組所有參與者正式實驗階段與後測 階段進行完畢之後,而實驗組尚未進行正式實驗階段之前。此種實驗流程設計可確保正 式實驗階段時,控制組並未受到實驗處理而實驗組有接受實驗處理,即於研究進行完畢 時全體學生皆有參與自我調整策略教學活動而不至因實驗處理不同而有產生差異。

三、正式實驗階段

正式實驗階段是指學習者線上閱讀學習情緒腦多媒體教材以及學習後進行情緒腦 後測。首先實驗者會念一段指導語作為引導,主要說明學習目標與學習策略使用範例。

接著要求參與者開始自行獨立學習情緒腦多媒體教材,並於學習歷程中放聲思考。全部 實驗時間共 45 分鐘。並於學習者完成 45 分鐘的線上閱讀學習情緒腦多媒體教材後立即 進行後測。後測是要求參與者作答情緒腦概念學習成就測驗(平行版),作答時間以 30 分 鐘為限。實驗者為不知實驗目的教育所研究生,負責正試實驗階段的工作,包含指導語 說明與協助實驗參與者進行實驗。指導語主要用以告知實驗參與者於實驗過程中應遵行 的實驗流程,在參與者線上閱讀情緒腦多媒體教材前的實驗操弄,實驗者宣讀指導語告

訴參與者「…放聲思考(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盡量不要停頓)…」(詳見附錄五),兩組皆 被要求盡量使用學習策略說明學習中的思考歷程。指導語內容說明多媒體學習情境,包 含「學習材料說明、學習任務說明、放聲思考指導語」,說明如下。

1.學習材料說明

“你在一個多媒體的學習情境,當中包含著描述情緒與大腦的文本、圖表、動畫與 影片等多元化學習材料。”

2.學習任務說明

“你的任務即是盡你所能的在 45 分鐘內學習情緒的腦機制,請確認你必須要學到:

(1) 情緒與大腦各部份的結構功能與目的,

(2) 大腦如何單獨處理情緒、如何與身體其他部份共同運作處理情緒,以及 (3) 情緒和人類大腦認知行為的關係。”

3.放聲思考指導語

“我們想知道你學習的策略(方法與技巧),舉例來說:

(1) 在目前的螢幕上,我看到很多資料,其中有個大腦的影片,我覺得應該先看影 片,原因是…,這就是我的學習策略。

(2) 如果你覺得需要朗讀文章,請說出你朗讀文章的用意與目的(例如為了保持專 心),朗讀文章是具體的學習作為,當你說你為了保持專心才朗讀文章,我才能知道你 用了某種策略。”

四、實驗後追蹤階段

實驗後施測階段是指在實驗參與者線上閱讀學習多媒體教材之後所進行的延宕 測。於後測結束間隔三個月(學期末)追蹤概念學習成效,要求實驗參與者進行與後測內 容完全相同的延宕測,此時實驗參與者人數為實驗組 14 人與控制組 14 人,共計 28 人。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