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調整策略教學成效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自我調整策略教學成效

自我調整策略教學成效主要是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自我調整策略使用次數是否 存在顯著差異,即實驗組在經過自我調整策略教學課程後的各項策略使用次數是否皆優 於控制組,以卡方檢定說明實驗結果。並以詳細的「三十五種自我調整策略」與歸納整 理為精簡化的「五類自我調整策略」分別說明。

一、三十五種自我調整策略表現

本研究對實驗組進行自我調整策略教學課程,並比較實驗組相較於控制組的自我調 整策略成效表現。以卡方檢定的同質性考驗,探討實驗組與對照組兩個組別於自我調整 策略表現的分布情況是否有差異。學期開始時實驗參與者原為 32 人,扣除生物背景與 學期末修課流失人數,最後有 26 名大學生分別為實驗組 13 人與對照組 13 人。對 26 位 實驗參與者放聲思考的學習歷程資料進行質性分析,除根據 Azevedo 與 Cromley (2004) 先前既訂的三十三種策略外,因為受試者使用其他策略,本研究在內容分析登錄資料時 因而新增加兩個學習策略。依據學習策略定義與內容,分別命名為第 34 種策略「自我 提問」與第 35 種策略「找重點提示」,兩種新增策略皆為策略類的自我調整策略,歸納 整理成最終的五大類共三十五種自我調整策略資料分析系統(詳見附件七)。

依據表 4-1-1 三十五種自我調整策略表現的卡方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在三十五種自 我調整策略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 7 種自我調整策略出現顯著差異,分別為策略 1「計 畫」、策略 10「監控歷程」、策略 12「整合訊息來源」、策略 19「作筆記」、策略 20「畫 圖表」、策略 25「記憶術」與策略 34「提問」。

實驗組大學生運用自我調整策略 1「計畫」 (卡方值=6.190,P<.05)、策略 10「監 控歷程」 (卡方值=7.538,P<.05)、策略 19「作筆記」(卡方值=6.190,P<.05)、策略 20

「畫圖表」(卡方值=7.800,P<.05)、策略 25「記憶術」(卡方值=6.190,P<.05)的次數顯

著高於控制組。而控制組大學生使用策略 12「整合訊息來源」(卡方值=7.538,P<.05) 與策略 34「自我提問」(卡方值=7.538,P<.05)的次數顯著高於實驗組。

表 4-1-1 三十五種自我調整策略表現差異

二、五類自我調整策略表現

進一步將三十五種自我調整策略精簡為五大類策略進行較嚴謹的卡方分析。五大類 策略即「計畫類」策略包括:計畫、目標、先備知識、目標再循環等策略。「監控類」

策略包括:學得如何的判斷、有點知道的感覺、自問自答、評估知識內容、辨識訊息適 當性、監控歷程等策略。「策略使用類」策略包括:選出新訊息來源、整合訊息來源、

閱讀新的段落、讀筆記、記憶、自由搜尋、有目標導向的搜尋、摘要、作筆記、畫圖表、

反覆讀、類推、提出假設、精緻化、記憶術、評估目標達成度、找位置等策略,並加入 本研究結果所出現的自我提問與找重點提示等兩個新增策略。「任務類」策略包括:所 需付出時間與努力、尋求協助、任務困難度、脈絡控制、知識表徵形式接受度等策略。

「興趣類」策略包括興趣策略。

依據表 4-1-2 五類自我調整策略表現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兩類策略有 顯著差異,實驗組的計畫類的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控制組(卡方值=3.85,P<.05),而 控制組的策略使用類顯著高於實驗組(卡方值=-3.85,P<.05)。

表 4-1-2 五類自我調整策略表現差異

策略

實驗組(13 人) 控制組 (13 人)

卡方 顯著 次數 高於中位數人

次數 高於中位數人數

計畫類 29 9 69% 6 4 31% 3.85* .05 監控類 568 8 62% 369 5 38% 1.39 .24 策略使用類 996 4 31% 1037 9 69% -3.85* .05 任務類 91 6 46% 68 7 54% -0.15 .70 興趣類 39 7 54% 19 6 46% 0.15 .70

*p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