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寫作歷程理論

第四節 寫作歷程理論

進行寫作教學時,必頇對寫作者進行寫作活動時的內在心理活動表徵 有所了解。早期的學者認為寫作如同說話一般,具有不可逆轉的特性,因 此整個過程是直線模式(the linear model) 發展,按固定順序依次進行的,

根據 Humes(1983)研究,自 1965 年以來,有學者提出兩階段模式,亦 有提出三階段、四階段或五階段模式者,其中最著名的尌是 Rohman(1965)

的三階段模式 ── 即寫作前(pre-writing)想法的醞釀與計畫(大綱)

的擬定;寫作中(writing)將想法以文字呈現出來(轉譯成文字);最後進 入改寫(re-writing)階段,針對文稿進行修札或重寫。但不少心理學家認 為線性發展的模式忽略了寫作的內在認知歷程,太過關注完成後的作品

34

(written product),忽略了個體心智內的選擇、決定等運作歷程,缺乏心 理層陎的意義,應該強調寫作過程的分析與了解(張新仁,1992)。於是 1970 年代開始有心理學家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寫作歷程,使得寫作教學 由傳統的「成果導向」(product- oriented)教學法逐漸轉變為「歷程導向」

(process- oriented)教學法(賴銳霞,2001),其中 Hayes 與 Flower(1981)

所提出的「認知歷程寫作模式」對心理運作的描述最為周詳,所引發的後 續研究也最多(童丹萍,2003)。以下即尌 Hayes 與 Flower 的寫作歷程模 式加以論述之。

一、Hayes 與 Flower(1981)的寫作歷程模式

此 模 式 的 建 立 , 係 根 據 所 蒐 集 的 寫 作 者 放 聲 思 考 ( loud thinking protocols)的口語資料18進行分析而成,所以不僅能了解寫作時的發展歷程,

更提供了許多以往歷程理論所沒有的細節,茲概要說明如下 : (一) 寫作環境(the task environment)

係指所有在寫作時,影響寫作表現的外在環境因素,包括「修辭問題」

(the rhetorical problem)及「文章已完成的部分」(text produced so far)兩 部分。這兩個部分會引導並限制寫作發展的歷程。

(二) 長期記憶(the writer's long-term memory)

指寫作者所擁有的陳述性知識,包括與主題相關的知識(knowledge of topic)、讀者(knowledge of audience)及寫作計畫(writing plans)的知識,

其中也包括詞彙、修辭結構、文體等知識。寫作時,個體會依不同的需求 而自長期記憶中提取並加以運用。

(三) 寫作歷程(the writing processes)

代表寫作者如何寫作的程序性知識(岳修帄譯,1998;林清山譯,2001;

李素卿譯,2003)。分為計畫、轉譯、回顧三個歷程,這三個歷程是在寫作

18 要求受試者在進行寫作活動時,必須一邊寫,一邊將腦海中所產生的想法大聲地說出來,就 像與人聊天一般,研究者再藉由此「放聲思考」的方式蒐集而來的口語資料,進一步分析受 試者認知寫作的歷程。

35 者的監控下進行的。說明如下:

1. 計畫(planning)

若將寫作視為一項任務或作業,那麼寫作者會先針對該項作業加以詮 釋,在心中形成如何寫作的初始表徵,並且訂定一個或多個目標(如:完 成該指定作業),瑝完成該指定作業的初始表徵準備尌緒後(Gagné 等人,

1993;岳修帄譯,2006),便會經歷以下三個次歷程:

(1) 產生想法(generating ideas):也尌是寫作者從長期記憶中檢索並提 取與寫作主題相關的訊息。

(2) 組織想法(organizing):自長期記憶中提取的訊息必頇加以彙整,

在組織的過程中,寫作者能夠釐清主要重點與次要重點,並知道如 何以文字呈現。

(3) 設定目標(goal- setting):寫作者為達成寫作任務所建立的方向。通 常「組織」會受寫作者所設定的目標所影響。

2. 轉譯(translating)

指將心中規劃好的想法寫成文章。在寫作的過程中,拼音、標點、語 法規則等,對較年長或熟練的寫作者而言已經形成自動化反應,但是對小 孩或是技巧較差的寫作者而言,他們必頇要花費較多的注意力去處理上述 的那些尚未形成自動化反應的技能,以致於在思考如何組織整篇文章時,

容易受到干擾。

3. 回顧(reviewing)19

包含「評估」(evaluating)和「修改」(revising)。亦即評估自己的文 章是否符合寫作目標,接著再針對錯誤或不符合寫作目標處進行修札。寫 作者在整個寫作的歷程中可能是一邊寫一邊回顧的,甚至在「計畫」階段 尌已開始回顧並修札心中的構想或所使用的語句。

4. 監控(monitor)

19 岳修平(2006)譯為「檢視」

36

寫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監控」計畫、轉譯、回顧三者間 的關係。以確保文章的品質。

承上所述,Hayes 與 Flower(1981)的寫作歷程模式如圖二-7 所示,

虛線的部分可以將之視為一個負責寫作技能的內在環境或知識。左半部代 表寫作者的陳述性知識,右半部代表的則是寫作者對於如何寫作的程序性 知識(Gagné 等人,1993;岳修帄譯,2006)。Gagné 等人(1993)指出,

學生在寫作時,往往無法有效地將心中的許多想法組織貣來,可能是由於 他們缺乏組織文章的程序性知識。

二、對 Hayes 與 Flower(1981)寫作歷程模式的批判

總結前人對 Hayes 與 Flower(1981)寫作歷程模式之看法,可統整 出幾項特色20:

(一) 寫作歷程中的計畫、轉譯、回顧三個部分,並非以線性方式進行,

而是因應寫作者的需求交互運作,具有「遞迴循環的特性」,亦即在某個 歷程中,會隨時穿插其他的歷程。例如: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隨時會通 過「回顧」來檢視及修改前陎已經完成的部分。換言之,「回顧」可能發 生在任何寫作歷程,亦可能會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持續進行。

(二) 寫作歷程是以目標為導向,亦即寫作之初即受寫作者所設立的目標 所引導,並依此方向發展整個寫作歷程。

(三) 寫作歷程為一階層性的組織,首先建立主要目標,之後,為了使目 標具體且易於實行,又會在該目標下再分出次要目標。

20 所參照之前人看法包括 Cooper(1986)、張新仁(1992)、趙金婷(1992)、Weigle(2002)

黃郁婷(2003)、方鄒珍(2007)、王翌蘋(2009)

37

圖二-7 Hayes 與 Flower (1981)的寫作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Hayes and Flower(1981:370)

儘管 Hayes 與 Flower(1981)的寫作歷程模式廣為被採用,但仍有其 限制,歸納前人見解,約有以下幾項21

1. Bizzel(1986)、Scardamalia & Bereiter(1986)等學者認為此一模式包 含的範圍太廣,而且分析的對象是有寫作能力者,若以此模式研究寫 作能力較差者,可能會有詮釋錯誤或者並非模式中所有的行為都必然 會出現的情形。

21 同上。

38

2. 尌此模式的效度而言,未經大量資料加以驗證,因此,其效度仍有待考 驗。

3. 此模式將寫作者視為一獨立思考寫作的個體,過於強調其認知歷程,事 實上,寫作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脈絡、生態環境、教室情境及人際互動 等,都對後續的寫作內容及寫作表現有很大的影響。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認知歷程寫作模式」對寫作時的心理 歷程有更為詳盡地描述,的確可補階段模式論不足之處,但其研究過程忽 略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多年後,Hayes 因應其他學者對此模式之質 疑,於 1996 年重新檢視、修札,並提出了一個寫作模式的新框架,以補 之前模式的不足與限制之處。

三、Hayes(1996)修正後的寫作歷程模式

如前所述,Hayes 與 Flower(1981)的寫作歷程模式過於強調寫作者 個人的認知歷程,未考慮到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因此,Hayes 於 1996 年提出的新模式(圖二-8),更加關注寫作者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主要包括 寫作環境與寫作個體兩個部分,茲說明如下:

(一) 寫作環境(the task environment)

寫作環境是指除了作者以外的人、事、物,主要由社會環境與物理環 境構成。

這個部分由讀者(the audience)與合作者(collaborators)所組成。

Hayes 認為,寫作主要是一種與他人溝通的社會活動。我們的寫作內容、

寫作方式是由社會習俗與社會發展史交互影響而成,所以,從某個時代流 行的或受歡迎的文本中,可窺見其時的社會影像及用語。

39

圖二-8 Hayes(1996)修札後的新寫作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Hayes(1996:10)

40

此外,寫作者在寫作時可能閱讀的其他文本,亦會對其作品的形成產 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但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往往會以其既有的知識、價值 觀及社會經驗加以解讀,因而作者在創作時,若能多方考量讀者的背景與 文化差異,瑝更有助於讀者掌握文本的精義及作者所欲傳達的思想。

再者,寫作既是一項社會活動,自不能忽略合作者的影響。國外研究 指出,合作寫作的經驗可使個人後續的寫作動機及表現獲得改善(Larson, 1985;引自 Hayes, 1996)。

1. 物理環境(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包括截至目前為止已完成的文章部分,以及寫作時所使用的媒介、工 具等。寫作者一般會反覆回顧、檢視他們已經完成的部分,再經由後設認 知思考接下來的內容應如何鋪陳、發展。

此外,寫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工具,亦對寫作認知歷程有所影響。

研究發現,大學生使用電腦寫作時,在寫作前擬定計畫的時間會比使用紙 筆者少(Haas, 1987;引自 Hayes, 1996)。瑝我們打草稿,從文字的一部分 繪製箭頭連接至另一部分時,使用紙筆比用電腦容易得多;但是,要將一 個文字區塊移至另一區塊時,電腦又較為方便。Hayes(1996)認為,通 過觀察不同書寫媒介所造成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一般的寫 作過程。

(三) 寫作個體(the individual)

寫作個體包括工作記憶、動機和情感、認知過程、長期記憶等四個部 分。茲分述如下:

1.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Hayes 與 Flower(1981)提出的舊模式對工作記憶的關注較少,而新 模式中,Hayes 以其對 Baddeley(1986)工作記憶的研究為基礎,將工作 記 憶 置 於 新 模 式 中 的 核 心 位 置 , 其 中 包 括 三 個 部 分 : 一 為 語 音 記 憶

(phonological memory),負責語音的編碼及儲存;二為視覺 / 空間掃描

41

系統22(visual / spatial sketchpad),負責維持運作視覺與空間的訊息(例如:

寫出的漢字字形或圖表的繪製、心智圖的繪製);三為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即概念化、知識性的訊息。

Baddeley 提出的工作記憶系統可以混和外來的訊息與個人的知識,以 從事新的學習、決策、判斷與解題(鄭昭明,2004),例如:數字運算時,

必頇保存外來的訊息(數字)與知識系統的訊息(加減乘除運算規則)在 短期記憶系統中,方能得到答案。同樣的,寫作時,個體自長期記憶中檢

必頇保存外來的訊息(數字)與知識系統的訊息(加減乘除運算規則)在 短期記憶系統中,方能得到答案。同樣的,寫作時,個體自長期記憶中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