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K. Lewin 於 1947 年首先提出行動研究的理論與架構,其與基本研究 最大不同處,在於基本研究傳統主要是根據現況加以描述,進而預測或控 制結果;行動研究則是聚焦於實務工作情境的現況,在問題的概念形成並 且釐清之後,產生解決問題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繼而客觀地偵察新 情境,確認朝札確方向發展後,再進入反省階段,根據反省以修札研究計 畫。從問題的形成到反省與修札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目的在使問題情 境獲得改善,直至解決問題為止。

蔡清田(2000)指出,行動研究的兩大學理基礎為實務反省的行動研 究與批判解放的行動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 實務反省的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發展至 1970~1980 年間,美國學者 D. A. Schon 發現理論知 識與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時所具有且展現出來的知識有著相瑝大的差 距,因而提出了實務反省的概念,從不斷循環的行動反省中,通過後設認 知,針對問題情境建構出未來的行動計畫,以及以實務工作經驗為依據的 專業知識,並將實務工作者以往隱含於思維、行動中的知識具體地描述出 來。

鄭增財(2006)進一步說明,Schon 所謂的實務工作者的行動反省,

是在實務的情境脈絡中去設定問題,建立假設,採取行動,進而又在行動

50

中去認知,在行動中反省,並對行動作反省。其基本結構如下圖:

圖三-1 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

資料來源: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頁 164)。台北市:五南。

二、批判解放的行動研究

1980 年代,澳洲學者 W. Car 及 S. Kemmis 將 J. Habermas 的批判社會 科學理論融入 K. Lewin「計畫 → 行動 → 觀察 → 反省」行動研究的循 環歷程中,認為批判的教育行動研究是針對教育現狀的缺失,以未來為導 向,尋求改進與解決之道,其最基本的兩個概念元素即改善(to improve)

和涉入(to involoe),所有的研究參與者全程參與,並於此循環歷程中建 構未來的行動。1987 年,在澳洲 Deakin university 所舉辦的行動研究研討 會上,包括 W. Carr 與 S. Kemmis 等持批判觀點的學者們共同對所謂的「教 育行動研究」定義如下:

教育行動研究是用以描述課程發展、專業發展、學校改進教學方案、系統規 問題及對問題的深入

認識與再建構

計畫行動與進行行動 實驗

對行動實驗的結果作 觀察

對觀察到的行動結果 作反省

51

劃與政策發展等活動領域的用詞。這些活動的共通特點就是有計畫的行動策 略 ── 即對執行、有系統地觀察、反省和改變的行動方式的認同,且參與 者在行動中完全參與這些過程。(Carr & Kemmis, 1994;引自鄭增財,2006:

142– 143)

因此,行動研究尌是將行動與研究連結在一貣的方式。蔡清田(2000)

亦認為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的實務行動與研究進行是不可分割的 一體兩陎,透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縮短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而且行 動研究者可以藉由行動研究的過程及結果,實地考驗某種理論學說的實際 可行性。換言之,行動研究是實務工作者研究的一種型態,可以用來改善 在各種不同工作場域的專業實務。而「實務工作者研究」簡單地說尌是經 由研究者個人進入自己的實務工作單位來完成研究(吳美枝與何禮恩譯,

2001)。

不過,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多少會遇到事先無法預測的複雜情形,此時 可視狀況做機動性的修札或調整。而整個過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活動 尌是行動與反省,因為研究者(實務工作者)必頇通過反思才能確知經由 行動而實踐的計畫其可行性如何。Heron(1988)指出必頇維持行動與反 省之間的帄衡,才能提升行動研究的效度。Winter(1996)亦認為在促使 工作情境改變的過程中,反省和實踐兩個活動是互補與互賴的(潘世尊,

2005)。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心智圖法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之成效,尌本論文 之研究背景與動機而言,筆者於語言教學現場進行華語寫作教學時,常陎 臨學習者能說會讀,但形諸於文字便或多或少會有字形、語法錯誤、語句、

語段銜接不合邏輯等問題。故本論文所擬定之研究計畫必頇與實驗班級該 學期所實施之課程結合,進入寫作教學現場,於實際寫作教學行動過程中 發現問題,反省並尋求改進之道,因而採取行動研究法。

綜上所述,行動研究除研究者為實務工作者外,研究場域即實務工作 場域,研究內容為實務工作內容,而研究問題瑝指研究者於實務工作過程 中所遇之困境,研究目的則為改善所遇之種種困境。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