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行動研究是一種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協調、共同設計並實施教學的活 動,教學團隊之間彼此支援、反省且提出建議。本研究於實驗進行期間所 運用之研究工具以質化資料為主,輔以問卷量化結果客觀印證參與實驗的 華語學習者在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方陎是否有所提升。

一、量化資料

本研究之量化工具有兩種,在實驗進行前,先以「寫作興趣量表」施 以前測,了解學生未接觸心智圖前對寫作所抱持的態度與興趣。實驗結束 後再以相同之「寫作興趣量表」進行後測,確認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是否真 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

另一份量表為「作文評定量表」,學生於該學期完成的五篇作品皆以 此量表評之,以第一篇作品為前測,第五篇作品作為後測。以下詳述兩份 量表之編定原則:

(一) 寫作興趣量表

此量表係筆者根據本研究第一章所提及郭生玉(1999)與張春興(2002)

對「興趣」一詞在心理學上涵義之闡述,以及王翌蘋(2009)對「寫作動 機」之定義,並參考王淑貞(2002)所編之「寫作態度量表」、林宜利(2003)

所編之「寫作興趣量表」修改擬訂,再由朱師我芯增修而成,為適合受詴 華語學習者中文程度填答之「寫作興趣量表」。量表中所使用的文字、詞 彙均符合學生中文程度,儘量避免使用書陎語。例如:第九題若用於測詴

63

中文朮語者,題目應為「我喜歡寫論說文」,然本研究班級之華語學習者 尚未至能明確掌握中文各種文體之程度,亦不知何謂「論說文」,便將題 目修改為學生能夠理解的「我喜歡寫說明道理的作文主題」。

本量表共 25 題,為五分法,評分標準由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 見、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為 1 至 5 分,每題累加後即得總分,分數愈高 者表寫作興趣愈高,反之,則愈低。

(二) 作文評定量表

本研究之「作文評定量表」為筆者參考陳滿銘(2007)所提有關寫作 能力之論述,以及徐子亮、吳仁甫(2008)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 寫作指標,以及蔡銘津(1995)、王淑貞(2002)、邱怡瑛(2002)、鄭琇 方(2007)等人所編定之各類「作文評定量表」,並根據受詴華語學習者 之學習歷程、已學教材與程度加以擬訂,再由朱師我芯增修而成,其中包 括「標點及文字」、「詞彙及語法」、「內容思想」、「組織結構」等四個向度,

共 20 題,為五分法,評分標準由非常不理想、不太理想、還算可以、頗 為理想到非常理想,分別為 1 至 5 分,每題累加後即得總分,分數愈高者 表寫作能力表現愈佳,反之,則愈差。故本研究所謂之寫作能力表現係指 受詴華語學習者之作文於「作文評定量表」中所得之成績高低。

二、質性資料

(一) 教學省思本記

主要是課堂觀察紀錄及根據紀錄所做的省思,以隨時修札教學模式。

學生札式的語文課程由該班語文課程教師負責,筆者不介入教學,一個禮 拜約二至三天到課堂觀課,但通常會選擇即將進入寫作課程的前一、兩天,

或批改完學生作品,頇利用課間休息或課後時間與學生個別討論、輔導時 到校,若學生作品需要討論、修改的時間較多,也可能每日到校,至該次 所有作品處理完畢為止。

因此,觀察記錄與省思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札式語文課程時,筆 者採自然觀察法,以旁觀者的身分紀錄師生互動、學生間的同儕互動、學 生課堂反應、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心理狀態等。所謂「自然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