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訪談設計與深度訪談分析

第三節 專家學者深度訪談結果與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專家學者深度訪談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以下將瞭解實驗林轄區內整體社區林業計畫執行狀況,共訪問 7 位實 驗林各營林區相關專家學者,再加上 1 位長期觀察社區林業之學者,以評估整體 台大實驗林社區林業案的執行情況,並期望專家學者能給予實驗林社區林業計畫 建議,以作為後續政策改善之參酌。

壹、 調查對象基本資料

本研究分別於 2012.5.18、2012.7.23、24、2013.8.14、2013.10.28,共進行五 次訪談,以下為受訪營林區專家學者的基本資料簡表,如下表21 所示:

【表21】實驗林專家學者受訪者簡表

代碼 單位 受訪者簡介 受訪日期

P1 水里營林區 男,營林區博士研究員 2013.5.18 P2 清水溝營林區 男,營林區主任 2012.5.18 P3 清水溝營林區 男,營林區林班人員 2012.5.18 P4 內茅埔營林區 男,營林區主任 2012.7.23 P5 內茅埔營林區 男,營林區博士研究員 2012.7.23 P6 和社營林區 男,營林區社區林業業務負責人 2012.7.24 P7 實驗林管理處 男,管理組組長 2013.08.14 P8 東華大學學者 男,社區林業研究學者 2013.10.28 資料來源:本研究訪談整理

貳、 實驗林專家學者訪談結果

以下將訪談專家學者對社區林業計畫於自主治理制度設計框架下,現階段整 體社區林業發展的看法,並詢問其建議,瞭解如何應用自主治理原則以使社區或 組織的計畫更臻成熟,茲分述如下:

一、 清晰界定邊界

受訪者認為清晰界定邊界甚為重要,目前實驗林社區林業案於資源邊界定明 確,而在參與者界定上則不符原則。於自然資源調查過程,應瞭解所欲調查的資 源範圍,則可以在有限人力下,於一定範圍詳細調查,並估算可能耗費之成本,

並使資源受到妥善規劃,台大實驗林個案社區多會提及計畫範圍,如受訪者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示:「計畫內容應界定治理的範圍,現階段計畫補助有限且社區的人力資源也有 限,不太可能進行大範圍的社區林業資源治理。於一定計畫範圍下,可以估計要 花多少錢去治理、多少人力、進行何種維護計畫等。因此,計畫範圍劃定相當重 要,目前申請計畫都會提到執行範圍與重點。」(受訪者 P1、P3、P5);

另外,受訪者目前社區林業計畫於參與者界定並不明確,計畫內並無提及參 與者且亦無強制參與,除幹部外,無法確定其他參與者並要求之,使得計畫難以 確實執行。「為執行計畫,需要參與者進行分工,且對要求其遵守共同規範,而 能有效管理、利益分配、義務分擔,並執行監督與裁罰。然而目前無法強制社區 居民共同參與,沒有辦法認定參與者為誰,社區林業計畫難以長期維繫。」(受 訪者P4)

受訪者認為界定參與者後,不論於義務分擔、管理、監督與裁罰的執行、利 益分配等,皆應有明確的規範對象,並設立非成員進入計畫範圍的障礙,較不易 有搭便車或不公平的情況,以作為自主治理制度長存的前提,避免組織以外的成 員因受利益吸引而進入社區或組織,瓜分或破壞原有成員應得利益。如以下受訪 者所述:「於社區自主治理時,若無界定計畫參與者,將可能產生外來者不遵守 當地規則的情況,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分配時,將導致搭便車或不公平的現象,進 而使建立的自主治理規則與資源受到破壞。」(受訪者 P4);「以桃米社區為例,

其帶動休閒生態旅遊後,本由發展協會統一窗口,以公平分配方式,給予共同打 造生態旅遊的成員提供食宿與導覽的機會,後來社區外來者覬覦觀光利益,紛紛 進入社區而破壞原有分配客源的規則,坐享原本成員努力的結果,剝奪他們的利 益。因此,在參與者界定的部分應該要有進入障礙,保障參與者權力,實驗林社 區林業多期發展生態旅遊,應以此為借鏡。」(受訪者 P6)

二、 成本與利益比相稱

受訪者表示實驗林轄區內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都相當豐富,而這些資源都將 是全體國民的重要資產,應在其尚未破壞殆盡時,投入成本維護,維持其生態多 樣性與延續文化的功能。管理處無法編制足夠人力去維護,因而透過社區林業計 畫交由當地居民,實屬改善良方。因此,專家學者也認為投入資源的成本與效益,

不論其實質經濟價值或非實質經濟價值,都是值得維護或保育。如受訪者表示:

「轄區內不論是自然資源或文化資產,都有維護的價值。目前都還有機會讓這些 生態跟古蹟回復到應有的狀態,跟當地社區合作,協助管理處維護,相當贊同此 作法,讓資源獲得永續的價值,那個價值將大過於用實質金錢衡量的效益。」 (受 訪者P1、P3、P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專家學者正視社區林業經費補助不足之問題,其認為要參與者應普遍認為獲 得效益不足,而缺乏誘因參加計畫,其中經費補助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如受訪 者表示:「參與社區林業計畫的補助相當少,在輔導社區時常發覺到補助的誘因 不足,降低社區參與程度。光資源調查就要把事前的培力、執行過中與後續統整 資料的成本計入,15 萬根本不夠。」(受訪者 P2);此外,社區林業計畫申請經 費補助之手續繁雜,補助金額與其他計畫相比,相對偏低,導致許多社區退卻,

或不願持續申請。且於申請計畫後,報帳與核銷經費複雜,必須事先撰寫計畫書 並經核准後始可執行,並於期末提出成果報告,耗時久、動員人力與成本較大,

上述原因導致部分社區面對繁複的行政流程而降低社區參與意願,而難以使計畫 在社區當中持續推動,造成效果不彰的問題。如受訪者表示:「以信義鄉災害補 助為例,災害補助或原民會補助相對於社區林業計畫而言相對容易,其動輒上百 萬的補助款,而社區林業一案僅 15 萬元,還須要廣納居民意見、撰寫計畫書、

執行計畫與成果報告,相對於其他經費申請誘因不足,居民態度較為被動。」(受 訪者F4)」;「申請經費的行政程序複雜,經費、報帳導致居民參與意願降低。也 有許多社區認為經費補助太少,無法對社區有什麼改變。」(受訪者 P6)

關於經費不足的問題,除了增加實質的補助經費外,應可以再加上獎勵機 制,如對生態有善者,應給予生態補償;亦或是舉辦社區林業計畫成果比賽,得 獎社區獲得獎金與額外補助,增加參與樂趣與動力,如受訪者表示:「除了增加 補助之外,國外於生態補償這一塊相較於國內成熟,若社區林業能夠提升生態效 益,應給予社區獎勵,鼓勵其持續發展,作為誘因,應參考國外生態補償的實質 補助案例。」(受訪者 P5);「可效法農村再生舉辦比賽,作為社區執行動力,得 獎則可以獲得額外的獎金。」(受訪者 P7);另外,營林區專家學者也同意社區得 以一份整體社區發展整合型的計畫書同時申請多份補助的作法,分散計畫書撰寫 成本,如受訪者表示:「同意轄區內社區以一個計畫同時向多個單位申請經費補 助,得以整合性的社區營造工作為主。」(受訪者 P3)

專家學者也提到,社區林業經費雖不高,然而卻是一個引子,給予社區培力,

後續如何發展都應靠社區本身,肯認實驗林社區林業都以發展生態旅遊為目標,

發掘社區的特色,增加居民額外的收入,改善目前生計困境,長足發展下則透過 產業轉型解決林地超限利用的問題,彰顯林業多功能之特性。如受訪者表示:「社 區林業的經費補助誘因不高,僅作為導入政策的引子,後續發展都必須要靠社區 本身努力,獲得資源調查與教育課程的補助,發掘社區的特色,多數社區將計畫 作為發展生態旅遊基礎,以增加額外的收入,而於觀光產業穩定長足發展後,進 而減少林地的農業使用,達到林地保育與林業多元使用的目標。」(受訪者 P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能以觀光產業增加收入,不再以果樹等經濟作物為主,進而減少違規使用的 總面積。」(受訪者 P1);「輔導當地林農轉向生態旅遊發展增加收入,則間接可 使農林不再仰賴契約林地上的農作物,進而減少違規使用的發生與擴大。」(受 訪者P7)

三、 集體選擇的安排

營林區與社區的共識凝聚方式,即是透過計畫執行過程,給予社區培力與輔 導,傳達林管單位的政策理念與林業知識,灌輸當地永續發展的概念,並培養雙 方的夥伴關係。如受訪者表示:「培力課程都是由社區或營林區設計,透過課程 的互動,促進林農與營林區的聯繫,雙方取得計畫內容的共識,有『敦親睦鄰』

的意含存在。」(受訪者 P7);

社區林業必須提出申請計畫書,為使計畫書內容更加符合社區的真正需求並 增加居民對計畫的認同感,且自主治理所產生的效果持續,營林區於計畫書撰寫 時應僅扮演提供意見與輔導的角色,並非代替社區居民撰寫,如受訪者表示:「若 是委由外人撰寫其實很可惜,林管人員常發現農民有很多的構想與概念,只是沒 有辦法撰寫成文字,營林區不負責幫忙撰寫,僅輔導、提供意見與修改,因幫忙 撰寫將失去社區林業的意義,營林區不比社區居民來得了解該社區。」(受訪者 P1);「由居民自行撰寫計畫較能配合當地居民農業作息,尊重在地知識,了解實 質需求,而增加居民的參與熱誠與認同感,使得政策推行更為順利。」(受訪者 P3)

專家學者也提及,目前社區林業常以發展生態旅遊為導向,當地居民除應自 行撰寫計畫外,營林區應該積極扮演顧問角色,當社區的眼光或能力不足時,給 予其建議,並提供相關的培力課程,非在初期即完全交由社區自主治理,而是以

專家學者也提及,目前社區林業常以發展生態旅遊為導向,當地居民除應自 行撰寫計畫外,營林區應該積極扮演顧問角色,當社區的眼光或能力不足時,給 予其建議,並提供相關的培力課程,非在初期即完全交由社區自主治理,而是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