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專題研究相關研究

本節就專題研究的意涵與相關研究,分別說明如下。

壹、專題研究意涵

「專題研究」的課程目標,是藉著進行研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增進自己 的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黃春木,2016)。換言之,高中專題研究目的不是

「為研究而研究」,而是一種 促進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精熟 的歷程。

「專題研究」(project-based research;PBR),是包含資優教育的獨 立研究(independent research)與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主要是以學生為主動參與主體,可以個人或是小組的方式,針對一主 題進行學習、研究(林良駿,2004)。鼓勵學習者自行選擇研究主題,利用探 索的方式來進行一種有目的之學習活動。學生必須在學習期間,界定問題,

擬定探索的計畫,進行釐清、蒐集資料、實地觀察、訪談或進行調查、實驗 研究等多項活動,最後將問題解決的過程及結果,彙整成一份成果報告,並 分享成果的過程。

貳、專題學習的學習模式

明誠中學專題研究學習網站上,對專題研究的專章介紹如下:

(資料來源:https://sites.google.com/site/zhuantiyanjiuxuexiwangzhan/ch00zhuan-ti-yan-jiu-gai-nian) 專題研究是一連串探索問題、蒐集資料、討論互動、驗證答案 和分享成果的過程,它包含釐清概念、搜尋資訊、詢問與修正問題、

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解析資料、分享成果。

(一)釐清概念:

學生剛開始對於所要進行的專題內容尚未建立起相關的概念,教師必須 幫助學生建立起基礎的概念,使其對所要進行的專題活動有清楚的方向,並且 引起學習的動機。

(二)搜尋資訊:

學生在專題活動中需要大量的資料做為證據或是做為解決問題的參考,

而學生搜尋資訊的來源是多元化的,包括書籍、網路資源、成人的經驗、專家、

或實驗而得。

(三)詢問與修正問題:

在專題學習的過程中,雖然不斷地找尋答案,卻也在過程當中不斷地產 生疑問,學生可以就其疑問繼續研究,並透過詢問專家、教師修正自己的研究 方向。

(四)計劃與設計實驗:

當研究問題確定之後,學生要進行計劃研究的的進度或工作的分配,並 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來設計相關的實驗以求得資訊或證驗想法。

(五)進行實驗:

當學生的實驗準備就緒後進行相關的實驗,以瞭解真相、驗證問題解決 策略是否合理。

(六)解析資料:

學生將活動過程當中得到資料或是實驗所得資料轉換成有意義的結果,

其可以利用圖表、模型或是表演方式呈現。

(七)分享成果:

專題活動藉由分享作品來驗證其學習的成果,並能夠透過相互觀摩的機 會,達到知識交流的目的。專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反覆的程序,許多的程序會 一直重複地進行直到專題活動結束或是問題得到解決為止。它是一個網狀式的 路徑,而非單一方向循序的路徑。網際網路超連結(hyperlink)的瀏覽方式正 好符合專題學習發展過程的特色,只要有連結點使用者便可以任意地轉移到其 他地方,因此,在網際網路上發展專題學習可以充份發揮網路的特性。

參、專題研究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有關專題研究的相關研究如下表:

表 3 專題研究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論文主題與研究主要結果

莊玫欣(2002) 臺北市立大直高中學生專題研究之歷程研究。研究結果發 現:高中生選定研究主題的考量因素以興趣為主;高中生進 行研究時常遇到的困難為:沒有時間找資料或閱讀資料,沒 有時間好好進行研究;不知到從何處著手;蒐集所得之資料 太少等。高達七成的高中生表示:能否在課業與活動中勻出 足夠的研究時間,是影響研究進行的主要因素。

黃喬偉(2005) 台北市立關渡國中專題研究課程發展與行動歷程。歸結出 理念意涵:1.關渡國中是因四位行動者的密切配合,專題 研究課程才得以實施;2.專題研究課程得以順利推行,是 由於校長、主任與老師各自發揮其角色功能所致;3.專題 研究要推行,必須先擁有教師的認同因子,再充實教師指 導知能;4.專題研究課程是有益於學生,但實施此課程時,

需要考量學生是否具備持續探索的耐心。實踐意涵:彰顯 教師引導、節數增加、教師協同教學在實施專題研究課程 的重要性。

林良駿(2005) 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指導學生專題研究之現況分析。研究 者自編「國民小學教師推行專題研究現況與意見調查問卷」

為研究工具,重要發現有:一、國民小學教師推行專題研 究實施之現況:有 86%的學校要求有關學生專題研究成果 作品繳交或展示。教師在指導課程規劃情形,是依學生能 力及興趣進行設計教學方案,以全班為實施對象,並以五 人以下為一組為主要分組形式,多數平均以每週約二節課 時間。二、學業進度壓力導致無多餘課程實施,及指導學 生時間不足感到困難。三、需要學校的行政支援與獲得相 關研究素養的教師協助。四、期望教育單位能提供相關進 修課程或研習,並提供專題研究作品交流或觀摩活動的機

會。五、不同背景教師對推行專題研究實施之困難度有顯 著差異。

楊千儀(2017) 專題式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實察課程之行動研究。探討「專 題式學習應用於地理實察課程」對高中學生在地理學習成效 之影響,以及教師在課程實施歷程中的省思與成長。研究者 指出學生是否喜歡專題製作與三要素相關:「學生人格特 質」、「組內氛圍」及「教師課程設計」。

綜上文獻指出,高中生選定研究主題的考量因素以興趣為主;高中生進 行研究時常遇到的困難為:沒有時間找資料或閱讀資料,沒有時間好好進行 研究。高達七成的高中生表示:能否在課業與活動中勻出足夠的研究時間,

是影響研究進行的主要因素(莊玫欣,2002)。學生是否喜歡專題製作與三要 素相關:「學生人格特質」、「組內氛圍」及「教師課程設計」(楊千儀,2017)。

國民小學教師推行專題研究,有86%的學校要求有關學生專題研究成果作 品繳交或展示,學業進度壓力導致無多餘課程實施,及指導學生時間不足感 到困難。(林良駿,2005)。專題研究課程是有益於學生,但實施此課程時,

需要考量學生是否具備持續探索的耐心(黃喬偉,2005)。與前段文獻張仁澤 (2011)提到數理資優班獨立研究的困難及表現,與學生的個人因素有關。數 理資優學生認為進行獨立研究時,對於「時間不足」、「課業壓力太大」等問 題感受到困難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