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並結合第四章之結果與討論,將本研 究之結果歸納為三點結論,分述如下:

壹、高中數理實驗班課程實施內容因行動而滾動修正,上傳課程計畫不具可 信度

實驗課程實施前,透過專題研究I~IV需由5科跨領域教師協同共備,於 104年底起成立數理實驗班教學社群彼此對話,確定實施方式及內容。 105 年6月至106年3月間透過計畫送審、複審,加入外部審查意見提供反思修正 的機會,時間恰於早於108課綱課程計畫的上傳, 整個實驗計畫推動,成為 校內新課綱課程變革的先行者。

透過文件分析逐一比對發現,提早完成的三年課程計晝,到實施階段,

實作、講座、發表等實施次數大幅度修正,課程單元的內容與原先的課程計 畫大不相同。影響現場的教學的變數不勝枚舉,師資專長、學生興趣、大學 端的配合條件、新興議題、學校活動、評量方式等,課程、教學是一個溝通 互動的歷程,計畫絶對趕不上變化。

108新課綱在高中階段大輻增加選修課程,校訂課程不再有統一的課綱 規範,因此要求高中需在前一學年先上傳下學年入學生的三年課程規劃,包 含校訂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含主要單元、內容細項、分配節數)、學 習評量、教學資源到教學注意事項、對應學群等,並 將課程計畫公告於學校 網頁,讓國中學生選填高中志願時,透過課程規劃選擇適性的高中職,而大 學選才時可參採課程內容,了解高中學生學習歷程以選擇合適 人才。

本研究的分析發現對新課綱課程計畫上傳與參採的措施有著重要的啟 示,當大學端參採學校上傳的課程計畫時,並未有教學日誌可供檢核比對,

以致無法掌握高中端實際課程內容,可能因應教學現場狀況而調整,甚且被 蓄意掛羊頭賣狗肉的挪作他用,大學端實無從查核,不能單靠課程計畫呈現

名稱或上傳的教學內容來採證。

貳、高中數理實驗班女學生在專題研究課程有豐富的學習歷程及成果 一、入學方式

學生進入數理實驗班有兩次機會,一是高一入學後符合甄選條件並提出 申請,依會考數學自然成績甄選前30名,另一個是高一升高二時,數理實驗 班有缺額時,可以提出申請依高一各次段考數學自然成績甄選至 30名額滿為 止。

表 30 各年度高一申請入學及高一升高二申請轉出/轉入學生數

學生入學年度 106 107 108 109 符合資格報名學生數 29 29 35 38 高一錄取學生數 29 29 30 30 高一升高二申請轉出 4 1 1*轉學 - 高一升高二申請轉入 8 5 4 - 高二後學生數 30 30 30 - 二 、 學 習 歷 程

高一及高二入班兩種方式入班的同學,經過的學習歷程有所不同。

高一即入班者,高一全學年有6門專題研究,每一門專題研究不論是實 作後伴隨的成果報告,或者是參訪、講座後的學習單,各科目大份量專題作 業齊發的震撼教育,是高一數理實驗班學生難忘的經驗,甚至認為是一場噩 夢,強烈建議學校不要強制實驗班學生在高一即參加小論文比賽,而教師們 也在同學的意見反映下,隨即調整教學的節奏與目標。高一下 加入較多的戶 外參訪活動,例:分別參觀氣象局、縣警局鑑識科、咖啡中的科學、水往上 流實測等,備受學生歡迎。

相較於高一的忙碌,高二僅有2 門專題研究課程,高二上至東大的實驗 室,全學期僅需完成一個主題研究,高二下提出上學期的成果發表,參加科 展競賽,依競賽結果,有些在校內止步,有些 則前進花東區科展,最後進軍 全國賽,高二作業科目及數量相對減少,但需要更專注及深入,部分組別在 課餘投入許多研究時間。

研究大致都以分組的方式進行,因此學生共有 8次的分組經驗,而分組 的專題研究,由小組自行確定研究主題,有 5科教師協同指導,實現教育改 革強調的個別化及差異化的教學與評量。經研究者指導 4學期的經驗,加上 與學生訪談的結果發現,學生其實經歷不同的組合,多數並非固定的合作班

底。歷程中可以發現組員對工作有不同期待、投入程度不均等,學習與不同 個性的同學團隊合作,也是知識技能之外的培養的重要能力。

三、成果表現

由對外競賽獲獎的結果看來,旺宏科學獎有 3位同學獲獎,其中1位獲得 銀牌獎,另2位佳作,花東區科展也得到1件特優進軍全國賽,還有2件佳作,

對比學校往年表現,實驗班首屆數理競賽成果相當輝煌,專題研究的開設、

大學資源的融入,對競賽結果產生正面的影響。分析得獎作品多集中在化學、

生物兩科,得獎者皆為高一即入學者,能夠掌握先機、擁有較佳的 組織及執 行力、長達二年的耕耘,加上指導教授、教師的雙 重指導,也是團體中能脫 穎而出的原因。

受限於每週上課時間總數限制,在不縮減升學考科的授課時數前提下,

本屆數理實驗班減少的多是藝能科目,並安排社團活動時段安排銜接專題研 究課,以增加專題研究的時間安排講座,故全班皆被規劃為數理研究社,致 該班高一高二没有參與其他社團的選項,是學生最感到遺憾之處,在實驗班 訪視,學生於訪談中都表達委曲,首屆的變通之道是學生加入合唱團、管樂 社課後練習的時間,因此許多實驗班學生都參與了全國南區音樂比賽 !

以導師立場看來,實驗班的申請入班後無法用學業成績令學生轉出,造 成班級有部分學生在態度或表現落差明顯,但家長對實驗班的升學結果可能 有高的期待,班級經營與升學表現比能力分班更具挑戰 壓力。不過首屆數理 實驗班雖然尚有部分參加指考分發未放榜,從繁星及個申的升學榜單看來,

套句導師在實驗教育委員會自評班級表現時的說法,本屆已超越歷年升學的 平均表現,達到較佳幾屆的水準。而由高一申請實驗班入學人數年年上升的 客觀數據看來,實驗班的辦理績效,獲得社區家長及學生認同。

參、高中數理實驗班女學生與上屆自然組前段班的科學自我效能的各層面的 分數均無顯著差異。

科學實務自我效能問卷,數理實驗班和上一屆自然組前段班, 各有22 及18位有效樣本,透過SPSS統計分析,兩班科學自我效能的平均數無顯著差 異,難以比較專題研究課程對高中女學生科學自我效能之影響。

但單就實驗班8個向度來看,可得知 數理班學生在實務4.「分析與詮釋 數據」平均數最高,其原因為專題研究過程,有更多機會使用數位軟體來紀

錄、分析數據,學生透過實作應用以解決問題,提高這部分的自我效能。

同時也發現在實務2.「發展與使用模型」自我效能平均數最低,因為舊 課綱過去未強調自然科學許多的公式、圖表等,都是科學家對自然現象歸納 產生的「模型」或「模式」,是這些不同形式的公式、學科知識後面更為核 心的大概念,也是科學的本質。

因為學生不知道問卷中「發展與使用模型」的定義,不理解使用已經學 過的公式來設計變因、預測結果,或透過實驗數據評估歸納出一個簡潔的關 係,都屬於使用模型或發現規律模式 的這項科學實務,導致這個實務面或許 已經做的不錯,但評估自我效能較低。

未來教學上應強調透過模型的建立,對於複雜現象予以簡化,提供理論 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並強化理論的預測能力,引導學生體悟實驗與觀察的理 論推導的關係。

肆、高中數理實驗班與鄰近大學合作 指導專題研究模式尚待雙方努力促成 與社區大學合作指導專題研究,上課時間安排 實驗班學生至大學研究室 進行實驗,是地區高中與大學攜手的首度嘗試,在高二上學期扣除段考日等 共12週,每週花半天前往,雖然大學教授及高中實驗班學生皆感到研究時間 有不足,但考量高中學科總體負擔,在條件限制下已為最合適的安排,此模 式備受晤談學生的肯定,首屆學生參加數理相關競賽在件數及得獎獎項皆達 歷年平均表現以上,也促成地區另一所高中循此模式辦理,無疑是一項值得 繼續努力的合作案。

在執行面上,仍有幾項挑戰,一是合作指導時間的搭配,高中端希望前 往大學的合宜時段安排為下午,但大學端考量師資配課等,只能接受週五上 午的時段。其次是指導師資的問題,本地區大學規模不大,院系教授人數相 對不多,目前參與的應用數學、應用科學、生命科學系 部分教授已感疲累,

大學建議加入資訊管理系師資,大學師資與高中研究主題媒合,還需要加強 溝通對談。

對於專題研究以何種形式展現成果,大學端反映對於專題被賦予參加科 展的任務,得獎的多寡無形中產生教授同儕比較的壓力,希望專題研究指導 的僅針對是專題,將科展或小論文競賽指導的任務回歸高中教師。實驗計畫 中載明鼓勵並指導學生從事專題研究及參加校內外各項科學競賽活動、創意 科學營及跨校成果發表,以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態度與精神,培養獨 立思

考判斷及統整創造的能力,並没有指定學生一定要參加科展,將鼓勵高中生 可以小論文形式發表或參加實作競賽等多元方式呈現。

大學端對合作指導專題,期望可因此提高學生就近升大學的效益,甚至

大學端對合作指導專題,期望可因此提高學生就近升大學的效益,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