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主要對象是 106學年入學,申請就讀數理實驗班之女學生,高 一時有29名,升高二時轉出4名,轉入5名,高二有30名學生。與之對照的研 究對象為上一屆非數理實驗班,但同為自然學程的 最前段程度班級,共有40 名學生。

表 7 研究對象說明表

研究對象 組別 班級人數 差異

106 學年入學甲班 實驗組 30 數理實驗班 105 學年入學甲班 對照組 40 自然學程最前段班,

非數理實驗班

研究者任教學校,105學年以前,除藝才班1班獨招,其他8班高一新生 依會考成績分3段編班,最前段2班,前段2班,普通班4班,高二分流後,自 然學程與社會學程各 4班,則依最前段、前段、普通各編 1、1、2班。

106學年申請成立數理實驗班後,依入學資料分析,能符合實驗班申請 門檻的學生,高一依原編班方式應該會編在前段班,因此成立實驗班後,除 數理實驗班外,其他7班新生高一依會考成績分3段編班,最前段1班,前段2 班,普通班4班,亦即以數理實驗班取代原來1個前段班位置。高二分流後,

除數理實驗班,自然學程3班依前段1班、普通2班,社會學程4班,則依往例 編班。

108年學測首度實施5選4,也就是大學也至多採計4科做為繁星入學和申 請入學的篩選科目,還記得106年此消息一出,立刻衝擊女中選擇自然組的 人數,當年已完成調查高一升高二學程選擇,不少學生到教務處要求更改學 程,因此105學年入學的學生,升高二時自然學程只編 3個班,社會學程有5 個班。

表 8 實驗班成立前後能力編班各段之班級數比較表

學程 高一 高二三自然學程

105 學年入學 前段 中段 普通 前段 中段 普通

班級數 2 2 4 1 1 1

106 學年入學 實驗班 前段 中段 普通 實驗班 中段 普通 班級數 1 1 2 4 1 1 2

因為從校內的段考平均成績,以及全國性的閱讀素養檢測 的成績表現,

都驗證數理實驗班學生的平均表現,是同年級中最高分。因此若將數理實驗

班與同屆其他班級比較,會有程度上的明顯落差。衡量班級定位上,數理實 驗班等同過去的自然學程最前段的班級,因此 在問卷調查部分,選定上一屆 自然學程最前段班學姐做為對照,目的也在求證實驗班的課程,對學業成就 最前段的學生產生何種影響。

第三節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強調實際工作者在工作場域中,依據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

研擬出適當的解決策略、途徑與方法,透過活動執行,從中反省、回饋與修 正,以解決實務現場所遇到的問題(蔡清田,2000)。

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模式包括:分析情境目標→形成學程→建立詮釋與實 施監策→反省評估→重建(陳伯璋,2001)。

研究者參與學校數理實驗班實驗課程,藉由研擬實驗計畫,釐清辦理目 的,有那些改變的因子介入,到計畫的審查及修訂複審,正式實施專題研究 課程,評估是否達成預期的成效,遭遇困難或成效不如預期時,又如何滾動 修正的採取可行的行動,符合行動研究之取向,因此決定以行動研究來進 行。

行動研究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一)尋得起始點:教學情境下的真實問題,

(二)釐清情境:澄清研究的起點、蒐集資料,(三)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

(四)公開知識 (林素卿,2001)。行動研究的歷程應為:計畫、行動、觀察、

反省,而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四個循環歷程反覆循環實施,因而建構 成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歐用生,民 83;夏林清,民86;蔡清田,民89;甄 曉蘭,民92)。

圖 2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資料來源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8/88-19.htm (鄭詩

怡,2010)

本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採行動研究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 、 行 動 研 究 是 研 究 者 工 作 現 場 一 個 實 際 的 情 境 。

本研究的場域,就是研究者服務的學校;研究對象是研究者任教的 首屆

數理實驗班學生,研究關注的 主題是創校近80載首屆實驗班專題研究課程的 實施模式及成效,研究者巧遇這個特定的時間、地點及情境中的問題,又適 逢研究者兼具行政業務主管及任課教師的角色,對於課程發展、計畫推動,

都能具身歷其境的參與及影響力,把研究的功能與教師的工作結合,將問題 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化的研究,透過行動研究解決根本的、關鍵的問 題,客觀嚴謹紀錄所發生的事實及經過,也算是為課程推動歷程寫一頁歷史,

實屬獨特而難得的機會。

二 、 研 究 以 解 決 問 題 為 主 要 導 向 , 強 調 實 用 性 。

首屆實驗課程的實施模式及成效,不但是 實驗班訪視重點、實驗班成果 報告的必答題,也是校內教師同仁以及社區家長關切的 目標,因此須仰賴具 體的觀察以及回饋的資料,了解實務上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因應的策略及結 果,直接應用於教學或計畫的改善,更可以提供數理實驗班應否永續發展的 參考。加上文獻探討發現,高中數理實驗班的相關研究相對貧乏,其他人閱 讀研究報告,瞭解專題研究教學介入行動及真實狀況,若能有所啟發、反思 現況,從而觸發他們去正視、了解本身的教學問題,甚至因感動而積極行動,

行動研究便具有實用的效度。

三 、 行 動 研 究 增 進 實 務 工 作 者 的 知 識 與 專 業

數理實驗班計畫、實施、檢討再申請的過程,可以藉由行動研究螺旋循 環歷程,不斷的發現、監督、反思、修正、行動,進而挖掘教學上的潛在問 題,得到行動改善策略,且透過文獻探討及內在對話,還有社群及行政會議 對課程與教學進行反省對話,研究者可瞭解自身及他人的內在信念、知識、

技能與價值等,察覺外在傳統與社會、文化、歷史脈絡對人們的思考和行動 之形塑力量,看見現象底下更深層的結構,加以釐清和試著提出批判,將促 進研究者及教學團隊專業的成長,從而有助於教育品質之精進 。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是高中物理教師,在高中任教已有 24年的資歷,是本研究中首屆 數理實驗班物理科任課教師,並擔任該班物理 分科專題討論、專題研究I、

II、III、IV物理組的專題指導老師,同時也是105學年至108學年期間承辦 數理實驗計畫的處室主任。

在課務方面,研究者是教師、課程設計師、專題指導老師、至大學實驗 室的帶隊教師。除了在數理實驗班高一至高三尋常的物理課程授課,也是物 理專題的課程設計及實踐者,高二學生依興趣分組後,研究者負責指導選擇 物理的2組共5位學生,高二上學期每週五的上午,學生至大學各實驗室進行 專題研究,各組教師輪流陪伴學生搭乘巴士至大學端,每組學生在大學另安 排一位指導教授,另也有實驗室學長姐協助指導。

在行政方面,實驗班的計劃本身没有任何的經費補助,學生至大學的往 返交通租車費、校內分組協同教學、校外教授鐘點費等,仰賴高中優質化 計 畫挹注,但競爭型計畫無法確定核撥經費金額,每年需要提報 計畫與成果,

研究者是該計畫負責主管。實驗班自104學年規劃、105學年申請、106學年 開辦至今四年多,承辦組長每年接棒已換了五位,校長在 108學年調任交接,

因此需協助團隊新成員理解計畫脈絡,研議協同教學及輪流授課等模式,督 導承辦組完成新學年度實驗計畫申辦、實驗班訪視及成果結報的行政程序。

對外,需建立與大學理學院的聯繫窗口,洽談指導教授的專長,搭配學生的 研究方向;辦理新生家長招生說明會,說明實驗班課程的變革及成效。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又同時扮演訪談者、觀察者、資料分析者及報告 撰寫者等多重角色。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會影響到在研究現場中與研究參 與者的互動,從而影響到蒐集研究資料的信效度。研究者的個人因素,包含 教育理念、人格特質、身份、性別等,也可能影響研究蒐集資料的範圍及方 向,研究者會提醒自己觀照在情境中的角色,覺察個人對研究問題的主觀詮 釋,誠實及客觀地蒐集和處理研究資料,使研究結果更貼近事實呈現 。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兼具質性與量化研究,在質性部分,行動研究的研究者本身即是 一種工具,透由數理實驗教育會議的參與討論,專題課程設計與實施,專題 研究過程與高中生及大學教授的互動,對研究問題深度的觀察與剖析;輔以 106學年數理實驗班之實驗計畫、教學日誌、會議的紀錄等,作為文件分析 的來源工具。並利用訪談大綱、手機錄音等工具,進行學生訪談。在量化的 部分,透過文獻探討,決定以「科學實務自我效能問卷」(劉宇真,2016) 做為研究調查工具,將問卷調查結果加以統計分析,茲將 兩類研究工具分述 如下。

壹、 質性研究工具 一、實驗班申請計畫

本研究根據研究者服務學校首屆數理實驗班核定通過之三年實驗 計畫,了解計畫內容及推動目的,實驗對象的申請及選拔方式,實驗 班的課程與其他班級的差異,並分析其中專題研究課程的設計,與實 驗目的之符應情形,釐清實驗班預期強化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二、實驗班教學日誌

依據實驗班的教學日誌,了解各種專題研究課程的授課 (或研究) 進度,對照實驗計畫的課程設計,與實際執行時的授課內容,了解教 學的實施與當初規劃間的差異,後續可以針對實際授課內容補正實驗 計畫,對應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專題研究日誌

高二專題研究進行分組教學,各組有不同的指導老師及 指導教授,

也有各自不同的主題及研究進度,每週至東大上專題研究課皆要填寫 研究日誌,可了解各專題研究進行的內容

四、學生晤談紀錄

四、學生晤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