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話分析與批判論述分析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二節、 對話分析與批判論述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第二節、對話分析與批判論述分析

語言被認為是一組完全自足的符號系統,而語言的使用與社會環境存在著千 絲萬縷、甚至盤根錯節的關係(倪炎元,2011)。所有語言符號都有其意識型態,

在使用與互動時產生意義,並具有動態的相互性與脈絡性(黃靖惠,2011)。

以探究言談行動為例,除了抽象的語言結構外,言談行動背後的脈絡與社會 結構以及語言背後的社會意義同樣是值得關切的要點(江靜之,2005);除了文 本、語法結構外,亦關注於根本的語意結構以及文本訊息呈現的規則及深層意涵,

找出文本或對話中的言辭、語調的相互連結性,並同時也要找出語言與非語言活 動(如社會脈絡)的關係(楊意菁,2002)。

從論述觀點來看,語言是在情境中,具有行動或作用力的言談(utterance)

(江靜之,2005)。Potter 與 Wetherell(1987;轉引自江靜之,2005)指出言談 的力量包含敘述事件必須運用許多語言資源,言談敘述具有主動選擇性,以及言 談敘述具影響力。因此,語言行動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資源,而社會互動原則即 是在談話互動中逐漸形成,而且隨時可能因互動產生局部、微觀的變異(ten Have, 1999;轉引自江靜之,2009)。

意即,在社會關係的情境中,權力關係會隨著語言行動而有變化。是故,論 述有賴每刻談話互動之實踐,而結構在行動中形成與改變,並限制行動的來源,

具有受情境型塑及更新情境的雙重特質(Heritage, 1984)。

另一方面,批判語言學同樣不認為語言是獨立自主、可以自行運作的體系,

也不認為意義可以從論述的風格或表述中獨立出來研究。根據楊意菁(2002)指 出,批判語言學認為語言中的文法其實是一種選擇系統,說話者會視其所處的社 會情境來選擇所需要的文法及字彙,進而展現不同的意義與觀點。因此語言與社 會彼此交互影響,語言不僅確立以及型塑社會組織、規範及階級,甚至維繫權力 機制的運作,強化權力差異。亦即,批判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與使用深受社會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織形式的影響,其社會結構對語言所造成的約束力是具影響性的,顯現在語言使 用上,即是人稱代名詞或是以階級角色標籤他人。

既然語言結構受到社會結構影響,顯示及強化了權力差異,故若欲透過語言 瞭解權力關係,便可微觀地從語言系統著手,以對話分析為工具,拆解言談對話 之秩序、組織及序列,找出並分析話語背後的社會秩序。而社會秩序本身就是一 種結構,結構內必然蘊含權力關係。

因此,雖然對話分析的研究焦點不在權力關係,但仍可運用對話分析來觀察 隱含於社會秩序的權力關係。此外,本文亦透過批判論述分析,檢視權力關係如 何在言談行動中被型塑與改變。

壹、對話分析概述

對話分析是用來研究社會行動中對話互動的方法取向,主要研究對話互動的 秩序(orderliness)、組織及序列(sequence),意圖找出並分析話語中的規則與結 構。對話分析在意的不是對話本身的內容,而是去瞭解對話互動中的結構,以及 結構之間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尤其是人與人日常的互動中,許多行動的秩序、組 織 及 序 列 都 不 經 意 地 散 落 在 平 常 的 對 話 中 , 透 過 民 族 誌 方 法 互 動 分 析

(ethnomethodological interaction analysis)可以不帶著理論進入資料,而是詳實 紀錄談話參與者的互動狀況,為對話背後的規則及結構提供適當的說明並指出更 清楚的差異性(Psathas, 1995)。

對話分析有一些基本假設,第一、互動總是重複發生且結構地與秩序地被組 織與產製;第二、互動是在對話當下雙方或多方共同產製與達成,其對話構成因 為重複發生而具有脈絡性,像是安排好的一樣;第三、互動的細節不可被忽略,

像是失序的、意外或不相關的互動,都值得關注,因為這些細節可能都是研究者 找到現象發生的重要節點,如前述,這些對話是重複發生且具有脈絡性,一旦失 序,背後肯定事出有因,是研究者更應該深入瞭解的地方;第四、每個對話互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都是一個全新的結構與秩序,無法事先預想其互動的秩序,故沒有辦法先以描述 性的理論概念來說明行動如何進行,也不能基於是普遍現象或簡化現象來陳述行 動的全貌,得視每個對話為一個個案來進行(Heritage, 1984;Psathas, 1995)。

Psathas(1995)認為對話分析關注日常生活互動中的對話,但著重在行動者 在對話規則以及外顯的話語行動,並且強調行動者的話語選擇是受到社會環境所 限制的,所以對話分析中不是針對個人的語言作研究,而是針對兩個及以上的語 言行動者做集體互動規則的研究。

因此,對話分析是一種結構分析,針對話語互動背後的語對、語序結構加以 分析,其結構預設語言的使用是在社會行動的場域,人們在說話時,即是彼此對 話互動並結構性地共同完成。對話分析的運用很廣,不僅適用於日常談話,也適 用於分析組織性的言語互動,如:工作場所(上司與部屬)、學校(老師與學生)、

醫院(醫生與病人)。

但是在對社會現象進行對話分析時,必須忘掉分析對象是怎麼想的,應把焦 點放在實際產生的作為與話語效果上。對話分析並非將交談中的具體內容(如:

內容的真偽)和說話者的原始意圖視為主要研究的重點,而將焦點放置在特定情 境中的對話如何被製造出來,其結構秩序為何?這樣的對話達成了什麼目的或功 用(Psathas, 1995)。在對話分析中,交談者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詞句、語彙都會產 生出特定的互動序列,而這些互動序列背後均能呈現某種結構及秩序,對話分析 的目的就是在描述這些現象,並指出看似隨機且漫無章法的談話中的潛在結構與 秩序。

因此,對話內容並非對話分析的研究重點,因為了解被研究者說了什麼內容,

並無法得知他們雙方怎麼架構彼此的想像,亦無法瞭解被研究者說這句話的意圖 和內在的意義(只是研究者的猜測)。但透過對話分析可以找出在特定情境中,

彼此對話的普遍規則、結構及順序,並發現且分析被研究者是「怎麼說」的,包 含被研究者的用詞、語氣、講話中停頓了多久、語調的高低、聲量大小、是否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斷、富情緒性字眼、重疊語句。一言以敝之,對話分析所彰顯的意義不在內容,

而在結構,而此結構便是對話互動中來回應對的規則及脈絡(Psathas, 1995)。

那麼要怎麼抓出對話的結構呢?對話分析認為對話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找 到基本單位:毗鄰語對(adjacency pairs),二是結構化語對跟語對所製造出來的 序列組織(sequential organization),而此序列組織則是對話的基本框架(Psathas, 1995)。

對話分析將毗鄰語對分成兩個部分,句中的第一部分為始發語,第二部分為 應答語,例如提問-回答、問候-問候、給予-接受或拒絕。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的 發話範圍有其限制性,所以如果始發語是提問,一般而言應答語不會對應到問候 或接受。例如,始發語是問候「你好」,通常會緊接應答語亦是問候「你好」。再 例如,始發語若是提問「吃飽了嗎」?此時應答語則會回答「吃飽了」或回答「還 沒吃飽」。毗鄰語對應該是成對的、有次序的,並符合類型,若出現違背常態,

與組織結構相背離的狀況,則便有值得進一步解釋與分析的空間(Psathas, 1995)。

毗鄰語對的特徵包含:(1)一個序列包含兩組言辭,(2)兩組成對,(3)由 不同與談者產製,發話者產出始發語,應話者產出應答語,(4)兩組言辭發生在 互動的序列中,依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有秩序排列,(5)無論如何應話者一定會 回應發話者,即便是延時應答,(6)語對在應話者應答後就不會再重覆出現相同 的語對,若應話者無應答,則發話者會再重覆出現相同的語對 (Psathas, 1995)。

序列組織可以看出對話中潛藏的結構,所以對話分析的對象通常不是一兩句 對話,而是一序列的對話。例如討論一件事情時,雙方表達同意或拒絕的說話序 列,從序列分析中即可透過對話分析看出應話者在言語行動中如何回應發話者的 潛藏規則,這樣的規則即是說明著對話雙方的語對及語序。

而對話結構在序列組織下即形成脈絡。Heritage(1984)認為脈絡是動態的

(dynamic)、連續且更新的。對話者溝通行動的意義是具有脈絡性的,當人與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對話時就會形成一種言談脈絡,而當對話持續發生時,其言談脈絡是不斷更新的。

要理解此刻談話的意義必須參考上一刻的言談脈絡,不然其進行中的序列行動則 無法被適當地理解。因此,對談者的行動就是脈絡成型的,而每段最新的對話互 動都不停地給下個序列更新脈絡,也構成下個可被參考、理解的行動框架。依此,

每一個下回的行動脈絡均持續地更新每個行動,讓脈絡中談話的每個進行點是動 態且即時更新的,並幫助互動者相互理解地進行談話,且持續地被更新與應用。

脈絡既可以用來回顧上一刻的對話行動的規則也可以理解下一段對話行動的規 則,意義與常識是持續被調整與產生在序列中。

貳、批判論述分析概述

批判論述分析之研究途徑由來自英國與澳洲的批判語言學家先導,如 Roger Fowler 與 Gunther Kress,再與英國倡議論述分析途徑的 Norman Fairclough 以及 荷蘭文本語言學者van Dijk 合流後,成為研究媒介文本的重要學派之一(倪炎元,

批判論述分析之研究途徑由來自英國與澳洲的批判語言學家先導,如 Roger Fowler 與 Gunther Kress,再與英國倡議論述分析途徑的 Norman Fairclough 以及 荷蘭文本語言學者van Dijk 合流後,成為研究媒介文本的重要學派之一(倪炎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