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小巧老師看十二年國教政策

在台東土生土長的小巧老師,因著自己對家鄉的一份熱愛與執著,十七年 教學生涯都付諸在台東,服務區域也都在偏鄉,能清楚掌握孩子對學習的想法 並能從家庭環境考量孩子對未來的選擇。

壹、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的看法

一、 歷年政策的更迭換湯不換藥

(一) 普遍以為十二年國教教育年限後三年也是義務教育

小巧老師長期在偏鄉服務,自己也擔任過教學組長、輔導主任等行政工 作,對歷年教育政策了解甚多。她認為免試入學已實施多年,再說對東部孩子 來說本來就多以免試入學途徑為主要升學管道,十二年國教是不是顯得沒有太 大號召力,甚至對從不知十二年國教政策內容者或略知一二者來說,會以為十 二年國教就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延長,實際不然。

「但是十二年國教對我來講,我覺得我看到他們雖然說讓學生可以免試升 學,其實在東部原本就免試升學,那你十二年國教會讓人家誤以為會跟九年

義務教育併在一起,因為現在很多人,只要他不是在教育圈,他都會以為十 二年國教就是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他們會誤會。」(訪-巧-11-20130718)

(二) 教育年限喊口號,似在做政績

因為小巧老師教學年資較長,歷經不同時期的教育制度,看待教育政策的 態度也顯得格外坦然與鎮定,新政策的頒布不免讓人想到是不是政府在宣揚政 績。

「我覺得就我們東部老師來講十二年國教就是政府在找政績,因為之前○○

○他們就在喊,就說政府沒有錢做不到,所以就說那不然十年好了,那十年 又再吵說要高一呢,還是幼稚園。那我覺得這十二年國教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的方式,讓大部份的百姓聽到政策,因為我們現在的政府很會喊政策,我覺 得他就是換湯不換藥,弄得人心惶惶的,所以我對於這個政策的想法就是要 搞一個名堂出來,然後一個政績這樣。」(訪-巧-11-20130718)

年限的長短時常是被拿來討論的議題,要提早或延長都不是一時半刻可倉 促決定,只要政府下了命令,做了宣導,人民即會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但對教 育現場的工作者來說,時常有雷聲大雨點小的錯覺,反而擾亂人心。從歷年來 的研究與分析中,也反映普羅大眾對政策抱持的信心與信任感不高(陳雅惠,

2012;李建興,2013),如何在實際運作中獲取一般民眾對政府執行政策的信心 與信任,有待時間證明。

(三) 擔憂孩子的基本能力下降

承接九年一貫教育制度強調「快樂學習」,建立孩子的自信,給予多元舞台 展現自我,但基本能力似乎未跟著提升。

「以前的教育制度是壓抑小孩,現在變成說過度的讓小孩有自信,那其實他 們的能力沒有跟著上來。」(訪-巧-4-20130718)

「當我對小孩說你的能力不只這樣,哪方面可以再加強時,他就會告訴你他 的實力不在這裡,如果我認真考,我可以進多少喔!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認 真過。」(訪-巧-41-20130718)

資訊媒體發達,學生能立即收到來自各方的訊息,開拓了孩子的眼界,卻 也莫名增加他們的自信。研究對象擔心鼓勵快樂學習背後帶來的是使弱勢學生

51

更弱勢,他們不曾認真努力奮鬥過,卻仍覺得前途一片看好,令人憂心。此與 張碧娟、黃政傑(2010)提出取消基測恐致國力下降,降低國家競爭力論點相符 合。

二、 入學方案帶來的改變

(一) 教育會考對東部學生影響不大

從九年一貫開始改變過往傳統考試制度,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把學習 簡單化,重在活用知識。十二年國教教育會考通過標準從三階層改為七階層,

但都對偏鄉孩童影響不大,反倒是對為了進明星高中的都市學生有較大的影 響。

「畢竟九年一貫考試的方式已經跟過去傳統方式有一些修正,那些修正是希 望學生可以活用他的知識的部分,但是他的難易度就變得比較簡單,那現在 十二年國教之後他的入學方案變成說一定要會考,那會考又變成把學生每一 科都分成三個,因為測不出小孩的程度,那我覺得這是都市那個部分,他們 會很緊張,因為他們希望把小孩子測出來,然後誰才可以擠明星學校,那對 我們東部來講,不管他幾種,學生都是有地方可以去。」(訪-巧-11-

20130718)

免試入學對東部學生自然形成最直接入學方式,不管是基測還是會考,只 要免試入學制度在,升學管道仍舊是主要升學途徑。

(二) 教育會考添增教師壓力,學生素質不佳恐遭非議

九年一貫教育制度底下升學方式眾多,學生可透過甄試、免試入學等方式 就讀高中職,十二年國教取消基本能力測驗,改以全國教育會考替代,學生成 績一目瞭然,勢必不能不重視學生基礎學科表現。

「這幾年國中教師較沒壓力是因為上級看不到學生的成績,但教育會考強迫 每個學生都要考,我們就可以看出學生的程度,其實很多能力是國小就沒帶 上來。我覺得對我們東部來講就是多了一個考試,會變成有一點……回到過 去」。(訪-巧-11-20130718)

小巧老師表示從國小升上國中的學生若有學習上的困難,老師們在盡力指 導後成效也不一定能往上升,但為何要將責任歸咎在國中老師身上,是不是升 國中時就進行學科測驗會比較公平,全國同時進行的教育會考勢必為國中老師 帶來莫大的壓力。

三、 學區畫分與升學選擇不同

(一) 就學區域離家遠,優先選擇鄰近縣市優質高中

浪花國中位於一縣之邊際,研究對象表示以往多數學生未必選擇自己縣市 學區裡的高中職就讀,反而選擇鄰近縣市的高中職,這樣的現象顯示學區裡的 高中職名額其實供過於求,即使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學生也選擇鄰近縣市的高中 就讀。

「在我們這裡 PR 值六十幾、七十幾的,他們就會想去念○女○中,他們覺得 念那裡比較好,因為距離是一樣的,家長比較重視的就會精益求精,所以讀 外縣市比較好。」(訪-巧-13-20130718)

家長與學生存在他縣市高中職較本地質優的明星學校迷思,也是影響本地 學生是否留在本地入學的主因。

學生的就學選擇影響本地與外地的就學人口數,就地升學當然是最完美的想 法,只是考量地理位置因素而往往留不住學生,鄭燿男(2007)針對此現象提出 應平衡區內高中職數量,又透過交通、食宿補助免除家長與學生經濟上的擔憂。

以此能降低越區就讀縣象甚或中輟生數量。

(二) 鄰近縣市招生積極,本地生往外就讀

少子化的危機逐漸蔓延到國高中,鄰近縣市高中職以建教合作方案來招 生,吸引許多本地的學生就讀,惟時有適應不良情況導致中輟,甚或認為老師 管教嚴厲,未做到全面的關懷。

「他們來宣導時就會講得很冠冕堂皇,類似建教合作,小孩子都以為是邊工 作邊賺錢邊讀書,我們其實都有給小朋友打預防針,說之前學長姐念得不是 很好啊!你看他們有些人去半個學期就回來了,然後學費就被收走了,然後 就浪費一年等下一年度才能去念本地的高職,那不如先念本地高職,因為畢

53

竟有一些老師是很努力的。」(訪-巧-13-20130718)

心疼孩子到異地求學時常遭受挫折,小巧老師希望學生能多留在本地入 學,本地也有許多質優的教師與學校可供孩子安心入學,提供完善的教育。依 據教育部 102 年度優質高中職通過認證名單,臺東縣境內高中職通過率百分百,

可望吸引更多在地學子本地升學。

(三) 升學選擇受親人所在地影響

偏鄉地區隔代教養、單親扶養或未與家人同住家庭多,學生升學選擇有時 會依據家長、親人所在地決定就讀的學校。

「他們會受父母親在哪裡?親戚在哪裡?或是他的哥哥姐姐在哪裡工作而有 很大的影響。像今年有一個小孩平常就不愛讀書,到最後兩個月乖乖的坐下 來好好看一下書,因為他要跨區啊!但以他的程度跨區其實很難上他想要的 學校。」(訪-巧-13-20130718)

臺東縣在十二年國教學區劃分中自成一區,教師認為學生除考量地理位置 也加入親人所在地因素,升學選擇影響因素大,顯示升學學校的選擇除了考慮 地理條件外,內在層面也值得被關注。

貳、 教師對學校行政因應策略的看法

一、 多元學習表現加分項目

(一) 學校請教師轉達鼓勵學生擔任幹部訊息

因應比序項目中之多元學習表現加分項目,十二年國教政策中明訂幹部名 額每班每學期最多九位,避免幹部職缺充斥而在各校產生不公現象,各級學校 配合修改幹部訂定辦法,也請老師將訊息轉達。

「學校沒有特地訂定什麼比序加分項目的新制度,但學校在會議中有提醒可 以跟學生講當幹部很重要之類的話」(訪-巧-21-20130718)

(二) 公共服務表現因地區偏遠受限

除了擔任幹部與選手,學生也可透過公共服務獲得加分機會。例如到醫院 養老院等場所擔任志工、義工等等。透過勞力、陪伴、支援、協助等活動達到 品格培養,也能換取相對的服務分數。

「我有幫我的孩子想過帶他們去當義工,像我同事他們已經調回外縣市,他 的小孩剛好也是這一屆學生,他們就幫小孩排醫院、圖書館義工部份,但是 在本地找不到這樣的區塊,就算到天主堂幫忙、暑假假日參加營隊呀!我就 不清楚有沒有證明,學校也沒有做。」(訪-巧-21-20130718)

受限於校區偏遠,鄉內缺乏公共設施或扶助機構,老師想帶學生做公共服 務難度也較高,多數家長疲於工作與奔波,也無暇帶孩子走訪可擔任義工、志 工的服務機構。除非學校辦理相關活動,學生甚少有此機會學習與付出,因而 此項積分受地域限制影響大。

咎其受訪者表達此點之想法,偏鄉在公共建設上的資源明顯較北部、西部不 足,當然可提供做公共服務的場域也就少了許多。在浪花國中所在鄉鎮沒有任何 社福機構,醫療單位也只有鄉立衛生所,等同於偏鄉孩子在起始點就喪失加分機 會。故此項加分細目應有再商議之處。

(三) 多元學習表現功過相抵制度有缺失

1、 記過與警告的規定由行政人員操刀,老師無實權

導師與行政有共同監督學生行為的義務與責任,但在決定孩子的懲處時總

導師與行政有共同監督學生行為的義務與責任,但在決定孩子的懲處時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