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自我認同、個人生活與社會空間

第四節 小結

溫哥華的台灣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有一大部分主要的來源是受到父母的影響,

另一部分則是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以教育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 育組織,個人生活習慣、人格與價值的形成都是受家庭的影響(黃德祥,2002)。

父母對青少年的要求雖然不是各個青少年都能夠接受,有些會叛逆有些會硬 著頭皮去完成但最終還是會完成。父母在控制青少年時,同時又能夠滿足青少年 的需求,因此青少年會順從父母的需求。在溫哥華的青少年,許多表示在他們成 長過程裡,父母的要求絕對是他們必須完成的一項功課。父母的要求不僅包含了 課業、品性、台灣傳統習俗還有與台灣親人的聯繫。

從台灣移民到溫哥華生活,在父母的要求之下,受到父母教導的影響當然也 是非常的強大。同時還必須適應跟自己母語、母國的環境裡,許多衝擊必然會發 生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每件小事件也會成為影響他們對自我身分的認同以及選擇 重要的交友團體。

同時,青少年與同儕建立密切的友誼對促進其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極為重要,

有了友誼為基礎,青少年在個人興趣與活動上就能獲得共同分享的對象,也能夠 在此得到認同與認同自己。因此在一個團體中能夠尋見接納、歸屬、認同與地位 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因為溫哥華是一個充滿著全世界各地的移民就如同學校裡 的學生,因此在青少年在同儕群體中的辨識會更加明顯。

因此,家庭教育、人際關係這兩大因素可成為結構化理論的外在能動者。這 兩項因素透過時間與內在產生互動就像是家庭教育、人際關係在青少年身上所產 生的效應。許多台灣移民的青少年在溫哥華在求學中已經找到了他們在學校或是 其他地方的歸屬感,也認同自己是屬於台灣人。在此可以發現不論是移民到哪個 異國去生活,總是需要一個能夠被認同與認同自我的團體,而這個團體根據研究 可發現,與相同背景、過去、母語、母國的同儕是最能夠肯定自我身分認同的地 方(表 4-4)。

▼表4-4 訪談者的自我身分認同與居住時間長短的關係

第五章 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生活空間、個人生活空間形塑

W

X * *

Y

Z * *

這張表格也可以得知,當人在一塊土地上定居的時間愈久,人和土地的情感 就愈緊密,對周遭的人、事、物接觸也會愈頻繁,容易使人依附在這塊土地上(陳 靜瑜,1992)。在青少年階段,家、學校是每天必經的場所,也會產生密切的感情 因此許多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非常認定「學校」對青少年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活空 間 ,所以本章節即將分別說明青少年的私人生活空間、社會生活空間還有生活空 間與社會關係與認同建構,結合認同與生活空間。

第一節 成長過程中的私人生活與空間

生活空間是需要有一塊適合自己居住交往帶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存環境。台 灣地區的人口移動每年平均兩百萬人以上。青少年由於家庭搬遷常面臨新的家居 環境、學校同儕與學習環境的適應問題(黃德祥,2002)。父母在自己家的那個空間 下,最喜歡批評青少年的生活習慣、不負責任。因此父母在家中對青少年所期待 的項目大多是像是作家事、 照料自己的東西(衣物與房間)、電話手機的使用時間、

上網時間。例如訪談者 M 表示「小時候並沒有需要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上,因為這 邊九年級的數學是台灣的六年級,所以在家裡都上 ICQ 但小時候老爸老媽比較會 規定時間。」在成長的階段,「家」這個空間場所對於人來說是一種慣性的地方。

一、家庭

就算青少年階段同儕影響力日增,但父母的腳色與功能對青少年仍頗為重要。

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大,不過親子關係與互動方式則可能需要重新調整,對父 母而言,青少年子女的成長是其中年階段的一大挑戰(黃德祥,2002)。溫哥華的台 灣父母們,更是重視孩子在青少年階段的生活,給孩子一定的期待與要求。有可 能是要求孩子周一至周五下課後在家的家事,或是在課業上有一定的期待,或是 純粹的待在家裡做自己的事情。

「小時候爸爸媽媽會要我們待在家裡,I don’t know, do whatever we want,just stay in the house I guess. We can only go out during

weekends, like Friday、Saturday and Sunday. So if we have friends over during weekdays it would be awesome. Otherwise staying at home was just do homework, watch tv, reading, practice piano stuff like that.」

(訪談者 X ,2011/09/20)

有時候,家這個場所,也成為了相聚的一個地點。 雖然是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中,

但同時也可以建立一些人際關係。

「People used to come to my house and hang out in the basement, I guess my parents liked it better when people come to my house rather than I go out. So my friends like to come over and do homework or even watch movies at times. 」(訪談者 B,2011/09/05)

有些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自己的視野之下活動,比較不用操心,畢 竟還在適應加拿大的生活時,父母會特別注重孩子外出的安全。

「剛來加拿大的 My brother and I play basketball in our backyard all the time. Then our neighbor would come join us. It was our little gathering。

爸爸媽媽以前都說要打球就在後院打不要去太遠的地方所以後來整條 街的小朋友都會喜歡來我家打球。現在有時候還是會但比較少。後院 藍球場變成我們辦籃球 party 的地方。」(訪談者 O ,2011/09/10)

二、參與宗教活動

在移民的家庭裡,許多是有基督教信仰。剛好在溫哥華,許多教會經常會舉 辦邀請新移民到教會去認識新朋友。活動以聚餐、家庭講座、安撫新移民為主。

因此許多家庭在剛移民的階段帶著孩子一起參與教會的活動。

「一開始去加拿大有一個住我家附近的阿姨帶我們家去參加他們教會 一個聖誕節晚會,然後那邊有很多吃的。從那次開始認識了不少現在 的好朋友,然後那次之後,好像就每個禮拜都會去。然後就在那邊認 識了很多好朋友。」(訪談者 O,2011/09/10 )

在教會的聚會場所空間,青少年會互相交流,在此空間裡認定了自己的朋友還有 平時與朋友相聚的地方。

「每個星期五晚上我們都會去教會參加教會裡的團契。好像已經成為 一種習慣,我跟我朋友之間的一種聚會。」(訪談者 P ,2011/09/12)

因此,時間地理學的限制影響到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成長。家庭的期待與 要求在特定的空間裡,必須達到父母的要求。被父母受限制只能待在家裡活動為 了達到父母要求青少年平日一定要留在家中的規定。透過時間,這樣的限制成為 日常生或的例行使得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裡,大部分的生活會被父母限制,在限 制下,使得他們的認同與他們父母所教的有很的關係。

第二節 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生活與空間

一、校園生活

校園是每個青少年每天必須面對的一個地方。 校園這個空間對青少年來說,

並不只是單純的一個空間,而是一個充滿著當下、有回憶、有意義、有特定的歸 屬感的地方。就算是簡單的一間教室,對於每天在教室裡上課、讀書的青少年來 說,那可能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因為有同學,有友誼有回憶所塑造出對某特定空 間的情感。因此,本研究發現,青少年在校園內會因著自己的朋友圈去認定特定 的空間。在特定的空間裡,開始了他們的人際關係以及他們生活的點滴。

在溫哥華,大部分的青少年認同的公共空間是以學校、餐廳為主要生活空間。

訪談者 K 表示 : 我們在學校就是最好的地方啊,可以跟同學在一起很快樂啊然後 大家打打鬧鬧的就過去一天了。」對青少年來說,最快樂的時間就是下課時間因 為在

「下課時,大家都會到餐廳那邊聊天然後到上課時後再回去。但是只 有十分鐘,所以要走路很快。有時候中間下課還會一起去買東西吃,

不然很餓。或是吃同學的也不錯! 哈哈」 (訪談者 K ,2011/09/05)

因溫哥華有些學校沒有安排共同午餐時間的原因,許多很怕一整天在學校都 遇不到沒有跟自己同班的好朋友所以在學校時,青少年都非常珍惜能夠跟好朋友 一起聊天的時間。如果一天沒有見到自己的死黨們,心裡就會悶悶的。

「我覺得來到加拿大,英文很難所以只好下課時一直待在台灣人群中 不然我會崩潰。」(訪談者 A,2011/09/05)

既然在學校都要崩潰了,當然很希望能夠跟朋友有多一點的時間相處。

「我們都希望學校幫我們安排到同一個 lunch time 這樣大家才可以一 起吃飯,不然一整天都不能跟朋友一在一起,還要等到放學,但是放 學有時候就一定要回家所以每次我們都會一起去跟學校說想要排同一 個午餐時間阿! 唉! 不過現在都在下雨,我們都待在餐廳這邊也只能 每天打牌聊天睡覺但是真的比自己一個人的午餐時間好一百倍。」

(訪談者 S ,2011/09/13)

當同校的台灣青少年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中文」他們的母語就自然的顯現在 他們中間。因著同樣的語言也凝聚了他們的心中可苦難,也就是覺得一直講英文 非常的困難,所以當他們一同相聚在校園內時,就不用為了煩惱語言的關係而被 綑綁住。大多的青少年覺得講自己的母語比較自在但並不排斥必要時刻必須,有 些覺得那是一種脫離講英文的時刻。

「只有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可以放肆的講中文。因為中午都是大家一 起吃阿,就是大家坐在同一個餐桌然後都講中文。不然上課時後很悶,

每節課 75 分鐘都在聽老師講話,有時候也聽不懂。」

(訪談者 K,2011/09/05)

不單單的吃飯,朋友們之間也會彼此幫忙課業,建立朋友之間的互相依賴。

「我們最常聚在 cafeteria 裡面阿,就這裡。我們固定都會坐這張桌子,

然後有時候會一起寫不會的功課,對我們這種英文不好的是解救啊!!

然後有時候會一起寫不會的功課,對我們這種英文不好的是解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