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自我認同、個人生活與社會空間

第二節 人際關係中的自我認同

俗話說,出門在外靠朋友,回家靠父母。跨過一個太平洋到了加拿大居住久 了,也慢慢的適應校園生活,當「朋友」成為青少年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時,

人際關係漸漸的會影響到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屬於同族裔的人會分享同樣的評價 標準,以界定我群之邊界,同時個人也會選取有正向評價社會認同來提升自我。

人際關係不論是在哪個年紀移民都是一個初步會面臨到的問題。對於初到移 居地的移民而言,朋友和社會網絡不但提供資訊來源,也給予社會支持。當青少 年與同輩年齡接觸時,發現大家似乎「同病相憐」,於是同儕團體成了一個可以慰 藉與滿足的地方。青少年一旦獲得同儕團體所接納,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同 時也被認同也認同自己,也會透過團體解決部分個人適應上的問題。有了同儕團 體認同可再進一步使個人對團體產生信心,增加依附的力量。

同儕的友誼是可以分享共同的興趣、分享新的人生感受、共同解決生活問題、

共享隱私與秘密、互相扶持以及避免心理上的孤單與寂寞。青少年最好的朋友幾 乎都是同性同儕,而且有相同家庭水準、相同學校、鄰居、宗教、相似成就水準。

共同的興趣與嗜好的同儕較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並經由密切的來往成為密切 往來的對象,建立了親密的有一。對於從台灣移民到溫哥華的青少年,交友的狀 況也是人生必須學習的一項功課(表格 4-3)。

人際關係的建立有助於移民進一步的適應,並成為在移入地社會成功的關鍵。

本研究訪問到不同年齡移民到加拿大的訪談者,討論與回顧他們在加拿大的人際 關係是如何影響到他們的自我認同。

台灣的青少年剛移民到加拿大,語言的障礙使得許多青少年沒辦法像在台灣 一樣那麼的自在。因此,青少年會尋找跟自己的背景一樣的群體或是目前遇到同 樣困難的同儕一起共度難關。當在群體裡的每個各體都深受到同樣得外在壓力與 不適應時,他們彼此就會互相認同。就像是這些台灣移民到加拿大的青少年一樣,

同儕的力量、包容、影響都會成為佔有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部分。

▼表 4-3 訪談者對朋友的定義 面但是不會一起吃飯出去玩或聊天的同學,its just not right if sit down and tell them my personal thoughts. Its not like we are not friends, just not good friends or best friends.」

台灣的青少年在加拿大並不會排斥跟加拿大人做朋友,也不會去歧視他人,

只是真正得到共識的好友,需要某種跟自己相似的條件才會讓他們彼此相處的比 較自在。

(一) 小學時期移民

有幾位訪談者表示,因他們移民加拿大時,年齡還在兒童階段,當時上小學,

小學課程內容歡樂不會像台灣一樣很拘謹,許多課程都是以戶外為主。因此跟同 學相處的方式是以玩伴為主。年紀較小的他們,還不會懂得談心聊天的意義所以 只要是可以一起在學校裡的遊樂設施追追跑跑,那樣就算是朋友,就可被認同你 是孩子群中的一份子,不論你今天是從哪個國家來的、你皮膚是什麼顏色或是你 的英文能力是否完全美好。

「在小學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到國中的時候就是黑頭髮的 就會跟黑頭髮的在一起、金頭髮的都在一起,好像也是真的到了高中的 時候就是你能溝通的才會在一起玩」(訪談者 J,2011/09/05 )

在適應還有成長的同時,人跟人的互動也是會改變的。而這些改變不一定是 從好到壞或是壞到好,只是尋找到最適合與滿足自己心靈的一小部分。在小學時 段就移民到加拿大的這些青少年,他們的朋友群可以說是多變化,也會因著年記 而改變或是尋找不同的朋友群還認同自己。

「我記得小時候剛來加拿大,我都跟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女生身邊,她 去哪裡我就去哪,他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過了不久我們就成為了朋友。

那時候還滿害怕她會討厭我一直當她的 copycat 真的好險她沒有對我生 氣,我們每天還會一起去騎腳踏車。恩,現在過了十幾年了,我很久沒 跟他聯絡了。好像是到了 high school 吧, 我們就跟不同圈子的朋友在 一起玩,我都跟台灣人在一起玩然後她我就不確定了 and If I don’t mention her,我真的不是故意忘記她的。」(訪談者 H,2011/09/05 )

有時後,把小時後的朋友、同學或是曾經過客忘記總是難免的。這並不代表 這麼朋友在人生中的不重要或不好,而他、她只是變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種過去。

台灣的青少年在加拿大也不例外,尤其是他們經歷過遷移以及重新落地生根。大

部分的台灣青少年在小學以下移民到加拿大比較容易融入加拿大人的朋友圈裡,

以及多數在國中階段以上的移民青少年會直接尋找跟自己同樣是來自台灣的好朋 友。因為這樣,他們就不用上課聽、講英文然後下課休息時,還要繼續思考英文 怎麼講。如果下課時,能夠跟一群講國語的朋友一起度過,那對他們來說,他們 的校園生活會是更美好的。

(二)國中時期移民

另外,有國中時才移民的訪談者表示:

「我是國三才移民到加拿大,當初實在很不願意。但因為我爸媽就這 樣決定了 我也沒辦法。那時後去學校上課都聽不懂一開始沒有朋友 真的是超級無聊又無奈。後來就認識學校裡的台灣人,像是 Jack、

Howie、阿鼎他們,然後就比較喜歡去學校,就不會一直覺得自己是 弱智什麼都聽不懂。然後跟大家都混熟之後,我們就天天都在一起玩 阿,打牌阿。到了 12 年級的時候還一起去打假。 哈哈哈」

(訪談者 Z,2011/09/21)

朋友的陪伴在校園生活中,是青少年的快樂來源。大部分的台灣青少年在加 拿大都認同有同樣文化背景比較容易聊得開。不管是聊天、讀書、玩樂、吃飯等 各項活動,大部分的台灣青少年在加拿大還是都會優先或是只選擇台灣人。台灣 人的朋友之間不僅是會影響到青少年對自我的認同也會建立一種如何去認同別人 看法。

「I hang out with Taiwanese 台灣人都跟台灣人在一起阿,除了一些比 較香蕉的. 反正我們這群在一起的就是已經是習慣了。我們在學校就是 固定那些人,誰翹課我們都會知道阿。大家就像是個大家庭一樣。誰出 了什麼事情我們都會挺誰。大家都是台灣人阿! 在學校裡,有誰被欺負 我們就是要為誰出氣阿!! 」(訪談者 R,2011/09/12)

訪談者 R 指的「香蕉」是一個符號代表著一個人的外表是黃色但內在卻是白 色的,就像是香蕉一樣。這個符號是來表達身為一個黃種人卻有一個像白人一樣 的內心。這個符號並不是在批評任何人,是在表達有「香蕉」這樣特色的人是可

以在西方社會很能被接受或是已經被西方化。因外表的膚色是不可能改變的,所 以當內心已經跟一般刻板印象產生衝突時,「香蕉」這樣的符號才會因此而被建立 出來。

台灣的青少年對於有「香蕉」特色的同學們,有時也會非常欣賞他們,認為 他們英文很好,很厲害也是值得學習的對象。可惜,台灣移民的青少年想要內心 交流時,又覺得好像有些阻礙。他們認為或許有同樣的背景,都是來自台灣,但 是受到的初等教育或是對加拿大、語言的熟悉度的不完整,想法或是認同會有些 落差。

「我記得我 grade 7 的時候,有一個還滿好的在這邊生的台灣人的朋 友。我們在學校都可以聊天幹嘛的但是每次我要跟他講關於男生得事情,

好像我們就會吵架。就是想法不太一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不 會懂我的觀念而且她對愛情超開放會讓我受不了。然後到 grade10 , high school 的時候,就沒再聯絡了!。」( 訪談者 A,2011/09/05 )

當兩人無法達到共識時,一方就會得到來自對方的不被認同。因此往往人們 都會尋找可以被認同也可認同自己的朋友。不論是在哪、不管年紀的大小或是語 言能力有多好,當有心事時,都會想要有一個可以交心的夥伴傾聽訴苦也能夠給 真心的建議。在加拿大的台灣青少年也不例外,在他們成長的這段時間,是最需 要朋友的陪伴跟鼓勵。他們互相影響會讓他們慢慢長大,有時候或許是從挫折站 起來但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尤其是他們信任的朋友。

「現在上大學了,想起以前在高中的事情都會覺得很好笑。以前就會 覺得身為在台灣幫裡很有榮譽感,做什麼事情都要一起。雖然還是有 一些香港或是大陸的同學,但是好像真的要講心事我只會找台灣人。

感覺比較有同理心吧,因為大家都台灣人啊! 」(訪談者 F,2011/09/05 )

「因為大家都是台灣人」所以會聚集在一起像個共同體一起在共度校園生活 或是假日時間。對於青少年們來說,所謂的朋友是可以分成三種。第一,學校的 同學,包含了加拿大人以及所有可用英文溝通的同學、在學校討論報告還有班上、

社團球隊的同學。第二,可以用國語同時也可以用英文對話的朋友。第三,不論 是用國語或是英文都是可以談論心事的朋友,再加上跟自己背景相同都是來自台

灣也有經歷過同樣過去的朋友會被稱為他們知心的朋友。因此,第三種類型的朋 友多半是台灣人,也是台灣青少年們最重視的朋友群。他們不但認為在台灣朋友 群裡面大家都有同理心,也可以得到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認同。生活中的重心,

灣也有經歷過同樣過去的朋友會被稱為他們知心的朋友。因此,第三種類型的朋 友多半是台灣人,也是台灣青少年們最重視的朋友群。他們不但認為在台灣朋友 群裡面大家都有同理心,也可以得到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認同。生活中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