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加拿大溫哥華近年來的移民者特徵

第三章 加拿大溫哥華做為台灣移民的溫床

第四節 加拿大溫哥華近年來的移民者特徵

九零年代的台灣,經濟開始穩定成長時,台灣人開始追求生活品質。當時社 會、政治、治安不佳。許多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與未來感到擔心,有些害怕受到 當時台灣與中國緊繃的關係,因此而開始考慮帶領孩子移民出國讀書。

這一代的新移民改變了台灣人早期對移民的看法,也不再像是早期留學生出 國讀書的思維,背負著出國讀書必須為國家回報。因此而產生九零年代移民的流 行,吸引了不少社會中的中產階級家庭。許多移民家庭的型態是,媽媽帶著孩子 到加拿大溫哥華生活,爸爸依然在台灣工作,這樣的家庭成為了所謂的「空中飛 人」的家庭 ,代表著家庭的收入是穩定的。

近年來,移民加拿大的台灣移民會迅速增加主要是因為商業移民政策以及技 術移民(skilled immigrants)的人數不斷增加。不論是商業移民或是技術移民,都會 帶著大量的資金,好讓家庭剛搬到加拿大的一段時間內不會有經濟上的負擔。同 時也不會結束在台灣的事業。

透過訪談對象的深度訪談後,發現在九零年代後移民到加拿大的兒童(如今已 經是青少年或少年)在生活上共同一個特徵。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父母的要求之下 移民到加拿大,他們的父母本身在移民之前已考量到生活上以及經濟上的需求,

因此並不會讓孩子有經濟壓力需要孩子們去打工謀生,成為了頻繁往來於台灣及 移入國兩地之間的「空中飛人(flying trapeze)」(Ip,2001)。畢竟父母當時移民的最大 目的就是要追求更好品質的生活,因此不讓他們的孩子負擔經濟上的擔憂。

「我爸媽沒有要求我們要打工阿都說要先顧好功課再說,如果我需要什麼 東西或是錢爸媽都會支出,當然是在合理之下。My parents give me money as a weekly basis. 」(訪談者 I,2011/09/05 )

因此而確認,這一代九零年代後移民到加拿大的青少年,除了自己興趣主動 想去應徵打工機會認識更多的朋友或是多一點的零用錢,因著家庭的關係在經濟 方面上不是問題之一。

在生活中所追求的是品質,例如升學、才藝成就、人際關係、未來職業等等 為主。

綜上所述,台灣九零年代的移民特色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及子女教育 為考量,文化背景則較重視人際網絡,生活型態呈現妻子與兒女定居,丈夫往返 兩地的「太空人家庭」方式。並且在移民當時準備大量的資金來迎接加拿大的新 生活,導致在選擇居住地點上,總是希望有比較高級的居住環境,家裡的妻子與 孩子。以這樣的家庭型態來說,陪同青少年的大多是媽媽,而媽媽必須一人扛起 在溫哥華的生活,因此對青少年的生活會更加嚴厲。

第四章 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自我認同、個人生活與社會關係

除非大有同時父母要求孩子必須要有 bilingual 雙語的能力還有不脫離台灣傳統式 的教導(表 4-2)。

相反的,在兒童、青少年階段移民到加拿大的青少年們,對於自己的認同是 非常不定的。有些青少年認為跟著爸媽移民到加拿大是一件跟天堂一樣的好事,

可以脫離台灣升學壓力,但有些青少年認為也很怨恨他們的父母逼迫他們要放下

台灣的同學、朋友以及習慣的生活去一個完全沒辦法想像又語言不通的地方生活。

在適應期,在青少年階,有些正在經歷叛逆時期,會更不想要好好努力適應或重 新在新的環境裡開始交新的朋友反而總是懷舊小時後在台灣與同學在學校快樂的 校園生活。在這個情況之下,青少年會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是 從台灣遷移到加拿大的客人、過客或是得到機會就想要返台的學生。當這些青少 年因為不想融入或是不能融入加拿大的生活,就容易把自己設定為不屬於加拿大 主流團體內時,在此認同是出自於自己。許多青少年在台灣生長到國中,才移民 到加拿大,對於生活的適應需要時間的修補,這可以稱為「文化認同」。「文化認 同」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然後會引發文化上的衝突。一個人對自己成長的環境 與文化,有一種認同的本能,一旦把他像大樹般植入到新的環境與文化中時,他 必然會產生排斥,衝突中融入或產生流離的適應過程(陳靜瑜,2005)。

▼表 4-2 訪談者移民溫哥華的時齡與自我認同關係圖

參考資料:研究者自行整理

以上的現象似乎顯示了,移民去溫哥華的年紀會影響自我身份認同。訪談結 果顯出十歲以下移民去溫哥華認同自己是加拿大人、加拿大人也是台灣人的比例 最高。移民的年份也是會影響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移民初期的經驗,

以及與台灣連繫的緊密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個人的認同。移民年齡越大,同儕群 體以台灣人的群體為主;移民初期受歧視的精鍊越深,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就越會 傾向是台灣人(楊智翔,2006 )。

雖然,移民的年齡、時間久暫的因素對於青少年的認同佔據了一大部分,但 對於他們認同的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他們的家庭要求、規範與傳統,學校的朋友關 係也都影響到台灣移民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生活裡的校園生活,與朋友聚會的 場所也是影響青少年認同的其中之一的因素。

移民到加拿大時,青少年常常會以台灣文化的角度來看到加拿大的文化。例 如說,加拿大教育局規定教科書是學校共用的,不會特地提供給每一位學生,因 此教科書成為了學校的公共產物。因此在這些教科書上不能有任何的筆跡或是破 壞。相反的在台灣的學校,開學第一天就會發放課本給每一位同學,並且寫上自 己的名子。因此許多台灣移民的青少年相當不會認同與非常痛恨這樣的文化差異,

也需要很多時間去適應與接受。

不可否定的是,這些生活上、校園內的小事看起來不如幾根蔥,也不被認為 是會影響到自我認同但其實對於這些青少年們,這些小事積少成多的累積,就成 了他們對自我認同的影響因素。

例如說,服裝上的差異在青少年的階段是一種可被認同也需要自我認同的過 程。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穿著打扮的特色,台灣的青少年也不例外。剛移民去 加拿的青少年,會穿著他們在台灣買的服裝去學校,通常會跟加拿大當地的同學 風格有稍微不太一樣,當地的同學或許會有些指指點點關於台灣青少年的服裝,

但是因為還在適應期間同學講的英文沒有那麼容易的完全了解之下,服裝的認同 並不會大過於語言的障礙。不過,當這些青少年已經排除了語言上的障礙,就會 開始不想被別人指指點點的嘲笑自己的服裝,因此就會想要被自己的同儕認同,

不再被嘲笑。當然,這樣子的認同並不會影響到自我的身分認同,畢竟這樣的認 同只是人際關係上的認同,因此在加拿大讀書,被同儕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們在移民時,許多是在被迫性的時刻抵達加拿大,跟著父母重新開始 另一種新生活。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之下,必須重頭開始。有些青少年能夠很快的 適應、融入加拿大溫哥華的生活以及校園生活,有些必須花很多時間。在這段過 程中,身邊周遭的人、事、物會成為青少年們除了自己以外的依靠。對於,認同 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下播種紮根是需要時間或經歷不同的事件來建立。因此本研究 發現,台灣青少年在移民適應的過程中,家庭的力量、同儕的影響與自我適應的 鑑定是三個影響青少年對自我認同的主要因素。

第一節 家庭影響力與自我認同

境、校園生活或語言,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許多父母看到他們的辛苦,也 文,its quite annoying for the first few months,後來就沒差了啦,反 正英文會講、會聽在學校上課沒問題然後只要功課拿 straight As 我 爸就不會撈刀。…… 反正就是因為我們是台灣人,所以功課就一定要 很好,想要混就會被我爸罵。每次都一直說什麼,如果不拿 A 的話 你給我試試看阿!送你來加拿大是幹嘛的。 」

(訪談者 A,2011/09/05)

台灣的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開心的成長當然自己也會得到欣慰。父母也認為加 拿大的好環境跟台灣不一樣,可以讓孩子多運動多靠近大自然,因此不會錯過任

何的時間讓孩子去享受,因此會鼓勵孩子去參加學校的球隊。但這些父母的堅持 始終沒有更改過,那就是功課為第一。如果今天孩子的課業落後,那很抱歉的就 沒辦法繼續你的球隊生活。

「說到去打球隊這件事情,我還是很不懂我媽當時的想法喔。那時候 我高中想要去 basketball try outs,結果我就偷偷去選上了,結果回 家跟我媽講 thought that he would be proud because when I was young he told me playing sports is a good thing so I believed him but that day 我還被他罵。我記得他就一直說這樣每天打球,功課是不用 寫嗎? 後來我爸規定我只要打球功課也要有 Straight A 不然就不准 打。反正就是一些很 asian 的想法,但是好像我們台灣人就是這樣,

都一定要功課很好才行,不然怎麼叫台灣人呢? I mean at school, in order to be a Taiwanese, how can you not be good at academics? I guess not!! 」(訪談者 S,2011/09/13) 人因為居住在此地,「我在加拿大還是台灣人 because obviously you are in Canada you don’t say you are Canadian, you’d say you are Taiwanese.」但因為家庭的力量使 得認同自己也是台灣人的情況下,在台灣移民青少年中其實還滿常見到的。生活 在台灣家庭裡,在父母的要求之下青少年們都很清楚的表達出自我認同。

「住在加拿大 half of my life,I would say I am canadian。但我也是台

「住在加拿大 half of my life,I would say I am canadian。但我也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