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顧以往對於歐洲與中國印刷媒體的既有評價,可以得知所謂「印刷術乃是 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維護中國民族文化統一的一 種基礎工具。170」的這種說法並非無的放矢。但是,清帝國統治時期的印刷出版 產業仍然維持在傳統手工業與維護道德義涵的教育功能,進而也與西方印刷媒體 的工業化生產與商業經營等模式格格不入,更無法形成類近於西方的──各民族 賴印刷術的發明、普及而引發了理智思潮,誘發民族語言、文學與國族主義思潮 的最終結果。

本論文透過清帝國時期台灣士紳階級的形成,得知台灣社會在由拓荒社會轉 型至文教社會的過程當中,產生出一批透過軍功或藉由科舉來取得社會、文化資 本的特殊階級。這些特殊階級雖然與清帝國一同促成了台灣社會的文教化,但也 同時受到交通不便、地方阻隔等限制,而無法在台灣社會形成一個實存的世代。

不過,雖然一個具備現實性與同時性的印刷媒體必須待至日本統治時期才來到臺 灣,但清帝國統治時期的文教化過程,確實為後來臺灣印刷媒體世代的形成提供 了一個相當穩定、健全的社會基礎。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頁 91-107。

170 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收錄於《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頁 239。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日 日 日 日治時期 治時期 治時期 治時期台灣 台灣 台灣 台灣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 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 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 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

第一節、帝國統合與傳統依存下的「世代位置」

一、帝國的統合:現代印刷媒體的引進

由於印刷技術與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連帶關係,所以也有學者認 為:「印刷術乃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維護中國 民族文化統一的一種基礎工具。171」但是,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在印刷媒體產業 的技術上仍然停留在刻版印刷,內容也維持在維護道德義涵的教育功能,與西方 印刷媒體產業工業化生產與資本主義化的經營模式大相逕庭,所以在當時無法形 成類近於西方──各民族賴印刷術的發明、普及而引發了理智思潮,誘發民族語 言、文學與國族主義思潮──的最終結果。

這段始自清朝統治末期的文教化過程,事實上也提供台灣印刷媒體世代之所 以成形的基礎。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清帝國統治的情況繼續延續下去的話,藉由 書院教育的逐漸普及與科舉考試所帶來的階級流動現象,即便可能性很低,但或 許可以摧毀橫亙在台灣士紳與一般平民階級之間的落差172。然而,1895 年台灣被 割讓給日本的這個歷史事件,意外地讓原本台灣社會正在進行的「文教化」過程,

被摻入了「日本」這個有力的變因,使得台灣社會這個以傳統漢文化為主體、原 本應該逐漸走向中國化的社會,開始受到了殖民現代性要素的影響。換言之,在 清帝國與日本殖民統治的雙層統治結構下,台灣人在傳統與現代的兩個端點之間 搖擺移動,更在日本殖民現代化統治下具備了既壓抑、又啟蒙的雙重特質,逐漸 發展出不同於日本、中國的特殊樣貌。

過去關於日治時期台灣印刷媒體產業的發展論述,大致存在可以被分類成

「壓抑論」與「發展論」兩種不同的意見。壓抑論是指認為台灣人印刷媒體發展 受到日本殖民政府阻礙的相關論述173;發展論則企圖整理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印刷 媒體的發展概況,並企圖對於當時的發展歷程作出分期與定位174。然而,壓抑論 必須說明的地方在於,它所指的究竟是台灣印刷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壓抑?

還是台灣印刷媒體的發展空間受到了壓抑?同時,發展論也必須說明:如果台灣

171 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頁 239。

172 當然,有關「歷史的可能性」原本並不應該被放入研究的範疇當中,不過關於台灣社會結構 中的階級差異是否可能因為科舉而瓦解,雖然在歷史發展的事實中「來不及」找到證據,但至少 從社會學理論或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社會階層流動現象來進行觀察,也不禁令人抱持著相當程度 的懷疑。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173 這樣的說法不僅始自於台灣人戰後的回憶與追述,也同時是部分台灣與中國學者的共同看 法。黃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台北文物》卷32期(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1954)。黃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下)〉,收錄於《台北文物》卷33期(台北:台北市

文獻會,1954)。辛廣佛,《台灣出版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頁 3。王天濱,《台灣 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2002)。頁 77。

174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頁 17-20。

印刷媒體的發展必須待至 1920 年代左右才開始蓬勃發展的話,又究竟是什麼原 因讓它們必須等到日本殖民統治中期以降才開始展露在台灣歷史的舞台?

台灣在清帝國統治時期除了《府城教會公報》以外並沒有發展出現代印刷媒 體刊物及相關組織,所以壓抑論強調的應該是諸如〈台灣新聞紙條例〉與〈台灣 新聞紙令〉等在台灣發展印刷媒體刊物過程中的影響。事實上,現代印刷媒體發 展所需要的包括龐大商業資本與印刷設備、熟稔印刷術的專業人才以及具備現代 知識的記者、編輯,都是在日治時期以降才伴隨著殖民統治來到台灣,進而也誘 發了台灣印刷產業的興起與台灣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

前行研究指出,殖民地台灣近代媒體史發展的大致分期包括了:1.台灣人作 為從屬與參與者的草創期(1896-1919);2.由台灣人所成立的媒體開始出現的展開 期(1920-1931);3.媒體相互混合的擴大期(1932-1938);4.戰爭統治期(1939-1945)等 總共四期的歷史發展階段175。透過上面的分期,可以得知台灣自 1896 年起便因為 日本殖民統治的到來,而從清帝國統治的刻版印刷時期躍升至發起於歐陸、具備 現代性功能與特徵的活字印刷時期。另一方面,透過勞動力與生產工具的觀點,

可以發現台灣人在作為從屬參與者的草創期(1896-1919)中只是扮演日系資本印 刷媒體產業中的勞動力,而無法掌握生產工具(即印刷技術)。這個限制導致日治 初期台灣人只能從屬於日系資本的印刷媒體刊物,而無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印刷 媒體,也無力形成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公共空間、有力的社會輿論。

除了《府城教會公報》以外,台灣原先並未存在現代印刷媒體刊物以及組織,

所以自《台灣新報》(1896 年)、《台灣日報》(1897 年)與《台灣日日新報》(1898 年合併《台灣新報》與《台灣日報》)相繼成立開始,便已經正式地將台灣帶入 所謂現代印刷媒體的時代情境。況且,日本資本在台灣其他地區也有諸如台北的

《台灣日報》(1897 年)、台南《台南新報》(1899 年),以及台中《台灣新聞》(1901 年)等報刊媒體176,大大豐富了台灣印刷媒體的經營圖像177

不過,日本殖民統治雖然為台灣帶來了現代的印刷媒體,但是卻不能忽略,

那隨之而來的新聞媒體管制同樣地也對台灣社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日本領台 初期,關於新聞媒體的管制原本援引日本的「新聞紙條例」。1900 年則在台灣頒 行了包括「台灣新聞紙條例」、「新聞紙發行保證金規則」、「台灣出版規則」等三 項法令,同時又於 1917 年頒行「台灣新聞紙令」,作為日本統治時期新聞媒體管 制的主要依據178。研究者指出,這些相關的法律條文內容,主要有著下列的幾個 面向:1.報紙與雜誌不分;2.採行許可制;3.採保證金制;4.保證金可退還;5.採 檢查制;6.發行人身份限制規定;7.明文禁止刊登事項;8.警察直接干涉新聞自

175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頁 17-20。

176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六,頁 33。

177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頁 86-89。

178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頁 78-81。

由等179,在在都限制了台灣人去發展屬於自己的印刷媒體刊物,而只能在日系媒 體刊物中作為配角與附庸。

《台灣日日新報》在上述的開放與限制拉扯下,自 1903 年起開始在漢文欄 上冠上報題,並且自 1905 年起正式發行《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由於其吸收集 合了過去清帝國統治時期中所培養的台灣士紳學者,一方面《台灣日日新報》是 當時島內唯一設有漢文欄的報紙,又可以迅速報導諸如日俄戰爭、中國革命等國 際消息;同時它又更以低價的經營模式(每份四角五分;日文版定價為六角)來打 開市場,得到了台灣識字階層的普遍青睞,也成為了當時台灣人吸收現代知識的 主要來源180

另外,如果運用國家統合理論的觀看視角,則反映出台灣人作為印刷媒體的 從屬與參與者的第一階段,其實也是台灣社會被置入日本帝國的統合過程。

一、交通網、土地制度、租稅、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市場的「經濟統合」; 二、憲法、國民議會、政府─地方自治體、裁判所、警察─刑務所、軍隊

的「國家統合」;

三、戶籍─家族、學校─教會、博物館、新聞的「國民統合」;

四、國旗、國歌、國歌、國語、文字、藝術的「文化統合」。181

在西川長夫的統合理論當中,國家統合被反映在政治、經濟、教育與文化等各個 方面。不過如果按照駒込武的看法,則所謂的文化統合事實上也應該包括了學校 與媒體等182。上述不同統合策略所形成的連帶效果,實際上便是在「空間」與「時 間」上將日本與台灣之間形成一定程度的連帶關係、一個殖民地統治的社會結 構。例如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台灣自 1908 年起在電報、郵政與公路、鐵道交通 網的建構下逐漸完成台灣「一島化」的工程183,同時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運航

在西川長夫的統合理論當中,國家統合被反映在政治、經濟、教育與文化等各個 方面。不過如果按照駒込武的看法,則所謂的文化統合事實上也應該包括了學校 與媒體等182。上述不同統合策略所形成的連帶效果,實際上便是在「空間」與「時 間」上將日本與台灣之間形成一定程度的連帶關係、一個殖民地統治的社會結 構。例如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台灣自 1908 年起在電報、郵政與公路、鐵道交通 網的建構下逐漸完成台灣「一島化」的工程183,同時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