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一節 學校教育與學生學習

壹、關於教師層面 一、教師流動率

教育部在民國八十七學年度原住民學校教育訪視工作報告中,指出台東縣 政府原住民教育實施的現況的困難與問題在於:「教師流動率高,人員、行政編 制無法有效的控制,對學校長期發展不利」。

受訪教師指出教師流動性高,國小甚至有五年換六個老師的情況,使得學 生一直要適應不同教師的教學;而幼稚園教師要煮點心,要教學還要兼行政,

工作量多,造成教師流動率始終居高不下。師資未能穩定,流動率高,是影響 蘭嶼地區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學的部份,可能那個老師流動性好像比較大(訪 A940127-1)。

我們國中今年新來的老師有很多,有八位新的老師,我們全校是十位老師,

等於三分之一了。(訪 A940127-3)

像教師甄選,教師的流動率應該相形的降下來才對,可是蘭嶼教師流動率 依然那麼大,代課老師比率相當高。這就是說我們蘭嶼先天的比較不足。(訪 H930824-1)

學校老師一直換,結果一年就又調走了。我們學校的流動率很高,還沒有準 備好要換老師,又換一個老師,所以他們要重新適應老師,老師要重新適應他。

(訪 k940224-13)

師資沒有辦法達到一個穩定性,但是我想這個很多人都會講,就是流動率高 的這個部份,就是這個地方的致命傷,很難去克服。(訪 H940127-4)

今年五年級的小朋友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換了六個老師,這樣的一個教學的一 個狀況哦!(訪 H940127-5)

幼稚園的部份是,他們常常有那台灣來的,大概就教個一年,然後他們就離 開了。(訪 A940127-2)

蘭恩幼稚園是島上僅有的一所私人所創辦的幼稚園,但在經費、人力上都 不足。現階段為國幼班為試辦階段,目前有朗島、椰油、東清……三個國小分 別成立「國幼班」,幼稚園教師是擁有幼教合格教師證的資格,並經過台東縣政 府考試的幼教科代理教師任期是一年,(這樣的制度從 94 至 96 年已經實施三年 了)。幼稚園未滿 15 人僅有一名教師,要兼教學、行政、要準備學生的點心工 作,工作量太多,流動率仍然是居高不下,而且師資的不固定,形成行政工作 的難穩定,再加上由於是代理身份,幼稚園教師為準備教師甄試,無心教學。(訪 H940127-1)

長久以來蘭嶼地區國中小教師的流動率居高不下,造成學生受教品質的不 穩定,產生學習困難。形成教師調動有很多的原因,受訪教師分別提到造成教 師流動的原因有:

要求偏遠教師能夠留任久一點,不要異動那麼大,但是你有一些主動的該

去設想的問題,你都沒有去設想。比方小學不是也一直在建議說是不是四個小 學,甚至於包括於國中我們在這裡有一位共同的主計,一位人事,現在小學還 是沒有啊!就不要教師去兼了什麼,那個不該教師兼,教師就是要專心去教學。

(訪 A940127-10)

生活沒有他預期的輕鬆!因為我們晚上都還有課業輔導。要教學又要帶 班,一開學活動又都幾乎停不下來,又是小學校,每一個活動都要投入,所以 教師是很操的囉!(訪 J930720-5)

教師流動率高,若要調整小孩子學習狀態必須三年比較夠,學校比較多待 三年,我們學校比較穩定,比較少人調動,這樣比較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訪 F950507-3)

綜上所述,蘭嶼地區教師流動率居高的原因,包括生活上的不便,飛機班 次少,物質缺乏,文教貧乏,進修不易等因素外,由於每校教師人數少,.形成 教師每人工作負擔重。因此造成教師調動頻繁,學生處於學習不利情境。此 外,教師普遍沒有久留蘭嶼教學的規劃,蘭嶼中學 A 教師就表示:在蘭嶼觀 察到國小部份教師是「過客心態」,所以,也就比較沒有永續的觀念。很容易變 成教師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看到教師在教學上都很認真的,也很正常上課,

跟小孩相處水乳交融,很愉快的在這裡待一年。教師的教學如果只是想說給學 生快樂的學習,而卻沒有一個很有系統的學習或很周詳的課程規畫,小朋友就 在「嬉嬉哈哈」中,玩了一節課。小孩的學習是連續的,當他調走了之後,小 孩其實沒有得到什麼,只是留下一個快樂的回憶,甚至是痛苦的回憶吧!學生 覺得這些很愛他的教師,怎麼一年就走了?所以,我們新教師一來,經常會有 學生就會問說:「教師!你會待幾年?」

而國中教師調動原因,除了是不適應離島的生活外,行政工作繁重或是交 通不方便,導師又要兼課輔,工作太多太累,所以想要調走。

偏遠地區的教師流動率高,是一個長期存在之現象。蔡素卿(1979)指出離 島的孩子生在文化不利的地區,且年年都是經驗及專業知識不足的代課教師,

教師流動率高,無法對孩子做長遠的培育計畫。李基興(1996)提到台東地區,

偏遠地區的學校教師流動率每年約在百分之三十五到五十之間;黃玉娟(2004) 也提到蘭嶼中學,學校每年自辦教師甄選,全校都是合格教師,每年仍有三分 之一的流動率。

從 1979 年到 2004 年,偏遠地區教師流動率問題並未減緩。本研究結果顯 示:蘭嶼地區國中小學每年教師流動率高,與交通不便、進修不易、行政工作 繁重有關,而教師流動率高,造成學生學習的不易銜接,學習成效低落。偏遠 地區師資無法穩定,是影響學童的學習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家同(2006)指 出,如果小學的基礎沒有打好,國中教育就沒有辦法了,而功課不好的孩子多 數來自弱勢家庭,他們卻一直沒有受到社會的重視。蘭嶼地區學童的學校教育 面臨的正是此種問題。

二、教師面對當地文化的態度探討

如果文化是一種生活的型式與態度,那麼不同文化之下孕育思考的模式一 定會有差異,只是大部份的人並沒有敏覺到(黃冠盈,2001)。對於達悟文化,

任教蘭嶼地區的教師,應先開放自己的胸襟,對異文化的東西要試著接受,並 且要對當地文化深入瞭解後,知道教學過程中哪些是學生可以理解的、是可以 接受的:

要吸取相關的知識,先瞭解當地的文化,知道自己是異於當地文化的媒介,

就是說自己本身,你自己本身進行學校教育跟當地文化就是有差異的,自己要 先有這樣的意識,再來你要去瞭解這個地方的文化,能知道說,教學的過程裡,

有哪些是學生很容易可以馬上接受的?學生很難或很快理解去接受的部份。(訪 E950506-3)

我覺得啦!外地的教師,一定要先能放開自己的胸襟,對這邊的東西,一 些特有的,不同於台灣主流漢民族文化的東西,要學會去,要試著去接受。(訪 H940127-12)

因為這邊來的老師,你從他受教育的過程當中,因為幾乎都是優秀的,他

對學習的觀念幾乎都是用功讀書,但他不曉得從小算是一個很封閉的環境,你 要他認真讀書,要先瞭解他背後的一些東西。(訪 A950429-2)

任教於蘭嶼地區的教師,面對不同文化的教學,若能融入當地的文化素材,

提供學生接觸達悟文化,對於學生的學習會有正面價值與意義。張耀宗(1996:

43)認為原住民學童面對與其生活脫節的教材是引不起學習的興趣。紀惠英 (2001)研究結果指出,泰雅族兒童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

並未提供他們足以參與學校學習的文化工具,以漢族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制度,

往往無法引起泰雅族兒童參與學校學習的動機。

本研究受訪教師指出:當教師在進行學校教育時,若能意識到課本的教材 內容與當地文化的差異性,能對當地文化有所瞭解,吸收相關知識,接觸部落 瞭解當地文化;運用當地之自然元素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以提升學習的興趣;

當教師如能轉化在地族群之文化素材於課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有益的。

本研究之受訪教師,亦提出學校課程與學生文化背景落差之問題,造成學生在 校學習的不利情境。劉錫麒、紀惠英(1999)、張耀宗(1996:43)與紀惠英(2001) 等研究認為教師從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到瞭解當地的文化,教師在深入瞭解當 地的文化脈絡後,將文化與課程結合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三、親師溝通問題之探討

(一)親師溝通的範疇

溝通乃在形成共識,透過澄清、意見的交流,相互討論以縮短親師認知的 差距。受訪教師指出大部份家長很願意協助學校的活動,並且樂意與教師溝通,

但其溝通範疇往往限於學生的行為,如違規或偏差行為,而學生的學習上,則 未提及親師之間可如何合作。

我們跟家長關係很好,家長也幫我們很多忙,可是幫我們很多忙,大部份 的東西都是在所謂的一般學校行政事務部份,比如說辦運動會、比如說辦相關 的一些活動啦!和一些比賽。甚至於,一些外面的單位請求我們幫忙辦理的一

些活動或計畫。(訪 H940127-2)

很多家長跟老師的溝通往往只是限於學生的行為,對!當然這是一個很重 要的部份,比如說日常生活的行為,可能有些的偏差行為,有些是屬於違規的 行為。可是,似乎好像還沒有把觸角伸進去說,我要怎麼樣合作,然後讓小朋 友的學習更提升,這一部份,目前來講比較少。嗯!可是大部份的家長他都願 意跟老師有一個很好的溝通。(訪 H940127-2)

親師溝通良好,有利於對孩子形成一股監督力量,孩子看在眼裡,能夠感 受在心裡,自然能夠自我約束與激勵。就如 Clark(1999)談到假如孩子在學校發 生問題,家長與教師如能建立培育孩子學習與發展合作的關係,共同分攤責任,

這是很重要的。本研究受訪教師指出家長與教師溝通的範疇限於行為方面,如 果親師溝通能夠擴及學生的學習方面,教師和家長共同關心學生的學習情形,

這是很重要的。本研究受訪教師指出家長與教師溝通的範疇限於行為方面,如 果親師溝通能夠擴及學生的學習方面,教師和家長共同關心學生的學習情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