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綜合上述,針對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問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壹、辦理自編教材研習,以培養教師轉化課程及自編 教材的能力

蘭嶼是個擁有特殊文化的地方,教師選擇到蘭嶼任教,本身需對蘭嶼當地 文化有認同感,並具有轉化教材能力。將能透過自編教材與應用教學媒體等方 式,將傳統文化融入於教學校教學課程之中。要達到上述的能力應針對在蘭嶼 任教的現職教師及新任教師,分別辦理相關的研習使之認同當地文化並兼具轉 化課程及自編教材之能力。

貳、訂定蘭嶼學生的基本能力指標,使學習能夠銜接

蘭嶼地區教師流動率高,課程學習無法銜接,如果訂定蘭嶼學生的基本能 力指標,可以解決因師資的不穩定、學生的起點行為無法銜接的問題。方法是 以九年一貫課程中綱要所訂定的基本能力指標為「參照指標」,另訂定一個適合 蘭嶼地區學生的能力指標。例如:國小一年級的國語結束,學生應達到的基本 能力是什麼?將基本能力指標訂出來,教師有所遵循,學生必須學會哪些階段 性的能力,對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將有所助益。

參、透過「社區總體營造」,親子同步成長

近年來,政府獎掖「社區總體營造」,各地紛紛進行文史重建工作,成果逐 漸展現。在硬體建設外,照顧弱勢家庭的教育需求,已成為當前各社區專注的 課題(國語日報,2006)。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在蘭嶼地區可以推展各項工作,例 如:可以運用「教會的力量」,開設課輔班,成立「親子成長班」,從孩子的教 育延伸到家長,改善家庭氣氛,最後也帶動社區轉變;在學校教育方面,可以 多舉辦類似親子互動的活動或親子成長營,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一方面也讓 家長瞭解親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家長也再接受學校的教育,教育才能克奏 其功。

肆、協助家長指導子女的學校課業

根據訪談結果,可知達悟族家長因對孩子的作業不熟悉,無法指導孩子的 課業,對孩子的課業僅只於口頭關心,無法做實質的協助。為能改善此問題,

建議學校教師能主動協助家長指導或陪伴學生的課業學習,以提升學生的學習 成效。

伍、文化回應教學,做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策略

學生文化背景落差之問題,可能造成學生在校學習的不利情境。研究指出 教師在深入瞭解當地的文化脈絡後,將文化與課程結合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 興趣與動機(張耀宗,1996:43;劉錫麒、紀惠英,1999;紀惠英,2001)。因 此,建議任教於蘭嶼地區之教師若能以文化回應教學,在課程和教學上考量學 生的文化背景,學習型態等做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的規劃,在課程上呈現達悟 文化的多樣性,並與達悟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將可提升學習的成效。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田哲益 (2002)。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朱敬先 (1997)。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余光弘、董森永 (1998) 台灣原住民史雅美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天泰 (1996)。泰雅族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季刊,

4,142-248。

吳天泰 (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李亦園、歐用生 (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教育 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季順 (2005)。原住民族教育一條鞭體制之建構走出一條生路。財團法人國家 展望文教基金會。

李家同 (2006)。一切從基本做起。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基興 (1996)。偏遠學校的社會科教學。刊於台東師範學院偏遠地區的教育診 斷-理論與實務的探究研討會論文集,III-3-12。

吳芝儀、李奉儒 (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何緼琪 (2005)。文化回應教學:因應文化差異學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國 立編譯館刊,33(4),30-41。

邱光輝 (2004)。達悟族家長教育參與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朗島國小為例。國 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

周建志、陳淑貞 (2002)。 海角一樂園。蘭嶼自然生態及雅美生活智慧解說手 冊。

周淑惠 (1998)。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周耀昌 (1995)。搭起學校家長溝通的橋樑-談親師合作的實施。輯於鄧運林 編:開放教育親師合作,51-76。高雄:復文。

林淑華 (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

姜添輝 (1998)。原住民教育的政策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5,1-6。

紀惠英 (2001)。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大川 (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秦秀蘭 (1997)。美國有效能學校的新鐘擺-社區參與。高雄:復文。

翁政凱 (2004)。社區意識多準則評估模型之建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區 社區總體營造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曼藍波安 (1997)。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

夏曼藍波安 (2002)。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

高淑芳 (1999)。原住民族教育現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郭玉婷 (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如慧 (2002)。民族與性別之潛在課程-以原住民女學生為例。台北:師大書 苑有限公司,48。

張善楠、黃毅志 (1999)。臺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 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臺北:師大師苑。

張耀宗 (1996)。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像。載於原住民教育季刊,14,43。

黃木蘭 (1997)。原住民學校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以花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黃玉娟 (2004)。蘭嶼島上漢族教師的生命故事—一個教育民族誌研究。慈濟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冠盈 (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 族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花蓮。

黃瑞琴 (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趙聖秋 (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欣怡 (2003)。蘭嶼達悟(雅美)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限之建構-護理人 類學的民族誌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貞蘭、許添明 (1999)。原住民學校與社區溝通之困境。花蓮師院學報,9,

285-306。

劉貞蘭 (1999)。原住民學校與家長溝通困境之探討─以太陽國小為例。花蓮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錫麒、紀惠英 (1999)。國小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化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3-H026-003。

蔡中涵 (1996)。漫談原住民文化與漢文化之差異─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 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教改通訊,21,42-43。

蔡素卿 (1979)。只要你敢來,保證划得來--離島教育與生活。國教之友 43(3),

51-58。

蔡曉玲 (2000)。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多元文化下的思考。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玉 (2001)。我在蘭嶼受教的日子。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識雙月刊,10,

24-27。

陳向明 (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枝烈 (1997)。臺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師苑。

陳俊雄 (2002)。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教育價值觀及親師互動之研

究。國立花蓮師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萍 (1998)。臺東縣蘭嶼鄉雅美語第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型態及態度之調 查。靜宜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鴻模等 (2004)。當達悟遇上基督。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簡淑真 (1998)。文化與數學學習關係初探:以蘭嶼雅美族為例。台東師院學報 9,284-302。

謝小岑、利革拉樂‧阿烏 (1994)。臺灣地區原住民教育資源分配的探討。載於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75-160。

顧景怡 (2005)。選擇生命被看見─拍紀錄片的護士。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 公司。

譚光鼎 (1996)。探討少數民族教育成就的理論模式,花蓮師院學報,6,25-72。

譚光鼎 (2001)。原住民學生適應及流失問題之研究(第一年研究報告)。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03-057。

譚光鼎 (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顏如玉 (1998)。國民小學公共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當達悟遇上南瀛 (2005)。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會議手冊。台東:東台灣研究 會。

國語日報 。2006 /08/ 17 第 13 版 社區動起來把孩子帶上來 社區如何凝聚 力量,發揮正向功能的實際案例 。文:趙瑜婷、陳康宜 。

蘭嶼雙週刊。2006/ 08/27 361 期 第三版 蘭嶼多元就業方案計畫專題報導。

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原住民學生住宿及伙食費用實施要點 http:www.ckvs.ttct.edu.tw/index01/c0102/38.htm

(2005、10、20 上網 ),

西文部分

Fradd‚S.H.(1992).Collaboration in School Serving Students with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Other Special Needs.

Pappas,G.(1997). Foeging home-school partenerships with Latino famil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406466)

Clark,A.M.(1999)Parent-teacher conferences : Suggestion for parents.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mpaign IL.ED433965.

附錄一:

訪 談 大 綱

一、談談你在蘭嶼教書的感想?

二、談談你對學生家庭生活的瞭解是什麼?

三、談談你是如何帶領學生學習?

四、談談你印象中蘭嶼學生家長對於學生教育態度?

五、談談在教學過程中,當地文化對於你教學的影響?

六、談談蘭嶼學生的學習特質?

七、談談你所瞭解的家庭對學生課後學習的影響?

八、談談蘭嶼學生家長的教育觀?親師間互動情況?

附錄一:

訪 談 同 意 書

一、在本研究中,我們將接受研究者一至二小時左右的訪談,探討有關學生學 習的相關問題,在訪談中將被問及下列問題:教書的感想、如何帶領學生 學習、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態度、當地文化對教學的影響、家長教育觀、親 師互動情形、家長對學生課後學習的影響等等,我願意就我的所知及經驗,

儘量回答。

二、在訪談過程中,我有權利決定回答的深度,也有權利決定隨時決定終止訪 談。

三、為了本研究之需要,我願意接受訪談錄音,訪談過程將可轉譯成訪談稿,

提供研究者分析資料之用,錄音帶及逐字稿再研究結束後,必需立即銷毀,

我知道研究者有保護我的義務。

四、研究結果呈現時,我們的部分對話,可被引用,但有關個人隱私及私人資 料不便公開,必需將足以辨識出的個人資料轉換隱匿,務必達到保護受訪 者的私人權益。

五、研究其間若有任何疑問,我可以要求研究者隨時說明。

我瞭解我的參與對研究者深具重要性及價值。因此,我願意參與本研究

我瞭解我的參與對研究者深具重要性及價值。因此,我願意參與本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