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筆者目前任教於台東縣喜悅國小(化名),自民國八十四年在國小任教,擔 任導師工作有十年。身為導師,我總是期許自己能對孩子多瞭解,除了「傳道、

授業、解惑」的工作外,引導及關懷孩子包括在知、情、意各方面都要兼顧。

多年的教學經驗也不斷的提醒我,瞭解每一個孩子的內心,其實並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教師教學品質的良窳與學生互動的的深度,常常會因學生人數的多寡、

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人生的經驗、教師人格特質的不同而有差異。教師必須 知道孩子的不同個性、在學校的學習表現、待人處事、成長中的家庭環境等等,

對孩子的家庭狀況愈了解,才能在教學或人格教育上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階段 減少挫折。也因此,筆者常在新接一個班級時,利用假日做家庭訪問,一方面 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一方面想深入瞭解孩子的學習環境及課餘的活動,這是 筆者親師互動的工作之一。

筆者八十九年自願到蘭嶼鄉服務,除了想對自己生命有一個全新的體驗和 挑戰外,對於原住民的文化,由於成長與學習環境的關係,始終保持著開放的 心態與之互動。初到蘭嶼覺得這個小島獨特的族群文化,其內涵與台灣本島的 原住民族群大不相同,而且受到交通因素與本島處於半隔離的狀態下,傳統文 化在此仍被保存著。

傳統原住民的教育不一定完全由父母來負總責。在家庭中、在部落中,有 一套非正式的教育系統在運作。諸如:祖父母、舅父、兄姐、長老、同伴和鄰 居都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吳天泰,1996)。達悟族的孩子從 小在部落中成長和學習,接受整個族人、部落所給予的教育。例如:男孩從小 學會如何在海中獲取食物的知識、瞭解海中生物的習性、風向氣候的變化;認 識樹種、上山取材、裁剪搬運、學會造船的技術;飛魚祭裡的禁忌儀式(夏曼

藍波安,2002)。孩子隨著部落的生活儀式學會「如何生活」,這是很真實的教 育模式。

但是國民教育進入蘭嶼後,一條鞭式的教育政策(李季順,2005),使得達 悟孩子必須接受制式安排的學校教育接受與自己族群文化毫不相關的教材與內 容,然而蘭嶼的孩子樂天知命,喜歡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學習,「上學」對他們 來講是沉重的負擔,「學習」有被壓抑的感覺。教科書上的內容與孩子現實生活 中的經驗格格不入,像課程中提到「紅綠燈」,整個蘭嶼的環島公路上,根本沒 有一座「紅綠燈」,在這島內無法經歷的經驗,對孩子的學習難以形成類化,而 學校教師若未能提出有效學習策略幫助孩子學習,經常為教學進度的考量而以

「疊床架屋」方式趕進度,缺乏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行為,只想追求教學的成 效,未能事先將課本上的「內容」轉化為達悟學生生活經驗,卻常常以導引、

背誦或強記方式來指導孩子學習,對學生學習上造成一種「折磨」,學生未能真 正理解課本上的教材,一知半解的知識灌輸,造成學習成效薄弱。曾在蘭嶼任 教一年級的 A 教師,敘述著當時她教一年級小朋友注音符號拼音的心路歷程:

「注音符號對他們來說比 KK 音標還拗口,而教育當局規定十週內要教完,一 個聽不懂國語,三分之一沒經過學前教育,未能體驗團體生活的孩子來說,六 十天要學會拼音,看得懂注音符號,簡直比登天還難。」(引自歐陽玉,2001)。

再以數學科教材為例:有關立方體、平行四邊形等相關教材內容,對達悟孩子 而言是無法與生活經驗連結,這些教材對他們是「知識無用」說,還不如教他 們如何捕飛魚、撿拾到海菜?或製作拼板舟來的有意義。由生活中就可以學習 的教材,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教育的目的。方是與杜威:「教育即 生活」、「從做中學」的理念相契合,由生活中學習,以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相當重要,課程或教材能 夠由淺入深的讓學生真正了解其意義,以能應用在生活中。但是,到蘭嶼任教 的教師大部份是外地來的,對達悟族文化未能深入瞭解,往往因為教師的認知 不足,不了解學生成長的文化背景,無法以同理心的觀點為學生找出學習上的 困難,反而存有學生懶惰不肯學習、文化不利、學習意願低等負面的印象,對

學生家長也停留在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低社經地位、喜歡酗酒和不關心孩子 等等。

另外,原住民家長平時為生計忙碌,一般都以為家長如果到學校去,會是 因為學生表現不好或犯錯才到學校(劉貞蘭,1999)。一般家長對教師的感覺普 通較為冷淡。在蘭嶼地區常年教師流動率偏高,家長對教師始終保持著敬而遠 之的態度,在他們的觀念中,很多教師把蘭嶼當跳板,或從自己的本身受教經 驗中,覺得來蘭嶼的教師都是表現不好或能力較差的才來這裡服務(余光弘、董 森永,1998)。教師也很少走入社區與家長互動,家長不瞭解學校的行事運作、

教師的教學情形、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形;教師對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情況也 無法掌握,學校教育在家長與學生學習上產生一道鴻溝,學生學習上存在待克 服的問題。本研究是透過訪談教師瞭解學生在學校學習上面臨哪些問題,並從 家長的教育角色、課程教材,或其他方面,思考並找出幫助學生學習的策略,

以提供任教蘭嶼地區教師在教學或行政上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由教師的觀點看達悟族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學習問題,從瞭解學 生的學習問題,提出教師在教學上應有的態度及可採行之教學方法,研究結果 可供學校教育中之參考。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在蘭嶼地區任教多年之 12 名之國中、小學教師為受訪對象,透 過訪談瞭解他們對於達悟族學生學習問題的觀點及可改善他們學習困境的建議 方案。受訪對象本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的觀點提供了改善原住民教育 效能的可行方案,但因屬於教師蘭嶼經驗的論述,因此存有地域性的限制,研 究結果與建議,在廣泛性上受到限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