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達悟學生學習問題探究— 蘭嶼教師的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達悟學生學習問題探究— 蘭嶼教師的觀點"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熊同鑫 先生

達悟學生學習問題探究—

蘭嶼教師的觀點

研 究 生: 陳雅珠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七 月

(2)
(3)
(4)
(5)

謝 誌

這篇論文終於誕生了!指導教授熊同鑫老師治學態度嚴謹,指導論文用心 細膩,下筆之際字斟句酌,令我敬佩萬分,在我心中永遠是「大師級」的教授。

卓越的見地,精闢的分析,引領我進入「質性研究」的領域。老師一再提醒我 寫論文用字遣詞要非常精準,更要注意文章的思考邏輯。並鼓勵我大量閱讀增 進寫作能力,開拓學習的新視野。有幸能夠成為您的學生!

在寫作論文過程中,由於個人才疏學淺,承蒙指導教授熊同鑫院長在個人 論文寫作期間耐心指導,不論在文獻的探討、研究架構及方法、資料的分析等 部份,老師總是在百忙之中,挪出寶貴的時間不厭其煩的指導我,使本論文得 以完成,另外,也要感謝擔任本論文的口試委員陳枝烈教授、郭李宗文教授愷 切的指導,並給予專業建議,使個人受益良多。

感謝台東大學梁忠銘教授、任晟蓀教授、魏俊華教授、郭達源教授、鄭耀 男教授、何俊青教授、曹常仁教授、黃毅志教授的指導,使本研究得以順利完 成。其次,要感謝任教於蘭嶼之 12 名之國中小學教師及呂金妹牧師娘提供寶貴 資料,使本論文可以順利完成及研究所同學香蘭、文靜、明秀、淑惠、敏龍、

一增、與好友東宏、寶華、韻妤、及豐年國小的所有同仁,不斷的為我鼓勵,

還要感謝遠在台北關愛我的家人為我蒐集資料、支持我,讓我全力完成論文寫 作。

謹以本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人,並與您們分享心中的喜悅與感動。

陳雅珠 謹誌 2007 年仲夏 於台東大學

(6)

達悟學生學習問題探究─蘭嶼教師的觀點

陳 雅 珠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中文摘要

本研究從教師的觀點,探討達悟族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學習問題與可改善 方案。以 12 名任職於蘭嶼之國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各進行 1~2 次訪談。

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教師方面

教師流動率高,形成學校教育、行政運作無法永續經營,學生學習無法銜 接的困境。新進教師在文化與教育連結敏感度低,缺乏融合當地文化與學生生 活經驗的課程轉化能力,學生對於學校課業缺乏學習動機。建議可由提升敎師 文化融入與課程轉化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

(二)家長方面

家長與學校關係較不密切,家長未能瞭解學生的在校學習情形,缺少協助 學生學習的能力。建議可強化親師關係,學校協助家長輔導學生學習的能力,

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

(三)在課程方面

現行敎科書欠缺文化考量,無法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建議課程與教材應與 當地生活結合,可促進學生學習之理解;教師若能具備課程轉化及自編教材的 能力、能夠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及學習風格,將有利於學生學習;課程結構若 能結合當地自然及人文資源等豐富內涵,讓學生體認自己文化的優勢,建立學 生自信心,將可改善學生的學習問題。

關鍵字:蘭嶼教師、學校教育、學生學習

(7)

The Inquiry Study of the Learning Problems of Tao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in Orchid Island

Ya-Chu Ch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inquired the learning problems of Tao students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relevant improvement program via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The 12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teachers serving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Orchid Island (Lanyu), engaging in the interviews for 1-2 time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s were addressed as below:

1. Teachers

The high transfer rate of teachers led to the disability to sustai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rticulation of students.

New teachers had low sensitivity to the linkage of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lacked the competence of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which integrated the local life and school experience, leading to the deficienc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ers’ competenc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for the students’ learning should be advanced accordingly.

2. Parents

The loose relation of parents and schools resulted in that parents lacked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n-school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hereby were able to assist students at home. It was recommended to enhance the parent-teacher relation,

(8)

to equip the parent with ability to help students at home via school assistance an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Tao students.

3. Curriculum

The current textbooks lacked the cultural consideration and did not match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and materials should combine the local life to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on of learning. Teachers with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curriculum and to make the self-edited texts and wi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rting point and learning style of students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well.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ocal nature and humanity resources allowing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cultural superiority and to build the confidence of students can improve learning problems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ers in Orchid Island,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 learning

(9)

目 錄

目錄

………Ⅰ

表次

………Ⅲ

圖次

………Ⅲ

第一章 研究緣起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 一 節 蘭 嶼 相 關 研 究 - 以 蘭 嶼 為 基 地 之 研 究 … … … 4

第二節 蘭嶼教育相關研究………9

第三節 原住民學生學習相關研究………14

第三章 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資料蒐集………27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29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4

第一節 學校教育與學生學習………34

第二節 家長的教育價值觀………52

第三節 從文化層面來看學校教育………60

第四節 小結………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72

第二節 建議………75

(10)

參 考 文 獻

… … … 7 7

中文部份………77

西文部份………81

附錄

………82

附錄一:訪談大綱………82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83

(11)

表 次

表 2 - 1 國家圖書館網站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蘭嶼」關鍵字查詢分類

… … … 5

表2-2 全國碩博士資源網站「蘭嶼」關鍵字查詢分類………5

表2-3 蘭嶼研究研討會………6

表2-4 蘭嶼在地研究文史人才培訓成果發表………7

表2-5 2004年蘭嶼研究群研討會………7

表2-6 當達悟遇上南贏: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8

表2-7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方法之分析………9

表2-8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對象之分析………10

表2-9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的核心議題之分析………11

表2-10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結論或建議之分析………12

表3-1 相關受訪者基本資料………28

表3-2 編碼代號說明………30

表4-1 受訪者觀點之分類………69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23

(12)

第一章 研究緣起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筆者目前任教於台東縣喜悅國小(化名),自民國八十四年在國小任教,擔 任導師工作有十年。身為導師,我總是期許自己能對孩子多瞭解,除了「傳道、

授業、解惑」的工作外,引導及關懷孩子包括在知、情、意各方面都要兼顧。

多年的教學經驗也不斷的提醒我,瞭解每一個孩子的內心,其實並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教師教學品質的良窳與學生互動的的深度,常常會因學生人數的多寡、

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人生的經驗、教師人格特質的不同而有差異。教師必須 知道孩子的不同個性、在學校的學習表現、待人處事、成長中的家庭環境等等,

對孩子的家庭狀況愈了解,才能在教學或人格教育上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階段 減少挫折。也因此,筆者常在新接一個班級時,利用假日做家庭訪問,一方面 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一方面想深入瞭解孩子的學習環境及課餘的活動,這是 筆者親師互動的工作之一。

筆者八十九年自願到蘭嶼鄉服務,除了想對自己生命有一個全新的體驗和 挑戰外,對於原住民的文化,由於成長與學習環境的關係,始終保持著開放的 心態與之互動。初到蘭嶼覺得這個小島獨特的族群文化,其內涵與台灣本島的 原住民族群大不相同,而且受到交通因素與本島處於半隔離的狀態下,傳統文 化在此仍被保存著。

傳統原住民的教育不一定完全由父母來負總責。在家庭中、在部落中,有 一套非正式的教育系統在運作。諸如:祖父母、舅父、兄姐、長老、同伴和鄰 居都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吳天泰,1996)。達悟族的孩子從 小在部落中成長和學習,接受整個族人、部落所給予的教育。例如:男孩從小 學會如何在海中獲取食物的知識、瞭解海中生物的習性、風向氣候的變化;認 識樹種、上山取材、裁剪搬運、學會造船的技術;飛魚祭裡的禁忌儀式(夏曼

(13)

藍波安,2002)。孩子隨著部落的生活儀式學會「如何生活」,這是很真實的教 育模式。

但是國民教育進入蘭嶼後,一條鞭式的教育政策(李季順,2005),使得達 悟孩子必須接受制式安排的學校教育接受與自己族群文化毫不相關的教材與內 容,然而蘭嶼的孩子樂天知命,喜歡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學習,「上學」對他們 來講是沉重的負擔,「學習」有被壓抑的感覺。教科書上的內容與孩子現實生活 中的經驗格格不入,像課程中提到「紅綠燈」,整個蘭嶼的環島公路上,根本沒 有一座「紅綠燈」,在這島內無法經歷的經驗,對孩子的學習難以形成類化,而 學校教師若未能提出有效學習策略幫助孩子學習,經常為教學進度的考量而以

「疊床架屋」方式趕進度,缺乏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行為,只想追求教學的成 效,未能事先將課本上的「內容」轉化為達悟學生生活經驗,卻常常以導引、

背誦或強記方式來指導孩子學習,對學生學習上造成一種「折磨」,學生未能真 正理解課本上的教材,一知半解的知識灌輸,造成學習成效薄弱。曾在蘭嶼任 教一年級的 A 教師,敘述著當時她教一年級小朋友注音符號拼音的心路歷程:

「注音符號對他們來說比 KK 音標還拗口,而教育當局規定十週內要教完,一 個聽不懂國語,三分之一沒經過學前教育,未能體驗團體生活的孩子來說,六 十天要學會拼音,看得懂注音符號,簡直比登天還難。」(引自歐陽玉,2001)。

再以數學科教材為例:有關立方體、平行四邊形等相關教材內容,對達悟孩子 而言是無法與生活經驗連結,這些教材對他們是「知識無用」說,還不如教他 們如何捕飛魚、撿拾到海菜?或製作拼板舟來的有意義。由生活中就可以學習 的教材,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教育的目的。方是與杜威:「教育即 生活」、「從做中學」的理念相契合,由生活中學習,以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相當重要,課程或教材能 夠由淺入深的讓學生真正了解其意義,以能應用在生活中。但是,到蘭嶼任教 的教師大部份是外地來的,對達悟族文化未能深入瞭解,往往因為教師的認知 不足,不了解學生成長的文化背景,無法以同理心的觀點為學生找出學習上的 困難,反而存有學生懶惰不肯學習、文化不利、學習意願低等負面的印象,對

(14)

學生家長也停留在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低社經地位、喜歡酗酒和不關心孩子 等等。

另外,原住民家長平時為生計忙碌,一般都以為家長如果到學校去,會是 因為學生表現不好或犯錯才到學校(劉貞蘭,1999)。一般家長對教師的感覺普 通較為冷淡。在蘭嶼地區常年教師流動率偏高,家長對教師始終保持著敬而遠 之的態度,在他們的觀念中,很多教師把蘭嶼當跳板,或從自己的本身受教經 驗中,覺得來蘭嶼的教師都是表現不好或能力較差的才來這裡服務(余光弘、董 森永,1998)。教師也很少走入社區與家長互動,家長不瞭解學校的行事運作、

教師的教學情形、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形;教師對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情況也 無法掌握,學校教育在家長與學生學習上產生一道鴻溝,學生學習上存在待克 服的問題。本研究是透過訪談教師瞭解學生在學校學習上面臨哪些問題,並從 家長的教育角色、課程教材,或其他方面,思考並找出幫助學生學習的策略,

以提供任教蘭嶼地區教師在教學或行政上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由教師的觀點看達悟族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學習問題,從瞭解學 生的學習問題,提出教師在教學上應有的態度及可採行之教學方法,研究結果 可供學校教育中之參考。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在蘭嶼地區任教多年之 12 名之國中、小學教師為受訪對象,透 過訪談瞭解他們對於達悟族學生學習問題的觀點及可改善他們學習困境的建議 方案。受訪對象本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的觀點提供了改善原住民教育 效能的可行方案,但因屬於教師蘭嶼經驗的論述,因此存有地域性的限制,研 究結果與建議,在廣泛性上受到限制。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蘭嶼相關研究-以蘭嶼為基地之研究

蘭嶼距離台灣本島 45 海浬,是隸屬台東縣治的離島鄉(鎮),小島上的原住 民屬於南島語族,早期海空交通不便,幾乎成為遺世獨立於外海的「海上樂園」。

達悟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最晚與非南島語族及漢文化接觸的一群,也是 唯一受海洋隔絕住在離島的原住民族,人口約有三千多人,是在多風、多雨、

多山、環海,狹小土地上謀求生存與血脈延續的民族(顧景怡,2005)。

近幾十年來,海空交通的改善,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陸續有外來人口踏 上這塊土地,對於達悟族人單純的生活型態產生影響,針對斯土斯民的研究也 相當多。

筆者以 1991 到 2006 年為時間範圍的「蘭嶼、雅美」研究,進行網路資料 蒐尋發現與蘭嶼有關的研究議題,包括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宗教民俗等多 元、多層面的探討。

筆者分別在 google 網站:輸入關鍵字〝蘭嶼 自然科學 1991~2006;在全 國碩博士資源網站:輸入「蘭嶼」→進階查詢→學年度輸入 80~95 年度;在國 家圖書館網站:蒐尋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詳細查詢→篇名輸入「蘭嶼」

→再輸入出版日期 1991 01~2006 09 等等,查詢到相當多的研究資料。茲以國 家圖書館和全國碩博士網站蒐詢所得結果,簡述如後。

壹、在國家圖書館網站蒐詢:

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詳細查詢→篇名輸入「蘭嶼」→出版日期→

1991 01~2006 09→查詢,共 112 篇

(16)

表 2-1 國家圖書館網站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蘭嶼」關鍵字查詢分類 項次 類 別 筆 數 分 類

1 自然科學 29 筆 動物(6)地質(12)植物(10)空氣(1)

2 社會科學 36 筆 命名(1)族群(3)生活(28)社會組織(3)教育(1) 3 藝術 10 筆 雕刻(3)美術(3)語文(4)

4 人類學 2 筆 遷徙(1) 考古(1)

5 應用科學 35 筆 醫學(12)化學(7)畜牧(14)建築(2)

上表與蘭嶼教育有關篇目僅有一篇,如下:

1.簡淑真,1998.04。(文化與數學學習關係初探:以蘭嶼雅美族為例)《臺 東師院學報》

貳、在全國碩博士資源網站:

輸入「蘭嶼 」→進階查詢→「學年度」輸入「80~95 年度」,共計 65 筆,

如下表:

表 2-2 全國碩博士資源網站「蘭嶼 」關鍵字查詢分類

項次 類 別 筆數 分 類 1 自然科學 23 筆 天氣(1)動物(7)地形(5)植物(10) 2 社會科學 16 筆 社會組織(4)生活(7)自治(1)教育(4) 3 藝術 8 筆 語文(3)攝影(2)美術(3)

4 人類學 4 筆 人種(4)

5 應用科學 14 筆 畜牧(5)醫學(7)工程(1)化學(1)

其中與蘭嶼教育有關之研究有四筆,分別是:

1.黃玉娟,2004。《蘭嶼島上漢族教師的生命故事—一個教育民族誌研究》

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劉欣怡,2004。《蘭嶼達悟(雅美)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限之建構-

(17)

護理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花蓮: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陳慧萍,1998。《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第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型態及語 言態度之調查》。台中:靜宜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邱光輝,2004。《達悟族家長教育參與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朗島國小為 例》。台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綜合上述四筆,黃玉娟,《蘭嶼島上漢族教師的生命故事》,是論述漢族教 師在蘭嶼教學的生命史,從學校教師的層面探究。而劉欣怡,《蘭嶼達悟(雅美) 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限之建構-護理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是民族誌研 究,與學校教育中課程有關,探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而陳慧萍,《台東縣蘭嶼 鄉雅美族第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型態及語言態度之調查》著重語言能力及態 度之調查,探究的是母語與國語的使用情形。而邱光輝,《達悟族家長教育參與 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朗島國小為例》則是從家長參與教育的角度探討之行動 研究。

此外,筆者從台東「東台灣研究社」中蒐集到近幾年來有關蘭嶼研究的論 述臚列於下:

一、2003 蘭嶼研究研討會

表 2-3 蘭嶼研究研討會

日 期 發 表 人 題 目 2003/12/06 徐贏洲

余光弘 蘭嶼紅頭部落的漁船組

2003/12/06 高信傑 關於達悟族「漁的分類問題」再思考 2003/12/06 呂鈺秀 達悟人音樂概念中的文化折射

2003/12/06 林子晴 從節奏、旋律與曲式來看:雅美民族的婦女舞蹈 音樂 Ganad 與男子打米舞 Mivaci

2003/12/06 董森永 蘭嶼達悟族的傳統生育禮俗 2003/12/06 林希娟 蘭嶼住宅重建政策的理想與現實 2003/12/06 徐紹韺 蘭嶼椰油國中籃球場遺址調查報告

(18)

二、蘭嶼在地研究文史人才培訓成果發表

表 2-4 蘭嶼在地研究文史人才培訓成果發表

日 期 發表人 題 目 2003/11/13 蔡年泰 蘭嶼文化創意產業之探討:以工藝經營為例 2003/11/13 黃郁茜 從生產到交換:探討雅美(達悟)人的經濟

2003/11/13 施拿保 失怙與成家的探究:兩個 minasbang 興建家屋的歷程 2003/11/13 王桂清 蘭嶼雅美族住屋重建的社會適應探究

2003/11/13 董森永 達悟族笑話

2003/11/13 謝來玉 東清部落地形之探討

2003/11/13 謝永泉 達悟傳統神觀與神祭探討:兼論與基督教信仰之關係 2003/11/13 王慧如 蘭嶼達悟族的傳統婚姻與演變

2003/11/13 李清玉 達悟族傳統孕婦與女人

2003/11/13 呂金妹 鍾連花女士訪問紀錄(一):少女時期

三、2004 年蘭嶼研究群研討會

表 2-5 2004 年蘭嶼研究群研討會

日 期 發表人 題 目

2004/12/20 余光弘 〝不可理喻〞背後的文化邏輯:以雅美(達悟)社會文 化研究為例

2004/12/20 劉欣怡 從蘭嶼居家關懷協會的服務經驗看達悟族老人之照 護關係 2004/12/20 徐紹韺 達悟族的玻璃珠

2004/12/20 鄭漢文

王桂清 蘭嶼雅美族的貝類文化 2004/12/20 呂鈺秀 達悟歌會中音樂行為探討

(19)

日 期 發表人 題 目

2004/12/20 林希娟 蘭嶼重建住宅與雅美文化衝突與適應-以建築平面 構成元素為例

2004/12/20 董森永 蘭嶼達悟族的傳統婚姻禮俗 2004/12/20 謝永泉 達悟的傳統死亡觀初探

四、當達悟遇上南瀛:

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 2005/12/10~11 表 2-6 當達悟遇上南瀛: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

日 期 主講人 題 目 2005/12/10 施拉橫 蘭嶼傳統文化與水泥建設之探討 2005/12/10 董森永 蘭嶼達悟族人傳統之喪禮習俗 2005/12/10 徐贏洲

余光弘 蘭嶼雅美族傳統食器研究

「東台灣研究」所蒐集到的有關以蘭嶼為主題之論述如:分魚、食器、傳 統婚姻禮俗、音樂、信仰、住宅、漁船……等等,大多偏向文化層面之論述,

然而與學校教育有關,僅劉欣怡之「從蘭嶼居家關懷協會的服務經驗看達悟族 老人之照護關係」一篇。

以上林林總總,關注層面十分廣泛,各依所長,進行各項研究,唯對於政 府遷台以後的國民教育付之闕如,殊為遺憾。筆者認為國民教育在蘭嶼已施行 五十多年,和本島教育並無區別,也經歷了數次的課程改革,達悟族人接受國 民教育,就學率很高,和本島毫無二致,況且,政府對達悟子弟特別關照,不 論是免學雜費、營養午餐費,亦或學習必須的學用品,均以補助,但其教育績 效如何,雖有零星的負面報導,卻少有從在地教師的觀點的教育議題論述,探 討影響蘭嶼學生在校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其教育績效如何,應從多元層面予 以探討,解決問題,以便有更好的效能。

(20)

第二節 蘭嶼教育相關研究

筆者就蘭嶼教育相關專題研究進一步網站查詢,自 1991 到 2006 年,有關 蘭嶼的學校教育相關之研究臚列如下:

1.劉欣怡-蘭嶼達悟(雅美)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限之建構-護理人 類學的民族誌研究 。

2.黃玉娟-蘭嶼島上漢族教師的生命故事:一個教育民族誌研究。

3.邱光輝-達悟族家長教育參與之行動研究-以臺東縣朗島國小為例。

4.陳慧萍-臺東縣雅美族第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型態及態度之調查。

5.簡淑真-文化與數學學習初探:以雅美族為例。臺東師院學報。

以下就這五篇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就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 的核心議題、結論或建議分析如下:

一、研究方法:

表 2-7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方法之分析

研 究 者 研 究 方 法 綜 論 1.陳慧萍(1998 ) 問卷調查法 問卷法因族群關係文字隔閡、語意

及文法會使調查會失真。

2.簡淑真(1998) 調查法 本研究以一對一實物操作、抽象思 考認知學習法及訪談再輔以達悟 文化為背景為依歸。

3.劉欣怡(2004) 參與觀察、深度訪談 採用民族誌中的參與觀察、深度訪 談作為研究,研究時間較長,期能 蒐集更多相關資料。

4.黃玉娟(2004) 參與觀察、深度訪談 採用民族誌個案深度訪談紀錄為 研究。

(21)

研 究 者 研 究 方 法 綜 論 5.邱光輝(2004) 參與觀察、訪談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現場訪談

對象及觀察所得資料做為研究,適 合基層教師對於現場教育參與長 期的研究。

前述研究蘭嶼教育問題的論文,主要是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民族誌研究 法,進行研究設計與方法蒐尋。

二、研究對象

表 2-8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對象之分析

研 究 者 研 究 對 象 綜 論 1.陳慧萍(1998 ) 雅美族成年人 以外來研究者問卷調查,雅美成年人

有語言、風俗文化的隔閡,不容易得 到真實結果。

2.簡淑真(1998) 低年級學生 隨機訪問學生所得結果不能推論至 整個達悟學生的學習,或許可以取樣 方式參考。

3.劉欣怡(2004) 達悟老人 外來研究者到達悟社區參與觀察與 訪談受到達悟老人對象的排斥,研究 者之前對達悟的文化應深入瞭解。

4.黃玉娟(2004) 任 教 達 五 年 以 上 的 五位漢族教師

探 討 五 位 任 教 蘭 嶼 漢 族 教 師 生 命 史,對教師個人的教學省思有幫助。

5.邱光輝(2004) 家長 以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為研究,進 行長時間親身經歷的研究。

就五篇論文的研究對象來看,主要由研究者的角度探討文化議題,缺乏由 教師的觀點來看當地學生的學習問題。

(22)

三、研究核心議題

表 2-9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的核心議題之分析

研 究 者 研究核心議題 綜 論 1.陳慧萍(1998 ) 1.雅美人第二語言能力問題。

2. 不同 年 齡 對第 二 語 言與 母 語 使用情形。

3. 不同 年 齡 族群 母 語 使用 態 度 情形。

4.母語使用與族群認同關係。

研 究 雅 美 人 在 各 種 情 境 下,語言使用型態及語言使 用態度對族群認同的影響。

2.簡淑真(1998) 1.雅美人對「概念空間關係的掌 握」。

2.雅美人對「符號表徵系統的掌 握」。

3.雅美人對「文化對學習動機的 影響」。

研究採用雅美人對「概念空 間關係的掌握」、

對 「 符 號 表 徵 系 統 的 掌 握」、「文化對學習動機的影 響」。三者的學習概況深入 的研究。

3.劉欣怡(2004) 1. 從蘭 嶼 老 人居 家 關 懷了 解 其 照護情形。

2. 了解 達 悟 老人 照 護 的社 會 禁 忌。

3.試圖從不同老人照護方式,突 破其社會界限,改變傳統文化 的禁忌。

本研究從護理人類學老人 照護觀點深入蘭嶼達悟族 實際的老人照護,發現達悟 社會不同禁忌,並試圖改變 其社會界限,老人不再成為 達悟社會的弱勢者。

4.黃玉娟(2004) 1. 漢族 教 師 面對 達 悟 文化 的 適 應歷程。

2. 漢族 教 師 與達 悟 文 化相 融 合 的情形。

3. 漢族 教 師 在蘭 嶼 教 學所 面 臨 的困境和留任的動力。

本研究以五位漢族教師在 蘭嶼地區服務教職的身心 適應歷程做生命史研究。

5.邱光輝(2004) 1. 達悟 族 學 生家 長 教 育參 與 情 形。

2. 達悟 族 學 生家 長 參 與學 校 活 動的困境與活動。

3.行動研究之後的省思。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了解 達悟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 活動的態度、困難、功能,

從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期望 入手,發現家長極少參與學 校活動,並提出省思。

(23)

綜合上表,五篇研究的核心議題是語言使用調查、學生學數學的歷程、達 悟老人居家關懷、教師生命史、家長參與教育等,並未論及學生在校學習等相 關議題。

四、研究結論或建議之分析

表 2-10 與蘭嶼學校教育有關之論述,研究結論或建議之分析

研 究 者 研 究 結 論 綜 論 1.陳慧萍(1998) 研 究 發 現 雅 美 語 的 使 用 頻 率 及

對語言及族群的認同,隨著年齡 層的下降而降低,母語較佳的村 落則對雅美語評價較高,也對族 群有較強烈的認同。並建議多開 闢雅美語廣播節目;父母在家多 使用雅美語,及徹底的多使用母 語教學政策,雅美語才能流傳。

本研究以外來研究者立 場關心雅美族語言使用 和文化認同程度之間的 關 係 , 發 現 年 齡 層 越 低,對母語使用情形越 少,態度越疏離,文化 認同越薄弱,少數民族 語言逐漸消失危機,導 致少數民族被同化,值 得大家共同關心。

2.簡淑真(1998) 研究者對雅美人之對「概念空間 關係的掌握」、「符號表徵系統的 掌 握 」、「 文 化 對 學 習 動 機 的 影 響」。進而建議有四:

1.加強有利於學習數學符號系統 的學習。

2.由感官到型式,循序引進數學 概念。

3.運用與文化生活之相關教材。

4.培養兒童讀書的習慣,享受讀 書的樂趣。

各個族群對數的概念空 間都有不同的表徵,有 一些知識背景有助於數 學的學習,有的會產生 干擾甚至於是障礙影響 學習成效,教育應該對 這樣的先備知識有所瞭 解。

(24)

研 究 者 研 究 結 論 綜 論 3.劉欣怡(2004) 以護理人類學照護關懷出發,從

照 護 關 係 的 角 度 去 分 析 蘭 嶼 居 家 關 懷 協 會 的 志 工 組 織 對 老 人 的照護工作,從協會的出現來看 藉 由 當 地 志 工 來 提 供 老 年 人 的 居家照護方式,卻是牴觸達悟社 會的禁忌,因為達悟社會的老人 照 護 關 係 主 要 限 制 在 家 中 成 員,由老人配偶及子女為主要照 護。

本研究是一篇護理人類 學的研究,是以社會福 利觀點作為研究的並引 入達悟社群關係,結果 產生牴觸,對於少數族 群的老人照護有正面的 意義。現在學校教育中 實施生命教育是否也會 牴觸到同樣的禁忌,值 得進一步研究。

4.黃玉娟(2004) 本研究的主要的結論是:

1.漢族教師面對達悟文化會歷經 蜜月期、轉折期、復甦期、適 應期的歷程。

2.漢 族教師若能將個人興趣和專 長與當地文化資源結合,具備文 化扎根與文化創新的信念,較能 設計並實踐文化回應教學。

3.漢族教師所面臨的困境較多。

4. 漢 族 教 師 願 意 留 任 的 動 力 不 足。

5.影響漢族教師流動率的主要原 因很多。

本研究透過五位在蘭嶼 任教教師之生命史研究 這個研究有助於教師的 教 學 省 思 有 積 極 的 效 果,九年一貫教學即強 調教師有後設認知的省 思。

5.邱光輝(2004) 本研究的主要的結論是

1. 家長對學校、融合部落文化之 教育期望。

2. 家長對於教育參與的態度。

3. 家 長 最 常 使 用 之 教 育 方 式 和 參與決策。

4. 家長參與的最大困難。

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 研究者實際參與研究現 場與研究對象的互動並 取得第一手資料,進行 分析,適合基層教師研 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活 動 是 學 校 教 育 的 一

(25)

研 究 者 研 究 結 論 綜 論 5. 教 師 對 達 悟 族 學 生 家 長 的 態

度多有「力不從心」之感。

6. 教師認同家長參與之積極功 能。

環,可提供學校教育更 多的資源與協助,值得 各校重視。

上述五篇論文從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議題、研究結論及建議上來分 析可以知道,不外乎從文化、家庭等來探討,到目前為止筆者尚未看到任何研 究是以「教師的觀點」來看學生的「學習問題」。筆者曾任教於蘭嶼某國小,面 對學生學習上的問題,深切渴望知道,當達悟學生在學習上有問題的時候,教 師是怎麼看待,教師會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學生學習問題,以增進學習成 效。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教師的觀點看學生學習的問題為研究的主軸,期冀對 達悟學生的學習有所的幫助。

第三節 原住民學生學習相關研究

台灣原住民傳統的教育,基本上是以整個部落為場域,以生活技能做為引 導,以前輩父兄為師長的進行終身學習教育,透過各式各樣的歲時祭儀、生命 禮俗、禁忌系統或樂舞的傳唱,達成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孫大川,2000)。台 灣的教育,長期以國家意識形態灌輸,形成自給自足的原住民族群文化,與學 校教育存有疏離現象。當「學校」與「社區」形成兩個不連續的文化介面,原 住民兒童在學校接觸到不同於其母文化的知識,或與生活經驗低度關聯的「知 識」時,缺乏考量原住民的文化背景情況下,容易造成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問題。

壹、原住民地區學生學習問題

原住民學童進入學校的主流教育中,因為其本身長期生長於非主流文化 中,必須面對主流與非主流文化間的差異及衍生問題的挑戰,造成原住民學生

(26)

的學習問題,形成學生的低成就現象。

一、學校因素

在原住民傳統的社會中並沒有正式的學習機構,生活上的學習就是教育。

在現在的學校場域中,學習的課程雖然已經添加了「原住民鄉土教材」,但是,

絕大多數的課程內容,還是以主流社會的觀點來書寫,原住民學生所學習的也 是主流文化的內涵,與其自身文化有所疏離,學校課程造成許多原住民學生的 學習問題。在師資方面,偏遠地區教師流動性高,蔡素卿(1979)認為離島的孩 子,一樣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是都市裡的孩子都有優秀的正式老師指導;

而在文化不利地區的離島孩子,卻常遇到經驗及專業知識不足的代課老師,加 上流動率高,往往形成學校的學習環境難以掌握。就以台東地區而言,偏遠地 區的學校教師流動率每年約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之間(李基興,1996),蘭嶼地 區每年平均 52.7%的流動率,也高於台東其他地區(黃玉娟,2004)。教師流動率 高,常會影響教學品質。在經常的異動下,教師的過客心態,很容易因為學生 的程度差異而上課敷衍了事。合格教師流動率高,迫使學生常去適應不同教師 的教法。在蘭嶼大部份的啟蒙教育是從小學開始,起步較晚,小學教師的流動 性大,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上難以銜接,小學畢業生各方面基本能力普遍不足,

國中階段要為日後升學或就業做準備,基本能力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簡鴻模,

2004)。李家同(2006)指出,如果小學的基礎沒有打好,國中教育就沒有辦法跟 得上了,而功課不好的孩子多數來自弱勢家庭,他們卻一直沒有受到社會的重 視。原住民學校教師對於原住民文化缺乏基本認識,在缺乏對不同文化的認識 及影響下,產生對原住民學生刻板印象,因而容易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吳天 泰,1996)。原住民學校大多是小型學校,教師常常需要兼任很多行政工作,以 致於影響教師的正常教學。

在學校設備方面,原住民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因為物質性教育資源的貧乏,

更是因為政治因素、文化性教育資源的不利所致(謝小岑、利革拉樂‧阿烏 1994)。黃木蘭(1997)研究也指出,發現原住民學校教育經費分布不平均,人事

(27)

費以外的經常支出比率太少,造成教育資本門支出,完全靠上級單位補助,而 補助款分配又因人為因素干預,補助款未能夠發揮應有的效果。而小班小校太 多,造成單位教育成本比一般大型學校要來得高。

二、家庭因素

(一)家長的價值觀

原住民家長不重視教育,家長教育程度低,不懂教材,不過問子女的功課,

家長職業不穩定,經常為了生計而勞碌奔波,父母的管教態度有偏差,導致往 往無力關心子女的學習,這些都會影響原住民學習的因素。(吳天泰,1996;陳 枝烈 1997:197;林淑華,1997)。

父母的教育程度低,父親低社經地位,有較多的單親家庭、手足人數較多,

影響對課業學習及學業成就(張善楠、黃毅志,1999)。在教養方式方面,原住 民學生家長典型的表現是「口頭表達關心,缺乏實質協助」,由於,家長教育程 度低,家長即使想關心子女,也不知該從何處著力,難以提供實質協助(譚光鼎,

2001)。

綜上所述,原住民家長對孩子的課業受限於家長本身的教育程度,雖在口 頭上表現關心子女的教育,卻缺乏實質的協助,雖有心參與子女學習,也心有 餘而力不足,影響對孩子的教育。而蘭嶼地區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是否存在著 同樣的問題,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核心議題。

(二)親師溝通

親師溝通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的歷程,親師溝通良窳是影響原住民 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親師溝通良好,有利於形成對孩子的一股 支持力量,孩子看在眼裡,感受在心裡,自然能夠自我約束。Clark(1999)談到 孩子在學校發生問題,老師和家長如果在平時就能夠建立一個培育孩子學習和 發展合作的關係,彼此有了互信的基礎,一旦孩子在學校有了事情,親師就能

(28)

共同分攤責任,化解不必要的衝突。親師溝通有正面的價值和促進學習成長的 效用,對孩子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周淑惠(1998)在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 所作的親師個案研究中,就發現在親師溝通暢通良好的情況,孩子的表現較為 優秀、穩定。

而親師溝通的管道,趙聖秋(1998)的研究指出學校人員認為學校與家庭間 溝通聯繫的方式以「電話為第一優先」,而家長認為「家庭聯絡簿」為第一優先。

原住民家長親師互動類型主要為:家庭聯絡簿、電話、面對面溝通等三種方式,

尤以聯絡簿最常被使用(顏如玉 1998;陳俊雄 2002;周耀昌 1995:63)。蔡曉玲 (2000)歸納親子互動的方式包含顯性和隱性兩方面。顯性的互動包括:1.語言。

2.文字。3.會議與活動的辦理。隱性的互動則是 1.透過兒童。2.透過申訴管道。

3.透過比較與要求。4.透過文化與儀式。

綜合上述文獻歸納親師溝通的管道,包括:聯絡簿、親師懇談會、聯誼會、

家庭訪視、班刊、電話訪問、園遊會等。最常使用而且被認為最有效的是「書 寫聯絡」與「電話溝通」。蘭嶼地區學校教育在親師之間溝通的方式是本研究所 要探究的議題之一。

在一般的教育體系中,社會期待家長對小孩教育的成功負責,因此家長扮 演了小孩的第一位教師,對於小孩的課業、行為都必須加以教導、關心(Pappas,

1997)。國外許多研究指出,少數非主流文化的族群由於本身文化、語言、思想、

習慣的差異,常使得學校與社區、家長在溝通互動上產生許多的困難(Fradd,

1992;Papps,1997)。劉貞蘭和許添明(1999)發現原住民家長並不會因為他們的 社經背景與教育程度較低,而不重視子女的教育,反而希望子女的教育成就比 他們高。但是,由於自己與學校人員價值觀及語言等差異,造成雙方溝通與互 動的困難。

任職於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與家長的互動,因為對原住民文化缺 少基本認識,常造成親師溝通不易。因此,教師想要與家長互動良好,必須先 瞭解當地文化,並且運用符合當地文化脈絡的策略將可使親師溝通順暢(吳天

(29)

泰,1998)。本研究是透過訪談任教於蘭嶼之教師,以瞭解親師溝通的方式對於 學童學習的影響情形。

(三)對家長的引導

民國 83 年 10 月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主要取法於日本的 振興運動,英美國家的社區建築及社區設計概念,把地方的自然資源、環境資 源等結合地方的人力資源、文化資源,活化地方。其意涵是利用各種方法,凝 聚社區居民的共識,透過大家的共同參與,來規畫社區願景,期冀能提昇社區 中居民意識和自主的能力(翁政凱,2004)。

筆者認為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引入家長及社區的力量,讓家長與學校共同 成長,為學生學習而努力,以期盼提升教育績效。當社區充滿活力,社區居民 自然而然就會動起來,若學校及教職員可以善用此機會或資源,必可帶動當地 居民對教育的省思,進而發起教育活動,願意為學校做承諾及重視子女的教育,

亦當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貳、原住民學生的學習 一、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型態

學習係指因經驗或練習而使個體在知識或行為上,產生持久改變的歷程。

認知心理學家注重認知的改變和訊息的處理,他們認為學習是內在心理活動,

不以直接觀察;行為心理學家則是強調學習的外在行為結果,較注重環境因素 對個體行為的影響(朱敬先,1997)。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注重合作與分享的高 脈絡文化的特性,比較強調觀察與模仿的學習特性和主流社會學校強調分析理 解、獨立競爭、成就取向的學習氣氛是不相同的(陳枝烈,1997)。

蔡中涵(1996)認為原住民文化中,抽象概念比較少,常具體的對事物做最 直接的表達,對哲理的看法也有一定的思考模式。對於一個不確定的事物就會 拿另一個具體的東西來做比喻或描述。郭玉婷(2001)研究以北縣原住民鄉的泰 雅族國中為對象,分析他們在理化科目的學習特質和文化背景的關係,發現泰

(30)

雅族喜歡變化,不適應制式的教學模式。而且受到傳統文化與民族特性的影響,

偏好在活潑、無競爭、無壓力的氣氛下學習。譚光鼎(2002)也提出,原住民學 生的學習多以生活經驗結合,著重用觀察、模仿與實際操作的形式進行學習,

比較不喜歡在課堂提問,會以既有的經驗為基礎去學習,喜歡進行小團體學習,

並且分享彼此學習的成果。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結合,著重用視覺型學 習方式,與善用肢體實際操作,以獲得學習經驗進行學習,偏好在活潑、無競 爭、無壓力的氣氛下學習,講求合作與分享的高脈絡文化特性。蘭嶼地區的達 悟學生的學習型態,是否與其他地區不同,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

二、學校的課程與教材

原住民學生從國小一年級入學後,就需花許多時間在學習新語言、學習異 文化價值觀、適應家庭與社會學習環境差異的壓力,在學習課業上會產生許多 的困難,影響學習的成效(李亦園、歐用生,1992)。姜添輝(1998)認為學校的課 程大都由教師、教授、專家學者與官員等來決定,在他們做決定的過程中,常 常是以本身的意識型態來評論各種社會文化的價值,因此學校課程,成了社會 的中上階級為維持他們的優勢地位的利器。

學校課程與原住民學生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在教師無法瞭解原住民學生的 學習特質,影響教學成效(劉錫麒、紀惠英,1999)。原住民學童進入學校,與 其生活脫節的教材是無法提升學習的動機,不能深入瞭解原住民文化的教師,

在教學中只憑教師手冊做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沒有辦法瞭解這些儀式背後的人 文意涵,無法讓不同族群間的擬情瞭解,增進族群間的互相尊重(張耀宗 1996:

43)。

張如慧(2002)在「民族與性別之潛在課程-以原住民女學生為例」一書中 指出,教導原住民學生,在教學設計上要以原住民的生態環境、社會歷程與認 知歷程等三個面向,融入原住民的觀點與知識體系,教師能夠針對各族文化、

學習特性上的差異,設計與進行附加或轉化的課程,幫助解決學生學習問題。

(31)

筆者認為原住民學童不是學不會學校所安排的課程,而是在他們未入學 前,他們所接觸到的生活經驗,與學校課程中主流教育的內涵是截然不同的兩 個世界,原住民學生比一般的平地學生要付出更多時間在學習新語言、學習異 文化及價值觀等,使原住民學生在家庭與社會學習環境差異上,產生極大的壓 力。因此教師如何透過教材來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如何轉化教材,以符合學生 的學習需求,是本研究關切的議題之一。

三、文化回應教學

何縕琪(2005)認為文化回應教學在課程設計上,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 礎,老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應一致,教學內容應著重在學生的特質,

同時應鼓勵學生自行建構實例,達到因材施教。筆者認為原住民因母文化之特 殊,而具備不同於漢族之思考邏輯及語文,導致原住民在學習漢文化主導的國 民教育之教材教法有困難,讓原住民學習動機低落、學習成效不佳。因此,教 師應對學生之文化做脈絡化之瞭解;結合其心智能力、生活經驗,並了解其先 備知識,再來設計合宜的課程,才能使學生愛學習、能學習,才得以實踐「有 教無類」。

文化是一種生活的型式與態度,不同文化之下孕育思考的模式一定會有差 異,只是大部份的人並沒有敏覺到(黃冠盈,2001)。譬如:阿美族的語法結構,

數字概念與漢人有文化上的差異,在數字運算時,抽象概念的運算較為困難。

例如:阿美族人的「重量」概念多用比喻方式表達(例如:像大腿一樣粗的魚),

而不用公斤、臺斤的單位;「長度」概念多用語音長短表達(例如:我的家在那 邊很---遠的地方),而漢人用數字來形容距離,阿美族人常用「那」字的讀音 的長短,來表示距離的遠近,而不用公尺、公里的單位(譚光鼎,1996)。

在教科書或教材,所呈現的生活世界或問題與原住民社區有很大的差異。

劉錫麒與紀惠英(1999)和紀惠英(2001)的研究指出,以泰雅族社區為主的泰雅族 兒童在學校的教育中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更甚於漢族兒童。泰雅學童所處 的社會文化脈絡,並沒有提供他們可以參與學校學習的文化工具,而且以漢族

(32)

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制度,往往無法引起泰雅兒童參與學校學習的動機。

簡淑真(1998)探討蘭嶼雅美族的文化與數學學習的關係,認為雅美人數學 系統的複雜性以及無書寫文字的事實,可能造成學童學習數學上的困難。其文 化強調分享的分配原則以及沒有貨幣的經濟活動,不重視學校教育的價值觀,

也可能是造成兒童在學習數學時動機低落的因素之一。筆者認為,文化脈絡議 題確實是原住民孩童學習的問題所在。因為,教學者常以自身的文化背景為出 發點,而常忽略與自身不同文化之學童的學習需求,更忘了主流文化以外的學 童之母文化,影響學生學習。此一影響,使原住民學童被放在「異文化」意識 的文化灌輸,形成「鴨子聽雷,有聽無懂」的窘境。

教師對族群的認同態度會影響教學方式的進行,且容易將這些想法傳遞到 學生身上。當現有的課程無法符合學習者的需求時,教學者思考如何從學習者 的學習脈絡中,從學生的特質上找出他們學習的型態,以學生的文化背景、先 備知識及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改進學校課程,理應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 動機和表現(何緼琪,2005)。蘭嶼地區任職的教師對於文化回應教學的觀點為 何,是本研究探討的議題之一。

(33)

第三章 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敘述研究的設計與實施,第一節說明研究方法和流程,第 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資料蒐集,第四節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節研究者的 角色。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之訪談法,分述如下:

一、訪談法

訪談法是研究者為蒐集有關研究主題更深入的資料,經由事先題目規劃,

以訪談的方式獲得必要的資料,經紀錄、整理、分析、比較,以達到對該主題 的研究成果,訪談法使受訪者有更大的回覆空間,優點是能夠蒐集到受訪者對 研究問題的態度與價值判斷。本研究以訪談法來蒐集資料,訪談方式採用半結 構式的方式進行,訪談對象以國中、小教師為主,每次訪談一至二個小時,由 於教師人數眾多及時間上的限制,是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對不同資歷、性別、

族群之教師進行訪談。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係探究達悟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學習問題,研究方法採用質 性研究方法,研究的歷程可分為準備階段、資料蒐集階段、撰寫論文階段。各 步驟的詳細內容如下圖所示。

(34)

圖 3-1 研究流程圖

google,國家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網站 上網蒐尋「蘭嶼學校

教育」相關資源

確定研究主題

擬定訪談問題

確定研究對象

徵求當事人同意、進 行訪談

訪談、錄音

再訪談、陸續蒐集相 關資料

退出現場

資料整理

訪談資料分析

撰寫論文

設計相關學習問題

1.訪談技巧練習 2.建立關係、保持聯

資料 不足、 再訪談 蒐集資料

準備階段

資料蒐集 階段

撰寫論文 階段

建立 檔案夾,將訪 談內容鍵入文字檔

1.資料轉錄、編碼、

分類

2.分析、歸納、詮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壹、研究對象的選擇

一、與研究對象初步的接觸

本研究希望能以教學經驗豐富,對達悟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且樂於分享 教學成果與心得的教師為選擇的對象。除研究者原先即認識的教師之外,並透 過相關人士的引薦受訪者,譬如:呂金妹牧師娘。筆者訪談之前先說明研究的 來意,在取得受訪者的信任後,才開始進行訪談的工作。

二、研究對象簡介

依據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在選擇研究對象上,筆者選擇了 12 名任教於蘭 嶼的國中、小學教師作為本研究的主要報導人。

筆者於民國八十九年曾任教於蘭嶼某國小,國小教師訪談對象大多熟識,

易取得信任與協助。國中教師則透過呂金妹牧師娘的引薦(呂金妹牧師娘曾擔任 蘭嶼中學的舍監,與國中教師較為熟識),在徵得受訪者的同意而做訪問。受訪 的教師因年齡、教學年資、任教年級等不同,提供了不同的資訊與觀點。此外,

不同區域的小學,因部落座落的位置,形成學生母語發音上的差異,和文化的 差異。國中的學生來自島上四所小學,和六個部落,前述的情形對於國中教師 在教學上有著挑戰,也形成了有別於國小教師的觀點與論述。十二位受訪者的 背景簡述如後。

A 教師(女):年約五十三歲,漢族教師,教授國文,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到蘭嶼任教約十年,對筆者的研究甚感興趣。A 教師自述受教過程,來自完整 的家庭,有非常好的環境,並樂意於將自己的成長經驗,與筆者分享,言談舉 止中發現她親切溫柔的個性,以及對教育的投入無怨無悔,有宗教家的熱忱,

A 教師對於筆者的訪問,非常深入訴說所見所聞,並提供寶貴意見和筆者討論,

對教育的熱忱與用心,提供筆者一些教材供筆者研究之用,且從筆者與達悟家

(36)

長互動中也不難發現 A 教師在蘭嶼的服務精神令人感佩,在達悟人心中的地位 是很崇高的。

B 教師(男):年約三十歲,是漢族教師,教授英語。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 後任教於蘭嶼完全中學,個性開朗喜歡與學生相處。聆聽學生的學習的情況,

對於有學習困境的學生常是利用假日為學生做功課上的輔導,喜歡大自然方面 的教學融入,英語課程除了正式課程外,也會適時融入達悟文化的教學,自編 教材方面也頗為用心,是位才華洋溢且深得學校主管器重及學生喜愛的好教師。

C 教師(女):年約二十七歲,漢族教師,在國中教授生物。在研究所研讀 期間,進入蘭嶼做生物方面的研究,對自然生態的研究頗有專精。由於對蘭嶼 的生態自然資源、人文環境非常喜歡,所以畢業後重到蘭嶼任教。對當地文化 產生認同,課餘喜歡研究,與家長互動良好,是位教學認真的好教師。對於筆 者的訪問能夠侃侃而談,知無不言,使筆者也瞭解不少蘭嶼的生態人文方面的 知識。

D 教師(男):年約五十歲,是達悟族人,國小班級導師。曾任教於台北縣 國小二十年,在蘭嶼任教五年,從過往的經歷,及本身是達悟族人,D 教師會 從不同角度的切入,對學生的學習問題,能與本島的教育學習環境做比較,對 蘭嶼學生的教育環境及來自於母文化的學習條件做深入淺出的提出不同的看 法。從他的敘說中可以知道達悟學生目前存在學習問題的原因,訪談後總有收 穫滿行囊的喜悅。

E 教師(女):年約二十八歲,國小班級導師。從正式教師第一年起一直在 蘭嶼同一所國小任教,擔任班級導師的工作,E 教師教學極具熱忱,也頗富正 義感,對於學生的教學策略與活動,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也因此曾與學校 上層、同事間有過磨擦。是位敢說敢做的教師。在教學的準備工作上是不遺餘 力,甚至是常透過不斷的省思與研究來增進自己的教學效能。任教蘭嶼年資五 年,與達悟家長互動頻繁。深獲家長肯定,對於學校的活動總是熱心協助,並 經常主動的去瞭解達悟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情境中,以生活中的例子提供學生

(37)

的學習。

F 教師(男):年約三十歲,漢族教師,是國小班級導師。在蘭嶼任教十二年,

具美勞專長,教導學生陶藝、繪畫,對藝術與人文方面教學投注很多的精力,

獲得學校與家長高度的認同,並且曾受邀參加花蓮慈濟大學「視覺藝術」研究 所演說,針對「學校瓷磚化教學」做專題演講。在學校班級經營,強調學生要 徹底的學會,教學態度是非常嚴格,對於學生的數學如有一知半解,F 教師會 花很多課餘時間做補救教學。教學重視培養一技之長的觀念,在島上得到家長 的認同。

G 教師(女):年約三十四歲,漢族教師,在國中教授英語,她允許學生自 由而輕鬆的學習,鼓勵學生發問,對於學生非常尊重,喜歡達悟文化的研究,

因研究「達悟語文化」而嫁給達悟青年,有強烈的族群的認同感,鼓勵學生建 立尊榮感,表現達悟文化的優良傳統,是位很有見地的教師。

H 教師(男):年約二十八歲,漢族教師,在蘭嶼任教七年,從分發到蘭嶼 任教,喜歡蘭嶼的教學環境,個性積極,喜歡與家長溝通,很得人緣,後來也 成為達悟族人的女婿,對達悟文化有認同感,在達悟學生的學習問題上總是認 真找出癥結,希望任教於蘭嶼的教師有一顆快樂的心,接受這邊的文化,產生 認同。對達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深入的瞭解並能提出解決之道,是一位對提 昇達悟學生的教育不遺餘力的好教師。

I 教師(女):年約三十五歲,達悟族教師,擔任母語教學。神學院畢業後回 到家鄉,積極保存達悟文化,認為「文化」是很美的東西,而語言消失了,文 化就不存在。認為教學母語課程應是非常輕鬆,認為只要有心,教會學生學習 語言並不是困難的事。在部落中主動的關懷弱勢族人,是位很有人緣的教師。

J 教師(女):年約三十歲,漢族教師,政大國文系畢業,教授國中國文,兼 任導師。來自於嘉義,從畢業後一直服務於偏遠地區原住民學校,對原住民文 化有一份狂熱,教學態度嚴謹中卻有一份母愛的關懷,假日常走入部落關懷班 上單親學生,從家訪中去瞭解孩子的背景,非常有耐心的輔導學生的課業,認

(38)

為教育是一點一滴的累積,只要教師努力,學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與住校的 學生感情良好。

K 教師(男):年約四十五歲,達悟族人,擔任母語教學,獨愛活潑的教學,

認為達悟學生潛力無限,看教師如何引導將潛能發揮的淋漓盡致,自己曾到台 灣讀書與漢人互動多,似乎對漢人的文化也涉獵頗多,言談中可以看出 K 教師 充滿自信。認為達悟族學生缺乏環境的優勢,若給予設備,更好的師資,認為 達悟族學生是不會輸給台灣的孩子。非常支持筆者的研究。

L 教師(男):年約五十五歲,達悟族教師,是第一位擔任教師的達悟族人,

自小接受傳統的達悟文化,在歌謠方面有獨特的才藝,家中保存裝魚的各種木 盤、各種生活上的工具。例如:搗小米的器具,瞭解傳統祭儀、編織、跟隨父 母親學習達悟傳統的精髓,在訪談中侃侃談及達悟的優良傳承。

此外,引薦人呂金妹牧師娘,是筆者在蘭嶼教書時,曾教過其女兒, 透過 家訪瞭解到牧師娘對其子女教育的投入,身為基督教徒,稟持宗教家的精神,

熱心投入學校教育,並且曾在東清國小教授母語、歌舞教學,是東清婦女會的 成員之一,與村中婦女感情融洽,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往往可以透過她獲得到 很好的互動。

第三節 資料蒐集

本研究以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以下分別說明研究參與者訪談的安排和 訪談的進行。

壹、訪談的安排

本研究自 2004 年 7 月開始進行對蘭嶼地區國中小教師進行訪談的工作,前 後一共訪問 12 名教師,12 名教師的訪談日期、次數、地點等相關資料說明如 下:

(39)

表 3-1:相關受訪者基本資料

代號 性別 服務年資 族 別 訪談日期 身份 訪談地點 A 女 30 漢族 94/01/27

95/04/29 教師 辦公室 B 男 8 漢族 95/04/29 教師 辦公室 C 女 6 漢族 95/04/28 教師 辦公室 D 男 25 達悟 95/05/13 教師 宿舍客廳 E 女 5 漢族 95/05/06 教師 辦公室 F 男 12 漢族 95/05/07 教師 辦公室 G 女 8 漢族 95/05/03 教師 宿舍客廳 H 男 7 漢族 93/08/24

94/01/27 教師 辦公室 I 女 3 達悟 94/01/29 教師 I 師家 J 女 8 漢族 93/07/20 教師 宿舍客廳 k 男 3 達悟 94/02/24 教師 辦公室 L 男 34 達悟 93/07/21 教師 L 師家

貳、訪談的進行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達悟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學習問題,採取訪談 的方式,蒐集國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現場中,所理解有關學生學習問題,為研 究的主要內容,並進行分析。

訪談是質性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資料搜集的方式,是交談雙方共同「建 構」和共同「翻譯」社會現實的過程(陳向明,2003)。質的研究者本身就是蒐 集資料的主要工具(黃瑞琴,2003),筆者為能蒐集到豐厚的資料,在確定研究 方向後,藉由廣泛的閱讀有關蘭嶼學校教育的相關書籍與資料,希望對達悟學 生的學習問題有初步的瞭解,以能在訪談教師時,提出適切的問題,對於受訪 者之論述,能敏銳的接收訊息,以能追問之。

(40)

一、訪談大綱的編擬

訪談大綱的編擬主要是提醒筆者在進行訪談時,從訪談大綱中,選擇適合 訪談情境的問題引導訪談的方向,避免太過於冗長或失去焦點的對話,而能發 揮提綱挈領的作用。訪談大綱也是提供筆者進行訪談時的參考,並不表示論文 所要蒐集的所有資料,有時因訪談互動情形,可以調整訪談問題或追問,以作 為研究的資料來源更為豐富(訪談大綱如附件一)。

二、訪談進行時,以題綱做為導引

受訪者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及教育現場所覺知學生的學習問題提出看 法,為使受訪者能夠盡述所知所思,除要取得受訪者的信任外,筆者與受訪者 的約定時間、地點都在其沒有壓力下,和諧氣氛的情境下進行。另外徵得受訪 者的同意才錄音,並且於訪談時做重點式的筆記,每次訪談結束後,將錄音帶 的資料轉為文字稿。經過再三閱讀及校核,作為日後資料分析的參考。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是持續不斷的,在思考研究的概念 以及在研究的形成到進入田野的進行訪談,已在做資料的分析,結束訪談後則 進入非常密集的分析工作。

壹、資料的蒐集和分析

本研究資料的蒐集以訪談為主,包括訪談錄音、訪談逐字稿及田野筆記,

都是重要的資料來源。筆者反覆聆聽錄音帶,繕打訪談逐字稿及田野筆記,仔 細閱讀,經過長時間的整理、分析和解釋,進行資料的分析,說明如下:

一、建立檔案夾,將受訪者之訪談內容逐一繕打,包括訪談錄音、訪談逐 字稿及其他相關資料。

(41)

二、筆者反覆聆聽訪談錄音將訪談逐字稿劃線註記,並且標示特定的主題,

在逐字稿空白處記下分析的要點。

三、將訪談所記錄資料進行篩選,把與本研究不相關的現象或主題刪去,

再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分析主題定為「學校教育之問題探討」、「家長的教育價值 觀」、「從文化層面來看學校教育」,等部份,從這些部份分析,理解達悟學生在 學校所面臨的學習問題。

四、建構與分析達悟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學習問題再做分析與討 論,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五、文件資料的引用,包括訪談逐字稿,相關文獻的蒐集,其編碼原則如 下:

(一) 編碼代號:

編碼代號是以日期加報導人代號加頁碼而成。如下表說明:

3-2 編碼代號說明

名 稱 編 碼 原 則 範 例 說 明

訪談逐字稿 前 6 碼為訪談日期

後 2 碼為訪談序號 訪 A940127-12

表示於 94 年 01 月 27 日訪問 A 師,逐字稿為 第 12 頁

(二)編碼一開始是將簡短的報導人觀點,編碼抄錄其上,由於編碼標籤頗 多,到達一定數量後再將其歸類,經過來回、變動、增減、調整,最後穩定在 同一類別之下,這樣的工作持續進行,論文寫作也同時進行,直到最後。

(三)為求真實反應資料,避免資料的誤用,筆者在引用資料時,儘量以原 始面貌呈現,例如:訪談逐字稿、語氣詞、感嘆詞均以保留,人名則以匿名處 理。並將訪談資料透過受訪者的資料檢視,以確認資料的真實性。

(42)

貳、資料的信度與效度

質性研究所指信度是如何讓所蒐集的各種資料確實是實際情境中發生的現 象,而效度指的是蒐集到研究者真正所需的資料。

本研究透過訪談任教於蘭嶼地區之 12 名國中、小學教師,資料是否可信,

筆者運用三角校正法,採用多種方法蒐集到的資料互相比較檢視其中的發現是 否一致,研究者的發現是否得到確證,顯示其效度;從多個角度分析探究同一 現象使研究結果更為詳細和精緻;對資料的分歧性,可以創新其結論和解釋(轉 引自黃瑞琴,2003)。研究者可以檢核資料的來源,資料蒐集的策略過程等,在 資料的檢定上以兩種方式進行(吳芝儀、李奉儒,1999)。

一、來源的三角檢定

來源的三角檢定,在不同時間對不同的受訪者進行同一問題之訪問,所得 資訊之一致性。本研究以訪談法探究不同受訪者對達悟學童的學習問題之訪談 內容資料的相互交叉檢定。其過程如下:

(一)筆者在訪談過程中先以關切和尊重的態度獲得同意,再進行訪談或由 引薦人呂金妹牧師娘的引領認識國中教師,讓受訪者知道筆者關心蘭嶼的教 育,並經雙方建立關係後,以誠懇的態度,讓受訪者願意分享有關蘭嶼學童在 學習上的問題。

(二)用錄音機全程紀錄訪談內容,以在資料的檢視上以免疏陋或錯誤。

(三)將訪談內容逐一繕打為書面的文字稿。

(四)訪談內容所紀錄的文字,由受訪者做再確認的工作,若有需要受訪者 再澄清,透過電話或在第二次訪談時做進一步的確認,以使訪談資料之可靠性。

二、多個分析者,進行三角的測定

筆者在研究期間透過自我省思,將之寫成札記。透過研究所同學和指導教 授的給予客觀的意見及建議,使研究方向、資料蒐集和分析,重新思考提高資 料的可信程度。

(43)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

本研究是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訪談法蒐集與分析資料,研究者本身就是蒐 集資料的工具,研究者能否蒐集到所要的資料,如何進行詮釋在整個研究過程 中是很重要。本節將說明研究者角色,並闡述從事本研究的理念。

壹、我的學經歷背景

筆者是八十九年自願任職於蘭嶼○○國小,在開始進行本研究時已有十年 教學經驗,曾經在成功地區、長濱地區、蘭嶼、及市區服務過,學生大多是原 住民學童,低中高年段的教學都擔任過,現擔任台東市○○國小五年級級任導 師。在蘭嶼地區任教的一年,對蘭嶼地區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家長、社區 等稍有認識。自師院畢業後,分發任職於國小,由於深感對知識的需求,進入 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進修。在就讀研究所時曾修習「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法」、

「質的研究」等課程,對觀察、訪談等技巧有基本的認識,並且經常閱讀質性 研究之相關書籍與文獻,以及在指導教授的引導下,在修課過程中並曾做過訪 談邀約,並嘗試進行基本初步訪談,進行前導性研究。

筆者在進行研究之前已修習過研究法的課程,俾能進入現場前能稍了解質 性研究之精神內涵,並且在研究過程中時時反省以及改進,以切合本研究之方 法進行研究。

貳、從事本研究的理念

蘭嶼地區交通不便、資源不足、資訊來源的短缺,在各方面與台灣學生的 學習環境與資源有極大的落差。筆者大部份在原住民地區任教,對原住民學生 學習的問題滿心關注。累積任教於原住民學校的教學經驗,本以為任教於蘭嶼

○○國小的教學可以得心應手。但是,在進入蘭嶼學校的教學現場時發現,五 年級的學生在教室裡是坐不住,有時上課中站起來喝水、丟垃圾,感覺上學生 好像很忙碌,靜不下來聽課;也有小朋友多次的告訴我:「老師!天氣這麼熱,

(44)

我們去游泳,讀書不重要,不要上課了啦!」,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課本上的教材,

很多是他們所不能理解的,例如:「百貨公司」、「保存期限」、「紅綠燈」、「雨花 石」、「靈機一動」等等。他們常常在聽不懂老師所教的教材,產生很多的疑惑,

一問再問,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很普遍的「名詞」為什麼學生不明白?期 中評量後,學科成績是普遍低落?筆者也與學校同仁切磋,常常透過省思,用 什麼方法可以提升他們的學業成就。雖然,也建議學校爭取很多的經費,幫助 提升學生的學業,例如:申請教育優先區的經費做課後輔導或購買圖書,鼓勵 學生閱讀,然而成效有限。當我調回到本島任教,仍然在原住民地區學校任教,

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出現那麼多的問題,離開蘭嶼後一直在思索著這樣的疑 惑,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著達悟學生的學習,想尋找其中的原因,從曾經在現 場任教的「經驗」的角色到經過教導不同族群原住民學生的教學角色,再回到 蘭嶼看學生的學習問題,透過訪談希望能發現什麼,或能為學生解決學習上的 問題。

數據

表 2-1 國家圖書館網站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蘭嶼」關鍵字查詢分類  項次  類        別  筆  數  分                            類  1  自然科學 29 筆  動物(6)地質(12)植物(10)空氣(1)  2  社會科學 36 筆  命名(1)族群(3)生活(28)社會組織(3)教育(1)  3  藝術 10 筆  雕刻(3)美術(3)語文(4)  4  人類學 2 筆  遷徙(1)  考古(1)  5  應用科學 35 筆  醫學(12)化學(7)畜牧
表 3-1:相關受訪者基本資料  代號  性別  服務年資  族  別  訪談日期  身份 訪談地點  A  女  30  漢族  94/01/27  95/04/29 教師 辦公室  B  男  8  漢族  95/04/29 教師 辦公室  C  女  6  漢族  95/04/28  教師 辦公室  D  男  25  達悟  95/05/13  教師 宿舍客廳  E  女  5  漢族  95/05/06  教師 辦公室  F  男  12  漢族  95/05/07  教師 辦公室  G  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