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臺北市足球運動在國民小學發展之情形(1967-2012)

第四節 小結

本章論述臺北市國小足球運動發展情形,以下就前三節國民小學足球運動與 體育課程與設備標準及場地發展情形、學校發展之情形、重要足球比賽發展之情 形等三部分,分述如下:

一、足球運動自臺灣光復後一直列為國民小學體育課教材。1968 課程標準規定足 球運動自第三學年實施,而 1975 年及 1993 年的課程標準也是同樣,顯示足球運 動的教育價值受到教育當局的肯定。受到社會多元化的影響下,列入體育課程教 材的球類運動項目增多,足球運動是眾多體育課授課內容中的一個項目,尤其推 動九年一貫課程後,學校自主性更高,體育教師在安排上會依照專長、興趣等因 素來選擇課程,使得學生在課程學習方面更為豐富,但足球在推動上顯得不易推 行。足球技能之學習有其困難度,畢竟腳不比手的靈活度,加上學校體育並未全 力推廣與發展足球運動課程之教學,致使國小足球運動教學停留在基本動作的學 習。國民小學體育是全民體育的根基,如果從學生時期即能培養愛好運動的習慣,

將來長大以後自然可以改變運動風氣,因此國民小學體育教材的改進,甚為重要。

歷年來教育部頒布之國民小學體育設備標準,係配合國民小學體育課程標準 授課內容的需要、且依學校班級數多寡區分等級,規定各級學校足球場、足球門、

足球門網、足球的最低設置標準。然歷次關於臺北市的調查結果均顯示:國民小 學足球運動設備僅「足球」一項設置比例較高,且數量逐漸增加,甚至超出標準 量,然而大、小型足球運動場地或其他足球運動設備均無法符合體育設備標準之 規定。

二、整體來看,在 3 項臺北市教育局出版之創造性體育課程中有關足球運動這樣 的教學活動中,足球運動技能學習可以學到基本的足內側運球、足背踢球、擲界

外球、足底停球、踢 8 公尺定位球、守門員防守、足外側踢球、足壘球踢球的動 作、傳接球及跑壘等動作,而在足球知識學習方面可以學到端線足球比賽的方法 與規則、判斷守門員位置、何時踢 8 公尺定位球、何時用踢足外側踢球、簡易足 球比賽的方法與規則、足壘球比賽二壘球及三壘球的方法與規則。對學習基本的 足球運動技巧及提升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認識,具有正面意義。

立農國小足球隊在葉昭安老師的成立下,經過陳皇恩老師及柯烱銓老師的帶 領,持續推動足球運動代表隊的訓練工作,並常年性參與臺北市及全國性賽會,

也曾多次代表我國出賽國際比賽,歷年來成績也相當出色。同時在幾位老師的努 力經營規畫下,球員能有持續升學的管道,使得立農國小得以持續性的推展足球 運動。近期因教育部推展樂樂足球,立農國小是臺北市的種子學校,讓足球培育 工作持續往下扎根。

清江國小足球隊是由對足球有興趣的師生及張展維教練的義務帶領下組成。

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由張展維及張兆祿教練負責訓練工作,慢慢的在臺北市及 全國賽打出一片天地,也曾參與多項國際正規賽事,也曾受邀至日本參與國際邀 請賽。並以清江國小為基地成立臺北市五人制足球協會,持續經營足球運動。

成德國小足球的發展有兩段,第一段是 1979 年足球隊創立,因地緣關係由聯 勤飛駝足球隊幫忙支援教練,黃俊雄教練為其中之一。當年學校很重視足球,將 球員集中在一班,校長、體育組長及導師都很支持。1985 年球隊因沒有支援教練 帶隊因而解散。第二段是 2003 年由教育局調派臺北市年度甄試招考儲訓合格第二 期專任運動教練,曾振江教練派任到校組訓足球隊,而校長、班級導師及各處室 人員相互支援球隊。球員來源採興趣為主,若球員在適應期過後想離開可自由退 出,球員涵括各年級。長期辦理臺北市教育盃五人制足球賽,主要參與的賽事為 臺北市辦理為主。

三、1965 年,全國足球委員會為提倡國內足運,並為先總統蔣公祝壽而舉辦全國

「介壽盃」足賽,隔年起易名為「萬壽盃」賽,以萬壽盃之名舉行 9 屆之後,先

總統蔣公在 1975 年不幸逝世,足壇為紀念這一代偉人,而將這一足球盛會再度易 名為「中正盃」。國小男組曾在 1969 年還稱萬壽盃時辦一屆,之後停辦了多年,

1975 年恢復國小組。臺北市的國民小學首次奪標是在 1978 年由雙蓮國小奪得,之 後雙蓮國小分別又於 1981、1984、1985 年再次奪冠。之後國小男子組直到 1992 年全國中正盃停辦之間就沒有臺北市的學校奪得冠軍。並由全國少年盃足球錦標 賽所取代。

1973 年全國足球委員會改組為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後,積極推動全國足球運動,

於 1975 年舉辦了全國第 1 屆學童盃足球比賽。在舉辦 8 年之後,因併入李惠堂盃 足球錦標賽而停止。1991 年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在基層小學球隊的建議下,決定恢 復停辦 8 年的全國學童盃足球錦標賽隔年 1992 年因全國三級足球賽的出現,全國 學童盃足球錦標賽被全國少年盃足球錦標賽取代。

1983 年第 5 屆李惠堂盃分齡足球錦標賽,中華足球協會經長期研究計畫,特 將以往單獨舉行的「學童盃足球賽」併入李惠堂盃,其目的不僅在於擴展李惠堂 盃足球賽的規模,同時也顧全各分齡球隊本身經費籌措不易,節約各球隊的比賽 開支。並選出各組優勝隊伍出國參加國際分齡足球賽。1992 年最後一屆李惠堂盃 結束後,共辦理過 10 屆次的國小學童主要足球賽事,就由全國少年盃足球錦標賽 所接手。男童 13 歲組僅獲 1 次冠軍,於 1983 年由清江國小奪標。女童 13 歲組也 僅獲 1 次冠軍,也是於 1983 年由清江國小獲得。男童 11 歲組及女童 11 歲組,也 各僅獲得 1 次冠軍,於 1992 年皆由立農國小奪標。

以前所舉辦的中正盃、李惠堂盃,像是大拜拜一樣,一、二個星期就辦完各 組比賽,媒體只有顧此失彼,使國小組球員相形失色。故取消以上比賽於 1993 年 改以全國少年盃足球錦標賽,以獨立的盃賽舉行之。1996 年由美商艾汾公司贊助,

冠名為「1996 年全國士力架盃少年足球錦標賽」,並獲贊助獎金近 30 萬元,各組 前 4 可獲 4 萬、2 萬、1 萬及 5 千元不等的獎勵。此項比賽也成為參加國際分齡足 球賽代表隊之產生依據,因此各組比賽競爭激烈。

男童組 13 歲組獲得 3 次冠軍,分別於 1994 年、1995 年、1997 年由立農國小、

清江國小、老松國小所獲得。值得注意的是,從 2004 年開始至 2011 年臺北市國 小竟在各組比賽中皆無踢進 4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