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層級分析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9-7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層級分析法

二、層級分析法之基本假設

鄧振源與曾國雄(1989)提到AHP法發展的目的,就是將複雜的問題加以系統化,

同時將問題做層級分解,透過量化的判斷,覓得脈絡後加以綜合評估,以提供決策者 選擇適當方案的充分資訊,同時減少決策錯誤的風險。在進行AHP法時,必須有以下 的基本假設:

1. 系統可被拆解成許多種類(Class)或成分(Components),而形成網路式的層級結構。

2. 層級結構中,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具獨立性。

3. 每一層級內的要素,可以用上一層級內某些或所有要素來進行評估。

4. 進行比較評估時,須使用比率尺度。

5. 進行成對比較後,可以使用正倒值矩陣來處理。

6. 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不僅「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同時「強度關係」也必須 滿足遞移性。

7. 因為在實際狀況下要完全具遞移性不容易,如人、時、地之不同,往往會產生矛 盾的現象,而造成前後判斷不一致,因此容許不具遞移性的情況存在,但必須測 其一致性(Consistency)的程度。AHP 法利用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來衡量比較矩陣的整體一致性,其值必須<0.10 才是能接受的一致性。

8. 要素的優先程度,可經由加權法則求得。

9. 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層級結構中,不論其優先程度大小,皆被認為與整個評估結 構有關。

三、層級分析法之分析步驟

AHP分析法係將複雜的決策問題有關之決策因素(準則)建構成一層級架構,而由 專家逐層以成偶比對評估的方式,來兩兩比較各層級之決策因素相對於上一層級某決 策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優先順序),並以線性代數方法求出各層級決策因素相對於上一 層級與最高層級目標之相對重要性(優先順序),最後則求算出最底層之決策方案相對 於最高層決策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優先順序)。為了能更加瞭解層級程序分析法之應用

,本文將針對五個步驟分述如下:

1. 問題界定:

層級分析法的特色,是將複雜的決策問題簡化為簡單的層級架構,故判別問題成 因,並將成因歸納為數個影響要素或準則,則是進行此評估方法的第一步。

2. 層級構建:

層級之層次可依問題之需要衍生多層次,每一層級與上一層級之關係要自然,不 能過於牽強,最上層即為「焦點」,以下各層可包含多個因素,但以不超過7 個為 佳,如超過時可再增加一層級。一般將此層級架構分為三部分,第一層為目標層,即 為決策的目標;第二層為準則層,即為所需考量的因素,依所決策的目標不同,準則 層的層數亦會有增加的情況;第三層為方案層,代表評估者所評估的方案。層級架構 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層級程序分析法基本架構圖

3. 問卷設計與調查:

將影響要素兩兩分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假若有N種要素,則需進行N*(N-1)/2 目標層

準則層1 準則層2 準則層3 準則層4

子準則層1 子準則層2 子準則層3 子準則層4

方案層1 方案層2 方案層3 方案層4 目標層

準則層

子準則層

方案層

次兩兩比較。在評分尺度方面,Saaty and Vargas(1977)建議採用九個評分尺度來衡量

,尺度定義與說明如表17所示。

表 17

層級程序分析法九等尺度評量定義

評量尺度 定義相對重要性 定義相對強度

1 同等重要 等強

3 稍重要 稍強

5 重要 頗強

7 很重要 極強

9 絕對重要 決強

2、4、6、8 重要性介於上述數值相鄰 兩數之間

4. 層級一致性檢定:

層級一致性檢定分為三個步驟:

步驟一: 建立成對的比較矩陣以計算各準則的權重,所以兩準則之相對重要性之比值

  a

ij nn

 A

A=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2 1

2 12

1 12

n n

n n

a a a a

a a

其中:

a

ij = 1 ;

a

ji =

a

ij

1 i

j

=

1

2

3   n

步驟二:求算特徵值

求算成對比較矩陣A之特徵值,找出最大特徵值與其對應的特徵向量。

步驟三:一致性檢定AHP法要求做成對比較時,需達到前後一致,故必需檢定成對 比較矩陣A是否具一致性。

檢 定 的 方 式 係 藉 由 一 致 性 指 標 (consistency index, C.I.) 及 一 致 性 比 率 (consistencyratio, C.R.)判斷,其公式如下:

. .I C

=

1

max

n

n

. .R C

=

. .

. .

I R

I C

其中n表示該層級內之指標個數;R.I.為隨機指標,由每一層中不同的指標個數所 產 生 的 不 同 C.I. 值 得 到 , Saaty(1977) 根 據 Oc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與 Wharton School研究所得到的R.I.值表格如表18所示:

表 18

指標各數與R.I.值對照表

指標各數 1 2 3 4 5 6 7 8 9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Note. From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T. L.

Saaty, 1980, New York: McGraw-Hill.

5. 整體層級權重計算

最後,必須將計算出來的最大特徵值之特徵向量,轉換成各層級指標的權重,使 其總和為1。依照此方法,計算出整體層級每一個指標的權重。

四、層級分析法之優缺點

黃勝彥(2005)彙整Saaty、曾國雄等學者提出層級分析法的優缺點如下所列:

1. 優點:

(1) 理論簡單,使用容易且具系統性,在實務上已被廣泛應用。

(2) 操作容易,能有效擷取多數專家及決策者有共識的意見。

(3) 對於影響研究目標的評估指標,皆能納入模型中,配合研究目的,考慮各種不 同的層面。

(4) 將複雜的評估因素以簡單的層級架構方式呈現,有助於了解與溝通,也易於決 策者所接受。

(5) 將相關指標的因素納入評估架構中,讓評估更容易可行,且能具體的表示出各 因素優先順序。

(6) 因將相關評估因素納入具系統完整的層級架構中,可清楚的知道不佳處,來做 為之後的改善。

2. 缺點:

(1) 傳統AHP是用來解決固定精確的問題,對於不精確的問題來評估往往與現實情 況有所差異。

(2) 要素方案的評估往往是用較主觀的方式來給定因素間的重要性,不夠客觀。

(3) 層級數過多,影響評估品質。

在一般的層級分析法中,一直有個不精確的問題存在,也就是在此方法的應用中

,總是將決策者主觀認定的數值當成精確值來處理。這種做法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皆不 甚合理,因為面對這些問題的專家學者,並非皆在相同的客觀環境條件下進行決策評 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