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崙埤社區小米生態園區及小米收割祭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 崙埤社區小米收割祭的發展及其社會資本

第一節 崙埤社區小米生態園區及小米收割祭的發展歷程

一、 崙埤社區參與自主營造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自 2002 年,由九寮溪的封溪護漁行動,開始積極推動社 區居民自主營造,自發性地組織護溪巡守隊,定時安排居民巡溪護漁,帶動起崙 埤社區發展的可能。透過社區發展協會的帶領,使得社區居民開始參與社區共同 事務,誘發出居民對崙埤社區未來發展的共同願景。爾後,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漸 趨健全,整體運作得宜,居民有集體共識,便開始以九寮溪封溪保育,向鄉公所、

縣政府申請補助,亦或是向外與中央部會尋求資源協助,如林務局的「社區林業 計畫-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勞委會的「多元就業計畫」等。

與此同時,宜蘭縣透過仰山文教基金會1來輔導縣內社區營造,於 2001 年時 承辦「2002 年宜蘭縣社區影像日曆」,協助宜蘭縣的 12 個社區編印社區日曆,

崙埤社區由當時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爭取,也有參與其中共同設計宜蘭縣社區 影像日曆,崙埤社區為當年度 10 月份月曆的主軸。經由參與社區影像日曆製作,

將社區的人文、自然景觀及地方產業特色向外宣傳,活用自己社區內部所擁有的 資源,如崙埤河濱公園的規畫、九寮溪自然步道的自然生態等。另外,文建會以

「第四區社區營造中心」計畫,委託仰山文教基金會,培訓社區規畫設計人員,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同年,由宜蘭縣政府委託宜蘭社區大學,推出「宜蘭縣社區

1 仰山文教基金會,成立於 1990 年,為宜蘭匯聚民間文教力量的公益組織,長期投入宜蘭地區 社區營造的工作,協助社區從基層的公共事務做起,培養社區參與的基礎。

22

總體營造員培訓暨輔導計畫」,目的在於培訓社區營造人員,使社區營造人員根 植於社區當中,強化在地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能力,公部門希望建立社區的自發 性、自主性,由社區團體自動自發提議,再向公部門提報計畫。崙埤社區居民也 搭上當時宜蘭縣社區經營的順風車,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營造、培訓計畫,由參與 培訓計畫的人員,再將所學習的內容傳授給有心共同社區營造的居民,藉此帶動 起崙埤社區營造的風氣,組織起社區發展協會的運作。其實,崙埤社區發展協會 在社區自主營造上,比起大同鄉原鄉的其他社區而言,本身具有優勢、佔有先機,

不僅因為有曾經參與過社區培訓計畫的人員,也因其社區發展協會組成人員,有 較多的高知識份子,或是熟悉公部門的運作者。有了熟知與公部門應對的社區發 展協會幹部的幫忙,讓崙埤社區在發展社區營造初期,有較順利的起步,如訪談 對象 BC2 表示:「也可以這樣講,崙埤社區教育程度比較高,在整個社區,其實 我覺得一個地靈人和,我們這個社區還有一些人才蠻聚集的,你說像後山,像南 山、四季那邊,你說叫他們要寫企劃案,有些真的對他們太難…」(訪談對象 BC2,

2014/06/13)。

崙埤社區在九寮溪所做的社區集體行動有了良好成效,不僅保育九寮溪沿岸 的自然生態環境,又藉著九寮溪自然生態步道吸引觀光人潮,為社區居民集體行 動打下良好的根基,自然也就激盪出更多對社區未來發展的可能面向,擴大了社 區發展的願景。除了已有的自然資源景觀可做為社區一大特色外,於 2002 年,

由當時於鄉公所擔任農業技士的崙埤社區成員,觀看電影「夢幻部落2」後得到 靈感,認為原鄉部落的各個族群都有很多的小米田,但是小米卻沒有一個非常大 面積的種植區域,試想是否能將小米與崙埤社區做個連結,不僅是發展小米,也 希望大同鄉內的每個部落社區都能有一個腹地或閒置空間,使每個部落有各自不 同的產業發展。起初,因樂水社區已擁有一片大範圍的閒置空間,便先行與樂水 社區作接洽,欲發展小米園區計畫,但徵詢過樂水社區發展協會的意見後,樂水 社區的意願不是很高。因此,農業技士便轉而將此想法與時任崙埤社區發展協會

2 電影「夢幻部落」,2002 年由鄭文堂執導與編劇的台灣電影。

23

理事長商量,期望能重新整合泰雅族散種的小米田,經由崙埤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長認同其理念後,便開始嘗試以泰雅族原住民的文化特色做號召,由時任崙埤社 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帶領,著手申請相關計畫支持、進行小米生態園區的規劃,為 小米收割祭的構思開端。

後來,崙埤社區為了尋找其社區特色,確立社區的定位,嘗試找出與其他原 住民社區的不同之處。由於社區住民大多為泰雅族原住民,便興起了以泰雅族傳 統文化做為社區另一項的發展主軸,搭配上小米文化為主。崙埤社區在 2003 年 時,取得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導的「原住民族部落美化家屋計畫」的補助,

開始實際地對社區景觀進行改造,施作以竹子、木材為材料,採區塊規劃的方式,

整修台 7 線公路兩邊及朝陽巷內,總計共 43 戶社區房屋,使社區的建築景觀能 有協調性、具有原住民特色(鄭凱方,2006;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10)。

之後,並獲得了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5 年度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資源 池造產計畫-重點示範部落計畫」的補助,建設小米生態園區內設施,規劃小米 的種植,開啟崙埤社區有形的小米文化傳承。

二、 崙埤社區小米收割祭的發展

(一) 崙埤河濱公園的成立

大同鄉公所於 2001 年成立崙埤河濱公園,公園面積約 12 公頃,現今的崙埤 河濱公園為一多功能的場地,園區內有小米生態園區、櫻花園區、壘球場、停車 場…等,提供社區居民休閒遊憩使用。

崙埤河濱公園,早期在河堤尚未建置完成前屬河床地,每當豪雨、颱風肆虐 期間,常造成洪水等災害的產生。過去在堤防尚未向外拓展時,堤防是沿著台七 線設置,當時的河床地是由外地人(非崙埤社區當地居民)承租來種植柳丁(訪 談對象 C4,2014/05/17)。但當河堤重新建置完成,向外延伸 300 公尺後,原先 的河床地被納進堤防內,堤防內增加大範圍的腹地,這些土地不再像以前是被阻

24

隔在堤防外的河床地,變成是堤防內的土地。因此,讓崙埤社區居民產生了這些 土地是我們崙埤土地的想法。

「堤防弄好以後,那個裡面就變新生地啦!那我們這邊就…我們崙埤的 地啊,那為什麼外面的人可以來做?後來就說要把那塊地剷平啊!」

(訪談對象 C4,2014/05/17)

爾後,經過整治完成後的河床地,鄉公所與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申請撥 用,移交權責後,由大同鄉公所進行管理,新的腹地便沒有再提供給他人承租利 用,土地由鄉公所管理。於 1999 年,當時時任的鄉長規劃將新生的腹地設立為 河濱公園,針對河濱公園的利用目的,也與當地居民來做協調,如訪談對象 C1 提到他曾提議將新生的腹地作為公園用途,讓居民可以有休閒遊憩的空間。後 來,經過當地居民與鄉公所協商後,公所決定將這 12 公頃的土地做為河濱公園 使用,讓社區居民可以永續利用。在當時的規畫方案中,除了作為河濱公園的提 議外,時任的大同鄉鄉長原先曾想將河濱公園作為類似森林公園的概念,種植檜 木、肖楠等大型樹木,但後來因腹地廣大、推動經費龐大,且河濱公園位於行水 區不適宜作此利用,此一提議因而作罷。

近年來,鄉公所在崙埤河濱公園內新闢櫻花園區,種植櫻花,與台七線上沿 線既有的櫻花,以及武陵農場的櫻花相互呼應,賞櫻成為大同鄉新興的觀光主 打,種植到現在櫻花園區內有約四百多棵的櫻花。每逢花季時,鄉公所會舉辦櫻 花季活動,搭配河濱公園內的綠美化區種植波斯菊,讓河濱公園呈現花團錦簇的 樣貌,吸引觀光人潮的進入,也帶動崙埤河濱公園旁的崙埤社區,於花季期間,

會湧入大批賞花人潮。

25

(二) 小米生態園區的成立

大同鄉公所於 2004 年在崙埤河濱公園內,成立小米生態園區。有了小米園 區,也才有了社區共同舉辦小米收割祭的開始。不論是由社區發展協會或鄉公所 開始主導舉辦小米收割祭,崙埤社區泰雅族原住民的小米收割祭舉辦場所,不再 只局限於各自私人的土地或保留地,而是有了個可供所有崙埤居民一同種植的公 共範圍,不少原先有種植小米的家戶,也加入至小米園區內一同種植小米,泰雅 族每年最重要的農事祭儀-小米收割祭的舉辦,便轉移到小米生態園區共同舉行。

而會在崙埤河濱公園內劃設小米生態園區,主要是社區居民認為河濱公園腹 地大,單單只作為公園一用,過於可惜,若不善加利用恐怕會走向荒廢一途,認 為應該做些不同於以往的利用,不是只提供居民休閒遊憩的場所。憑藉社區居民 的集體共識,開始著手進行泰雅族小米文化的復興,做為社區發展的另一項營造 目標。即使在臺灣其他族群的原住民,也同樣有著種植小米的文化,但是能有如 此大面積、緊鄰的土地,可作為一個專業的小米栽種區來利用,供社區居民進行 耕種,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後來,於 2003 年時,時任的崙埤社區發展協會理 事長與其在鄉公所任職的親戚,一個為社區發展協會領導者,一個在鄉公所工 作,兩人之間的關係,讓社區與地方公部門兩邊溝通的管道更為順暢,有助於推

而會在崙埤河濱公園內劃設小米生態園區,主要是社區居民認為河濱公園腹 地大,單單只作為公園一用,過於可惜,若不善加利用恐怕會走向荒廢一途,認 為應該做些不同於以往的利用,不是只提供居民休閒遊憩的場所。憑藉社區居民 的集體共識,開始著手進行泰雅族小米文化的復興,做為社區發展的另一項營造 目標。即使在臺灣其他族群的原住民,也同樣有著種植小米的文化,但是能有如 此大面積、緊鄰的土地,可作為一個專業的小米栽種區來利用,供社區居民進行 耕種,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後來,於 2003 年時,時任的崙埤社區發展協會理 事長與其在鄉公所任職的親戚,一個為社區發展協會領導者,一個在鄉公所工 作,兩人之間的關係,讓社區與地方公部門兩邊溝通的管道更為順暢,有助於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