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節首先爬梳前人研究,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基底參考與基礎,並將文獻分為 三大項進行回顧:

一、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與歲時祭儀

泰雅族的社會團體,主要分為五種,包括血族、狩獵、祭祀、犧牲、勞役團 體,此五種團體是普遍存在於泰雅族人的社會生活之中。其中,以血族團體為泰 雅族社會組織最基本的單位,是維繫家族間或與同一社其他不同家族間一切規範 的社會團體,又可將血族團體稱為 gaga 團體(廖守臣,1998)。Gaga 原先本意 是祖先遺訓及祖先所訂之制度規範,爾後逐漸衍生成其他功能群體(如狩獵、祭 祀、犧牲、勞役團體),Gaga 像是泰雅族人的生活規範,包含倫理道德、法律、

禁忌、宗教信仰、禮俗等(田哲益,2001)。泰雅族人的一生必須依照 Gaga 所 訂定的生活規範,Gaga 是泰雅族社會組織結合的重要因素,藉以維繫族人的生 存,假如沒有 Gaga,部落便會失去重心,可見 Gaga 之於泰雅族的重要性。

就 Gaga 的功能,可分為四個方面來做說明(廖守臣,1998):

(一) 治安方面:透過 Gaga 對部落族人的行為產生規範作用,族人奉行 Gaga 的規範,就等同效忠於部落,減少部落內的偏差行為產生。

(二) 經濟利益方面:泰雅族人在從事農事生產或狩獵,須遵行 Gaga 及其禁 忌,並進行各種祭禮。而在從事農事生產時,如遇人力不足,同 Gaga 成員,得請全社份子加入工作,形成勞役團體,使全社同心協力,又可 彌補人力與技術上的不足。

(三) 宗教方面:Gaga 有共祭、共守禁忌、分食祭肉的規範,Gaga 視為是整 個血族組織,因而有共負罪責的權利與義務。在狩獵或農耕時,須遵守 Gaga 的禁忌與儀禮,倘若一遇事故,經濟生產的一切活動,需透過宗教

4

5

表 1-1 泰雅族三大祭典儀式(續)

禁忌

1. 祭祀場所避免為婦女打擾。

2. 祭祀期間禁止用鹽與煙。

3. 儀式舉行時不得放屁、打噴嚏。

4. 儀式期間不可向他戶借火,也不可借火給他戶。

5. 播種祭舉行期間不可接觸麻及拿針,也不可砍伐活的植物。

6. 在收割祭儀式進行時,若小米滾出背籠,則不可以入倉。祭祀期 間禁止與不同祭團的人往來,儀式舉行時更禁止外人參加。

7. 祭祀期間若有人受傷、喪事、家畜病死等事項,全體停止準備,

把祭祀移後或該年不舉行祭儀。

本研究整理,資料來源:王梅霞(2006)、陳勝榮(2006)、田哲益(2001)。

二、 社會資本及社區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梳理國內社區及社會資本相關之研究,探討前人關於社區社會資本 的相關研究,以瞭解社區社會資本的影響結果。

在社區與社會資本相關研究中,多關注於社區的觀光與生態旅遊面向(包正 豪,2009;何致中,2011)。在觀光方面,像是何致中(2011)在其研究的泰雅族部 落個案發展觀光的過程中,以泰雅族 gaga 的消失對部落觀光發展影響最大。因為部 落內沒有替代的規範出現,又缺乏組織增進族人間的互動,使得部落內部的網絡關 係難以復原,社會關係受到破壞後,族人之間的信任和共同價值消失。爾後,在個 人資本與部落集體資本之間機制不透明,更加深了部落內信任、規範的裂解。因此,

在社區社會資本研究中,研究對象若包括泰雅族居民的話,對於其族群的傳統社會 組織及 gaga 規範須有一定的了解。

6

李銀滄(2007)觀察南投縣草屯坪頂社區與竹山大鞍社區的社區分裂與融 合,其中社會資本的觀點,除了以 Putnam 提出的三項社會資本構成基本要素「信 任」、「規範」、「網絡」外,另外加入「環境」因素一併探討,來檢視兩個社區間 分裂與融合的異同。由於坪頂社區內部居民間無法互通與結合,造成聚落間自我 意識高漲,即使有社區社會資本及政府政策的投入,彼此無法信任與對話,導致 社區發展停滯不前,社區名存實亡。因此,對坪頂社區的未來,如政府能以聚落 融合為優先考量,讓社區內的聚落間能夠先融合,再進行社區營造,以及改造發 展。而在包正豪(2009)提到在社區治理、社區發展,如社區民眾的角色是被動性的 參與,這樣的集體行動很難形成在地認同感。因此,集體行為也持續不久,無永續 性,難融入社區生活當中成為文化,可見在社區參與上,社區居民的主動性及社區 內的信任關係,是社區發展能否永續的關鍵。

陳姿月(2010)關注社會資本與社區組織/發展,談到社區志工是社區發展推動 的主力,透過與協會間互惠合作的原則,不但可以鞏固志工資源,也使得協會在 此過程中得到志工回饋,進而累積社會資本。

林玉燈(2007)採 Putnam 與 Bourdieu 的社會資本論點為基礎,以宜蘭縣蘇澳 鎮白米社區為研究區域,研究結果發現有無參與社區營造會影響社會資本的高 低。因為在參與社區營造中,社區居民可藉由人際網絡的建構與共享中體會「從 做中學」的態度,因而獲得自我價值。但研究也發現社區組織中,隱藏著權力結 構抗衡與權力未能下放的問題,是白米社區在社區營造轉型為產業發展時,應以 更開放的機制運作,才能由個人增進之社會資本提昇為整體社區之社會資本。

楊鎮毓(2010)由社會資本角度,來探討宜蘭白米尚德社區的社區營造與社區 產業發展,文中對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的關係提到,社會資本鑲嵌於社會關係 中,社區中本身蘊含著許多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的組成內涵,具有聯繫整體關 係網絡的型態及密度,促進組織成員間認同或凝聚意識。藉由建立長期互動情誼 及信任,可累積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存在對於社區營造有相當的重要性。

郭瑞坤、徐家楓(2008)將社會資本分類為社會信任、社區網絡、社區規範,

7

對台南市鹽水區橋南社區居民,進行古蹟保存態度及保存參與及意願進行調查,

研究調查發現居民對組織信任及對社區資訊獲取程度較高者,居民的保存及參與 意願亦較高。因此,強化社區內資訊流通的管道與效率,有助於推動社區古蹟保 存運動,且對社區事務有參與經驗或意願的居民,在社區古蹟保存的參與意願明 顯較高。研究結果顯示「組織信任」、「資訊流通」、「人際網絡」是影響社區古蹟 保存推動的重要因素。

綜合以上國內研究結果,在進行社區營造或社區發展時,多數研究常以社會 資本的觀點進行切入,像是李銀滄(2007)、陳姿月(2010)、楊鎮毓(2010)及林玉燈 (2007)。研究內容多提及社區與社會資本是相存相依的,藉由社會資本來提升組 織成員的凝聚意識,建立出社區內部信任的基礎,透過成員間不斷的交流與互 信,即使原先彼此間沒有信任關係的存在,但經由社區這個系統架構,慢慢累積 出信任根基。對社區參與來說,信任是社區發展推動的首要關鍵,倘若社區內,

各個族群自我意識強,便難於促進社區發展。如 Jules Pretty、Hugh Ward(2001) 所說:「信任需要花長時間建立,但卻容易被摧毀。當社會充滿不信任,合作便 會難以結合。」因此,建立與維持社區內穩定的信任結構,將是社區累積社會資 本重要的開端;社區有了信任的基礎後,透過參與社區組織,經由人際網絡的交 流,會增進自身價值,並鞏固組織的能量、凝聚共同意識。但是要注意的是,社 區在被賦予了權力之後,權力是否能完全由社區組織所掌控與利用,是往後影響 社區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免社區活動被小眾化或菁英化(郭瑞坤、

徐家楓,2008)。

三、 文化慶典及社區相關研究

賴文仁(2012)文中界定的文化慶典,即由民間每年或數年一次,有計畫性確 定的日期及期間,為祭祀、紀念或慶祝某一特定對象和事物,舉凡神明、人物事

8

蹟或事件等公開舉辦之文化性儀式活動。舉辦慶典活動可使當地居民建立文化認 同,強化地方的凝聚力。文中指出,地方居民有參與的權利與義務,將地方社會 之文化意義符號,用特定意象與儀式展演出來,以突顯地方文化的真實性與當地 生活之精神特徵。可透過慶典的舉辦,促使當地居民與外地遊客進行良性互動,

提升地方吸引力,加深遊客對地方特色的印象,並帶來地方實質的經濟利益。就 大甲媽遶境進香活動,發現「非對稱酬庸」的交換概念及透過此慶典活動了解台 灣人的傳統精神,此核心價值將不斷持續傳遞中。而張德永、劉以慧、梁煥堂(2009) 一文提到由民間團體與組織直接運作,加上居民間的合作與溝通,舉辦結合當地 文化特色與社區經濟發展的慶典活動,能使地方團結、凝聚集體意識,為共同目 的與願景努力。

徐雅慧(2006)指出,在傳統的原住民社會中,「小米」除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 作物外,在各族的社會、文化與祭儀中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文中以布農族傳統 的生活為例,族人一年中的歲時祭儀相當繁複,又祭儀是圍繞著小米的生長而進 行的。因為種植與收成小米是他們生活中最注重的事項,攸關整個種族的存亡,

其中又包含著許多的禁忌與規範,為的是要長久地延續族人的生命。布農族面對 傳統生活習慣漸漸被取代,未來可以以原住民人文與自然保育兼容兩方面,發展 結合生計與小米文化的文化體驗產業。而在吳鄭重、王伯仁(2011)一文當中,勾 勒出在不同時期台灣節慶的時空分布,其中談到除了漢人有歲時祭典外,原住民 社會也有各種歲時祭儀,除了表達對自然神靈的崇敬與感謝之外,也有放下工

其中又包含著許多的禁忌與規範,為的是要長久地延續族人的生命。布農族面對 傳統生活習慣漸漸被取代,未來可以以原住民人文與自然保育兼容兩方面,發展 結合生計與小米文化的文化體驗產業。而在吳鄭重、王伯仁(2011)一文當中,勾 勒出在不同時期台灣節慶的時空分布,其中談到除了漢人有歲時祭典外,原住民 社會也有各種歲時祭儀,除了表達對自然神靈的崇敬與感謝之外,也有放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