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壓力」這個字眼首先出現在十五世紀,如今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字彙(Arthur Rowshan,2000)。Canon(1932)研究壓力和人的關係;而 Selye(1956)則是將 壓力的概念應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Selye (1976)定義壓力為 “個人對 任何需求下的不特定的回應”,進而延伸此觀念為 “人們在任何時期應付損耗 所產生的努力。而活著就會感受到壓力,沒有人是可以「免疫」的這是面對壓力 的開宗明義地說明(楊小鋒,2006)。因此,壓力在人們的生活中未曾停歇的一 直存在著,沒有人可以免於這些壓力的產生。

Beehr (1998)指出壓力包含心理與生理層面,來自於種種不同的因素。且 壓力是一個中立的概念, 不一定是正向或負向的,需依賴個人對此情境的認定 與評價,去看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周麗端,2006)。個體在面對外界壓力來源時 的自我情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交互影響所產生的反應模式(Greenberg and Baron,1997)。壓力可以指為生理上、心理上、工作上或是日常生活的壓力(徐 匯婷, 2010)。Austin(1979)則認為壓力在生理上可能產生不同反應,但均會 引起恢復正常之需求。「壓力」已成為一般人經常使用的名詞(陳柏齡,2000)。 學者藍采風(2000)認為壓力是指在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似乎受到某種程度 或種類的威脅。藍采風(2000)認為當我們承受壓力的刺激時,會對壓力產生適 應或個人生理及心理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對個體則會造成正或負的結果,如圖 2-5。

壓力是一種「個人與環境間的關係,個人能力與環境間之要求無法配合即 為壓力」(Blau,1981)。也就是說個人受到工作上不適、不必要或威脅性的心理 或生理的反應而警覺或感到力不從心的感覺(Parker and DeCotiis, 1983)。壓力 是當個體對週遭環境的改變或要求, 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 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感覺(黃義良,2000)。因此

「壓力」一詞在普遍的情況下,對生理與心理有害的,尤其又是在工作所要求的 任務中,超越出個人的能力、又或是因為資源不足或時所造成的一種現象。

Stotland (1984)描述四種壓力類型:

(一) 強調壓力是有機體對情景之反應;

(二) 著重個人反應外的情勢壓力;

(三) 強調不同知覺在產生壓力時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四) 個人環境因素的交互影響下所產生的壓力。

圖 2-5 資料來源:壓力與壓力的反應 藍采風(2000)。

”壓力指個人在面對與期望事物有關的機會、限制或要求時,知覺到這個 結果很重要,但又充滿不確定性所處的一種動態狀況。壓力並無好壞之分,雖然 我們常討論它的負面效果,但它也有正面價值。李明濱(2005)指出人由出生至 老死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由壓力與成長所串編匯集而成的一系列互動過程。

「壓力來源+個人(人格、資源、技能、人生觀等)=壓力」

由此簡單的方程式,個人不難洞悉壓力的產生包括許多相關的因素,下(圖 2-6)進一步說明這些相關因素的互動情形:

陳慶洲(2006)認為現代人常把壓力掛在嘴邊,但似乎很難準確的說出壓力 到底是什麼?因此他給「壓力」做了一個最淺顯、最容易理解的且最貼切的字眼

「擔心」--它是主觀的感覺,假如內心不在乎,擔心就不存在;如果從生理方面 談壓力,它的同意詞就是「改變」--不管我們在不在乎,壓力都會存在。

壓力

個人或有關外在環境

壓力反應或

壓力經驗

正或負的 個人對壓力來源

生理與心理反

圖 2-6 壓力因素的相關性

資料來源:藍采風,全方位壓力管理(2003)

十九世紀末期在美國心理專家的催生下創設了壓力研究基金會,該會專家 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平衡必須維持,當外在環境發生改變時,身體必須設法調 整使之平衡,俾維護有機體的健康,因此,瓦爾特‧肯農(Walter B Cannon)稱 這種傾向是維持體內一種平衡及環境的穩定(eguilibrium homeostasis),當身體 遭受到重大壓力時的反應,不是接受挑戰就是逃避(fight or flight)。因此,身體 與心理的造成的不平衡可以說是壓力造成的負擔。

我國學者藍采風(2003)認為壓力是每日生活的一部份,外界的人、事、物 都能造成個人生理與心理的反應。壓力(Stress)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情境 中,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張春興,1999)。每 天都有許多的環境、心境的來源發生,人們需要去適應及反應,而壓力是在反應 中所產生的感受度。

提到「壓力」,幾乎所有的學者、專家都會提到或引用被尊稱為「壓力研究 之父」的加拿大醫生漢斯‧賽耶博士(Hans Selye,1956)的論述。賽耶博士從物 理學的角度研究人類對危險訊號調適的問題,提到一般人在面對壓力(無論是 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時,體內即產生化學與物理的變化。他認為壓力的反應,對 身體而言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沒啥特別之處,因此賽耶稱這一個調適的過程為 一種「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m Syndrome,簡稱 GAS),是身體防 禦抵抗壓力的某種適應上的反應。

賽耶是從研究腎上腺皮質與腦下垂體間的生理反應中發展出「一般適應症 候群」理論。在生物學上,「壓力是身體為應付任何需求所作的非特定反應」,是 一種無選擇性的影響整個或大部分系統的反應。能導入壓力反應的因子,他稱 之為壓力源(stressor)。

壓力所導致的反應,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壓力源可能是有

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端視個人如何去感受、認定,將壓力視為挑戰或威脅,

來決定克服或逃避壓力。壓力也可以指工作環境特性對個人造成威脅的任何現 象, 它可能是超過其負荷要求或無法滿足期需要的匱乏狀態,也可以指工作環 境特性對個人造成威脅的任何現象,它可能是超過其負荷要求或無法滿足期需 要的匱乏狀態 (洪春昇,2012)。

賽耶又說:「壓力是生命的調味料,沒有壓力就會死亡」(Stress is the spice of life ;the absence is dead.)。唐璽惠(2005)認為壓力是一種生命力量的泉源,

亦或是心理上、精神上的負荷!由於 Selye(1974)認為壓力的控制是人為生存 所必須面對的,因此將一般適應症候群分為三個反應調適階段(如圖 2-7 一般 適應症狀群):

(一) 階段一:警覺階段(alarm reaction stage):

1. 震撼階段-初遇某種壓力,因受到驚嚇,一時無法適應,首先產生抵 抗力較弱之情形。

2. 反擊階段-隨即動員全身器官機能,進入備戰狀態,產生「或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反應。倘若壓力依然持續存在,則將進入「抗拒階 段」。

(二) 階段二:抗拒階段(resistance stage):

持續保持警戒、高昂狀態,耗用大量能源應對壓力;漸漸適應原有的壓力,

能與之穩定共存,對其他壓力之適應力卻降低。此一階段若繼續太久,個體已無 法忍受,或壓力太強,個體已無能力應付,便會進入「耗竭階段」。

(三) 階段三:耗竭期(exhaustion stage):

身心疲憊,已然耗竭,嚴重時甚至將導致死亡。

關於壓力的概念及定義,因為研究之取向、途徑、觀點不同,至今仍無一致 性的看法,Greenberg(1995)定義壓力是壓力因子和壓力反應的結合。一般而 言,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觀點來定義其壓力(林錦坤;1999;黃曉嫄、鄧子 正,2005;黃曉嫄,2005):

(一) 反應型的觀點:將壓力視為一種反應,認為壓力是個體對外界刺激 所產生的反應,著重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強調不論壓力源為何,個 人一定會經歷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將壓力視為依變項。

(二) 刺激型的觀點:將壓力視為一種刺激(壓力源),強調外在的刺激強 加於個體上而造成個體生理上的反應。假如外界的刺激超過個體的

第一 第二 第三

衰竭 抗拒

警覺

圖 2-7 一般適應症狀群 (Selye,1974)

忍受程度,則會讓人不舒服或感到焦慮等,此觀點在說明各種情境 的刺激,強調壓力來源的重要性,也就是將壓力視為自變項而個體 所產生的反應為依變項,壓力乃是原因而非結果。

(三) 認知互動型的觀點:將壓力視為個體和環境交互作用結果,亦即係 由個體和環境間種種狀態的不協調所產生,經由兩者間的互動及回 饋形成整個壓力,此觀點除了同時考慮環境的刺激與個體特殊的反 應外,更強調彼此互動的結果。

工作壓力是面對工作環境與職務上所賦予的要求、期望和職責等因素,產 生焦慮或壓迫感,形成心理或生理的一種不適的反應(陳勇全,2009)。Atkinson

(1988)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內在、外在兩方面,外在壓力源包括工作環境、工 作特性與社會文化上的壓力。工作壓力為身處工作情境與工作要求超出個人能 力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Figen and Atanasoska,2011)。工作壓力係工作者的能力 及可用資源與環境間的差距,致使工作者在心理上產生脫離正常狀態的一種結 果(張曉春,1983)。因此,工作壓力的產生係來自工作帶來的內外心理的感受 所造成的結果。

工作壓力係指因客觀的工作相關因素等外在環境要求與主觀的個人內在的 能力產生交互作用的所引起之壓力(鄭雅文, 2002)。工作壓力是由壓力一詞所 衍生而來,通常指的是工作者在工作環境中,因受到影響,而產生情緒與生理上 的負面反應。而在這講求效率的社會時代之中,個體對於工作產生了不確定性,

工作壓力隨著生活步調的轉變而增加(Iwasaki, 2006)。在高度工作壓力的情況 下,會造成員工有挫敗感,組織生產量降低、品質降低,也變的難適應其角色

(Schuler, 1980;Beehr and Newman,1978)。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呈現負相關的 情況,在高科技產業上班的員工對於適度的壓力則有助於個人績效的成長,工

(Schuler, 1980;Beehr and Newman,1978)。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呈現負相關的 情況,在高科技產業上班的員工對於適度的壓力則有助於個人績效的成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