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績效

一般而言,績效(performance)乃指與組織目標相關的所有活動,而此活動將以 其對組織目標的貢獻度予以評量。Campbell(1977)於美軍的 Project A 中,將績效分 為八個向面:(一)主要任務的熟練程度(二)非主要任務的熟練程度(三)寫作與溝 通狀況(四)額外的投入狀況(五)個人法紀的維持(六)團隊合作的發展(七)督導 與領導(八)工作管理與事務行政

另外,Borman & Motowidlo(1993)把績效分為任務性績效(task performance)

與協助性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而任務性績效乃指主要工作任務的熟練程度;

協助性績效乃指協助組織運作的工作表現,分為五個部分:(一)主動完成規定工作之 外的活動(二)於工作中額外的投入(三)主動協助與團隊合作(四)完全依據工作守 則活動(五)全力達成組織目標(鄭志凱,2002)。

Motowidlo & Van Scotter (1994) 將工作績效區分為任務績效及脈絡績效。任務績效 為工作者在份內工作範圍內的活動所表現的熟練度;脈絡績效則為任務活動以外,對組 織效能有貢獻的其他活動所表現的熟練度。許雅隸(2001)指出績效一詞在字面上的意 義是指「表現的程度」,但在管理學上的激勵 理論中則將之解釋為「一個員工完成一 個工作」,而在組織行為上,績效是指「效率、效能與 效力三方面的整體表現」。其

又將工作績效定義為「與組織目標有關的行為,且此行為可依個 體對組織目標貢獻程 度的高低予以測量」。段柔麗(2003)績效乃指與組織目標相關的所有活動,而且此活動 將以其對組織目標的貢獻度予以評量。

二、工作績效的評估意義

(一)績效評估的定義

績效評估又稱為績效考核,國外學者Langsner(1961)提出績效評估可稱為人事評估 的理論,也就是對企業內員工的能力、表現、資質與工作態度等,以客觀且全面有系統 的方式作評量。而國內學者也有對績效評估的意義提出個別不同的見解,黃英忠(2007) 指企業對員工在過去某一段時間內之工作表現,作貢獻度之評核,及其潛能開發之判 斷,以瞭解其未來執行業務之適應性與前瞻性,據此作為調整薪資及考慮升遷、獎懲的 參考。透過表2-5 各學者分別對績效評估所下的定義中,可以發現績效評估對於員工績 效表現,設定適當的標準做正式有系統的評估,並針對實際績效和期望績效間之差異找 出原因並加以改善的過程。也不難發現績效評估與考核同義,績效評估是積極的的發掘 問題、解決問題並進一步確保計畫目標可以如期完成。

表 2-5 各學者之績效評估定義

年代 學 者 定 義

1975 邢祖援 也認為考核示對一件工作考察其經過始末,評論其正誤與優 劣,並評估其具體的績效。計畫一旦開始進行後,考核行動 即需跟隨在後。

1979 黃俊英 績效評估及績效衡量,傳統上多用「考核」來替代,即對一 件事物加以有計畫的給予評價,為減少純屬 個人偏見所造成 的誤差,他應包括一連串科學方法 與精神的運用,使所得的 結果可以真正代表一種合 理價值判斷的最終產物。

1991 吳秉恩 在調查台灣一般企業實施績效評估的主要目的時,發現調 薪、升遷、留才與解聘、獎金四項為績效評估之主要原因。

1993 張火燦,徐克成 是正式的一系列評估過程,整合、建立一套制度,用以評估、

溝通員工在某一評估期間內的工作績效,進而提供改善計劃。

2007 黃英忠 指企業對員工在過去某一段時間內之工作表現,作貢獻度之 評核,及其潛能開發之判斷,以瞭解其未來執行業務之適應 性與前瞻性,據此作為調整薪資及考慮升遷、獎懲的參考。

資料來源:參考黃英忠(2007)及李月卿(2004)

雖然,各學者對於績效評量的看法不完全相同,但是,我們卻可以發現績效評量是 企業永續發展、單位組織持續成長、個人潛能開發的重要工具,因此正確而有效的績效

評量之定期執行,已是企業、組織、個人提高競爭力的利器(鄭志凱,2002)。 1989 Cleveland,

Murphy and Willians

1.員工間之用途(between individuas-包括薪資管理、升遷、解雇、了 解員工個人績效、判別能力欠佳員工。

2.員工自我之用途(within individuals)-確認個人需求與績效、回饋、

職務調整、個人優劣勢。

3.組織制度維持之用途(documentation)-包含人力資源規劃、訓練需 求、目標達成評估、目標確認、人事制度評估、權力結構強化、組織發 展需求等。

4.書面記錄之用途(documentation )-人事決策之書面記錄、符合法 令規範要求等。

資料來源:參考黃英忠(2007)及洪淑葵(2002)整理。

Cameron (1978)認為績效的衡量,組織及工作績效的衡量,一直是企業經營者 所關注的重點,但是應該以何種標準來衡量,仍沒有一定的標準,Campell (1977) 以單一標準之績效評估方式歸納 19 個為人所常用的指標,發現最常用的是「整體 績效」、「生產力」、「員工滿足」、「利潤」與「離職率」。

陳明璋(1979)指出組織績效之研究有以下現象:

1.績效的定義爭論較多,其具體涵義迄今未定,概念也常隨研究者之興趣任意加以 界定。

2.績效的主題討論最多,卻最不為人所了解,主要係很少人有系統地以它為分析之 主題。

3.績效的範圍涉及多種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組織理論、管理學及行為科學皆 以此為研究對象。

4.績效的衡量標準:效率、生產力、獲利率、適應力、彈性、穩定性、成長、工作 滿足 及士氣等都是績效衡量標準。

Hitt (1979)認為良好的績效評估標準,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必須與組織的目的和目標為基準。

2.應能允許組織具有在不同環境下執行不同功能和營運的比較研究。

3.除了包括生產性的範圍外,也應包括其他相關範圍。

4.應涵蓋正面和負面。

5.決定的方法必須是用不同的分析層次。

6.決定的方法必須包括決定正確權數的步驟,以及他們對組織效率的關係。

7.所求出的準據必須符合組織的獨特性。

(三)績效評估的方式

黃英忠(2007)績效評估又稱績效考核,其評估的型態,傳統上都是由直接上司來評 定其下屬的績效,但是由下屬來評估上司的績效,較少見。目前常用的考核方式有員工 自我考核、員工相互考核、主管考核、部屬對上司考核、全方位考核及考評委員會的考 核。各方式均有其優缺點與適用時機。

績效考核的方法,就考核的技術面而言,目前一般企業採用過去導向評核(past oriented appraisal system)及未來導向評核(future oriented appraisal system)兩類,前者著重 過去績效的衡量,後者則希望瞭解員工未來潛力的發展情況,內容上雖然不同,但使用 上卻是相輔相成。

過去導向評核所使用的方法包括 1.評核尺度法 2.查表法 3.強迫選擇法 4.重要事件法 5.實地調查法 6.人員比較法;未為來導向評核所使用方法包括 1.自我考核法 2.心理評估 法3.目標管理法 4.評價中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