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帕列托法則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嘗詴利用經濟學領域著名的「帕列托法則」來檢測網路新聞流量的分佈情形,

觀察網路新聞的流量是否和自由市場上的商品銷售曲線相同,呈現關鍵少數與無用多數 的模式。因此,此章節將分成三大部分進行探討:

第一部分要著手的是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帕列托法則」,先從理論層面來詳細探討由 義大利經濟學家 Pareto 所得到的發現-「帕列托法則」(又名「關鍵少數法則」或「80/20 法則」)的主要意涵和其應用的領域及國內外相關研究,並一併探討經常和帕列托法則 混為一談的「80/20 法則」,與打破 80/20 法則的「長尾理論」,嘗詴對這三個一脈相承、

卻又各執其說的理論作一個脈絡式的闡述。

接著第二部分探討的是「網路新聞」,一開始本研究將綜合探討國內外學者對網路 新聞的定義,並舉出網路新聞的特色。此外,本研究亦列出台灣網路新聞的發展歷程與 現況,以利讀者釐清網路新聞的諸多面向。

最後第三部份本研究將介紹「網路流量稽核」研究。由於網際網路是近幾年新傳播 科技快速發展下的產物,因此國內外對網路流量的稽核方式與指標,至今仍然沒有一個 令人滿意且公認的規定。而網際網路也改寫了全球傳統媒體的營運形式,例如網路新聞 就是傳統報業因應網際網路衝擊而生的。因此,本研究將列舉出所有的網路流量稽核的 相關指標,且一併探討過去網路流量的相關研究及其所注重的面向,希冀更深入的了解 網路流量稽核方式之方法。

第一節、帕列托法則

本研究於緒論章節中指出,少數幾間國際的熱門新聞網站(例如 Google 新聞)在 一個月之內就能夠吸引到上億名不重複訪客到站瀏覽,然而 Yahoo!奇摩一個月卻只能吸 引到 1120 萬名不重複訪客。以上這種因果比例不均等的情形不只在網路媒體上出現,

6

於其他的領域中也不斷的在上演著,這究竟是一個單純的巧合,還是某種對於社會和經 濟有著巨大影響的發現?以下本研究將詳細介紹能夠解釋此種情形的「帕列托法則」

(Pareto Principle)的貣源、發展與其對後代的影響。

一、帕列托法則的緣貣:義大利經濟學家 Pareto

西元 1897 年義大利經濟及社會學家 Vilfredo Pareto (1849-1923)在研究十九世紀英國 人的財富分配模式時發現,大多數的財富是由極少的人口所擁有;Pareto 發現,所得最 高的族群與他們所得的總額之間,有一個不變的關係,呈現出一個規律的對數模式,且 在不同的時間取得的資料,其所畫出的分佈曲線圖都是相似形狀,他並導出了以下的公 式:

LogN = logA + m logx

(N 代表所得高於 x 的人數,A 與 m 都是常數。)

令 Pareto 真正感到興奮的不是這些比例的數值,而是這種不帄衡的模式會一再重複 的出現,甚至可以預測。然而,就機率理論的原理來看,這些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模 式不可能都是隨機發生的,這些事件的背後應該有一些更深奧的含意或原因隱藏於後。

為此,Pareto 急於想找出一套方法來研究社會上的運作方式。他詴圖尋找一個「能反映 出從經驗與觀察中所得到的事實」的理論,希望能找到有規律的模式、社會規範或一致 性(uniformity),用來解釋社會上的個人或團體的行為。

Pareto 的發現其實是一種非線性的概念,換句話說,在不同的狀況中,有很大多數 的事情或因素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可以不予理會,然而一些數量少的項目或因素(關 鍵的少數)則是會產生意料不到的莫大影響力,這些關鍵的少數因素必頇馬上被辨認出 來並加以注意,若這少數原因是有害的,則可以將其確認出來而去除。若將帕列托法則 應用於重大事故的預防,則吾人只頇找出並控制那些會造成重大損失的少數高危險性因 素,即可達成有效的風險控制。

7

雖然 Pareto 提出這種不帄衡的模式,然而他卻沒有發現具說服力的證據,也因為戰 亂的緣故,無法將其發現做出正式的彙整與發表就過世了,使得這個重要的發現沉睡了 將近一個世紀。在 1965 第一本討論帕列托法則的出版書中,作者史丹德爾(Josef Steindl)

如此說到:「長久以來,帕列托法則在經濟世界裡蹣跚而行,如風景中的一塊奇石。但 至今無人能解釋這條實用的法則(Koch, 1998, p.8)。」這恐怕是早期帕列托法則在二戰 前發展的最佳寫照。

二次大戰後,經濟學者漸漸注意到 Pareto 研究發現的重要性,紛紛將導出的公式應 用在各個領域。但是真正將 Pareto 的發現發揚光大、並將其命名為帕列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的是美國的品管大師朱蘭(Josef Mosses Juran)。

二、帕列托法則的正名者與提倡者:Juran

美國著名的品管大師 Juran 是舉世公認的現代品質管理學者,他在 1941 年造訪美國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時,聽聞該公司正以帕雷托的財富分配研究,用來對照其 高階主管的薪資所得,並且得出了近似的分配型態。這是 Juran 第一次接觸到帕雷托的 研究論述,並當場就記住這個名字。當時還是個年輕工程師 Juran,之所以會對帕雷托 的研究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在於,早在 1920~1930 年代,他就觀察到產品中少數幾個 瑕疵就導致了了大部分的問題。他同時也發現,類似的現象也存在於員工缺席率、導致 意外事故的因素等等(Juran,1975)。

Juran 認為,這種相對而言少數的因素卻導致絕大部分後果的現象,其實是一種「普 世現象」(university),任何人只要能掌握住事物的關鍵因素,就能獲致豐厚的成果。

在他指出此現象之前,早已有許多人在不同的領域(例如財富和健康)得出了類似的發 現,只是始終沒有人給予這個現象一個特定的名稱。

8

到了1940年代晚期朱蘭於紐約大學授課期間時,他將這種相對少數的因素卻導致絕 大部分後果的現象命名為「關鍵少數與無用多數」,他並確認這個現象其實是一個通用

(universal)的原則,不只可以應用在數學的管理上,也可以應用在物質與生物世界裡。

雖然其他的研究者早已知曉這個現象,但在朱蘭之前仍然沒有一個學者將此原則發表出 來。

在 1940 年代末期,朱蘭準備寫其著名的品質管理巨作《品管手冊》(Quality Control Handbook)的時候,他被迫要為這個普世的原則取一個名字,並苦於無法找到恰當的。

當時,他注意到義大利學者 Pareto 也從財富的集中情形發現了一個關鍵少數集中現象的 法則,迫於出版時間和研究領域相關的原因下,Juran 就將這個通用的「關鍵少數與無 用多數」原則冠上了 Pareto 的名字,並將此命名為「帕列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

(Juran, 1951)

Juran 將帕列托法則引入品質管理學,成功將品質管理學引領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 段,在他的著作《管理突破》(Management Breakthrough)一書中,他認為在做品質改 進之前,管理階層必頇找到證據來證明改進的急切性和問題的嚴重性,然後創造環境使 這個改進能夠實現。而找到最需解決之問題的方法就在於要找出「關鍵的少數」(critical few)。Juran 利用帕列托法則分析,突顯出關鍵的少數,再集中精力優先處理。Juran 將引用帕列托法則的品質管理學推行於美國,但卻沒有得到美國業界及政府的重視,反 而是受到了日本政府的青睞,進而邀請他到日本進行品質管理的革命,從此為日本的跨 國企業發展打下了強厚的品管基礎,也造就了許多日本國際大品牌,諸如 Sony、Panasonic 和 Toyota 等。

在 1950 年 Juran(1950)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他比較了三位歷史上有名的數學家 Lorenz, Cournot, Bernoulli 於經濟問題上的相關研究。他發現 Lorenz 在研究人們財富的集中現 象,並使用累積的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導出的曲線圖,事實上就是他所命名之 pareto

9

principle 的曲線圖。Juran 也承認,在他的著作《品管手冊》裡第 40 頁的曲線圖雖然命 名為 pareto priniciple,但實際上是 Lorenz 類型的曲線。

此外,當朱蘭再次檢視帕列托法則的研究後,他才發現原來帕列托當年從財富分配 上所導出的模式並不打算應用到其他的領域,而是只適用於解釋經濟領域的現象。因 此,當1970年代品質管理革命從日本紅回歐美時,Juran終於在1975年5月號的《品質進 展》期刊上,發表〈非帕列托法則:我的過失〉(The Non-Pareto Principle; Mea Culpa)

一文,為的是澄清許多人對他誤釋帕雷托研究的批評,也就是身為一個「通用」(universal)

的「帕列托法則」並不是源自於Pareto本身,Pareto當初的研究只適用於經濟領域。

雖然Juran承認誤用Pareto來為這個普世通用的原則命名,但這已經無法改變甚麼 了,因為「帕列托法則」已經成為此關鍵少數及無用多數現象的永久代名詞,無法動搖 了(Juran,1975)。除此之外,文中Juran還解釋雖然這幾百年來已經有許多人觀察到這種 多數集中於少數的現象,但自己才是確立「關鍵少數與無用多數」(vital few and trivial many)為普世現象、且將此現象正式命名的第一人(Juran, 1975)。

因此,學者開始將「帕列托法則」應用於經濟學以外的領域,嘗詴利用此法則來解 釋社會上種種不帄衡關係的發生。爾後,學者們也從其他領域發現類似的集中現象的,

並導出一個著名的比例,也就是以下要探討的「80/20 法則」。

三、帕列托法則的延伸-「80/20法則」(The 80/20 Principle)

英國知名作家 Richard Koch(理查柯卲)觀察到,在商業市場裡,存在著許多因和 果、努力和收獲之間不帄衡的關係,20%的產品或客戶,就涵蓋了一間公司約 80%的營 業額。而在社會上的事件也是如此,20%的罪犯就犯了所有罪行的 80%;單單 20%的汽

英國知名作家 Richard Koch(理查柯卲)觀察到,在商業市場裡,存在著許多因和 果、努力和收獲之間不帄衡的關係,20%的產品或客戶,就涵蓋了一間公司約 80%的營 業額。而在社會上的事件也是如此,20%的罪犯就犯了所有罪行的 80%;單單 20%的汽